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名中外的商代后期都城“殷墟”,坐落在安阳市的小屯村,它在商后期被称作“北蒙”,也称为“殷”。从公元前十四世纪始,到“殷”亡国,共经历了年。“周”灭“殷”以后,这里逐渐荒芜成一片废墟,后人也称呼此地为“殷墟”。汉、唐以后的诸多文献中,都有关于“殷墟”的文字记载。清光绪25年(年),考古学者从安阳小屯一带出土的龟甲牛骨上发现了文字,后来又在这些文字中考释出殷王名谥号十余人,从此才证实了小屯一带就是古代文献上记载的殷墟。
目前,在殷墟发现了数量很多的居住遗址和墓葬,出土了十余万片甲骨文字和大量的青铜器,以及其它各种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这些文物对于研究中国奴隶社会的历史,都有着极为重要的价值。殷代在我国历史上处于奴隶制时代,社会上存在着奴隶和奴隶主两个阶级的尖锐对抗。奴隶主占有大量的生产资料和奴隶,过着不劳而获、骄奢安逸的生活,而奴隶们被当作会说话的工具,整年累月地劳动着,奴隶主随时可以出卖或杀死他们。在这样残酷的奴隶制基础上,奴隶主为巩固其反动统治,建立了一整套国家机器,用来欺压奴隶们的反抗。
在殷墟先后发掘出五十六座王室宫殿建筑遗迹。大部份是长方形,面积最大的达平方米,方向是正南北或正东西,房基为厚达两米左右的夯土。还发现有排列整齐的大量石柱础和一少铜柱础,可见当时建筑是相当豪华的。而建造这些宫殿的奴隶们,却只能卷曲在阴暗潮湿的窖穴中。更可恨的是在为宫殿举行仪式时,奴隶主们还要杀死大量的奴隶和牲畜,埋在宫殿下面和周围。最多的杀死奴隶在百人以上,充分暴露了奴隶主们的残酷。年夏天,在小屯村北偏西米处,发掘了一座形制较小的王室墓。墓内殉葬有16个奴隶。
出土青铜器、玉器、石器、骨器达1多件,货贝多枚。其中青铜礼器近件,大多成对成套。铜鼎20多件,两件大方鼎高0.8米,重达斤。多件玉器、石器,其中有10件全身人像、人头像,几十件鱼、龙、鸟、兽的雕刻制异。造型生动,形象逼真。墓内还出土有介卜铜镜,是目前发现最早的铜镜,把我国使用铜镜的历史追溯到三千年之前。在一些铜器上铸有“妇好”或“司毋辛”的铭文。据甲骨文记载,妇好是武丁时代的一员女将。又据甲骨文记载,武丁的配偶中有谥号“姚辛”的。
这座墓可能就是妇好本人,妩辛则系妇好的祖号。因此,这是目前唯一能与文献联系推定墓主的一座王室墓。武官村大墓南侧,还有一大批祭祀坑。清理出杀祭的人牲不下1人。几乎全是青年男性。有两排十余座东西向的葬坑,每坑埋有多具女性,还有乳齿未脱的幼儿。从死者骨架的姿态上可以清楚地看出,他们是被活埋的。文献记载,殷代王室用活人来祭祀,有时竟达到千人以上。大墓的殉葬往往也多至数百人。
这累累白骨,是对商代奴隶主阶级滔天罪行的血泪控诉,也是奴隶社会残酷的阶级压迫和尖锐阶级对立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