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所指的三种印式,是指三种不同篆书文字入印的印章表现形式。篆刻是古典艺术,而古典的印式种类当然并不只有这三种,只是我们认为这三种印式较为经典,我们把了解这三种印式作为篆刻学习的入门钥匙,了解这三种印式是为了给初学者找到提纲挈领的入门捷径,篆刻无捷径,但入门却可以抄抄近路。
这三种印章格式分别是:1、以大篆为入印文字的古玺印式;2、以小篆为入印文字的宋元朱文印式;3、以缪篆为入印文字的汉印印式。没办法,为了解决这三种印式的问题,又必须简单地解决“识篆”的初级问题,预先了解大篆、缪篆、小篆这三个重要概念,分别细说一下:
(《增订汉印文字徵》)一、以“大篆”为入印文字的古玺印式
这里的大篆是指广义上的大篆,包括甲骨文、金文(钟鼎文)、石鼓文、六国文字等文字,这些文字在大概念上又都可以统称为“大篆”文字。
甲骨文,又称“契文”、“甲骨卜辞”、“殷墟”文字或“龟甲兽骨文”。指中国商朝后期(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吉凶记事而在龟甲或兽骨上契刻的文字,内容一般是占卜结果。中国的文字在甲骨文时期已经成为较严格的文字系统,我们现代汉语中的大部分汉字,在甲骨文里基本都能找到对照字(目前甲骨文的识别情况是在总共10余万片有字甲骨中,含有4千多不同的文字图形,其中已经识别的约有多字)。
(甲骨文)金文,指铸刻在殷、周青铜器上的铭文,因为周朝把铜也叫“金”,所以铜器上的铭文就叫作“金文”或“吉金文字”,又因为这类铜器以钟、鼎上的字数最多,所以这种文字又叫作“钟鼎文”。金文应用的年代,上自西周早期,下至秦灭六国,约多年。金文的字数,据容庚《金文编》记载,共计个,其中可以识别的字有个。
(金文:散氏盘铭文)石鼓文,秦刻石文字,因其刻石外形似鼓而得名。石鼓共十枚,分别刻有大篆四言诗一首,共十首,计字。内容最早被认为是记叙周宣王出猎的场面,故又称“猎碣”。石鼓文比金文规范、严正,但仍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金文的特征,它是从金文向小篆发展的一种过渡性书体。另外,传说在石鼓文之前,周宣王太史籀曾经对金文进行改造和整理,著有大篆十五篇,故大篆也被称为“籀文”。
(石鼓)以上三个系列具有代表意义的文字,再加上战国时期秦以外的六国文字,在篆刻学习中,我们统称为“大篆”系文字。
用以上大篆文字入印的印章样式,我们大致统称为古玺印式的印章,古玺印式的印章,因为大篆文字本身字形、大小等差异较大,样式也不规整,由此形成的章法上最大特征是参差错落。古玺印式是由于字法原因形成的天然审美样式,为了规整文字,又需要给文字加上边框以保证其印章属性。另外字法对此类印章的章法影响是这一类印章或保留极强的疏密对比,或字与字之间的错乱如乱石铺街,极尽参差错落之美,又基本都有边框约束(不论白文、朱文)。甚至三晋小玺印式还有一种典型的样式:文字极细,边框极粗(三晋小玺的“粗边细朱”印式)。
(三晋小玺)古玺印式的印例很多,如白文印“上相邦玺”:
(上相邦玺)朱文印“庸阳鲁师玺”:
(庸阳鲁师玺)三晋小玺粗边细朱“右司马”:
(右司马)古玺印式的印章虽然章法上也有印面各字平均占位的印例,但总体来说还是错落参差的。刻大篆古玺(其实甲骨文又可以单列),要尽力避免文字平均分配印面面积。
总结一下:古玺印式大致是:大篆入印,章法参差错落(前面是入印文字,后面是章法特征)。
二、以小篆为入印文字的宋元朱文印式
小篆,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公元前年)后,全面统一全国文字,由丞相李斯负责,在战国秦地原来使用的大篆“籀文”文字基础上,进行简化而创制了文字书写形式,这种字体线条匀称、规整,造型修长雅致,极富装饰性。中国文字发展到小篆阶段,逐渐开始定型(包括字的轮廓、笔划、结构),象形意味削弱,文字更加符号化。小篆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运用行*手段大规模规范文字的产物。其字形纵横比接近1.6比1,接近*金分割比,因此字形极为修长优美。
小篆字形如图:
(小篆)但秦人选用文字入印时,并没有直接以小篆入印,而是又专门以创造了小篆的变体“摹印篆”,摹印篆是专门用于印章的文字,至汉代又进一步发展成为汉缪篆,成为专门的印章字体,这在下面汉印印式再说。
(元朱文印实物)小篆字体入印是在在实用印章发展到宋元时期时,被吾丘衍、赵孟等文人们发掘出来应用于篆刻,并由此开创了另外一种印章格式,即元朱文的印章格式。元朱文的入印文字是小篆,章法风格是匀整圆润,例如后来王福厂的作品:
(王福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陈巨来的作品:
(陈巨来:梅景书屋)也总结一句:元朱文印式的特征是线条匀称,小篆入印,朱文细线、文字连边,章法匀整圆润。
三、以缪篆为入印文字的汉印印式
缪篆是汉代的篆书,但又不是简单的汉篆,而是结合隶书特征发展而来的一种篆书字体。为了使瘦长的小篆纳入方整的印面,古人借用了隶书的一些书写方法,让篆书字体稍稍由瘦长转为方正,转折慢慢由圆转变为方折。
(汉印实物)实际上,汉缪篆由秦代“摹印篆”进一步方整发展而来,它比“摹印篆”更加方正,因此更加适合方形的印面。到了新莽时期,这种入印文字被冠以“缪篆”之名,这就是我们说的汉“缪篆”,缪篆是后世公认的入印文字,我们甚至可以说,一个篆刻初学者,如果认识到刻印以缪篆入印,那么他就基本上正式踏入了篆刻学习的正统大门,不再是“野路子”了,可见缪篆的重要性。因为缪篆字形方正,因此入印之后,印面的章法特征就是均分印面、整齐、端正。
其实缪篆换成白话,就是汉代用于摹印的篆体字。我们现在大量临摹的汉印,入印文字均是缪篆,如:“校司马印”
(汉印:校司马印)“汝南尉印”:
(汉印:汝南尉印)汉印里面白文居多(因为需要封泥,这个原因我们会在“篆刻史”部分细讲)。因此我们平常所说的汉印,也大都指汉白文印。汉朱文也有印例,只是印例较少。
汉印印式也总结一句,汉印格式的印章特征是缪篆入印,章法是平正方直。
理清了上面这三种印式在一般字法意义上的差别,我们在创作时,就会找到很清晰的思路。比如:我们打算刻一方印,就可以先考虑,是刻白文印,还是朱文印,是哪种印式,是用三种格式里的那一种格式,确定格式之后,再到不同的字典(查不同的字的字典前面一篇已经仔细讲过)里去找正确的字(或者,记下来的字),然后,依照不同格式的印章特征去谋划章法,再写稿上石奏刀。
以上重要的内容就是:三种印章格式分别是:1、古玺印式大致是:大篆入印,章法参差错落;2、元朱文印式大致是:小篆入印,朱文细线、文字连边,章法匀整圆润;汉印格式的汉篆入印,章法是平正方直。
了解了这三种印式,初学者就绕过了找字不准、格式不古、字法不对、章法不合等初级篆刻误区。
我们说过,学习篆刻,跟学习书法、绘画一样,不能缺少大量的临摹,我们前面说过,我们总共准备了方临摹样本,因为“印宗秦汉的缘故,学习篆刻的临印练习要先从汉印开始,因此我们今天先发布前10方汉印,这10方汉印,我们不做过多的讲解,只说一点,汉白文印印面一般在2.3厘米见方,建议初学者可以用2.5厘米石头临习,临完修边,得到的成品基本上就是原印大小。这10方汉印样本如下:
1、三封左尉
(三封左尉)汉官印,这方印,印面四等分,线条规范平稳,横画多于竖画,直线较多,曲线较少。摹刻时以练习直线为主,注意每个字之内、线与线的间距,线条粗细要均匀。临这方印,如楷书线条练习里的第一步,基础里的基础。
2、校尉之印
(校尉之印)这是一方西汉官印,注意印字末尾一笔的小拐弯收尾,其实这是秦官印的特征。临习时,要注意线条均匀平滑,线与线之间的距离基本均等。这是典型的西汉中央*府铸印。注意“校”字上部有个小缺。这方印竖画较多,主要用于练习竖画,这也是基本笔画练习。
3、骑司马印
(骑司马印)这也是一方西汉官印,印字末笔仍有一个小弯。这个小弯收尾,东汉以后完全消失(这是摹印篆到缪篆的转变痕迹)。横竖笔画均等。骑字笔画多,较前两印复杂。注意两个不同的“马”的线距处理。这方印是横竖线的综合练习。
4、武陵尉印
(武陵尉印)这仍是一方西汉官印,临刻此印,多了“武”字里的曲线,临时应当注意处理。另外,印字因为末笔的小尾巴,印字的横线并不完全水平。
5、淮阳王玺
(淮阳王玺)此印是汉玉印中的典范,临摹要特别注意:线条粗细基本均一,线条起始端位置基本整齐,章法上注意三密一疏的典型布局。体会疏密差异这么大,为啥比重不失衡,“淮、阳、玺”三字有斜笔画,注意加强练习。
6、*司马丞印
(*司马丞印)这是一方汉印中的五字印,极工整,五字做六字格式分三行,“二二一”分布,印字独作一行,横竖均衡,线条匀称,注意所有字的纵横比例。多字印较四字印,难度提高不少。
7、弋居丞印
(弋居丞印)回到四字印上来,刻一方工整的,体细体会:为什么这四个字,弋字那么简单,但并不觉得整个印重心不稳定,为什么?丞字,左右两只小手,为啥长短不一样?印字末尾的小尾巴,为啥没有了,但仍然若隐若现?
8、新西河左陌长
(新西河左佰长)这是一方新莽六字印,入印文字极近小篆。新,指的是新莽*府,即王莽的中央*府颁发给地方少数民族的官印,六字六等分,每个字都是*金纵宽比。这是六字印里的典范。西,长,左,圆转笔画,注意体会。
9、朔宁王太后玺
(朔宁王太后玺)这是一方皇后金印,文字规范挺拔,三字繁,三字简,注意各站位置。古文字“太”与“大”相通。注意“后”字的曲线!注意王字的横线向上拱起!
10.广汉大将*章
(广汉大将*章)这里的“大”,和上一作业中的太刻法一样,但此印浑厚,上印清雅。另,此印文字多有破边,一定要格外注意体会残破与文字中出现的“并笔”,比如“*”字中部一大块白,“章”字左部的破。
学习渐渐深入,问题也会越来越多,越来越细,需要进一步交流,请回复提问。
(《零基础学篆刻》之6,部分图片引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