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友兰,是中国当代著名学者。他一生最为人熟知的著作,是广受推崇的《中国哲学史》,除此之外,学富五车的冯先生还著有《中国哲学简史》《贞元六书》等杰出作品,有“现代新儒家”之美誉。
年,冯友兰去世前,他的学生问他:“是否还有什么需要留下的?”冯友兰回答说:“中国一定大放光彩,要注意《周易》。”那么,冯先生何出此言?
东方文化的精髓,竟然与现代科技如此密切相关
事实上,冯友兰的一生与周易都有着深厚的渊源。年,年仅9岁的冯友兰便开始诵读《周易》,后来更是对其进行潜心研究,在《中国哲学简史》《新理学》等哲学著作中,冯先生对于他本人对周易的理解与感悟均有详细描述。
冯友兰曾经公开表示:“周易是中国古代的代数学”,他认为,周易就像是公式,而万事万物都可以套用到这个公式里,“革故鼎新”“物极必反”“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等《易经》中的观点,蕴含着万事万物变化的规律,是“世界的公式”。
《易经》是周文王的著作,相传他将《易经》刻在龟甲之上,将其作为预测未来的方法,最初包括《连山》、《归藏》和《周易》等3本书,不过,后来《连山》和《归藏》均已失传,流传至今的只有《周易》。
周易属于东方的思想文化体系,而令人惊讶的是,现代科学史的发展道路已经一再证明,周易居然与西方的科学理论体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最著名的,莫过于周易与二进制的密切联系。
众所周知,现代计算机中所广泛应用的二进制,只需要0和1两个符号便可以表示全部数字,这是现代计算科学得以高度发展的根基。
在西方,公认的二进制发明者是德国科学家莱布尼兹,他虽然在微积分的发明权上位居牛顿之后,但在二进制的发现方面,莱布尼兹绝对是代表人物。
在写给友人的信件中,自豪的莱布尼兹毫不掩饰地表达了他对于发现二进制的兴奋:“第一天用1来代表,这是上帝,第二天则是2.....”。
在二进制得到西方科学界的认可后,据说莱布尼兹曾经给法国传教士白晋写过一封信,在介绍自己的二进制思想的同时,流露出了希望将二进制介绍到中国的想法。
然而,白晋的回信却让莱布尼兹大吃一惊,他告诉莱布尼兹,其实中国早就已经有类似二进制的说法,这一切,都来自于中国古代的八卦。
原来,在《周易》中,八卦的每一爻有阴爻和阳爻两种形式,阴爻与阳爻分别组合,进而形成了各种卦象。
年,莱布尼兹确认了他所创立的二进制与中国《周易》之间的奇妙相似性。
“1与0可以推导出来一切数字……这是上帝独具匠心的设计......”莱布尼兹创造的二进制,与《周易》中对于八卦的描述何其相似!
而且,更令人惊叹的是,二进制中的“二叉树”法则,和六十四卦的生成原理也极为类似。《周易》与现代科学的另一次神奇链接,来自于现代遗传学与八卦的联系。
年,遗传密码得到了破译,如同数百年前的二进制一样,西方的科学家再一次发现了现代科技与东方古老哲学之间的奇妙碰撞——盘旋排列的遗传密码,让他们一下子想到了《易经》中的64卦。
年,学者杨雨善进一步提出,可以以“阳爻”代表强型核苷,“阴爻”代表弱型核苷,他的理论一时间令东西方的科学家和学者们感到信服。
年,著名医学家谢文纬出版了一部将易经与DNV进行比较的著作,在他看来,64个遗传密码与64卦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甚至可以进行一一对应。
令古今中外哲人赞不绝口的《周易》,究竟有何特殊之处?
古今中外的哲人,对于《周易》均赞不绝口。孔子从五十岁起开始研究易经,他对易经非常感兴趣,甚至发出了“如果早几年学易经,可以让人生不犯大错误”的感叹,后来,孔子还亲自率领弟子编写了《易传》。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说:“《易经》是中国智慧的代表,没有真正学透《易经》是我最大的遗憾。”
曾荣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威尔海姆认为,《易经》的价值不仅仅体现在指引西方科学家发现并应用计算机二进制方面,甚至还成为了引导西方现代社会采用科学、合理决策方式的基础。
李约瑟、钱学森、杨振宁、余秋雨......太多的名人曾经对《易经》进行过高度评价。易经与健康还有密切的联系。易经与人体养生理论最完美的结合,莫过于著名的太极拳,它恰好是融合了易经的原理,以及中国传统医学中的经脉理论,最终成为广受推崇的养生之术。
其实,《周易》并不是一本占卜之书,它实际上是一本探究万事万物变化和发展规律的书,它蕴含了“天道”“人道”两个范畴的东西,闪耀着中国古人的智慧之光。
“易经”两字,究竟是什么意思呢?原来,“易”最早来自于甲骨文,本意为向容器中注入磨具,铸造容器,后来,引申出了“替代”的意思。
“经”的本意,是指用来织布的阵线,引申得来“治理、经营”等意思。
因此,顾名思义,《易经》实际针上是一部讲述万事万物运行规律的书,这恰好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易经》与现代DNA理论之间的奇妙渊源——因为DNA正是解释生命诞生与发展和变化过程的现代生物学基础理论,在广义上,这同样属于《易经》的涵盖范围。
当然,《周易》广为人知的一面,还在于它其中蕴含着自然界里朴素的原理,千百年来,无数名人从中汲取人生智慧,并且,细细品来,这些原理的确值得深思。
比如,从“高飞知鸟,死于美食;深潭之鱼,亡于芳饵”中,我们可以理解到“欲望是一切罪恶之源”的道理,一个人的欲望与自控如果失衡,被欲望主导了思维,就会走向毁灭。
这已经体现了古人透破现象看本质的能力——面对外界的风起云涌,我们应当保持宠辱不惊的理性与全局观念,拒绝诱惑、防微杜渐,才能保持正确道路不动摇。
另外,易经中还有一种关于“阴阳二分的观点,它认为,阴阳二分法能包容一切,但是阴与阳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阴与阳之间是可以转化的。
实际上,易经是古人在对大自然进行观察的过程中得出的理论,那时候没有高科技的设备,但是古人却在生活中对大自然进行了高度而凝练的概括,用来描述他们对于大自然的理解与认识。
这一切观察和理论的正确性与合理性,在21世纪高度发达的计算机科学和生活技术中得到了充分的验证,让人一再叹服古人的智慧。
《周易》中的经典观点:如何看待万事万物发展的规律?
说到这里,我想读者们应该对于《易经》可以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本质上,这是一部古人在观察自然过程中得出的一部研究客观世界中万事万物发展规律的书,它是一种方法论,也可以被认为是是一部哲学范畴的著作。
但更难能可贵的是,它在此后人类文明史发展的漫漫长河中被一再验证其惊人的准确性与合理性。因此,一代著名学者冯友兰才会将中国在未来的大放异彩与《易经》联系起来。
既然如此,我们如何理解《周易》中的基本理论与观点呢?我们不妨从一些极具代表性的观点入手,看一看这些观点中蕴含了哪些道理。
第一个不得不提的,是“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意思是,当你处于困境的时候就要考虑改变,做出改变后,事情的发展就会顺畅起来,当这件事情顺畅之后才会变得持久。这就是事情发展变化的规律。
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充分证明了这一理论的价值:每一个时代,都有其相应的、最合适的法则,但这些法则的合理性不是一成不变的,到了一定的历史阶段,它的合理性也会发生变化,进而需要有新的法则取而代之、推陈出新,这就是变与不变的规律。
第二个,则是“盛极衰,物极反,当忧患”,这是一个令我们无比叹服的观点。
“盛极而衰”“物极必反”,这是中华民族总结出来的生存智慧,意思是当一件事情发展到鼎盛时,便容易出现下滑的趋势;
当一件事情出现极端状况后,便突然会发生反转。由此,我们可以引申出中国古人常提的另一个经典论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当事情出现好的情况后,并不一定代表接下来一定会往好的情况发展。
而当事情出现不好的情况后,也不代表以后不会发生转变,只有时刻保持清醒与奋进,保持忧患意识,才能真正立于不败之地。
第三个,则是“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这曾是商朝开国君主成汤用以警醒自己的箴言,意思是,要敢于主动创新求变,不要总是墨守成规、一成不变。同样,这也是一个关于“变与不变”的观点——只有持续求新求变,才能真正跟得上历史的进程
第四个,则是“忧患存,当奋进,自强不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我们遇到的客观困难是无法改变的,但我们却完全可以通过激发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改变客观规律。
对此,六十四卦中的“乾卦”有着精辟的论述:它以龙进行比喻,分别以初九、九二、九三、九四、九五、上九等六个状态,描述从不成熟到成熟,然后发展到顶峰,最后回头的过程。
当你了解了这些后,你应该会明白为什么冯友兰先生会对《周易》如此重视,也会理解为什么《周易》在古今中外的学者中得到如此高的评价——最重要的法则,往往会蕴藏在最基本的道理中,当你认真思索并且真正领悟《周易》中道理,你就会开始认清生活的真相,意识到一些更深层次的东西。
参考文献:
1.周易简释—北京联合出版有限公司
2.中国哲学史—古吴轩出版社
3.中国哲学史新编——中国画报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