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欢迎收看小雅小雅我是小雅,今天我们来说《河图洛书》和《易经》。
要探讨《河图洛书》,就必须提到伏羲和大禹。伏羲和神农氏炎帝,还有轩辕*帝,并称为“三*五帝”中的“三皇”。
相传*河中浮出龙马,背负河图,献给伏羲。后来伏羲据此图推演出先天八卦。
大禹在治水期间,有一神龟从洛水浮出,背驮一书献于大禹,后大禹治水有功,成了夏朝的开国君王。
还有一种说法是,《河图洛书》和伏羲、大禹无关。《竹书纪年》中讲:*帝在河洛受龙图龟书。
由此可见,记载中的《河图洛书》都是在大禹创立夏朝以前出现的。
而关于《易经》的产生年代,目前说法不一。记载中,有《三易》的说法:《三易》是指《连山》《归藏》和《周易》。据说《连山》是夏朝的占筮书,《归藏》是殷商的占筮书,《周易》是周朝的占筮书。《连山》和《归藏》早已失传,只留下了《周易》。
伏羲发现了“先天八卦”后,周文王又根据“先天八卦”演绎出了“后天八卦”,也就是“文王八卦”。并进一步推演出了“六十四卦”,并作卦辞和爻辞。也有人说,“后天八卦”其实就是《连山》和《归藏》。而传统上认为《易经》起源自“河图、洛书”。
随着西周被北方民族入侵灭亡后,掌管天文历法的祭祀阶层被杀戮殆尽,大量珍贵的远古典籍遗失,流落到民间。这可能就是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思潮涌动,百家争鸣的成因。这个时期突然间集体出现了众多的学派。如老子、孔子、庄子、墨子、*谷子、鲁班、孟子、冉子、等等。由于文化的遗失,《易经》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很难看懂。因此孔子撰写了《十翼》来解读《易经》,又称为《易传》。
《易经》以一套符号系统来描述状态的变易,表现了中国古人的哲学和宇宙观。普遍认为《易经》最初是占卜用的书,但它的影响遍及中国的哲学、天文、文学、艺术、*事等各个方面。十七世纪《易经》被人带到了西方,影响了西方世界很多领域的名人。
关于周易名称的由来就有两种解释,一种说法是周朝人修订和理解的易,所以叫周易。另一种说法是,它蕴含了宇宙星河还有世间万物的运行周期所以叫周易。
想要了解易经,我们先来看下易字的起源,古文中的“易”也有几种写法和解释:一种写法是会意字,有两个容器,手持一个容器向另一容器倾注液体。这个意思可能是想表达液体发生了位移而产生变化,不过只是这么简单吗?我们能够想到的表达这种意思的字还有很多,比如斟酒,倒水。那么这里的“易”有没有一种可能,是两个容器中的液体融合后发生了变化的意思呢?比如说炼金术!再联想后来道家的炼丹术,那这么看来,“易”就是液体融合发生了变异,就像是现在的化学。
而另外的一个写法就比较容易理解了,易和蜴其实是一个字,易由蜥蜴而得名,是象形字。而蜥蜴能够变色,俗称“变色龙”,所以“易”为颜色变易,为蜥蜴的引申。
这里我们开启脑洞想象一下,易经为什么被称为“易”?伏羲的形象是人首蛇身,伏羲为什么能够看懂河图洛书?难道河图洛书是天狼星人留在地球上的数学和天文知识?所以它蕴含了星空图,数学幻方。这个是脑洞环节,喜欢的朋友可以看一下前几期相关的节目。
事实上我们现在看到的《河图洛书》是宋朝人整理的。第一次给这两幅图命名的是北宋易学家刘牧,他精研陈抟老祖所传《龙图易》,著书《易数钩隐图》。于是,《河图洛书》才为世人所知。当时,对采用“图十书九”还是“图九书十”有过争论,最终定位于“图十书九”,一直延续至今。
公元年,宋代的理学家朱熹指派他的得意门生蔡元定远赴四川去寻找《河图洛书》。
蔡元定带回了两张图交给朱熹,这两张图没有文字,而是由圆圈和黑点组成。朱熹研读多年,认为“易”是卜筮之书,后来写了《周易本义》一书。其实蔡元定从四川带回来了三幅图!两幅图给了朱熹,自己偷偷地留下了一幅,这幅图被叫做“龙图”,是抽象的龙形太极图,也叫做天地自然河图。
还有一种说法是“龙图”其实才是真正的河图,而交给朱熹的那两幅黑白点的数字图都是洛书。也就是说真正的河图就是太极图,他最初的意思就是银河星空之图。
春秋战国时期,文献中多有提及河图洛书,但都是只言片语,反而对易经描述较多,直到宋朝河图洛书再次出现。
结合着神话传说来看,河图洛书是伏羲至大禹时期出现的,但却不是他们发明的。伏羲只是据此推演出的先天八卦,又演变出了易,这么看来河图洛书一定还有一个更为久远的出处。
那么朱熹为什么要去四川找河图洛书呢?这里就不得不说起两个古老的民族,羌族和彝族。羌族是中华大地上最古老的民族之一,看中国的上古神话,比如《山海经》《*帝内经》《奇门遁甲》,很多故事线索都指向了羌人。传说*帝、炎帝、大禹、蚩尤都出自羌人部落。*帝头上戴的奇怪的帽子,据说也是源自羌人的习俗。
有意思的是,曾经有一个西方学者在中国羌族住了很长时间,研究羌族和犹太民族的渊源关系,这里不展开说了。商周时期出土的甲骨文,青铜器铭文中也都多次提到了羌。
羌族在很多古文献中被称为羌夷,和彝族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也有学者认为羌彝同源。而彝族现在的名称是后来才统一的,以前的彝族很多部落也用东夷的这个夷字。而现在彝族的彝字更加古老,可以称它为鼎彝。大家想象一下像不像前面古文“易”字中的那种容器的写法?
说到鼎一定就和祭祀有关了,这里小雅顺着线索查到了百濮,彝族人自称自己是“濮”、“泼”、“拔”而这些读音,是古“濮人”之“濮”在彝族文化中的延续,“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彝族的源流关系。那么“濮”字在古文中又和占卜的“卜”同义。这里小雅认为彝族可能就是三皇五帝时期祭祀们的后裔形成的,他们掌握着上古时代的古老文献,这才是《河图洛书》和《易经》的本源。近期研究彝族的学者越来越多,发现了很多彝族的神秘之处。
年,在河南贾湖遗址中出土的龟甲上契刻的符号。至少有17个,具有多笔组成的结构。经碳14鉴定数据,其年代距今年。发掘出了甲骨符号,这引起了学术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