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个轰动性消息刷爆了考古界、文化界、历史界的朋友圈:中国文字博物馆征集甲骨文破译成果,一个字奖励10万元。甲骨文,又称“契文”、“甲骨卜辞”、殷墟文字或“龟甲兽骨文”,主要是商朝王室在龟甲或兽骨上契刻用于占卜吉凶记事而的文字。那么现在甲骨文破解的情况怎么样呢?有多少被破解了呢?
目前除去私人所藏匿的外,有10余万片有字甲骨,含有近9千多不同的文字图形,其中公认已经识别的约有多字。最早发现这种文字的是清末学者、古董商、金石学家王懿荣。他发现在当时药铺“龙骨”上有类似文字的图案,认为是比籀文更加古老的殷商遗物,便大肆收购。王懿荣年发现甲骨文,次年八国联*进入北京,他自杀殉国,没有来得及做过多的研究。但是王懿荣仍然被认为是“甲骨文之父”。
此后,《老残游记》的作者刘鹗从王懿荣的儿子手上购买留下的全部甲骨文片,又从北京琉璃厂的古董商那里购得余片甲骨,从友人方若那里获赠余片,去河南购得余片,所藏甲骨增至多片,成为当时收藏最多的人。刘鹗于年11月拓印《铁云藏龟》一书,将甲骨文资料第一次公开出版。
年罗振玉释读出了10位殷王的名谥,并于年精选出多片编成《殷墟书契》(前编)出版,随后又编印了《殷墟书契菁华》(续编)。此后,甲骨文为文史界所公认,罗振玉为甲骨文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将甲骨学由文字学演进到史学的第一人,则推王国维。他撰写了《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殷周制度论》、《殷虚卜辞中所见地名考》等,他的考证方法极为缜密,因而论断堪称精审。郭沫若从年开始研究甲骨文,直到他逝世前夕,经历了甲骨学史上的整整五十个年头。董作宾曾8次主持或参加殷墟的发掘,随后专门从事甲骨文字的研究。
从历史上来看,罗振玉、王国维、郭沫若、董作宾四人被认为是甲骨文的一代宗师,并称为“甲骨四堂”,其中罗振玉号雪堂、王国维号观堂、董作宾号彦堂、郭沫若号鼎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