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有过很多用丝线以刺绣、缀织等手法制作的佛像。特别是在古代,这种佛像被作为大寺院中一间佛堂的本尊,最能吸引眼球。近日,为纪念日本国宝“缀织当麻曼荼罗”修复完成,
奈良国立博物馆
举办了以“绣佛”为主题的特展,将“缀织当麻曼荼罗”、“天寿国绣帐”、“刺绣释迦如来说法图”三件日本国宝同堂展出,呈现“系”之佛的魅力。除此以外,还能见到20世纪初叶在中国敦煌莫高窟被发现、现藏于大英博物馆的绣佛。在一件14世纪(镰仓—南北朝时代)的绣像图案中,还可以窥见其与中国宋元画之间的联系。
日语中的“系”有丝线之意,“系之佛”即用刺绣、缀织等技法做成的佛像。日本绣佛的历史可以追溯至公元七世纪的飞鸟时代,现存最古老的文物是此次展出的国宝之一“刺绣释迦如来说法图”,是在圣德太子的嫔妃发愿下诞生的作品,反映了当时日本工艺的高度发展水平。这件作品与“缀织当麻曼荼罗”等,都是体现了当时佛教兴盛风气的至宝。
缝制、纺织丝线的行为,与为死者祈祷有关,由此产生了用刺绣表现出圣德太子死后所前往的世界的“天寿国绣帐”。日本镰仓时期以后,刺绣佛像再次迎来兴盛期。传说中,奈良时代的贵族妇女中将姬织成了“缀织当麻曼荼罗”,基于对中将姬的信仰,祈愿往生极乐的人们将中将姬与自身相重合,制作了“阿弥陀三尊来迎图”、“种子阿弥陀三尊图”等刺绣作品。
主要展品鉴赏
国宝天寿国绣帐奈良中宫寺紫罗底、紫平绢底,部分刺绣,高88.8cm,长82.7cm7世纪(飞鸟时代)
国宝天寿国绣帐(局部)
国宝天寿国绣帐(局部)
公元年(推古天皇30年),圣德太子逝世,众妃之一的橘大郎女向推古天皇请愿,希望将太子往生的世界制作成绣帐。天皇命采女(宫中下层女官)们刺绣,制成了天寿国绣帐。镰仓时代制作过绣帐摹本,江户时代新旧绣帐又都断裂成碎片,就像现在这样将新旧碎片混贴在一起制成一幅挂壁艺术品。
如今在天寿国绣帐中可以见到刺绣丝线的优美残缺和褪色成茶色的刺绣片,前者是飞鸟时代的、后者则是镰仓时代的刺绣片。飞鸟时代的残缺品,是在紫平绢上覆盖紫罗作为地裂(包裹刺绣用丝绢的纺织品)、用坚韧的数股丝线以返绣法(为使针脚牢固而在每一针后都将针绕回反面缝制的针法)刺绣而成,镰仓时代的残缺品则是在紫绫的地裂上用单股丝线以刺绣法(每一针都将针拔出进行缝制,多用于厚实或多层布料的针法)加以制作。画面中有龟壳上显示文字的乌龟,这样的龟原本在绣帐上有一百只,刺绣了合计四百字的铭文。关于天寿国是哪一片佛教净土,众说纷纭,无有定论。
幡足裂共8面,图为其中的2面。重要文化遗产,东京国立博物馆(法隆寺进献宝物)縬底,部分刺绣7世纪(飞鸟时代)
这件作品令人想到金铜灌顶幡等幡帐下端垂落的模样。用坚韧的数股丝线刺绣出天人、宝珠、唐草等图案,采用了正反面花纹相同的两面刺绣技法。两张照片里的展示品都用细长带状的绿色裂痕来象征演奏琴、横笛的天人。
缀织当麻曼荼罗国宝,奈良当麻寺藏缀织高cm,长.6cm中国唐代或奈良时代(8世纪)
缀织当麻曼荼罗(局部)
传说奈良时代的贵族妇女中将姬发心祈愿,一夜之间用莲丝织就了这幅成为日本净土信仰核心的曼荼罗。图案以描绘极乐净土为主,用图画解释《观无量寿经》,运用了大量彩色丝线,织工细密,呈现出约四米见方的巨大画面。此次为-17年的正式修复后首次公开展出。
缀织当麻曼荼罗局部复原仿制品京都川岛Selkon纺织品公司缀织高19cm,长23cm现代年(平成29年)
作为理解缀织当麻曼荼罗初始形态的一种手段,配合本次展览的举行而委托川岛纺织品セルコン进行了局部复原仿制。复原的部分是残片状态相对完好的画面左侧菩萨的头部。
最初的工作是制作图案。依靠缀织当麻曼荼罗的高清照片和后世的摹本制作了复原画。同时反复进行了丝线选定和染制、样本颜色纺织、局部制作等工作,讨论了配色和纺织的方法。熟练织工一天所能织成的也只有3.5cm见方大小,完成长23cm宽19cm的局部仿制复原品差不多要花费40天。纺织4m见方的当麻曼荼罗需要大约8年时间。
刺绣灵鹫山释迦如来说法图大英博物馆白平绢底、麻底部分刺绣高cm,宽.5cm
刺绣灵鹫山释迦如来说法图(局部)
这是20世纪初叶于中国敦煌莫高窟被发现的绣佛。画面中央身披红色袈裟的就是如来立像。如来右手直直下垂,左手握住袈裟衣袖。如来背后可见山岩,这也是说法图的特征之一。侍奉如来左右的菩萨和两位僧侣也用立像加以表现。画面下方有供养者们和僧人。这幅作品仅仅使用了锁绣的技巧,借助不同的运针方向呈现出人物脸颊的弧度等肉身的起伏线条。
这幅绣佛被认为展现了释迦如来在灵鹫山说法的场景,但有学者指出,这是年代相近的出现在中国凉州番禾县的“瑞象”。据说北魏前期的神秘僧人刘萨诃预言了“瑞象”的出现,而“瑞象”于年(正光元年)出现在山中。
国宝刺绣释迦如来说法图奈良国立博物馆白平绢底总绣高cm,宽.4cm奈良时代或中国唐代(8世纪)
国宝刺绣释迦如来说法图(局部)
图正中身披红色袈裟坐在座位上的是释迦如来。释迦身后有后屏,头上有天盖(位于佛陀端坐之处上方的斗笠形佛具)和树木。释迦左右排列站立着14位菩萨,10位僧侣和供养者们围绕着他们。其中可以见到释迦正面站立着一位女子。释迦的上方和左右有12名演奏各种乐器的飞天。作品主题众说纷纭,一说认为释迦对面的女子是释迦生母摩耶夫人,这是夫人在往生后居住的利天对释迦说法的场面。刺绣技法以锁绣为主,在释迦的螺发和菩萨宝冠等部分采用了用丝线达成团子结的相良绣技法。
-年(平成24-27年)曾对此绣像进行修理。过去因装裱而被遮住的边缘部分得以露出,因此得知边缘部分环绕有作品中到处贴着的葡萄唐草纹,并修正了过去修理时粘贴错误的刺绣片的位置。
刺绣阿弥陀三尊像重要文化遗产,石川西念寺藏平绢底,部分刺绣高.1cm,宽83.2cm12-13世纪(平安—镰仓时代)
这是用刺绣表现阿弥陀三尊的作品。阿弥陀如来端坐在繧繝(一种印染花纹,也是一种绘色,即不加晕染而将同种颜色由浅到深排列在一切,呈现出颜色渐变效果)莲花花瓣形成的美丽宝座上,身披的袈裟上花纹间散落着圆形纹样。如来的面孔和身体都用*色丝线细密地刺绣,巧妙地表现出金色的佛身。袈裟和莲花花瓣的繧繝令人联想到平安朝佛画的用色,背后的光环则由宝相华纹(根据佛教意旨,由莲花、忍冬花、石榴花、牡丹等组成的想象性花纹)、龟甲纹、四菱纹等花纹构成,令人联想到平安朝雕刻作品中的透雕光环。两旁观音身体微微侧向正中的佛祖尊像,内侧手臂下垂,另一只手拈取莲枝。刺绣观音像面孔和身体的技法与佛祖像相同,但面部轮廓、五官形状和身体轮廓都用红线勾勒,这一点与佛祖像不同。
过去一般认为这件绣像制作于镰仓时代,但其中含有较多平安朝佛画和雕刻的特色,因而有必要探讨其是否为平安朝后期的作品。
刺绣大日如来像重要文化遗产,京都细见美术馆藏平绢底,总绣高70.2cm,宽29.2cm镰仓时代(13-14世纪)
刺绣大日如来像(局部)
这幅绣像表现了端坐在华美莲台中、结成智拳印手势的金刚界大日。不仅是佛像,连浅蓝色的背景和装裱用具的莲唐草纹部分也加上了刺绣。作品上较少后世修补的部分,画轴的两端和装裱用的金属部件等也保存完好,是一件保留了制成时的状态的、贵重的绣佛作品。
刺绣释迦三尊像山梨久远寺平绢底,总绣高79.5cm,宽40.7cm镰仓—南北朝时代(14世纪)
这幅绣佛绣的是释迦三尊像。释迦为中尊,骑着狮子的文殊菩萨和骑着白象的普贤菩萨分侍两侧,旁边还有相貌衣着类似西域人氏的侍者。图像中可以窥见与中国宋元画之间的联系。绣佛运用了多种彩色丝线,是一幅呈现出精密刺绣技术的优秀作品。
刺绣九条袈裟贴屏风重要文化遗产,京都知恩院藏罗底、绫底,平绢底,部分刺绣高.6cm,宽.1cm中国南宋—元朝(13世纪)
局部图
所谓“九条袈裟”,指的是上有九块长条形土地图案(在这件作品中是浅褐色的部分)竖着排列的袈裟。土地图案及带状部分的刺绣以佛教教义为主、也加入了含有道教思想的图案。正中的土地图案中安置有端坐于须弥山上的释迦如来,两边的土地图案则象征日月。最外侧的土地图案代表护法四天王与羯磨纹,可见整件袈裟蕴含着佛教的世界观。但图案中也有稻穗和莲池、以及可以认为是道教人物的图案,反映了信仰的复杂性。
中将姬坐像奈良当麻寺木造,彩色高73.3cm室町时代年(永禄元年)
传说中将姬是奈良时代于当麻寺出家为尼,用莲丝织造曼荼罗并得以往生极乐世界,这便是中将姬像。由坐像内部的墨迹可知,这尊坐像是年(永禄元年)由专为当麻寺服务的匠人源三郎所制作的。在日本战国时代的动乱中,对于中将姬的信仰日益高涨,这尊坐像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制作的,源三郎费尽心思将有志于佛道的中将姬的清高形象具体地表现了出来。
刺绣阿弥陀三尊来迎图重要文化遗产,爱知德川美术馆藏平绢底,总绣 高.8cm 宽39.5cm13—14世纪(镰仓时代)
本件作品以刺绣展现了朝向正面的阿弥陀三尊来迎图。装裱部分也加以刺绣,因呈现了作品完成之处的形态而相对贵重。阿弥陀如来乘云而立于莲花之上,做出来迎印的手势。背后光环为宝相华纹,并含有48个“阿”字。深蓝底色的天空中,排列着乘坐莲台的二十五菩萨的种子(唯识认为“种子”存在于人心之根源阿赖耶识中,是一切现象产生的原因)。地面的深蓝底色中有莲池,左右岩石上站立着毗沙门天和不动明王。
本作的刺绣技法是以“刺绣”这一平安朝以来被大量使用的技法为主,同时运用以彩线重叠绣出花纹的“留绣”等手法。此外,阿弥陀如来的螺发、袈裟等处还用到了“发绣”(将人的发丝绣入佛像中)。
刺绣释迦阿弥陀二尊像重要文化遗产,大阪藤田美术馆藏平绢底,总绣高.0cm 宽48.5cm13—14世纪(镰仓时代)
正对画面的右侧为释迦,左侧为阿弥陀,两佛朝向正面并肩而立,阿弥陀的两位侍从位居画面下部。下端的装裱材料上有两佛俯瞰的宝塔,此类图像的绣佛仅此一例。将灵*送出此岸的释迦与在彼岸迎接的阿弥陀的组合,是净土教普及过程中的产物。
刺绣当麻曼荼罗京都真正极乐寺平绢底,部分刺绣,彩绘刺绣部分:高cm,宽cm彩绘宝相华纹部分:高cm,宽cm江户时代(明和4年)
这件大幅绣佛与缀织当麻曼荼罗尺寸相同。端坐画面中央的阿弥陀如来与分侍两侧的观音、势至菩萨都用金线密密刺绣而成,眼睛和眉间的白色卷毛则用水晶镶嵌。围绕着三尊的菩萨们是用彩线刺绣而成的,轮廓和衣物褶皱等则用金线绣成。佛菩萨聚集的宝地段上方、栏杆处采用了将贴有金箔的纸切成细丝的“平金丝”。绣制阿弥陀如来背后延伸开去的楼阁时采用了多种颜色的彩线和金丝。江户时代的刺绣采用多种技法,本品也用到了金线的驹诘绣(阿弥陀三尊)、刺绣(莲花等)、平绣与菅晕(菩萨的面孔、身体等)、平绣与上饰绣(宝地段的方形组合花纹)等技法。天空与画面外侧的唐花纹带并非刺绣,而是彩绘而成的。
刺绣阿弥陀名号重要文化遗产,福岛阿弥陀寺藏平绢底,总绣高61.2cm,宽18.2cm,装裱所用卷轴长20.8cm13-14世纪,(镰仓—南北朝时代)
作品正中用头发大大地绣着“南无阿弥陀佛”六字佛祖名号。名号被置于莲台之上,上方还覆盖着天盖,有着佛像一般的庄严色彩。头发的主人到底有着怎样的愿望呢。装裱部分在深蓝底色上绣有莲唐草纹。金属卷轴为原装,装饰有侍从于阿弥陀两侧的观音和势至菩萨的種子。这是一件保存状态非常好、罕见地体现了最初的装裱材料的作品。刺绣技法以刺绣为主,同样适用于繧繝。
展览将持续至8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