建馆周年纪念之典籍篇
编者按:
《赵城金藏》成书于金代,是现存各版汉文大藏经中的稀世珍品。原藏于赵城(现山西洪洞县)广胜寺,年夏被发现。抗日战争时期,该地区为日本占领区。年2月,八路*太岳第二*分区将这部近五千卷的珍贵经卷抢运出来秘密存放。年移交北平图书馆(现国家图书馆)收藏,成为与《敦煌遗书》、《永乐大典》、文津阁《四库全书》并列的四大“镇馆之宝”。
今年恰逢国家图书馆建馆周年、经卷入藏亦将届满七十周年。本期刊发李万里《救护〈赵城金藏〉始末》一文,通过对当事人和知情者的采访,真实还原战争岁月中革命前辈为保卫这一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立下的丰功伟绩。并寄托我国图后辈的崇敬与怀念。
国家图书馆藏甲骨缀合勘误二十一例胡辉平
内容摘要:学界关于国家图书馆藏甲骨的缀合成果众多,收集缀合成果进行实物验证,既能排除误缀,又能促进甲骨资料整理的完整性。文章利用馆藏实物对馀组涉及馆藏甲骨2片甲骨以上的缀合成果进行复核,辑得缀合信息有误及误缀等二十一例,并附图予以解析。
关键词:甲骨缀合校勘误缀
作者简介:胡辉平,国家图书馆古籍馆金石拓片组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古文字学、甲骨及殷商史。
《小蓬莱阁金石目》之金目*易著、卢芳玉整理
整理者按:
国家图书馆藏稿本《小蓬莱阁金石目》(馆藏号:SB),是清代著名金石学家*易未刊著作之一,1册,凡61叶,面,首题“小蓬莱阁金石目”。半叶9行,行24字,黑口,四周单边,乌丝栏,单鱼尾,鱼尾下方书年代,书口下方书页码。外签题“三代至宋元金文目”,下钤“小松所得金石”白文方印,右侧题“*小松司马藏”。正文首页钤“宝汉堂”朱文长方印、“树镛之印”白文方印、“汉画室”白文方印,末页钤“韵初所得金石文字”白文方印。有清同治五年()七月十六日沈树镛和民国十七年()三月二十六日刘公鲁题跋(详见文末附录)。
此书题为“金石目”,实际著录三代至宋金元时代金文,共种,是*易藏金石拓片总目之金文目录,与石目合称“金石目”。此目所收历代金文品目如下:三代98种,汉种,魏2种,晋4种,北魏2种,北齐2种,隋4种,唐38种,后唐1种,后晋1种,后周1种,吴越2种,后吴1种,南汉1种,南唐1种,宋14种,金8种,元21种。
此目著录体例前后一致。每一条目首行顶格书题名,题名下以小字说明各个部分的书体;次行低三字作释文,释文短者全录,过长者或节录起首数字,或不录,仅简单说明年月、题名等重要信息;然后说明此本为何氏拓本,此器今藏何处以及拓本来源;个别条目之下,作者后加按语,极个别者尚有待补的空格。
首页前朱墨书:“安徽颖州府有唐钟铭,阴文正书约数百字,唐开元年,在开元寺。”此目释文皆避清讳,如铜镜铭文中多“朱鸟玄武”、“朱雀玄武”之类,*易皆录做“朱鸟元武”“朱雀元武”。另有与今日规范繁体字不同之写法,例如“器蓋”之“蓋”,*易皆写作“盖”。为保存稿本原貌,以上两种情况皆照录。
整理者简介:卢芳玉,国家图书馆古籍馆金石拓片组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金石拓片编目与整理。
甲骨金文研究
谈一版新缀卜辞中的“商人”和“中商”问题吴雪飞
内容摘要:林宏明先生新缀合的一版卜辞中,“商人”、“中商”与东西南北四方或四土相对。“商”处于天下之中,故称“中商”。“商人”,指商之族群。商、中商概念的合一,说明卜辞中的商地指以安阳殷墟为中心的王畿区域。
关键词:新缀卜辞商中商商人
作者简介:吴雪飞,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古文字与出土文献。
与商妇相关的两条甲骨史料吴丽婉
内容摘要:文中罗列两条与商妇相关的甲骨史料。第一条是《殷遗》与《洹宝斋》17缀合以后新见的称谓“妇辛”,这是武丁对妇好的殁称,可直接印证妇好的日名为“辛”。武丁称妇好为“妇辛”,“妇”的指称里面有一种指商王妻室,是不可否认的。第二条是《合集》和《合补》缀合以后通过“妣辛”和“中妇”的比照,可窥测“中妇”的地位和商代称“妇”者的身份地位。
关键词:甲骨卜辞商妇妇好日名祭祀
作者简介:吴丽婉,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博士后在站人员。研究方向:出土文献与古文字。
论西周金文中的“鬲鼎”张乐
内容摘要:叔鼎铭中的“鬲鼎”,金文中仅此一见。由于此器器形不传,故关于“鬲鼎”一词,学者或以鬲形鼎为释,或以为言鼎而连类相及鬲也。笔者认为所谓的“鬲鼎”,实乃鬲字之繁体,字亦见于虢文公子作鬲、子硕父鬲及虢宫父鬲等器。在叔鼎铭中只不过因偏旁之间相隔较远而被误认作两字。根据金文中自名者器皆为鬲,可知叔鼎器形亦当是鬲而非鼎。
关键词:鬲鼎鼎鬲叔鼎
作者简介:张乐,江苏第二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古文字与古文献学。
吴越剑铭拓本考证二则马晓稳
内容摘要:本文考证了金文拓本著录中的两个问题。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的者旨於睗剑旧有两种不同的拓本,之前不少著录都误以为是两柄不同的越王剑。我们辨识出了其中一种是一个“错误”的拓本。程瑶田《通艺录》中提及司马达甫收藏的一柄古剑,我们认为即是著名的吴王夫差剑。通过对司马达甫卒年的考证,可知司马达甫是目前所知该剑的第一个收藏者。程瑶田《通艺录》较早辨识出活字模痕并描摹出來,是该剑早期著录中的一个重要摹本。
关键词:拓本者旨於睗剑吴王夫差剑程瑶田
作者简介:马晓稳,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出土文献与古文字学。
金文夫妻同字称谓释例*锦前
内容摘要:本文对金文中夫妻同字称谓现象进行举例分析,通过这一称谓规律,确定有关人物之间的关系,可以把原来看似本不相干的器物系联起来,将原本零星分散的材料串联、集中起来,为进一步的相关研究提供更全面的史料。金文中的夫妻同字称谓,是与古书所载不尽相同的特例,丰富和更新了我们对古代礼制的有关认识,对出土文献和传世文献之间的互补互证的关系,也有了新的具体的理解。
关键词:夫妻同字人物关系铜器系联史料古代礼制
作者简介:*锦前,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古文字、古代史及考古研究。
录尊真伪再考辨吴盛亚
内容摘要:录尊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其真伪迄今仍无定论。容庚曾认为此器乃卣之有铭残底而镶入无字尊内。但这个意见并未得到公认,近年来也不断遭到质疑。台北故宫博物院一直未公布录尊的X光射线透视照片,学者的讨论多基于对器物外部的观察,存在一定的主观性。本文采用版本学的思路,对录尊的收藏与流传历史进行梳理,共勘校十一种铭文拓本,考察其各自产生的时间及彼此的因承关系,发现拓本可以截然分为两类。而只有原器损毁,有铭文的卣底镶嵌到尊内这一过程,才可能导致两类拓本之间差异。
关键词:录尊拓本版本学真伪流传
作者简介:吴盛亚,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出土文献、古文字学。
《殷周金文集成》师兑簋拓片勘误二则刘卓异
内容摘要:刘体智善斋旧藏“元年师兑簋”两件,《殷周金文集成》编号分别是、。通过比对字形,知之盖铭当为伪作。“三年师兑簋”本只有一件,归丁麟年,丁氏在未除锈前对器铭施拓,除锈后再施拓。罗振玉误以未除锈时之拓属另一器,《集成》将此之作为另一件三年师兑簋的拓片,编号。此二拓均有问题,权威金文著录书籍如《殷
周金文集成》等当予存疑。
关键词:元年师兑簋三年师兑簋《殷周金文集成》勘误
作者简介:刘卓异,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博士后。研究方向:先秦史。
目录学研究
《遂初堂书目》类书类未著录《文苑英华》考翟新明
内容摘要:南宋尤袤《遂初堂书目》最早保存在元陶宗仪所编《说郛》中,其类书类与总集类互著《文苑英华》被近现代学者视为讨论总集是否可以归属为类书的最重要例证之一。但通过对此例证缘起的文献梳理、对见存明抄百卷《说郛》本的考察可以发现,《遂初堂书目》类书类所著录者实为《戚苑英华》而非《文苑英华》。见存明抄《说郛》本不误,自明末重
编百二十卷《说郛》本始妄改“戚”为“文”,谭莹、缪荃孙因仍其误,张宗祥校刻《说郛》而径改明抄本,均导致学术界对此的错误认识,其背后则隐藏着混同总集与类书的学术心理。
关键词:《遂初堂书目》《文苑英华》《戚苑英华》总集类书
作者简介:翟新明,男,湖南大学文学院助理教授。研究方向:中国古典目录学与集部文献。
《文渊阁书目》版本系统考论刘仁
内容摘要:明代文渊阁在书籍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文渊阁书目》一般认为是正统六年杨士奇等人整理新移贮文渊阁藏书所编写的账簿式目录。然存世诸本可分为漫堂钞本系统、四库底本系统及塾本系统,三个系统的版本在内容与形式上皆有较大差异。就其性质而论,四库底本系统应当是正统六年杨士奇等整理藏书时所编写的目录定本,漫堂钞本系统为定本的草稿本,而塾本系统则为万历三十三年编写《内阁藏书目录》前以定本为基础进行藏书检点时的核查本。
关键词:《文渊阁书目》《四库全书》本塾本漫堂钞本
作者简介:刘仁,南京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目录学、明清文献与文化。
上海图书馆藏《四库全书总目》残稿小说家类考张玄
内容摘要:上海图书馆所藏《四库全书总目》残稿成书于乾隆四十六年,作为第一次成书进呈的《总目》全稿,具有明显的过渡性质。从这部残稿小说家类来看,上图稿本继承了此前《总目》的纂修成果,而在之后《总目》小说家类的修订中,并未进行大幅度的删改。通过比较分析可知上图稿本在《总目》的纂修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承启作用。此外,上图稿本中保存了四库纂修官的修订意见,通过纂修官对提要内容、分类、排序等诸多方面的修订,可以使我们更为深刻地认识《总目》小说家类的纂修过程以及四库小说观念、分类的生成史。
关键词:上图稿本《四库全书总目》修订稿小说家类
作者简介:张玄,扬州大学文学院博士后,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中国古代小说、戏曲、古典文献学。
上海图书馆藏《四库全书总目》残稿发覆
——以清代别集为例陈恒舒
内容摘要:上海图书馆藏《四库全书总目》残稿是乾隆四十六年二月至四十七年七月期间四库馆臣修订《四库全书总目》时抽换下来的零页汇集。它反映了这一阶段《四库全书总目》的面貌及其变化,仅从清代别集部分就可以看出,一些原拟抄录的著作被移入存目(原因很可能是时间紧迫来不及抄录),而相应提要的褒贬倾向也随之发生变化。这对于我们认识《四库全书》及《四库全书总目》的纂修过程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四库全书总目》残稿著录存目提要褒贬
作者简介:陈恒舒,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编辑,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清代学术史、四库学、传统文化教育、中学语文教材编写与教材史。
台湾藏《文汇阁〈四库全书〉目录》抄本考唐宸、*汉
内容摘要:台湾藏《文汇阁〈四库全书〉目录》抄本是现存唯一一份文汇阁《四库全书》书目。通过考证文汇阁库书相关史实和历任董事生平,可判断其底本成*庆年间,出自文汇阁首任阁董谢士松之手,历经谢氏家传,渊源有自,至道光、咸丰间得抄手转抄,传留于世。此抄本对于学界了解文汇阁《四库全书》的变迁,探讨文汇、文宗二阁的密切关系,解
决《四库全书》研究中的疑难问题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文献价值。
关键词:文汇阁《四库全书》文宗阁谢士松版本目录
作者简介:唐宸,安徽大学文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古典文献学、三礼学。*汉,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生。研究方向:古典文献学。
《讱庵藏词目录》与现代词学因缘陈昌强
内容摘要:林葆恒是晚清民国时期著名实业家、词家、词籍收藏家。本文首先通过一系列新材料,细致考述了林葆恒的生平,纠正学界关于其身世的错误认知。其次,通过对其《讱庵藏词目录》的文献学考察,发掘该书的意义,考察林葆恒词籍收藏情况,并涉及这些藏籍在林葆恒身后的离散。再次,论述林藏词籍在林葆恒编选《闽词徵》《词综补遗》等书时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最后,论述《全清词钞》《金陵词钞续》《清百家词录》《全清词》等书在编辑过程中对林藏词籍的借鉴和使用。在此基础上,探讨林葆恒及其词学业绩在现代词坛上的各种因缘。
关键词:林葆恒《讱庵藏词目录》《词综补遗》《全清词》
作者简介:陈昌强,苏州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清代词学。
甲骨金文研究专栏导言
*天树
自年金石学家王懿荣发现甲骨文以来,迄今刚好周年。甲骨文的发现是中国学术史上的一件大事,与流沙坠简、敦煌文书、内阁文库被并称为中国学术史上的四大发现。
两个甲子以来,经过一代代学者的辛勤努力,甲骨学已蔚然成为一门国际性的学问。尤其是王国维先生提出以“地下之新材料”(主要指甲骨文和金文)印证“纸上之材料”(指古书记载)的“二重证据法”,并运用甲骨文解决了殷商历史上的许多重大问题,为甲骨学的研究开辟了一个新天地。
然而甲骨多为残片,要利用它来研究古代的历史和语言,必须首先进行缀合。正确的缀合,为学术界提供新材料,功德无量;而错误的缀合,为学术界制造伪材料,罪莫大焉。因此,验证甲骨缀合是否正确是十分重要的事情。
甲骨缀合的验证方法很多,或根据断边、或根据残字、或根据辞例、或根据字体等,在实际运用中,往往是几种方法结合起来综合运用的。
如本期“建馆周年纪念之典籍篇”栏目中胡辉平《国家图书馆藏甲骨缀合勘误二十一例》一文提出,“甲骨缀合最终最准确的检验标准只能是甲骨实物本身”,这个观点是十分正确的。
作者在国家图书馆工作,而国家图书馆藏有3.5万多片甲骨,馆藏甲骨数量位居世界第一。因此,作者可以对馆藏甲骨进行实物检验,并取得很好的成绩。此外,个别目前尚未找到对应实物的缀合,作者经检视拓本,再结合字体、辞例和甲骨形态,也可以判断缀合结果是否可以成立。
吴雪飞《谈一版新缀卜辞中的“商人”和“中商”问题》一文利用林宏明的缀合成果来讨论卜辞中的“商人”和“中商”问题。
吴丽婉《与商妇相关的两条甲骨史料》一文中的两则缀合都是自己做出的新缀合,从甲骨形态与可以补足的残字来看,这两则缀合都是可信的。吴雪飞认为,卜辞中的“命商”“伐商”“侯商”之“商”,当为人名或部族名,不是商人自称。这一认识是正确的。另外,作者赞同卜辞中的“商”和“中商”所指相同,可从。
但是,作者只引用《合集》“于中商乎(呼)御方”,是不够的,应该补引《合集》“乎(呼)御方于商”。这两条卜辞字体相同,都是师组小字类卜辞;内容相同,都是“御方”即“抵御敌对之方国”,很可能是同卜一事。
由此可见,前者地名“中商”即后者地名“商”。也可以证明“商”和“中商”应是指以安阳为中心的王畿地区。这是因为“方”入侵而到达商的腹地,所以商王呼令“御方”。吴丽婉在第一则缀合之后得到一条完整的卜辞,卜辞中出现“妇辛”这一新的称谓,十分重要。
作者联系其他卜辞论证“妇辛”是商王武丁对其死去的配偶“妇好”的称呼,可以成立。涉猎过甲骨的人都知道,“妇好”是商代一位非常重要的人物,本文为甲骨断代提供了重要的新材料。作者第二则缀合得到两条完整的卜辞“惠中妇作害”和“惠妣辛作害”,通过“中妇”和“妣辛”的选贞关系,推断“中妇”也是商王室之人,且地位不低。
综合来看,本期刊发的这三篇甲骨文研究文章,或从验证甲骨缀合入手,或讨论文字考释、辞例研究,或考查商代史实,都属于目前甲骨文研究中的热点问题。
古代“金文”之“金”指铜(青铜),后人把铸刻在铜器上的文字统称为“金文”,实际就是铜器铭文。铸刻铭文的风气,以商周时期为盛,所以狭义的铜器铭文主要是指商周铜器上的铭文而言的。广义的铜器铭文既包括钟鼎彝器铭文,也包括戈剑、带钩、铜镜、货币等铜制品上的文字。
因此“金文”不是一种字体的文字:先秦铜器上的文字是大篆;秦汉铜器上的文字是小篆、隶书;唐宋金元铜器上的文字可能就是楷书。据现在所看到的材料,在青铜器上铸刻铭文,最早见于商代早、中期,其时代上限甚至早于殷墟甲骨文。不过,那时的铭文字数极少。到商代晚期,铭文字数增多,最长的有50字。到西周达到鼎盛期时,长文如毛公鼎,多达字。
与甲骨文的发现与研究史相比,金文研究有着更悠久的历史,一直可以追溯到汉代,距今近年。《说文解字·序》称:“郡国亦往往于山川得鼎彝,其铭即前代之古文。”到了宋代,由于朝廷提倡,金石之学大盛,对金文的著录、研究出现高潮,吕大临《考古图》、赵明诚《金石录》等金石学史上的名著相继问世。
元、明两代是金文研究的衰落时期。清代金石学和小学复兴,金文的著录、研究又得到发展。尤其是到了乾嘉时期,水平迅速提高,学者众多,著述如林。
现藏国家图书馆的珍贵典籍《小蓬莱阁金石目》稿本,是清代著名金石学家*易(号小松)的未刊著作之一。此书题为“金石目”,实际只著录三代至宋金元时代的金文,共种,是*小松藏金石拓片总目之金文目录部分。国图金石组的卢芳玉将该目录首次整理发布,为研究*易收藏以及清代金石学提供了珍贵的原始资料。
与甲骨文相似,金文资料中也存在伪作。比如容庚先生认为,录尊(《殷周金文集成》)乃卣之有铭残底而镶入无字尊内,不排除是估人所为。但容说未得到学界公认。
吴盛亚《录尊真伪再考辨》一文,从版本学的角度校勘了该器存世的11种代表性拓本之后,认为容说很可能是对的,这已是在无法以实物验证的情况下所能做的最大的努力了。就录尊的真伪而言,容说是否正确最终仍需通过科技手段进行检测,我们呼吁典藏单位及早公布录尊的X光射线透视照片,以祛学界之疑。
刘卓异《〈殷周金文集成〉师兑簋拓片勘误二则》一文也致力于纠正著录书中的误判。文中通过比对字形指出,《殷周金文集成》-2“元年师兑簋”盖铭当是伪作,可备一说。而“三年师兑簋”的三张拓片,其中著录号为的第三拓,所有字形、行款甚至间距,都与剔锈后器铭拓片的-2号完全一致,推断此二拓当为同一铭文分别在除锈前和除锈后的拓片,结论大体可信。
甲骨文和金文都存在校重问题,但二者情况有所不同。甲骨校重就是剔除同一部甲骨著录书中所收的重片。因为甲骨文是刀刻的,如果两片甲骨上所刻字形、行款间距完全一致,就可以断定此两片甲骨是重片。但是,西周铜器是用模子翻铸的,铭文完全相同而为两器的可能性也不能完全排除。这是做此类研究时需要特别注意的。
马晓稳《吴越剑铭拓本考证二则》有两则内容。第一则讨论越王剑A拓和B拓。作者认为,A拓和B拓是同一柄越王剑的两张不同拓本,B拓是由A拓修描而成的。第二则讨论吴王夫差剑。作者从文献中找到一条更早的史料,提供了吴王夫差剑收藏流传的新信息,有其学术价值。
金文研究,离不开对文字学知识、语言学分析等基本手段的运用。比如所谓“一字析书”主要指甲骨金文中把一个字的两个偏旁之间的距离写得过大的现象。这种现象有时会使考释者把一个字误拆成两个字。
张乐《说西周金文中的“鬲鼎”》对金文中仅一见的“鬲鼎”一词做考察,由于此器器形不传,学界对该词的解释就很难达成统一。作者认为,所谓“鬲鼎”实乃由上“鬲”下“鼎”构成的“”之繁体,这种写法也见于虢文公子作鬲等鬲形器,因此“鬲鼎”一词所从出的叔鼎器形亦当是鬲而非鼎。这种说法可备一说。
而*锦前《金文夫妻同字称谓释例》一文,研究金文中夫妻同字称谓的现象,而对这一现象的指证,可以确定人物之间的关系,串联起原本看似不相干的一些铭文,为进一步研究提供更加丰富的资料,很有意义。
目前全世界收藏的有字甲骨大约有15万片,有字青铜器大约有2万件,如果每片(件)以10个字计算,总字数已超过万字。数量众多,内容丰富,是研究商周历史、语言的第一手资料,弥足珍贵。甲骨金文未来的整理与研究课题很多,例如:流传经过、辨伪校重、搜集佳拓、汇聚同文、缀合复原、分类断代、编制索引等等。限于篇幅,这里试举两个研究课题来谈谈。
第一、加强甲骨金文字词的考释
甲骨金文字词考释,是甲骨学、金文学研究的重要基础工作。因为甲骨金文的字词如果读不懂的话,就谈不上利用甲骨金文来研究商周时代的历史和语言。传统的文字考释强调利用同时期、同地域文字材料考释甲骨金文,该方法在释字上已遇到“瓶颈”,很难奏效。随着近年战国楚简的大量出土,其中蕴含着许多商周以来传袭的写法,为释读甲骨金文提供了一把新钥匙。
第二、加强甲骨形态和青铜器形制花纹的研究
学者研究甲骨金文,多重视文字而轻视研究甲骨文金文所依附的甲骨材质和青铜器,这是不可取的。掌握龟甲和牛骨的形态,不但有助于缀合,而且有利于卜辞的释读。研究金文也一样,只重视铭文而不顾及铜器的形制和花纹,也是不可取的。
过去甲骨金文著录书大多只著录有文字部分的墨拓,很少刊布甲骨形态和青铜器形制花纹的彩照,从而影响这方面的研究。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照相印刷技术的提高,近年新出版的著录书大多为甲骨金文配备了清晰的彩色图版,大大改善了研究商周甲骨形态和青铜器形制花纹的条件。
甲骨金文,犹如“周诰殷盘,佶屈聱牙”,晦涩艰深,拗口难读,希望通过学者的潜心整理研究,使古奥费解的甲骨金文逐渐得以通读。
本文经《文献》杂志编辑部授权刊发,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