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了几次推迟之后,迪士尼大片,真人版《花木兰》终于来了——美东时间9月4日,《花木兰》正式上线流媒体Disney+。9月11日,在中国大陆上映。
和年动画版相比,这次由*领衔主演的真人版《花木兰》的剧情变化并不是很大。在我看来,真人版《花木兰》之于动画版的最大区别在于:花木兰家的那把祖传宝剑,在年动画版中是没有字的,而在这次的真人版电影中,被刻上了“忠勇真”三个字(后来又被皇帝加上了一个“孝”字)。
这不只是一个简单的道具改动。纵观整个电影可以看出,刻在祖传宝剑上的“忠勇真”这三个字,是整部电影的核心价值,而且重点是落在“真”上。
年动画版《花木兰》中,花木兰手持的祖传宝剑上没有文字
真人版《花木兰》中,*扮演的花木兰手持的祖传宝剑上写着“忠”、“勇”、“真”三个字
“忠”、“勇”一向为中国传统价值观所推崇的武人最高道德规范,西汉开国名将舞阳侯樊哙、三国时的蜀汉名将关羽,都被视为“忠勇”的典范。在这个背景下,这两个字被刻在作为传家宝的宝剑上不奇怪。相比之下,“真”这个字的出现,就显得有些突兀——我倒不是说“真”不重要,也不是说中国传统价值观不重视“真”,问题在于,“真”这个字会不会,或者说,该不该出现在这里?
重阳节相传也是西汉开国名将舞阳侯樊哙的诞辰。每年的这天,浙江德清(当地传说樊哙出生于此)都会举行祭祀樊哙的“忠勇大典”。注意:大典上只有“忠”、“勇”的旗子。图片来源:中新网
要弄清这个问题,我们得从“真”这个字的起源和含义说起。
我们先看一下“真”字的演变过程:
学者们很早就发现,在汉字的发展和演变过程中,存在一个很明显的现象:字音相同或相近者,其起源和含义必定接近。而在汉字中,恰恰存在着一个与“真”字在发音上完全相同,且字形也接近的汉字:“贞”:
“贞”字的字形演变过程
对比二者可见,“真”字和“贞”字在金文中的字形极为接近。由此可以推测,这两个字是同源的。
还有一点需要指出的是,“真”字最早见于西周金文,不见于甲骨文,而“贞”不但见于甲骨文,而且还有好几种不同的写法:
由此可推想,“贞”字的出现,应早于“真”字,“真”字是自“贞”字衍生而来,是“贞”字的异体字。
既然“真”字是“贞”字的异体字,那么“贞”字又是什么意思呢?对此,许慎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是:“贞,卜问也。从卜,贝以为贽。一曰鼎省声。”
由许慎的解释可知,“贞”的本义,是占卜。我们都知道,商朝人占卜时,是先将卜辞刻在龟甲兽骨上,再以火烧烤,通过龟甲兽骨上产生的裂纹的纹路来作出判断。商人很重*神,占卜结果产生后就必须完全遵照执行,由此产生了“贞”字的引申义,即“坚定”。
另一方面,因为这种占卜方式有一整套标准操作程序,其解读遵循事实结果,不能随意编造,因此“贞”字的含义又引申出了“真实”之义。作为这一演化的结果,就是到了西周,“真”字从“贞”字分化了出来,专门用于表达“真实”之义。
众所周知,在汉语中,“贞”字的使用,经常是和“忠”字并列的。而且这种用法很早就有了。《尚书·君牙》中就有:“惟乃祖乃父,世笃忠贞。”《国语·晋语二》:“昔君问臣事君於我,我对以忠贞。”
对于“忠”,《说文解字》的解释是:“忠,敬也。从心,中声。”清代段玉裁所著《说文解字注》对此作了进一步的解释:“敬者,肃也。未有尽心而不敬者。……尽心曰忠。”
《说文解字》对“肃”的解释是:“肃,持事振敬也。”和前面连起来,就是:“忠”就是“敬”,“敬”就是“肃”,而“肃”,从造字本义上来说,其含义是依照礼仪虔敬祭祀。无论商周,祭祀都是非常隆重的事情,要求参与者必须虔诚,因此必须“尽心”。由此可见,“忠”的含义,就是“尽心”。“忠”是“尽心”,“贞”是“坚定”,要想成事,此二者缺一不可。这也是它们总是被相提并论的原因。
由此,我们就能理解,为什么在中国传统武德中,有“忠”和“勇”,而没有“真”了——因为“真”源自“贞”,而“贞”与“忠”是一体的,是同一种品德的一体两面。在已经强调“忠”的情况下再去强调“真”,是一种没有必要的同义反复。
也就是说,如果按照中国的传统,“真”字根本不可能出现在花木兰的这把家传宝剑上。
那么现在花木兰家传宝剑上的“真”字是怎么来的?有网友认为,花木兰这把祖传宝剑上的“忠”、“勇”、“真”三个字,其原型其实是FBI的格言,即Fidelity(忠诚)、Bravry(勇敢)、Integrity(正直,诚实)。若此说为真,那么花木兰家传宝剑上的“真”字就好解释了——这部电影的内核,其实是典型的美国精神,和中国文化没什么关系。看来,迪士尼在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上,确实还欠缺火候。
不过,说起来,“真”,或者说“Integrity”,也的确是一种美德,而且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如果花家的先人要在这把祖传宝剑上刻一个表达这个含义的汉字,他们会怎么选择呢?
我的看法是:他们会选择“诚”。
《说文解字》对“诚”字的解释是:“诚,信也。从言,成声。”从字形上来说,“诚”字是“言”+“成”,意为将语言变成现实,也就是诚实守信,言出必行的意思。这个含义,正好和“Integrity”完美契合。
在中国文化,特别是在儒家中,“诚”一直备受推崇。在先秦儒家孔、孟、荀三子中,孔子本人没有直接关于“诚”的论述,但孟子说过:“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孟子·离娄上》)意思是:“诚”是天道的法则,而追求“诚”,是做人的法则。荀子更是强调:“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致诚则无它事矣。”(《荀子·不苟》)
而在荀子看来,追求和达到“诚”,是君子“养心”的第一要务,除此之外,别无他途。这样的定位,比“忠”、“勇”,实在是高多了。更何况,“忠”、“勇”的含义,都已经被“诚”所包括了,可以从“诚”中引申出来。
回到《花木兰》,由以上分析可见,如果花家先人真的要在宝剑上刻字,那么最大的可能,就是只刻“忠”“勇”二字,而不会画蛇添足的再刻一个“真”字。退一步说,如果他们确实对“真”这个概念情有独钟,非要刻上,那么他们更有可能做的,是只刻一个“诚”字。
毕竟,“诚者,天之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