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宗玮:甲骨文——用青铜夔龙刀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是约公元前年前后,盘庚由亳(今河南商丘)迁殷(今河南安阳)前后的遗物。甲骨文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是殷代故都遗物,故称殷墟甲骨文。它是目前我们所见到的最早、最系统、数量最集中的文字。《尚书·多士》中有云:“唯殷先人,有册有典”。这些典、册,今天看来,应该就是这些甲骨文本。由于时间实在是太久远了的缘故,每当我们审视这些“典、册”的时候,一种莫名的神秘感就会油然而生。因此,要进一步学习和欣赏这些甲骨文本,我们就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才能寻得门径。
商殷帝系简述
司马迁的《史记·殷本纪》中记载:商殷祖辈第一代:名契,帝喾次妃简狄所生,因佐禹治水有功,而封于商,赐姓子氏。第八代名微(上甲),第十四代名天乙,克桀建商,是为商家第一代君王,谥号成汤。第十九代君王名盘庚,于盘庚14年即公元前约年前后,将都城由亳迁往殷,此后历经了:小辛、小乙、武丁、祖庚、祖甲、廪辛、康丁、武乙、文丁、帝乙、帝辛等十二王。盘庚以前称商,自盘庚后改称殷。
1、史家称商殷历23世37王,可知是从契的第八代微(上甲)开始记起的。
2、根据甲骨文记载,以第八代微为界,之前的先祖一概称先公,此时尚处于神话传说时代;之后的先祖皆称先王,华夏从此进入了有史时代。
3、从微(上甲)开始,商家生子,皆以其生日的十干取名。
4、目前发现的殷墟甲骨文,基本上是自盘庚至帝辛(殷纣王)之间,前后大约年间制作的。
甲骨文与商殷文化
1.继统文化
我国古代(包括司马迁在内)对商殷帝系的“兄终弟继”现象不理解或多微词,认为“兄终弟继”的继统方式是大逆不道的行为和做法。今天甲骨文的发现,揭开了其中的谜团:武乙以前,直系、旁系并重。也就是说,父终子继和兄终弟继都是合法的,兄弟之间无主辅之别。这是商殷继统文化的特色。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我们今天推测:一是远古人们的平均寿命可能很短,采取兄终弟继的方式,给下一代的成长留出足够的时间。二是继统文化从原始的禅让制度演变而来,公共社会--家族天下--家天下,有一个演变的过程。但值得一提的是:
(1)有商一代31王,采取了兄终弟继的方式传位,通过甲骨文文本材料分析表明:弟继终了,最后还是还位于嫡系长子或长孙。整个商王朝在继统问题上一直没有混乱,也未曾发现在皇位继承上的什么篡逆问题。
(2)殷末四代帝王,则是施行的父死子继的继统方式,这应该是直系嫡传继统文化的滥觞。
2.谥法的滥觞
对于谥法的问题,学术界一般认定谥法起源于西周孝王(公元前~前年间)。从出土的甲骨文分析来看,有商一代帝王31个君主的名字,都已经具有了谥号的意味。因此,谥法起源的问题有待进一步商榷和论证。
3.关于方国的问题
夏、商国土,西迄陕西,东至东海,沿河流域,小国众多。《吕氏春秋·用民》中有云:“当禹之时,天下万国;至于汤,而三千余国。”甲骨刻辞中有记载的就有多个方国,一般称“某方”,学术界就把“某方”称为某方国。方国的首领称“某侯”或“某伯”。
4.神祗
“神祗”中的“神”是指天神;而“祗”则是指地神。神祗--商文化意识形态领域的核心。敬*神尤其是敬天神、敬地神,是商代举国上下头等重要的大事。这表现在:
(1)商王之名,用天干命名,其用意就在于“人即天也”,“天亦帝也”。商王就是“天帝”。商王代表着天的意志。
(2)商家尊先人为“先公”、“先王”,并统称为帝,自成汤以下皆称帝,最后发展到末代的帝乙、帝辛,直接取“帝”为名,与自然神的“上帝”并列予以祭祀。
(3)商人崇*神,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5.祭祀
商人的祭祀活动,范围之大、形式之多,使人难以理解,构成了独特的“祭祀”文化。商代正宗的祭祀活动叫做“周祭”,是商王室大型、正宗的祭祀活动。周祭分五个阶段(共需要35旬):翌祭(需时11旬),祭祭、爘祭、劦祭(各需13旬),彡祭(需11旬)。整个祭祀活动共需时35旬,休息1旬,即36旬是一年,即一个周祭年结束后,再开始新一轮的周祭(即开始新的一年)。也就是说,商王室的礼宾司整年的在那里进行祭祀活动。故《尔雅·释天》中有云:“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
除了正宗的、记载比较明确的祭祀活动之外,还有许多不知名目、不知身份的祭祀活动。由此可以推断:商人崇*祭神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
商人特有的祭祀文化名目众多、祭法奇特、祭品繁杂且数量巨大。据甲骨文所记载的相关祭祀名目就多达多种;祭品所需物牲:牛、马、羊、猪,动辄即宰杀成百上千,祭品有时还需“人牲”:砍人头以祭,即杀人以祭先王。还有杀人殉祭,殷墟见到最大规模的殉人有具尸骨。(待续)
——节选自李宗玮《悟对书艺》
根据《张照心笔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