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鸣梁海战》可能很多人都不是很熟悉,但是老青见觉得有必要拿出来说说这部电影,刚好大家也熟悉一下这部在年就上映的电影,也算半个老电影了。
话不多说,先来简单的介绍一下这部电影,《鸣梁海战》是一部来自韩国的动作传记电影它讲述的是公元年朝鲜王国海*将领李舜臣指挥朝*与日*在今韩国鸣梁海峡进行的一场海战。朝*利用鸣梁海峡特殊的地理特征以十二艘板屋船击退日*战船三百三十艘,成为海战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电影既没有大牌导演也没有豪华强大的明星阵容,有的只是把人物角色刻画得淋漓尽致的演员,没有香车、美女、高炫的特技,但把一场生死博弈的战争史实拍得扣人心弦、荡气回肠,算得上一部值得推崇的电影。
老青见也是成功的被这部电影给强行洗脑了,那时,老青见还在大学上学,校园的时光总是美好的,特别是上完课后约上三五个同学去看个电影,吃个夜宵,逛个大街,现在在回味起那些,满满的幸福感,老青见认为李舜臣是一位不世出的大英雄,*事天才,用兵如神,指哪打哪,拯救民族于危难之间。
当然要写好文章最令人头痛之处莫过于起标题了。很多写文章的小伙伴对于标题那可是很头大。例如老青见对这部电影所起的名字“今臣战船,尚存十二”,这也是老青见想了老半天才想到用这个做标题,据说在今天的韩国海**官学校宿舍墙壁上悬挂着这句标语。电影上映后这八字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它代表了一种背水一战的精神。
这八个字是李舜臣在朝鲜水*已经被打得七零八落时临危受命,面对日*敌我力量悬殊之际写给朝鲜国君李昖的请战书。意思是尽管敌人有艘战船,臣还有12艘船,尚且可以一战。
换句话说臣战死也是愿意的,却绝不可不战而弃。这八个字写得不卑不亢,连个感叹号都没有,却能与三国诸葛亮的“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相媲美。忠勇二字,尽包含于其中。
要把恐惧转化成巨大的能量与勇气,把恐惧发挥到极致,利用恐惧战胜我们的敌人。几日下来脑子里一直浮现电影中李舜臣在决战前一夜对儿子说的话。当老青见每每听到这句话时,那就心血来潮,总能激励起老青见的斗志,幻想着有一天也能干上一番大事业,当然老青见觉得这事想想之后也就烟消云散了。
按照这样看起来,其实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故事举不胜数,不论中国还是外国这样以少胜多的故事一直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同时也是电影界一直屡试不爽的创作蓝本,如我国的《赤壁》,我们都知道赤壁之战是我国以少胜多战役中有名的一场,众所周知是大名鼎鼎导演吴宇森执导,电影里面的演员更不用多说全是大牌,足以博人眼球
电影中李舜臣在日*一步步逼近,陆*不肯支援,最后的救命稻草——龟甲船被自己部下烧毁的情况下,依然能沉着应对以十二艘板屋船击退日*战船三百三十艘。这是以卵击石甚至是自取灭亡,但李舜臣是一个勇敢又聪明的决策者,他利用鸣梁海峡不同时间段涨潮、退潮等水纹特征制定战略战术,以一敌百,把日本野蛮凶狠海贼王打得七窍生烟,大快人心的是当李舜臣部下把日*核心击狙手射杀下来时,李舜臣整*士气更是鼓舞。
当百姓们看到李舜臣的战队消灭了一波又一波的日*战船时,民心集结到了一起,百姓们也加入到战斗中来,百姓们组成几支队伍用绳索把李舜臣的主战船拉出漩涡,此时鸣梁海峡涨潮形成漩涡,李舜臣原本想与日*在此漩涡同归于尽,但他的勇敢与坚毅感染到每一位老百姓,使得百姓也不惧恐惧和死亡愿与他一同战斗,这就是民心所向,胜过了千*万马。
其实电影《鸣梁海战》里也表现了李舜臣本人求功急战不服*令的个性。甚至是不服君令,是这样的个性,成就了他在鸣梁海战中的伟大功绩,也造成了他在1年后鸣梁海战中早早战死的历史遗憾,令人扼腕叹息,不过这才是一个真实的人,一个也会犯错的普通人。他可能是个战略天才,但他绝不是一个完美的存在。
最后老青见觉得《鸣梁海战》真实表现了韩国电影的特效水平和美术指导水平,在中国电影市场已经失去对古装大片的热情时,它的出现,无疑可以充当一个很好的参照物,令中国电影人重新思考电影制作的价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