龟甲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静象汉服正当时,新潮时代看古老非遗化
TUhjnbcbe - 2022/12/30 8:28:00
北京治白癜风最好的医院在哪里 http://pf.39.net/bdfyy/bjzkbdfyy/

曹县火了。

“宁要曹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套房”、“宇宙中心曹县”各种热梗刷屏网络。

图源曹县信息港

直到此时,我们才发现这个位于山东菏泽的小县城,竟然是“中国最大汉服生产基地”。

图源央视财经频道《正点财经》

汉服,全称“汉民族传统服饰”,又称汉衣冠、汉装、华服。《史记》有载,华夏衣裳为*帝所制,夏商时期已初步建立冠服制度。

随后数千年朝代更迭,世事变迁,汉服也受到“改正朔、易服色”的影响不断演变,有云“一部汉服史等于半部中华文明史”。

非遗项目“循古风汉服制作技艺”何歆妤老师作品

如今,汉服早已不是许多年前人们眼中的“奇装异服”,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着汉服上街,带着汉服去旅行......用自己的方式让传统服饰文化融入日常,成为一种时尚的生活方式。

图源央视财经频道《正点财经》

在曹县,光是拥有汉服产业链的商家就有多家,原创汉服加工企业超过家,年全县汉服电商销售额近19亿元,占据全国同类市场的三分之一。艾媒报告显示,预计年汉服爱好者数量规模达.4万人,市场销售规模将达到.6亿元。

有人开玩笑说:“想必不少人的第一件汉服就出自曹县吧。”如此看来,并未言过其实。

《左传》有言:“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当我们穿起汉服,挽起发髻,仿佛真的置身遥远的过去,邂逅千年前古人的生活。

盎然蜀绣,重回盛世大唐

“鬓云欲度香腮雪,衣香袂影是盛唐。”

若说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汉服,脑海中第一个闪现的便是《唐宫夜宴》里的服饰。年初,河南春晚那一场秀逸韵致的舞蹈,唤醒了多少人千秋大唐梦。演员小姐姐身穿对襟齐胸衫裙,那别样丰腴的身韵、妖娆俏皮的舞姿迷倒了万千观众。

图源《唐宫夜宴》宣传图

唐代可以说是我国古代服装发展的全盛时期,宽袍大袖、飘逸如仙,用来制作唐制汉服的面料,当属织锦最为绚丽多彩。《南阳道中作》中“东风雨洗顺阳川,蜀锦花开绿草田”所言“蜀锦”便是其一。

蜀锦织造技艺植根于蜀文化,传说古蜀第一位先王蚕丛便已教民养蚕,其兴于秦汉,盛于唐宋,花楼机则是织造蜀锦的重要工具。

图源成都蜀锦织绣博物馆蜀锦活态演示区

蜀锦色调鲜艳,具有明显的汉民族特色和地域特点,多用染色的熟丝线织成。制作蜀锦大抵要经历初稿设计、定稿、点意匠、挑花结本、装机、织造等重要过程,其中挑花结本是指将设计好的纹样过渡到织物上去,再现设计纹稿的“模本”。

图源阿斯塔那唐墓《唐代花鸟纹锦》

唐代蜀锦上装饰的图案十分丰富,格子花、纹莲花、龟甲花、联珠.....鸟兽成双、花团锦簇,一派生机盎然之景,甚至远销日本、波斯。

着一身行云流水般的衣裳,配上伴风飘曳的披帛,仿佛天人的仙姿,落入凡尘,赴一场不夜城的盛宴。

黑瓷艺术,大宋茶道与禅意木叶

相较于唐代的华美之风,宋代汉服的形制更追求质朴,以简约清雅为主。

提起雅字,宋人之雅还体现在生活逸趣中——斗茶文化在当代尤为风雅的行为,上起皇帝,下至士大夫,无不好此,临池曲院,垂柳修筑,文人雅士齐聚于此品茗雅集,宋徽宗赵佶就是其中的一位斗茶佼佼者。

图源汴梁晚报宋徽宗赵佶《文会图》

言即斗茶,不能不提到茶盏。宋徽宗在《大观茶论》中称“盏色贵青黑”,是因宋代斗茶多用半发酵的白茶制成茶饼,再研磨成细细的粉末,以初沸的水冲茶,评判时以汤色纯白为贵,故而所用茶具为黑盏为佳。

吉州窑的黑釉茶盏便为当时古人所好,茶盏的黑釉与雪白的汤花相互映衬,更利于辨别茶汤的优劣。

吉州窑遗址公园

富于禅意的木叶盏正是吉州窑瓷器的绝技制作。随着技艺的发展与审美的提升,在黑釉基础上,通过独特的煅烧技艺,令天然的树叶褪去叶衣,只留下叶茎叶脉与盏融为一体。

南宋吉州窑木叶盏

“一叶飘空天似水”,茶水入盏,盏中木叶似随水波荡漾,这是中国瓷器史上独一无二的存在。但是并非所有的叶子都有煅烧成功的可能性。

图源《鹤唳华亭》剧中点茶使用的便是木叶盏

穿着汉服,泡上一壶茶,寻一处恬淡之地。捧起茶盏那一刻,我们似乎在与古人隔空品茗,重拾那段千年不朽的大宋茶风。

花丝镶嵌,不绝传世的璀璨光华

绮丽的服装离不开精美的饰物作搭配,古人亦是如此。

“职场”、“社交”同样存在于那个时代,不论是悦己还是为了应付各种人际往来,服装与饰物的搭配也会有所不同。尤其是贵族阶级的女子,大多会以金银玉钗装饰秀发,展示自己的魅力与地位。这些造型精美、工艺精湛的发饰,常会用到一种技艺——花丝镶嵌,又称细金工艺。

图源故宫博物院唐寅《王蜀宫妓图》

有人说“花丝镶嵌”是珠宝工艺届的活化石,它起源于春秋战国金银错工艺,时至今日仍被大量运用在珠宝制作中,尤以明代的花丝镶嵌首饰为首,改变了重纹饰轻宝石的传统。

图源湖北省博物馆明云形金累丝镶宝石簪

花丝镶嵌技艺在明代达到高超的艺术水平,又于清朝到了炉火纯青的新境界。选用金、银丝以编织、堆垒技法将宝石镶嵌其中,大致可分掐、填、攒、焊、堆、垒、织、编八种手法,掐丝时要格外注意,丝线弧度要圆滑流畅、过度要平顺自然,才能展现首饰的华贵精致。

图源故宫博物院清代金累丝嵌珠石升官簪

唯有最真诚的匠心,才能采金为丝运筹帷幄,编结出如此传奇的作品。至今看来,依旧令观者咋舌,细腻精致的纹理,娴熟至臻的工艺,这精美绝伦的艺术效果可谓是传统工艺与珠宝文化的巅峰境界。

想必在古人的社交场合中,若有这么几件花丝镶嵌的饰物做搭配,必定是人群中的焦点。

玲珑香囊,始于针尖上的艺术

除却璀璨的饰物,还有一种玲珑袖珍的物件可以搭配在身——这便是香囊。

香囊,又叫香袋、香缨,古人会将浓烈芳香气味的中草药装进绣囊佩戴在身上,不仅有驱蚊防潮、避邪驱瘟之意,还可作襟头点缀之用。

图源《清代后妃宫廷生活》

佩戴香囊的风俗,向前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在甘肃庆阳,便有端午时节佩带香囊的习俗。据说是因医祖岐伯曾携一药袋防疫驱瘟、禁蛇*,后来在当地渐成习俗,流传下来。

图源微游甘肃

庆阳的香囊讲究神似,大致可分为“绌绌”、线盘、立体刺绣、平面刺绣四大类,其中“绌”最初是原始骨针的一种缝制方法,因此“绌绌”又名藏针绣,不见针线为佳境。

香囊的佩戴习俗与其所在地区的文化传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不同地域香囊的样式与制作工艺也有所差别。

香囊曾氏华服第四代传承人邢晋老师作品

精巧的香包除却搭配衣裳,还可系于床帐或车辇上,亦或是赠予他人。“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说的便是寻常人家在生活中对于香囊的使用。

如今端午又将到来,不妨在家里挂起清雅的香囊,在幽幽暗香中寄予好运与安康。

走进生活,让非遗技艺活下去

所有古老的技艺在最初的时刻,大多都是人们生活中平凡光景的一隅,经时光岁月的沉淀和古人代代传承,才变成今人口中的非遗。

一座默默无闻的小县城其实“身怀绝技”,一件华美的汉服的背后也有隐藏着众多令人惊艳的非遗技艺,承载着延续数千年的中华传统美学。

汉服文化的复兴始于年轻人对于传统服饰文化的“偏爱”,他们用年轻的方式告诉世界,传统文化也可以更加潮流地表达。

静象同样在寻着古人脚步一步一步探索,经由一片树叶的牵引,一头扎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世界,一路走来,被各种非遗技艺和它们背后的故事打动,愈发觉得我们应该守护好这些“岁月渐长”的古老文化。

所有美好的事物都值得被传承,而最好的传承,便是融入生活,习以为常……

撰文

橙子君

照片

汉服爱好者提供

本文部分图片来自各博物馆及网络平台

特此感谢

静象出品

1
查看完整版本: 静象汉服正当时,新潮时代看古老非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