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集咱们讲了商汤革命,再重复一遍,商汤这个人在道德上真的很能站的住脚,好人!一个*治人物,能被称作好人,当然更重要的是,是成功的好人,你遍翻全世界的历史,找不出几个人来。我用好人两个字,给商汤做评价,这是我发自内心的赞许。《太平御览》说:“汤为天子十三年,百岁而崩。”
意思是说,商汤正式建立商王朝之后,又统治了十三年,去世的时候一百岁。您乍一听一百岁,心里肯定第一个想法依旧还是,哎呀,这还是溢美之词,咱们中国古代学者都是认为,有德行的君主,寿命肯定就会很长。但是呀,历史上的商汤,寿命应该的确是很长。他有点像*帝他老人家,*帝他老人家寿命就长,所以在世的时候,两个嫡子青阳和昌意都先被熬死了,所以后来是孙子颛顼继位。商汤他也是先把嫡长子太子丁给熬死了,所以商汤之后,是二儿子外丙继位,仅仅三年,也死了。兄终弟及,三儿子中壬继位,四年之后也死了。为什么都是仅仅在位了几年,就都死了呢?很明显,就是因为商汤的寿命太长了呗,儿子们继位的时候已经都是一些老朽了。过去那个人,结婚都早,爹和儿子往往只相差小十几岁。《左传.襄公九年》中就有这样的话:“国君十五而生子。冠而生子,礼也。”
十五岁就生孩子,这是合乎礼仪的。后来著名的周文王,《大戴礼记》不就说,13岁,周文王就生了嫡长子伯邑考,15岁生了周武王。因为商汤的两个儿子,都是在位没几年就都死了,所以说商汤活了一百岁,这个说法是可信的,总之商汤的寿命十分的长。上三朝的历史上,的确有寿命很长的人,比如说后来跟着周文王周武王干革命的人,《国语.晋语四》中有这样的话,说:“重之以周、召、毕、荣。”周是周公、召是召公、毕是毕公高、荣是荣伯,这就是当时周文王的核心领导班子,你知道著名的召公是什么时候去世的吗?召公薨于周康王二十四年,这是明确见于史料的。也就是说呀,历史上,上三朝的人,确有寿命很长的,所以说商汤活了一百岁,可信。正因为商汤寿命太长了,而且过去的人,结婚生子都早,所以商汤儿子们继位的时候,应该都是八十几岁,行将朽木了,所以都是匆匆数年,就都去世了。而接下来的商王,是著名的太甲。您咋听太甲两个字,也许脑海中还没反应过来。如果我告诉您,这个太甲,就是咱们数千年来,用于赞许伊尹至忠、至仁、至善的陪衬道具,呵呵,就是那位曾经被伊尹流放于桐宫的太甲,那么您脑海中肯定就知道他是谁了,对吧。太甲在咱们中国人的传统认知中,是几千年来的反面典型。而伊尹,则是咱们传统认知的圣人?那么圣人这个说法来自于哪呢?最有影响力的当然太史公司马迁的《殷本纪》,太史公是这样写的:“帝太甲既立三年,不明,暴虐,不遵汤法,乱德,於是伊尹放之於桐宫。三年,伊尹摄行*当国,以朝诸侯。帝太甲居桐宫三年,悔过自责,反善,於是伊尹乃迎帝太甲而授之*。”
太史公的意思是说,太甲这个人是个坏人,道德品质不好,乱德,于是伊尹把太甲拉下了台,流放到了桐宫。太甲因为被囚禁了三年,洗心革面,痛改前非,从一个坏人变成一个好人了,于是伊尹又重新把太甲扶上了帝位,把权利又重新都还给了太甲。伊尹有权,但是又不擅权,一秉大公,心地坦荡。这是作为人臣的道德制高点呀,所以在咱们中国人的传统认知中,伊尹与后来的周公一样,这都属于是圣人级的人物。那么作为圣人的陪衬太甲,在咱们中国人的脑海中,当然就是一个平庸的,可有可无的,不着调的人物,对吧,呵呵。但问题是,曾经在安阳殷墟出土过一块武丁时代的龟甲,上面记录的是武丁反复的占卜商汤、太甲、祖乙,是否具有配宾上帝的资格。太甲是历史上的商太宗。需要注意的是,太宗是庙号,而不是谥号。什么是庙号呢?庙号就是起始于商朝,在逻辑上应该就是起始于太甲,太甲是咱们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庙号的君主。庙号,就是君主死了之后,子孙为他,专门营建了一个专属的建筑物,就是用来专门祭祀于他的。而且还得特别注意的是,商朝一共有29代王,但只有三个人有庙号。那就是太甲为太宗,祖乙为中宗,武丁为高宗。
先做个剧透,祖乙为什么被尊为商中宗?那是因为历史上发生过吐火罗人侵商,商帝国到了生死存亡的边缘,是商王祖乙他把吐火罗人驱逐出了河南,扶社稷于即倒,所以祖乙被尊为商中宗;武丁之所以被尊为商高宗,那是因为武丁,征服了除吐火罗之外的,所有商朝的曾经的诸侯们,让商王朝重新的强盛了起来。也就是说呀,绝大多数的商王之所以没有庙号?那是因为他们没有做出过骄人的成绩。甚至包括商汤,以及著名的盘庚,都没有庙号。可为什么,仅有的三个庙号之中,会有一个我们传统认知的,认为不着调的太甲存在呢?子孙们之所以专门给他修建了纪念堂?那肯定是因为商人们认为,太甲跟祖乙、武丁这两位一样,功勋足可以标榜史册。这就象咱们给毛主席修建纪念堂的道理,都一样呗,对吧。但是,问题是,人家祖乙、武丁的功绩明确,那么太甲他到底有什么功绩,被尊为了商太宗呢?所以说,历史上真正的太甲,肯定不是咱们脑海中传统认知的那个太甲。太史公对太甲的记载应该是存在问题的,应该是忽悠了咱们,呵呵。为什么说太史公忽悠了咱们呢?因为我认为,太史公的说法是不合乎逻辑的。太史公是怎么说的呀?太史公说,伊尹把太甲囚禁在了桐宫3年。这三年期间,太甲自我反省,洗心革面,痛改前非,重新做人,于是伊尹又把太甲给放了出来,并且还*于太甲,让太甲重新成为了商王。所以伊尹的这番行为,被儒家视为是仁的最高端,忠的最高端。但问题是《古本竹书纪年》却给出了完全相反的说法:“仲壬崩,伊尹放大甲于桐,乃自立也。伊尹继位于太甲七年,太甲潜出自桐,杀伊尹,乃立其子伊陟、伊奋,命复其父之田宅而中分之。”
《古本竹书纪年》的意思是说,太甲之所以能够出桐宫,不是因为伊尹放他出来,而是他自己潜逃了出来,并且还刺杀了伊尹,然后自己这才重新复位。这两种说法,对伊尹最终的盖棺定论,可是孑然相反呀,对吧。那么咱们对太甲和伊尹之间,到底应该揣测呢?我想核心的问题应该是,伊尹他到底是不是真心的想放太甲出来呗。如果如太史公所说,太甲洗心革面了,伊尹就还*于太甲了,那么伊尹当然就是至仁、至忠、至纯的大忠臣呗。但是如果伊尹主观上,就根本不想把放太甲出来,自己就是想始终执掌*权,更何况《古本竹书纪年》还说,伊尹他自己最终竟然还登基了,那么伊尹就是一个权臣,甚至可以说是一个大奸臣呗。对不对呀。哎,我对这件事儿特感兴趣,呵呵。不是说,我就是想把所有的人性,都思考成灰暗。实话说呀,在我写稿子翻资料之前,伊尹在我心中依旧还是很神圣的。但我肯定不会人云亦云,我得按造我所找到的资料,所提供的逻辑说话。如果我的内心,违背了我认为正确的逻辑,那么我的灵*肯定不舒服。所以咱们现在就一起探究,伊尹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既然《史记》说伊尹是圣人,而《古本竹书》则说,伊尹他最终竟然自己还即位了。什么叫即位了?如果从太甲的角度讲,那应该叫篡位了,对吧。既然再没有更多的史料作为旁证,那么咱们就一起作一个逻辑推理,大家一起看一看,我的逻辑性是否存在问题。
我想问题的关键,是太甲居桐宫三年,是否有洗心革面,弃恶从善的可能性。我先问大家一个问题,您说伊尹把太甲拉下宝座的时候,囚禁于桐宫的时候,太甲的年龄应该是多大?呵呵,我想绝大多数的人,可能根本都没想过这个简单的问题,恐怕太史公他也没想过这个问题。众多的人,起初肯定都跟我一样,会本能的把太甲想象成,象后来周成王那样的小毛孩子,因为顽劣,被伊尹给拉下了台,在桐宫那个地方接受了三年再教育。先说明昂,张守节认为,桐宫是一个地名,距离当时的偃师亳都五里地。太甲被软禁在了桐宫那个地方,最终弃恶从善,变成好人了。这个逻辑如果说,太甲若是个小孩子的话,那么这个逻辑应该是能够成立的,对吧。但是,如果当时的太甲,若已经是一个心智已成的,世界观已成的中年人呢,甚至是一个老年人呢,那么您说,这个逻辑性能够成立吗?三年的再教育,有没有可能彻底改变一个成年人的世界观呢?不见得不可能。但是,如果他若是能够被轻易的改变了,那只能说明他就是个庸才呗!在被囚禁之前,他根本就没有属于自己的独立思想,对吧,呵呵。没有自己的独立思想,所以才能被轻易的改变洗脑,对不对呀,是这个道理吧。如果太甲若就是这种人的话,那么出了监狱,重登君位,象后来的刘禅那样,吃好的,喝好的,玩玩女人,乐不思蜀,这个在逻辑上应该很通畅。但是,这种人,会被后世子孙们立庙祭祀,被尊称为商太宗吗?伊尹放逐太甲,实际上是一个老头子把另一个老头子拉下了台。
也就是说呀,年龄是问题的关键,那么咱们就推算一下,太甲他被囚禁的时后,他应该是个孩子呢,还是一个成年人?呵呵,在文章的开头,我反复交代清楚了,他爷爷商汤一百岁死的。而太甲他爸爸则是哥们中的老大,没活过他爷爷商汤;而《左传》又告诉了咱们,曾经的岁月,15岁生孩子,那才是合乎礼仪的,晚婚晚育是不合乎礼仪的。那么太甲他爹生于王室之中,作为大太子,法定继承人,会没钱娶媳妇吗?不可能,对吧。而且太甲的两个叔叔,一个在位了3年,一个在位了4年,就都死了。他爷爷商汤一百岁死的,那他两个叔叔即位时年龄会多大?肯定都是七八十岁行将朽木的老头子了呗,所以都是在位了仅仅几年,就都死了。两个叔叔一共又在位了7年,太甲又长了7岁,那么您说,太甲即位的时候年龄应该是多大?在正常的逻辑上,太甲作为商汤嫡长子的嫡长子,太甲即位的时候,应该已经六十大几,甚至是七十几岁的人了。当然了,这是说他爸爸在正常娶媳妇的情况下。可就算是,太甲是他爸爸的遗腹子,太甲即位的时候也肯定不是一个小毛孩子,至少是个成年人了。而且据王国维先生考证,太甲在位仅仅12年。这都说明,太甲继位的时候,就应该是一个有一定年龄的人。人都会有一个直观感觉,如果若是说,把一个小孩子象提溜小鸡崽子一样从宝座上提溜下来,这是一种感觉;而如果若是说,一个白发苍苍的老者被从宝座上拽下来,那就是另外一种感觉了,对吧。那么伊尹他把太甲拉下王位时,伊尹他自己应该是多大的呢?咱们曾经讲过,伊尹为了给商汤作奸细,与夏桀的元妃末喜“比”,就是二个人通奸。二个人通奸的时候,当时是夏桀十七年,两个人通奸了3年。夏桀二十年,伊尹重新回到了商部族,于是商革夏命,正式图穷匕首现了。夏桀三十一年,鸣条决战,夏朝灭亡。也就是说,商革夏命的整个过程是14年,您先记着这个数字。那么伊尹和末喜通奸的时候,伊尹在逻辑上应该是多大呢。咱们曾经算过,末喜当时应该就是三十郎当岁,那么您说伊尹能是多大呢?两个人如胶似漆的在一起了3年,照理说,伊尹是个“丰下锐上,色黑而短,偻身而下声。”的丑八怪。—《帝王世纪》
两个人能够如胶似漆,在一起3年。这说明,伊尹在床上的功夫应该不弱才对,对吧。否者的话,末喜能跟他如胶似漆吗?那么当时伊尹的年龄,绝对不会太大。我年出生,今年48岁,敦伦之事就已经力不从心。咱们现在吃的是什么,得病了用什么药!尽管说伊尹是贵族,可那是年前,伊尹要想通过床笫之欢,笼络住末喜,他就绝对不可能超过40岁,甚至不排除有可能还要比末喜小一点的可能性,对吧。那么在逻辑上,伊尹当时应该就是在30岁至40岁之间呗。太小了,没见识,这个时候的末喜被夏桀抛弃了,她需要一个有见识的主心骨;而伊尹如果太老了,没有腰力,自然也没有魅力,对吧。所以在逻辑上,当时的伊尹应该就是在30岁至40岁之间。商革夏命,咱们说了用了14年;商汤称帝了13年;再然后商汤的两个儿子又合计在位了7年。那么伊尹把太甲拉下王位时,伊尹应该多大?应该是在60几岁至70几岁之间,对吧。也就是说,伊尹和太甲,最大的可能性应该属于同龄人。伊尹流放太甲于桐宫,是一个老头子把另一个老头子给拉下了台。两个老头子互殴,那么这事儿,你是不是就有另外一种感觉了,呵呵。太甲被拉下王位的时候,年龄肯定很大了,心智已成。一个后来能够做出巨大成绩,被后世子孙们专门立庙祭祀的成年人,三年的囚禁改造,就能够让他的世界观大变?明显不合乎逻辑嘛。这种能够做出巨大成绩的人,在他失去自由的时候,他的脑海之中,恐怕只会天天着琢磨着我怎么能够复仇,对吧。他不是刘禅那种人。再或者,太甲为了出桐宫,假装的恭顺,骗取了伊尹的信任?但是,如果太甲仅仅是一个阳奉阴违的人,如果没有做出过巨大的成绩的话,那是绝对不可能被后世的商王,把他与商汤、祖已放在一起反复占卜的。反复占卜太甲是否具有配宾上帝的资格。商人是绝对不会对上天说假话的。太甲之所会被反复的占卜,说明他必定是对商王朝的后世发展,做出过巨大的贡献。
无论如太史公所说,太甲当了3年商王,被拉下了台,然后在桐宫又被囚禁了3年,一共7个年头;或者如《古本竹书纪年》所说,太甲起始就被伊尹关了7年,总之太甲真正掌权,只有短短的5年。那么5年的时间,太甲做出了什么巨大的成绩,能够被后世子孙立庙祭祀呢?而要想做出成绩,那就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太甲出了桐宫之后,伊尹他就死了,因为如果伊尹依旧还活着的话,太甲他是不可能做出巨大的成绩的。因为您别忘了,太甲是被什么罪名囚禁起来的呀?伊尹说太甲“不尊汤法”。-见于《殷本纪》
说太甲违反传统。因此如果太甲出桐宫之后,若是他的头上,始终都有一个太上皇伊尹存在的话,那么您说,太甲能够做出巨大成绩吗?绝对不可能。要想做出成绩,就得违反传统。而违反传统了,伊尹就还会把你再囚禁起来,对吧。因此呀,《古本竹书纪年》所说的“伊尹即位,放大甲七年,大甲潜出自桐,杀伊尹,乃立其子伊陟、伊奋,命复其父之田宅而中分之。”
这个可信程度,明显要比太史公《史记.商本纪》的说法要高。《古本竹书纪年》讲的是一条完整的逻辑链,而太史公只说了一些,看起来激情澎湃的话。现在至少可以明确一点,那就是太甲肯定不是我们传统所认知的那个太甲。而伊尹是不是儒家所说的圣人,恐怕也未必,对吧。当然了,肯定会有人说,甲骨文中有一个字,在祭祀商汤的时候,那个字总是出现,所以学者们就认为,那个字代表的就是伊尹。总的意思是说,后世商王在祭祀商汤的时候,都认为是以伊尹为陪祀的。因此如果若是说,伊尹是一个乱臣贼子的话,怎么可能会被后世的商王陪祀于商汤呢?我给出的解释是,第一,那个字到底代表的是不是伊尹,并不明确。为什么敢说不明确呢?因为后来在陕西周原考古发现了两块甲骨,是商纣王册封周文王姬昌,担任殷商朝三公的甲骨。那个甲骨文写的很明白,姬昌他接受册封的时候,他是先到了商朝三公之一的豳候地盘,跟着人家一起先祭祀了商汤。而祭祀商汤的同时,也祭祀了商汤的两个媳妇。因此殷墟所发现的甲骨文,说祭祀商汤的时候有人做陪祀,那个字是不是代表的就是伊尹,真的不一定。而且呀,太甲也不一定就是把伊尹定性为叛逆。因为《古本竹书纪年》讲的很明白,“乃立其子伊陟、伊奋,命复其父之田宅而中分之。”就是太甲他虽然杀了伊尹,但是他启用了伊尹的两个儿子。这跟咱们曾经讲过的帝喾杀了重黎,但是立马又册封了重黎的弟弟吴回,道理都一样嘛,对吧。你别觉得杀父之仇,伊尹的儿子就肯定会跟太甲作对。我跟你说呀,“杀父之仇不共戴天”这种事儿,还真的就不一定。冲冠一怒,做出一些激情之举,那往往是孑然一身的匹夫所为。别说在商朝,是氏族社会,人的着眼点只有利益,没有仁义礼智信。就算是在今天,您想,如果你若是无牵无挂,也许拿把杀猪刀就出去了,对吧。但如果你老婆孩子一大堆,你的一时冲动,就可能导致他们也没命了的话,那么你说,你会完全没有顾忌吗?正是因为咱们的祖宗,曾经的着眼点只是利益,所以“杀父之仇不共戴天”后来已经上升到了儒家的理学高度。这句话是谁说的呢?是孔子他老人家讲的,语出《礼记.檀弓上》,原文是:“子夏问于孔子曰:居父母之仇,如之何?夫子曰:寝苫枕干,不仕,弗与共天下也,遇诸市朝,不反兵而斗。”
意思是说,子夏问孔子怎么看待父母之仇,孔子说,睡在草垫子上,枕着武器睡,不当官,专心以报仇为己任,对于杀害自己父母的仇人,誓必不与他共活在同一片天下!无论哪天,如果若是在街上遇到了,就算没有带兵刃,也要跟他以命相搏!孔夫子为什么会说出这种血淋淋的话?而且《礼记》为什么还收录了这段话?天下的道理都是一样的,比如说,西方人总是说,“家事无小事”,西方人为什么重视家庭?那是因为他们曾经太不重视家庭了。大航海时代,欧洲人穷,养不起老婆孩子,自己就跑去当海员,一走多少年都不回家。所谓物极必反,孔子为什么谈仁义礼智信?因为曾经的咱们中国社会太缺少这些东西了。你读《春秋》,能够深切的感受到,咱们的祖先,曾经的经济思维十分的活跃,决定行为的只有一个字,那就是“利”而不是“义”,所以才会说,春秋无义战。正是因为缺少了仁义礼智信,所以以孔子为代表的儒生们,才要树立仁义礼智信,树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三纲五常。呵呵,言归正传。说太甲杀了伊尹,这应该才是历史上的真实情况。正是因为太甲杀了伊尹,让权利重新回归到了商朝子姓宗族的手中,这一点当然是十分的,太重要了,所以商朝的后世子孙们才会专门立庙祭祀太甲,尊称太甲为商太宗。也就是说呀,商*权差点就夭折了,如果若不是太甲潜出桐宫,杀了伊尹的,那么商朝的统治权,很可能就不是由契的后裔氏族所掌控了,而是由夏后氏的宗亲有莘氏掌控了。当时没有职业*队,没有*府机构,就是一个氏族或氏族联盟去统治其他的众多氏族。因此如果不是太甲杀了伊尹,那么契的后裔,就从统治者变成被统治者了。呵呵,那么咱们最终应该怎么给伊尹定性呢?肯定不是儒家所说的圣人,这点可以明确,对吧。实际上咱们曾经讲过,孟亚圣他怎么评价伊尹的呀,《孟子.告子下》说:“五就汤,五就桀者,伊尹也。”
柳宗元曾经针对孟子的这句话,还写过一篇《伊尹五就桀赞》。但是你读一读,感觉太牵强。柳宗元的那篇文章总的意思是说,因为商汤仁义,于是伊尹背叛了夏桀去投奔商汤,但伊尹随后又想,商汤毕竟不是整个天下的王,如果夏桀若是施行仁*的话,早晨发布命令,晚上天下老百姓们就能够受益,于是伊尹又离开了商汤回到了夏桀身旁。但夏桀真的不仁义,于是伊尹又回到商汤阵营。但又转念一想,如果夏桀若是有十分之一的机会施行仁*呢?夏桀施行仁*,天下老百姓们毕竟能够早受益,于是伊尹又背叛了商汤又回到了夏桀阵营。但是夏桀真的就是不行,于是伊尹又又背叛了夏桀,又又回到了商汤阵营。然后,呵呵,伊尹又想,如果夏桀有百分之一,千分之一的机会施行仁*呢?于是伊尹又又又又背叛了商汤,又又又又回到夏桀阵营。柳宗元解释伊尹为什么这么反复无常,那是因为伊尹心系天下苍生,为百姓着想,所以抛开了夏商阵营的狭隘,所以说伊尹是圣人。首先我想说呀,上三朝毕竟还是氏族社会,还没彻底形成天下大同的理念,就算伊尹的境界再高,说伊尹反复无常是因为心系天下苍生,还是有些过了。氏族社会的核心理念,着眼点还是更多的盯在自己氏族身上。所以前文我说,伊尹为什么叛夏投商呀?第一,商人的崛起是不可逆转的,因为商人的畜牧行为占他们的经济比重很大,而夏朝只是单纯的刀耕火种加上养猪,他们俩的经济模式不同。而且这个时候,气候很可能已经发生了连续干旱,夏朝的原始农业很可能更加的难以为继了,所以商人夺取天下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第二点,有莘氏的聚居地,正好挡在商汤的新都城东亳,向西进*的路上。第三点,夏桀这个人的层次太低,但又刚愎自用,伊尹在夏桀那里得不到重用,看不着希望,放飞不了自己的思想,实现不了自己的人生价值。所以是伊尹他自己,刻意的营造机会,想方设法的,主动的,去找人家商汤。下面我说,我对伊尹的观点。不过在说我的论点之前,我先给大家看两张图片
这两个小雕像都是出土于安阳殷墟,但不是从一个墓葬坑出来的。请注意这两张图,人物的发型有什么不同。第一张图是华夏族的形象。咱们讲过,炎*华族是剪齐眉短发的,华夏后裔是剪头发的。而后一张图,这才是殷商朝的主体东夷族形象,东夷族是盘头发的,屈发为髻。
在殷墟挖出来的雕像,这肯定是属于商朝中后期的东西,对吧。这个时候的华族与东夷族至少在发型上还是有所区分的,那么咱们问,在商朝还没建立时,在伊尹投靠商汤的时候;以及伊尹成为了商部族的阿衡之后;再以及,当伊尹站在商朝的朝堂之上发号施令的时候,这个时候的伊尹是什么发型呢?是象华夏族一样齐眉剪短发,还是象东夷族一样,屈发为髻呢?呵呵。我再给大家看一句诗,《诗经.小雅.大东》:“小东大东,杼柚其空。”
这句话什么意思呢?《小雅.大东》讲的是后来周人推翻了商朝,周人对殷商遗民的残酷掠夺。杼柚就是织布梭子,杼柚其空的意思是说,周人连商人在织布机上还没织好的布都给抢走了。也就是说,周人灭商之后,有没有民族压迫?很明显,是存在民族压迫的。那么同样的道理,商人推翻夏桀*权之后,会不会也象周人灭商一样,也存在有民族压迫呢?很明显这是难免的,对吧。因此,曾经的伊尹投商,不仅仅是他背叛了他的主子夏桀,而且还背叛了自己的民族。仅凭这一点,说伊尹道德有伤,说他是夏奸不为过。
那么伊尹把太甲拉下台,我们应该怎么揣测呢?是伊尹就是野心膨胀,商汤死了之后,商汤的两个儿子又老迈昏庸,而其他商部族的重要人物在伊尹的眼中,境界又都太低,被伊尹玩弄于股掌之中,于是,伊尹就是处心积虑的要搞篡位?还是另有隐情,其中搀合着统治种族与被统治种族之间的矛盾呢?因利益考量而引发了*变呢?要我说呀,很可能是因为统治种族与被统治种族之间的矛盾而引发的。为什么这么说你?《左传.昭公元年》中有这样的话:“于是乎虞有三苗,夏有观、扈,商有姺、邳,周有徐、奄。自无令王,诸侯逐进,狎主齐盟,其又可壹乎?”
这句话具体什么意思咱们就不翻译了,但到这集为止,虞有三苗,咱们肯定都明白,因为咱们讲过了,三苗这是虞舜时代的反叛者;夏有观、扈,咱们也讲过了,夏启对有扈氏的甘之战。左传这句话中的族名,都是各个朝代的反叛者。那么商朝时代的反叛者姺和邳又是什么人呢?王国维先生的《疏证》中还有这样的话:“外壬名发。元年庚戌xū,王即位,居嚣。邳人、侁人叛。十年,陟。”
咱们先说,姺和邳到底是谁?杨伯峻先生说,姺就是伊尹的有莘氏,而邳则是曾经是大禹的车正奚仲的后裔。商朝时代姺、邳反叛,有一个让我们特别不舒服的时代背景,那就是太甲之后50年,咱们中国第一次遭到了异族的侵略,这些异族是些什么人,咱们下集再讲,因为异族侵商,导致了商朝实力大损,于是姺、邳趁机反叛,而且还依附了侵略者。也就是说呀,商朝前期,的确存在入主中原之后的东夷族与原华夏氏族之间存在种族矛盾。而这个矛盾,我认为就是引发了伊尹囚禁太甲的原因。商革夏命与后来的满清灭亡明朝,有没有相似之处?我认为是有相似之处的,都是中原以外的,曾经受统治的民族,变成了曾经居统治地位民族的新统治者,乾坤调位。不产生民族矛盾是不可能的。但问题是,商朝入主中原之后,民族矛盾为什么不见于商汤时代,却是在太甲时代爆发了,您别忘了,伊尹囚禁太甲的理由是什么呢?咱们一起再读一遍,“不尊汤法”。-见于《殷本纪》
这个“汤法”到底是什么?呵呵,咱们是否可以这样揣测。咱们先把曾经,再捋一遍。话说,商汤把都城迁到了亳,就是今天的山东曹县,逼近中原,锋芒已露,这就导致了夏朝的社会精英们深刻感受到了危机。于是以关龙逢和伊尹为代表者,向夏桀进谏。结果夏桀杀了关龙逢,但是没有动伊尹,因为伊尹是夏后氏的宗亲,有莘氏的实际领导者。伊尹在夏桀处看不到希望,于是处心积虑的把有莘氏的公主嫁给了耄耋老者商汤,而伊尹则以陪嫁者的身份面见了商汤。一番长谈,这才坚定了商汤要彻底推翻夏桀统治的决心。而要想人前显贵就得背后受罪,于是伊尹让商汤假装射了自己三箭,行弥天大勇去给商汤当奸细,去策反那些臣服于夏王朝的华夏氏族们。伊尹不辱使命,所以最终的夏商决战,仅仅是夏后氏再加上昆吾氏,最终跑到了山西运城的有娀之墟与商汤进行的决战。也就是说,夏商决战,夏桀竟然是依托臣服于自己的古印度语雅利安戎狄进行的战斗。那么其他的臣服于夏朝的华夏氏族都哪去了,为什么都没有参加战斗?很明显,被伊尹给成功策反了呗。那么咱们就需要揣测,伊尹能够成功策反他们,需要什么条件?第一,得利益开路,对吧,得给予以及承诺不同的利益。商部族的物质能力很强,这是及其关键的一点。那么第二呢?答应人家的事情,双方是不是得盟誓呀?后文我会讲到,周朝推翻商朝,牧野之战之前,周武王派召公奭去共头山策反商纣王的庶兄宋微子,《吕氏春秋.诚廉》是这样写的:“为三书,同辞,血之以牲,埋一于共头之下,皆以一归。”
意思是说,召公奭与宋微子谈好了条件,抄了三份一模一样的盟约,杀了牲畜为牺牲,双方歃血为盟。三份盟书嘛,双方各执一份之外,把第三份埋在了共头山的一个地方。为什么要埋一份呢?那是让神作为见证,如果背约,是要受到神,血的惩罚的。那么您说,伊尹去策反那些华夏氏族的时候,是不是同样也得盟誓呀,对吧。而且伊尹肯定还得代表商汤跟人家盟誓。而商革夏命之后,别说商汤这个人真的是很仁义,就算换作别人,也不会背约的,因为怕受到神的惩罚嘛。也就是说呀,商朝建立之后,伊尹实际上成为了华夏氏族的唯马首是瞻者。伊尹就有点像后来满清的范文程,当然了要比范文程厉害的多。而且伊尹统领的华夏氏族当然还有点像大清朝的绿营兵,人数很多,实力很大,甚至能够左右异族统治者的*局。而太甲上台之后,太甲在骨子里是个强者,他想真正做出一番成绩。那么想做出什么成绩呢?他要真正实现东夷族对中原的统治。我为什么拿满清跟商朝比,因为他们的确有相似之处,不是因为他们都是非华夏族,而是因为他们入主中原前,都是氏族社会,所以满清有八旗制度,而商朝以及再后来的周朝,则都有冢邦君,什么是冢邦君?就是管氏族大族长们的大族长。商朝前期的历史很不详细,所以你读太史公的《殷本纪》,就是衰-复兴-复衰,信息量太少,为什么?因为咱们中国真正的历史文章是周朝人开始写的,所以商朝历史信息量太少,再所难免。但你读西周朝的历史,再读清朝前期历史,你会发现很多事情都是相似的,为什么?因为都是脱胎于氏族社会,他们起初的社会体制都是一样的。还是那句话,不要认为曾经的人就傻,就笨,就憨厚。仅就顶尖人文人物而言,或者直白点讲,仅就人与人的斗争策略而言,曾经与今天都是一样的,在智慧这个层面,曾经与今天没有根本性差别。所以咱们完全可以套用清朝前期的历史,去思考曾经商朝以及周朝的一些事情。唯一不同的是,满清入主中原的时候,中原的老百姓是由官府节制的,而商人入主中原的时候,中原则是不存在官府的,老百姓是归属于一个一个诸多的氏族。王住在那个*泥加稻草的都城宫殿里面,而地方上的实际统治者,则就是各个氏族的大族长。商革夏命成功了,东夷族入主中原了,但是中原膏腴之地,统治者依旧还是华夏族的氏族。因为有盟约嘛,商汤不能去剥夺人家的土地。咱们是农耕社会,农耕社会什么最宝贵,农田最宝贵。夏朝承袭的实际上是虞舜衣钵,所以夏朝起初只能叫作夏后朝。也就是说,那些古老的华夏氏族们可能已经在那个地方居住上千年了。他们居住的地方,农田自然已经都被开垦出来了呗。虽然说,当时地广人稀,但那些是生地。就算是刀耕火种,起初也不长粮。而且上一集咱们讲过,咱们中国的青铜器,是从商汤时代开始普及的。而太甲登基伊始,这个时候的商朝才建立20年,所以当时咱们中国老百姓手中拿着的主要还是石质工具。用石质工具去砍伐葱郁的森林,开垦出农田那么容易吗?所以作为胜利者的东夷族氏族,必然觊觎那些古老华夏氏族的土地。后文我会讲到《尚书.太誓》,说:商纣王受有亿兆夷人。
商纣王哪来那么多的子民?很明显,商革夏命之后,中原地区的那些华夏氏族老百姓难道最终都被杀了不成?当然不可能,那些华族老百姓们,应该最终都被兼并进了商人众多的子族、多子族、多生族、三族五族里面去了。而曾经的那些华夏氏族大族长们也许都被杀了,或者成为了平民。只有让商人的各个氏族,成为地方上的统治者,这才是一个真正的商王朝嘛,对吧。因为当时没有官府,统治地方的就是氏族大族长。东夷族的商王住在亳都里面,而统治地方的则依旧还是夏朝的氏族,这是一个什么*权》这难免是一个统治力不足的*权,甚至不排除是一个令不出都城的*权。因此太甲所谓的不尊汤法,应该就是推动商氏族去兼并华夏氏族,于太甲与伊尹的矛盾自然尖锐了。伊尹首先会想,你这是让神惩罚我,对吧。伊尹能把太甲拉下台,除了背后有诸多的华族氏族,而且伊尹在商革夏命之中毕竟功勋卓著,所以他在商部族中肯定也是很有威望。任何种族都不可能是铁板一块,有执*者必然就会有反对派。而且您别忘了,太甲登基之前,他可是还有两个叔叔先后当王呀,这两个叔叔的后代会不会也觊觎当王呢?因此伊尹把太甲拉下台,肯定会有同是子姓的商朝氏族捂着嘴偷着笑。如果伊尹哪怕是拥立一个傀儡,那么入主中原的东夷族依然还是法理上的统治者,对吧。但伊尹最终竟然自己登基称王了,那么性质就彻底改变了,华夏族又成为统治族群,而东夷族又重新成为了被统治族群。因此太甲潜出桐宫刺杀了伊尹,这件事对商人来说,当然是意义非凡,所以太甲被后世子孙立庙祭祀,被尊称为商太宗。好了这一集就到这儿,下一集我讲,咱们中国第一次受到异族侵略,欢迎收看下一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