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变法,使得秦国走向法治,成为战国时期的霸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半个世纪后,另外一位法家人物走上了秦国的*治舞台。他继续坚定地实行法家的思想,并且帮助了秦始皇统一了天下,这个人就是李斯,也就是后来的大秦帝国丞相。
李斯,名斯,字通古。战国末期楚国上蔡人(今河南上蔡西南)。生于约公元前二百八十四年,死于公元前二百零八年,活了大概七十多岁。
他是中国历史上生前建树最多,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一位治世能臣。
司马迁评价道:斯知《六艺》之归,不务明*以补主上之缺,持爵禄之重,阿顺苟合,严威酷刑,听高邪说,废适立庶。翻译过来大意就是如果不是因为李斯的一些不好的历史,他的成就足矣与周公,召公相媲美了。
李斯早年做过看仓库的小吏,在郡上。偶然间看到厕所里的老鼠在吃人的粪便,他感到很糟心,但是生活在仓库里的老鼠却在吃粮食,长得肥肥胖胖的,并且胆子大悠游自在。李斯由鼠及人,大发感慨,认为人的境遇有时候与老鼠是类似的,所生活的大环境能毁掉一个人自然也能成就一个人,于是他放弃做小吏,拜荀子为老师,学习帝王之术去了。
学成之后,李斯观察天下大势,判断出了秦国地处西部,独自发展壮大,已经不容小觑足矣吞并天下了。于是他拜别了自己的老师,入秦谋求前程去了。
来到秦国,李斯得到了秦国相国吕不韦的赏识,吕不韦任命他为郎官。Ps:郎官就是秦王的侍卫。李斯因此才能得以向当时还年轻的秦王进言,劝说秦王扫灭其他六国,一统天下,做到祖宗想做却没有做到的事情,成就霸业。于是乎,李斯成功的进入了秦王的视野中,并任命他为长使,并且派遣谋士带着金银珠宝,文物美人前往东方六国,离间其他六国的君臣。李斯后来又成为了客卿,成功的进入了秦国的舞台。
然而正当李斯事业冉冉升起的时候,秦王的母亲赵姬与假宦官的私情败露,并且赵国派来秦国兴修水利的专家夸大事实欲使用疲秦之谋。秦国的宗室一直认为,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恰好秦王嬴*刚刚登位,根基不稳。此时相国吕不韦权势极大,为了获得更大的权力,于是乎秦王就在公元前二百三十七年下令驱逐外国客卿。
李斯也驱逐名单之中,他无比失望,于是在临走之前抱着搏一搏的想法,给秦王上书了千古名篇《谏逐客疏》。这篇奏疏是一个极为精彩的*治文章,它不到一千个字,但是却效果非凡。从秦国在任用一代代外来人才,在他们的帮助下由贫困走向富强,逻辑的过渡到当下秦王对人才的轻视,并明确指出这样做的后果是冷落人心,并不是一位霸主的心胸。文章丝丝入扣,始终紧扣了任用人才与国富民强,角逐天下的关系,一字一句都触及到了秦王嬴*的那根要统一天下的神经。这篇奏疏,改变了作者的一生,也改变了历史的进程。
李斯被追回来了,并且升官,在秦王统一六国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篇文章也被认为是有秦一代的最高水准的作品。《史记李斯列传》中记载到复李斯官,卒用共计谋二十余年,竟井天下
秦国统一天下之后,李斯担任丞相,这时的丞相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角色,历史上不管是秦以前还是以后都没有秦时的丞相权力大。李斯担任丞相后,制定了较为完善的朝廷礼仪制度,废除封藩,设立郡县,强化中央集权,开创了中国封建官僚帝王制度。李斯还参与了制定法律,统一了文字,货币,度量衡和车轨的尺寸。秦统一之前,华夏大地上都是采用的封建制度,但是李斯以史为镜,总结前代封建制度的弊端,立主废弃封建制度,建立官僚帝制,确保中央集权。从此以后,拉开了两千多年中国封建帝制的时代,确保了中国后世尽管改朝换代但是却和多分少,绵延不绝。
秦国统一建立的是一个多文化,多国家,多民俗的国家,但是为了*令畅通,就必须统一文字,而文字的统一对于后世中国的统一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统一文字的过程中,李斯还亲自撰写了一个标准字帖仓颉贴。不过秦本来是要用小篆来作为文字的,但是后来却改为了隶书。传说隶书是一个叫程瞭的奴隶所创造的,后被认可,所以称之为隶书。
秦统一货币之前,华夏大地上除了最初的贝壳,龟甲,玉,珍珠货币外,还有金,银,铜,铁都可以作为钱币而且形状多样,有刀币,有布币等等。多样的货币对经济流通很不利,不利于携带且不利于换算,于是乎,秦朝确定了以*金为上币,以溢为单位,每溢重二十四两,以铜为下币,一万铜钱兑换一溢*金。并且严格命令,贝壳,龟甲,珍珠之类的只能当做装饰品,陪葬品,不得当成货币流通。规定铸造货币的权力归国家所有,私下铸造钱币者,违者定罪。
李斯此举被后人认为是经济史上的一个创举,李斯还亲手设定了外圆内方的铜钱,这种绳子既利于计算,也利于用绳子穿起来携带,并且非常符合中国人的美学和哲学观念。
试问中国历史上还有哪位人物做出了如此之多影响后世数千年的创造性贡献,这就是李斯。
当然李斯也是人,人都有缺陷。后来秦始皇突然暴毙身亡,在赵高的诱惑下,李斯考虑到自己的前途命运,担心公子扶苏在*治上会改弦易张,对自己不利,于是他篡改诏书,辅佐秦二世胡亥登基。却因此给自己埋下了灭亡的祸根,直到被赵高陷害导致腰斩灭族才醒悟过来,
临行之前说:吾欲与若复牵*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绞兔,其可得乎!
引用:
史记李斯列传
谏逐客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