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道:中国宗教文化中的神与魔》,[美]万志英著,廖涵缤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年8月出版,页,79.00元
若看过《三国演义》小说(或打过“三国无双”之类游戏),大概对三国里那些旁门左道、妖异之人会有些印象,其中有一位自称是曹操老乡的左慈,大家恐怕不会陌生。这位老兄甫一出场,就让曹操吃的柑子没有了瓤,把曹操吓得大叫:“汝以何妖术,摄吾佳果?”据左慈自己说,他是峨眉山上学来的《遁甲天书》,还完成了曹操多次苛刻的刁难,临走搞出三四百个替身让曹操斩首,提着头奔上演武厅来痛打曹操,曹操因此得了头痛病,幸亏太史丞许芝推荐了神卜管辂,才暂时医好了曹操的毛病。
左慈为主题的小人书封面
初看三国时,颇为左慈一流着迷,能戏弄枭雄于股掌之间;似乎也不失生活品味,比如知道有四腮的松江鲈鱼好吃,还知道蒸鱼需“紫芽姜”,都能给变出来。究其妙处,就在于左慈擅长左道旁门——尤其左慈自己还姓“左”,更显得他招数正宗精湛。长大后再看,便觉得左慈这个“妖人”未免也刻薄了些,即便戏弄的是奸雄曹操;再往后,发现左慈这类左道不仅对奸雄下手,对好人家似乎也没放过。新近看到西洋人把“左道”直接翻译成“sinisterway”——“邪恶之道”,突然有了认清这个古老妖异真面目的快感:“左道”和“旁门”好像不是一个好词了,连带着左慈这样和“左道”太近的名姓,也没有了好感。
一
说到《左道》()这本书,是早年一位西洋汉学家研究中国*神迷信的专著。作者万志英(RichardvonGlahn)是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的历史学教授。此书出版于年,互联网上早有英文原版流传。据书中致谢来看,写作时间可以追溯到将近三十年前、作者在东京大学东方文化研究所(似当作東洋文化研究所,致谢中提到了日本著名宋史专家、时任研究所所长的斯波义信)访学之时(-),时至今日,才有中译本面世,似乎有点姗姗来迟的味道。这位热衷于中国迷信传统的万志英教授,本行其实是宋史,擅长领域之一便是十至十八世纪的中国经济社会史,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全书最精彩的一章并非论述“怪力乱神”的部分,反而是讲述社会经济的最后一部分第七章《财富的魔力》(TheEnchantmentofWealth),据作者介绍,这章节曾在《哈佛亚洲研究杂志》上发表过。
SinisterWay:TheDivineandtheDemonicinChineseReligiousCulture
全书有如《儒林外史》一般,采用了“虽云长篇,颇同短制”的写作结构,每章节都有重点转移,没有贯串全书的主要线索或中心对象,却能环绕中国*神文化中由邪转正这个切入口,引经据典,上自远古,讲到宋代转型以及明清的流变,尤其集中反映民间“五通神”在古人信仰生活的角色和地位,颇有特色。全书虽不设主干,结构也较松散,但讨论中国神*的宗教学、社会学话题,颇有价值。全书正文分七章及导言与结语,共九大部分,看似依据时代叙述,分为论古代*神传统(第一章论远古祖先、第二章论汉代*神、第三章山魈、第四章疫*瘟神),及魔神转换的宋元明清时代(第五章论宋代转型,第六章五通及第七章财富的魔力)。不过,因为各章之间松散的关系,及作者知识结构有明显的特征倾向,全书在章节篇幅与论证重点之外,呈现另一种面貌。
二
梳理《左道》一书内在理路,其实当是以第三章《山魈》为枢轴,将全书分为总论(一二三章)到分论(四、五、六与七章)的思路。全书前三章,讨论的是中国古典时代*神的由来与其人格化的过程。后四章其实是在讲各种“山魈”的流变及其中成为“五通”神的经过。
第一章《远古中国的祖先、*和神》上溯了商代*神信仰的雏形,作者指出,商代信仰世界中,对祖先的崇拜是最主要的形式,最典型的是其王朝的都城设置,死人的陵墓在都城的最中心,都城明显缺少纪念活人成就的建筑,“实际上是一块古老的大型坟地”(作者语)。无论是通过卜筮还是祭祀,灵界与凡界、神圣与世俗之间的区别还不明显,可能也与神明来自自己的祖先亲人有关。甚至,商人心目中神圣的灵界,据说只能对统治阶层开放,这种信仰的“垄断专制”当然是要不得的,它必然会妨碍作为国家神职人员的祭司集团在信仰界的权威与作用。既然祭司无法提供大多数人的信仰生活,那么巫觋便会出来承担这个责任,成为在民间回应*神的最早的代理人。
商人祭祀前占卜用的龟甲
周取代商后,这种对祖先的崇拜还得到部分保留,不过周文化创造了全新的“至上神”——“天”。其中的信仰元素对包括*治生活在内的周代社会,产生了直接的影响,比如周天子无疑是唯一接近至上神“天”的,他通过特定的受封仪式,将君权分授给成百上千的诸侯。到了战火绵延的周晚期,生者和亡者之间的关系产生了转变。在之前为祖宗崇拜设置的祭礼中,成为神明的死者大约都是单一的性格,但到了这时候,人们发现死者越来越明显地呈现出不同的人格,此时的知识精英开始研究死者所禀赋的“*”与“魄”的内容与特性。至于战国时期开始对*帝的供奉,也可以看做是对祖先崇拜的一种延续,属于当时信仰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到了汉代的人们,对待死亡和死后生活的看法发生了深刻转变(第二章《汉朝的亡者崇拜和救世信仰》)。其中一个原因是活人对其祖先态度的变化,祖先不再是之前赐予力量或给予福祇的神明,因为知识界构建出一个庞大的冥界观念——关键是这个冥界还有点恐怖;从这一时期的丧葬实践,就可以看出明显的改变。而掌管阴间的神明换成了东岳泰山神,另一个著名的汉代死神是西王母,尽管她的形象在后来的岁月中慢慢慈祥起来。除了他们之外的汉代神仙,许多都曾以普通人形象存在,这些人死后因为各种原因得到神力,而被当时精英纳入神仙体系当中,因为死后产生神力的人(*)太多,汉代的“淫祠”问题也随之出现。作者也讨论了汉末佛道教的兴起与汉代信仰中的*神观念的交互影响,不过显然佛教与道教并非作者专长,比如早期中国人被佛教救世主义思想吸引之类的演绎,似有些牵强。
东岳形象
这两章的铺垫实际上是要引出第三章《山魈》,这章英语原本作“ShanXiao:MountainGoblins”。传统文化中的“山魈”指的是山里的独脚*怪,《山海经》《国语》《抱朴子》中都提到过,并非是友善的*怪。作者把它比附成“Goblin”(哥布林),仿佛《哈利波特》中巫师银行古灵阁(Gringottsbank)中的员工小*那样,不过实际上中国的“山魈”要凶恶得多。
《哈利波特》电影中的“Goblin”多比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