龟甲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历史上的繁星系列之一百六十九柘城七
TUhjnbcbe - 2023/3/23 21:50:00
那家医院制白癜风好 http://m.39.net/disease/yldt/bjzkbdfyy/

心闷暮鼓

主讲人

李树峰,柘城县岗王镇李中口村人,现为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河南省炎*文化研究会会员、河南省戏剧家协会会员、商丘市曲艺家协会副主席、商丘市戏剧家协会和炎*文化研究会理事,历任柘城县文化局办公室副主任、主任兼剧目创作组组长等职务,现为柘城县艺术创作研究中心主任,曾创作出版电视连续剧剧本《文天祥》《历史的回声》,历史文献《柘城文史博览》,历史著作《柘城通史》等书籍,曲艺作品曾荣获全国群星创作奖、全省群星奖,第二、三、四、五届河南曲艺牡丹奖等。

阅读提示

清光绪《柘城县志·古迹》记载:“心闷城:城西八里。节度使张镐闻睢阳被围,倍道而进,止宿于此。是夜梦恶僧持刀杀贼,翌日与贼战于柘境,大败之。因奏名其城曰‘心闷城’,寺曰‘心闷寺’。”一段简单的文字,讲明了心闷暮鼓的缘起,却也隐藏了太多历史细节,难免会让人发出疑问——在那个兵连祸结的历史时期之前,心闷寺什么样子,叫什么名字,始建于何时?本期,李树峰将为大家带来这些历史谜题的答案。

心闷寺前肇庆寺

心闷暮鼓是柘城古代“八景”之一。心闷寺这个名字,始于中唐。唐安史之乱期间,安禄山之子安庆绪部将尹子奇率13万大*围攻睢阳,久攻不克。睢阳城下大小余战,城内粮草用尽,致使城内*民箩雀掘鼠充饥。守城主将张巡派遣大将南霁云求援告急。唐肃宗派河南节度使张镐从陈州率兵救援。

行*途中,张镐止宿于柘城县故城西北一寺院内。大敌当前,张镐难以入睡,辗转反侧中夜梦恶僧持刀杀贼。第二天,张镐率部与尹子奇部大战于柘城境内,大败敌*。但就在尹子奇败退的同时,张镐闻报睢阳城池被破,守将张巡与睢阳太守许远为敌所杀。大胜已无意义,张镐心情十分郁闷,便改其城为“心闷城”,其寺为“心闷寺”,以抒己怀。

心闷晨鼓所处地点现在名为孟庄遗址,位于柘城县城西5公里处的孟庄村,归属岗王镇管辖。据考证,孟庄遗址在上古时期为某部落酋长之地。酋长死后,后人在此筑寺纪念,名曰肇庆寺。这段历史可以追溯到北魏时期。公元年北魏宣武帝继任。宣武帝崇信佛教且极度痴迷,养西域僧人余人,建造了洛阳龙门石窟。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有了皇帝做榜样,当时的贵族争相效仿,使佛教一时大行。据有关文献记载,当时仅洛阳城内就建佛寺多座,州郡修建寺庙1.3万多处。佛教在北魏时期发展到了极致,其盛况不可想象。

随着佛教的传播,柘城孟庄这一时期出现了第一座寺院肇庆寺。柘县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撤销,北归鄢县,治所在今柘城远襄;南归武平,治所在今鹿邑县武平集。寺院落成之后,众僧请鄢县知县前去庆贺,并让其题写寺名。知县经过思考认为,佛教传入鄢县,将开始为鄢县百姓带来吉祥、喜庆,遂起名“肇庆寺”。肇庆寺这个名字在北魏、隋及唐代早期一直沿用了余年。

关于肇庆寺的历史,《柘城县志》中记载不多,不过我们可以通过时人的诗词作品来作些了解。柘城明代学者杜齐芳曾有诗云:“寺址连高垄,空阶积翠微。树巢鸟鹊遍,晴雨桧松飞。野菊生春露,游霞落晚扉。上方凭信宿,钟磐不须归。”从这首诗来看,肇庆寺在明代时的规模还是相当可观的。

肇庆寺在唐代改名为心闷寺。该寺院由于建筑年代较早,历代主持戒律严明,管理寺院循循有序,总是晨起鸣钟,*昏擂鼓,给时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于是,明代文人把“心闷暮鼓”列为柘城古代“八景”之一。清代中期,朱阳书院讲师窦玉奎感慨此事作诗云:“闻道妖氛已破城,丹心愁闷一时生。可怜竟夜难成寐,暮鼓犹存战鼓声。”

珍贵的“中华第一鞋”

孟庄遗址南北长米、东西宽米,占地面积约3万平方米。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对该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发掘出土有大量生产工具、卜骨、龟甲等。出土的生产工具有石斧、锛、凿、骨铲、蚌铲、石刀、蚌刀、石镰、角镰以及冶铸工具、制陶工具、制骨工具、纺织和缝纫工具等。渔猎工具有石锄、骨角镞、石陶网坠。武器有铜镞、石钺等。生活用具以陶器为主,陶质有夹砂、泥质、细泥3种,文饰有绳纹、弦纹、附加堆纹、印纹和划纹等,器型有鬲、鼎、觚、杯、钵、碗、壶、平底盘、圈足器、小口尊、盆、瓮、器盖等。

年3月,考古人员在南侧发掘点出土了商代铜鼎、铜觚各1件,战国铜矛1件。通过考古发现,考古人员认定该遗址属于商代前期,经C-14测定确认其年代为公元前年至公元前1年。这说明在3多年前,此处就成为人们生活、生息、生产的一个据点。

从这些考古发现判断,孟庄遗址属先商遗址,即在夏朝时期的商国居民的住所,是商国中心统治区内的一处重要的诸侯臣属邑所在地。“邑”,即早期的“城”。邑内包括大型夯土台基、平民生活区、制陶工场、冶铸作坊、墓地等,出土器物表明本邑以内向型经济为主体。邑的组织结构和邑的区域规划安排,大致是在这一经济背景下展开的。

遗址的东南部发现两处夯土台基址和异常密集的灰坑;北部也有一座大型夯土台基址,台基已残,估计面积达平方米,用一青年女性奠基。遗址内发现了制陶工场、铸铜作坊、居室、墓地等遗存。从孟庄商代遗址来看,商国的诸侯臣属邑居民主体是氏族组织,居住形式实行分片分级的聚族居住制,但经济形态有所不同。孟庄遗址恐怕不止一个氏族组织,贵族统治阶层又分若干级次,直接或间接治理邑内各片族群,族群内部的贫富两分现象也十分明显,邑内经济生活支柱主要有赖于各族群组织。邑的结构规模不同,区域规度也各有差异。

发掘中出现的最具价值的文物,是一座烧陶窑址紧挨的灰坑中发现的一只鞋底中段。这件文物形状与现在的草鞋相似,束腰,是用四经一纬绳子穿编而成。绳子用两股线拧成,经线粗0.5厘米,纬线剖面为椭圆形,直径0.5厘米~0.7厘米。鞋底的编法是以经绳一上一下压纬绳,周而复始,层层抵紧,与今日民间的“草鞋”雷同。据北京造纸研究所检测,样品已碳化,用各种方法处理均分散不开,只有在光学显微镜下直接分散,其纤维较粗,视野中无禾草类杂细胞,均为纤维状纤维,鉴定为韧皮类纤维,属树皮的可能性较大。

这只宽约9.4厘米的粗屦,尺幅与成人脚宽相一致,是目前所见唯一商代鞋的实物。据《方言》内容:“屝,粗屦也。”凡麻类、树皮类、草类制成的粗屦,古代常称之为屝。这只粗屦可定名为屝。另据《释名》记载:“草屦曰屝”,“屝,草屦也”;《说文解字义证》谓:“屩有耳有鼻”;今之草鞋也是以耳、鼻穿系脚上。孟庄出土的这只粗履,形同今之草鞋,穿着法当亦同,则其命名既可称屝,又可称为屩。孟庄遗址出土的草鞋鞋底,是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草鞋,被我国考古界誉为“中华第一鞋”。

年,孟庄遗址被河南省人民*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年6月,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七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树中树的奇观

孟庄遗址目前还有活着的历史,那便是一棵远近闻名的古白果树。传说此树是植于北魏始建肇庆寺时,迄今已有余年。该树高数十米,洞窟幽古,气根须悬,枝柯枯木苍拔,斜戟云天。

白果树,又称银杏树、公孙树,其果如枣,成熟后为橘*色,可入药,其性味甘平,具有润肺、止咳、祛痰之效,可用于治疗哮喘咳嗽。白果树叶片对动脉血管有扩张作用,可用于治疗高血压、冠心病、脑血管痉挛等。可以说,白果树浑身上下都是宝。可惜的是,孟庄遗址上的白果树在年夏天受雷击之后枯死,东侧一支4米多长的树枝坠落地上。但奇怪的是,两年之后有一株楮树从该树的树心生长起来,根系力穿古树的躯干,枝叶繁茂,亭亭如盖,形成一株罕见的树中树,更为当地一大新奇景观。由于该树树龄长,而且又形成树中树这一奇观,所以多年以来被当地人视为神树,群众自发组织建起护院,并对白果树根部进行了筑台覆土。据说,每年到此参观拜祭者有万人之多。

来源:商丘报业

1
查看完整版本: 历史上的繁星系列之一百六十九柘城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