龟甲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唐以前的皇帝是如何修改礼仪服饰的又是出于
TUhjnbcbe - 2022/10/10 20:28:00
北京治疗白癜风不复发的医院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80518420286668560&wfr=spider&for=pc

唐以前的皇帝是如何修改礼仪服饰的?又是出于何种原因?

在中国历史上有一类服饰十分引人注目,那就是礼服。所谓礼服,就是专门用于礼仪的服饰,《后汉不书·舆服志》载:“夫礼服之兴也,所以报功章德,尊仁尚贤。故礼尊尊贵贵,所以为礼也。”

可见礼服的特殊地位,所以历代帝王都对礼服十分重视,但是为何历代帝王都一再的亲自修改礼服,又是出于哪些原因呢?

一.礼服历史,帝王之裳

西汉初期,服饰制度尚未完善,颜师古谓:“汉不设车旗、衣服之禁。”也就是说当时的服饰还没有严格的登记制度。至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逐步成为中国最重要的思想,带来了新一轮制度的变革,礼仪服饰也在这种大环境下进行着改变。

儒家思想在汉武帝初期并没有得到大力的推广,主要是因为其时*老思想仍占据主流。这与窦太后对*老之术的推崇不无关系,正是由于窦太后的支持,才使得*老思想在武帝初期得以延续。

窦太后去世后,儒家思想的地位才被逐步提升。武帝为了建立*治的强权,需要为其统治找到合适的理论支持。

当时董仲舒提出了一个重要建议:“王者必受命而后王,王者必改正朔,易服色,制礼乐,一统于天下”。汉武帝接受了这一提议,决定“衣青衣,乘苍龙,服苍玉,建青旗”,也也是最早的改换礼服的记载。

汉武帝死后,汉代儒家学术地位的提升导致对制礼作乐、复古改制的呼声越来越高。新莽时期,服制改革就有所体现。王莽登基之后就颁布了车服之制“车服黼冕,各有差品”。王莽信奉儒家思想,他认为天下要恢复到孔子所宣称的“礼崩乐坏”前的礼治时代,才可能实现*通人和。

因此王莽当上皇帝后,企图通过复古西周时代的周礼制度来达到他治国安天下的理念,于是仿照周朝的制度开始推行新*,史称王莽改制。

不过王莽并非网上所吹嘘的所谓“穿越者”,他的改革只不过是对周礼制度的生搬硬套,职官的礼仪服饰俱依周礼所制,无任何新意。

汉明帝的服饰改制相对于新莽时期的变革则要进步很多,东汉初年,汉明帝采用平王刘苍的建议,制定冕服以当祭祀之用。

永平服制改革是根据《周礼》所制定的,但并不是完全地按照《周礼》的规定来完成,在使用范围以及服饰形制上都有所差异。

《周礼》在各种祭祀上都要用到冕服,但永平时期的服制使用范围只有郊天地、祠宗庙而己。五岳、四读、山川、宗庙、社程仍是用“构玄长冠”,“五郊各如方色”也是继承西汉的旧制。

《周礼》中的九服六冕齐备,各有所用,而永平服制则是通用一种旒冕,只是通过旒数与章数的不同来区别等级差距。这次改革可以说是一次灵活成功的改革,值得借鉴。这里要说一下,所谓旒,就是指的古代帝王帽子前面悬挂的珠子,九旒就是九颗珠子,是帝王专用。

在《周礼》中,天子的冕服是依据祭祀的类别而异,但没有说明臣下的冕服是否也应随之而变,只说了依臣下的身份而定。

因此,在“多列式”的服制结构下,有可能会出现臣下服制比天子看起来还尊贵的现象。比如当天子用玄冕时,是一章三旒的,如果这时臣下只是按官职来跟随天子祭祀时,就会出现大量贵于天子服章的冕服。

这在礼制完善、等级严格的封建社会是难以想象的。永平礼仪服饰制度改革刚好弥补了这种不足,可以说这是对君权威严的一种强力维护。那么汉代以后,帝王们又是如何修改礼服的呢?

二.南北礼服,文化交融

魏晋时期,北方民族*权相继入主中原,各民族相互杂揉,服饰的样式繁多。随着对中原农耕文明的统治,北方少数民族服饰短小易穿的特点己渐渐不适宜等级分明的统治要求,因此,在南北朝对峙期间,稳固内部统治,加快礼仪制度的建立,细化礼仪服饰就成为当务之急。

在确立以及推行礼仪服饰制度方面最有力的莫过于太和时期的服饰改制。这一次的改制在历史上也是非常有名也是卓有成效的。

北魏太和十九年(49_5年)十二月二日,孝文帝,也就是那个汉化的孝文帝拓跋宏。下诏禁止士民穿胡服,包括鲜卑人在内的所有少数民族不分性别都必须改穿汉族服饰。

在《魏书》中就记载“引见群臣于光极堂,班赐冠服”。这一次改制并不是突然性的,而是一次早有预谋的改革。孝文帝执*以前一直是冯太后执*,冯太后执*时间长达25年(-年)。而冯太后受汉文化的影响颇深,是推行汉化*策的有力倡导者。

她先后推行了傣禄制、三长制、均田制、租调制等措施,帮助拓跋*权稳固统治。这也为以后孝文帝的汉化*策奠定了基础。孝文帝在“班赐冠服”之前,北魏的贵族大臣仍是以鲜卑服为主(毕竟北魏就是鲜卑*权),服饰改制并不是无中生有。

必然要从汉服中吸取营养,孝文帝改制的过程中,不仅借鉴南朝的服饰典章制度,而且还延续了原本中原地区所保留下来的传统。可以说是博取百家之长的融合产物。

不仅北魏的拓跋宏如此,西魏时期的宇文泰在*治上也奉行以德治教化为主,法治为辅的统治原则,西魏是北魏分裂的产物,一样是鲜卑*权。要求各级官吏用儒家学说修身,躬行仁义、孝梯、忠信、礼让、廉平、俭约等,烙守这些儒家道德规范。

同时又向人民灌输孝梯、仁顺、礼义,用这些儒家伦理纲常观念束缚人们思想,以心和志静,邪僻之念不生,稳定统治秩序。在服饰上也以继承《周礼》记载的职官服饰为主,大力推行被儒家思想影响的礼仪服饰。

与北朝相似,南朝*权一样也在服饰上加大力度。梁武帝在尊《周礼》的基础上对服制改革的同时,也运用了自己的理解。在虞舜十二章中,衣裳分别各饰以六章,而到了周代,日、月、星辰三章改用于族旗,冕服上只用九章了,衣五章而裳四章。

梁武帝进行了取舍,他仍是服用以十二章,但把文章的前八章画于衣,后四章绣于裳。具体的十二章分配,含有日月星三章一组在衣,又五章一组在衣、又四章一组在裳的意思。

服章的排列顺序,在两种古制中都有所不同,其中“登龙于山,灯火于宗彝”,他采取的应对方式就是火排在宗彝之前,龙依然在山之后。这种似是而非的改制,既符合君主的身份,又没有远离周制,是一种更好的组合搭配,可见南朝的服饰改革的精妙。

三.唐代礼服,大国气象

唐高祖李渊于武德七年()颁布了“武德令”,其中规定了大臣的常服用色及所用图案材料等方面。如亲王至三品用紫色绫罗制作,用玉带钩。五品以上用朱色绫罗制作,六品用*色犀钩。七品用绿色龟甲。九品用青色丝布制作。

唐高宗李治时,颁布法令,禁止除皇帝以外的人穿着*色衣,从此之后*色成为中国皇室的专属颜色。

武则天时代的服饰制度和风尚是有唐一代变化较为明显的时期,突出体现在佩饰制度、服装的色彩纹样以及着装方式等方面。

武则天时期,因玄武与“武”姓音合,逐改佩鱼为佩龟,并初次规定龟袋按品级不同分别用金、银、铜饰。

另外,一种在革带上缀挂若干小带,以便悬挂各种杂物如小刀、针筒、囊袋、火石等的所谓“蹼蹬带”,也是在武则天时代得以规范化并进入流行最盛期的,极具装饰的效果和身份标识作用。

蹼头是唐代男子独特而且最常见的头饰,自产生之初起一直流行顶部低平样式的所“平头小样巾”,从武则天时期开始出现顶部隆起的高头巾子,即所谓“武家诸王样”,开高顶蹼头流行的先河。我国百姓之所以被称为“苍头”也和这个头巾密不可分。

武则天时期在服饰上最大的创新就是在各种不同职别官员常服的胸前和背后,绣以各种不同的纹样,文官绣各种对禽,武官绣各种对兽,称为“异文袍”。

新任官员袍上皆绣山形纹,周围并绣有十六字“德*惟明、职令思平、清慎忠勤、荣进躬亲”,可以说这一制度直接流传后世,后世的所有官服上面基本都继承了这样的设计。

笔者认为:礼服的发展彰显着我国博大精深的文化传统,也让我国的文明源远流长得以体现,礼服文化中的雍容华贵与典雅端庄,还有各种深刻的寓意值得我们学习。对于礼服文化的复兴,我们责无旁贷也有着深刻的传承意义。

参考资料

司马迁《史记》

班固《汉书》

范哗《后汉书》

陈寿《三国志》

房玄龄等《晋书》

1
查看完整版本: 唐以前的皇帝是如何修改礼仪服饰的又是出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