龟甲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文学界有洛阳纸贵,纺织界有黄道婆的
TUhjnbcbe - 2023/3/29 20:41:00

我国的毛纺织工艺,周代时已有记载。那时天子祭祀日、月、星、海时,要穿戴上一种兽毛织的名叫“毳(cui,音脆)冕”的礼服,以示尊敬;祭祀上天时,也要陈设起铺有毡毯的床。《诗经》冲曾提到当时毛织衣服的颜色像卢荻(di,音笛)一样青翠,说明那时染织毛布的技术已有了相当水平。汉朝时,毛纺织业在正常轨道上继续发展。新疆和田地区曾出土的西汉墓中,有各种毛织品。其中胡人织的绿地人兽葡萄纹毛衣和蓝色龟甲四瓣花纹毛衣最为精美。相隔不远处的一座东汉墓中,出土了栽绒组织的彩色地毯,用红、绯、*、驼、蓝、白六色绒头显出平行四边形图案,很不简单。唐代时,诗人杜甫曾以“光明白氎(dié,音牒)巾”的诗句,来赞美白洁光亮的细毛布。

古代毛织品

唐中宗的爱女安乐公主曾令织工用百鸟羽毛织成一条最为新奇的裙子,正看是一种颜色,倒看又显现另一派色调,很是精美。另外还有用多种兽毛织成的呈现出百兽花纹的马鞍垫子,都显现出当时织工高超的毛技术。棉纺织我国的棉花是战国时期从国外引进的,它的种植和纺织曾长期停留在边疆地区,唐宋以后才逐渐向中原发展,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主要衣着原料。刚刚接触这种新的纺织原料的中原地区,开始时制棉和织造技术都相当落后:棉籽需人用手摘除或用铁棍碾挤,弹花用的是力量微弱的长仅一尺半的手拨小弓。

印花纹的马鞍垫

那时纺和织都承袭丝、麻用的机具,不太适合于短纤维的棉花生产,严重阻碍了棉纺织业的迅速发展。南宋末年,松江乌泥泾地区(今上海县龙华公社)有一个叫*道婆的年轻女子。这个从小被卖作童养媳,一直受尽公婆及丈夫虐待的劳动妇女,在又一次遭受*打之后,终于下决心逃了出来。她躲进一条泊于*浦江边的海船上,从此开始了她的有着辉煌成就的新生活的起点。*道婆随船来到了海南岛最南端的崖州。在这个植棉与棉纺织历史都大大早于内地的地方,她向当地的黎族同胞虚心学习棉纺织技术,并且融合黎汉两族人民的纺织技术的长处,逐渐成为一个出色的纺织能手。

*道婆雕像

20多年的时间过去了,一直怀念着家乡的*道婆于年带着踏车与椎弓等先进的纺织工具,回到了乌泥泾。*道婆重返家乡的时候,植棉业已在长江流域大大普及,但纺织技术仍很落后。*道婆以崖州法织出的被服一问世,立刻就显出了内地纺织技术的差距。这位后来成为阜越的纺织技术改革家的妇女不同常人的地方,就在于她并没有选择“一花独放”的道路,而是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精湛的织造技术传授给故乡人民,且很有魄力地对当地落后的棉纺工具进行了大胆的改革。

*道婆织被服雕像

她的这一举动,将我国的手工棉纺织业的发展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也奠定了她在中国纺织史上不朽的地位。首先,在除去棉籽方面,*道婆把黎族人民用的搅车介绍过来。搅车的中心内容是上用一根小直径的铁轴,下面配合一根直径较大的木轴。二轴直径不等,速度不同,把籽棉喂入二轴之间,棉杆在改革纺织工具的同时,*道婆还总结出一套比较先进的“错纱配色,综线擊花“的织造方法,使当地棉布“织成被、褥、带、帨(shui,音税,佩巾义),其上折枝、团凤、棋局、字样,粲然若写。”一时“乌泥泾被”不胫而走,松江一带也成为全国的棉织业中心,历几百年而不衰。

*道婆改进的搅车

*道婆在这个时代做出的贡献并不是偶然的,她是顺应了时代的要求而卓越地完成了推广、改进棉纺织技术的任务。历史和人民将永远记住她的功绩。纺织之于人类,开始时只是遮寒蔽体的需要,渐渐地又有了舒适、美观的目标。而我国的麻、丝、毛、棉等精湛的纺织技术,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都能满足中国乃至世界人民的各级需求。

本文系作者渐尖渐独家爱原创,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1
查看完整版本: 文学界有洛阳纸贵,纺织界有黄道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