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几千年来的文化博大而精深,在我们现在的生活中,无论是书籍中的字,还是我们正在写的字,都是以从左至右的方法依次排列而成的。而我们在古装影视剧和历史古书中看到的字,大多都是由上往下排列而成的。这说明古代人写字、看书的方法和我们现代人是不一样的。那么为什么会不一样呢?其实这和古代文字的发展以及古代人的生活习惯是有一定的关系的。
汉字起源的故事
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汉字的形成由最初的图画变为笔画,已有数千年的历史。而关于汉字的最早起源,由于时间太过于遥远,更多的是以不同版本的神话传说来叙述的。随着科学的发展,历代的学者都致力于解开汉字的起源之谜,各家的说法也是各有不同。其中比较有影响力的说法有仓颉造字说、八卦说、结绳说、刻契说、刻划说和图画说等等。
昔者苍颉作书,而天雨粟,*夜哭。——《淮南子·本经训》
*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爪之迹,知今之可相别异也,构造书契。——《说文解字》
传说仓颉造字成功那一天,白天下粟如雨,夜晚*哭狼嚎。有人说,文字的出现使得上天担心人们学会文字后,会放弃农耕,造成饥荒。夜间*哭狼嚎是因为担心天下永无太平日子,连*都不得安宁,所以*在哭泣。
根据史料的记载,我国的汉字最早应该是*帝时的史官仓颉在洛南所造。相传仓颉在为*帝管理牲畜和粮食时,由于当时还没有纸、笔、字,他时常会因为数目的增减变化只能靠脑子来记录而犯难。他绞尽脑汁想到了各种各样的办法,先是用绳子来打结,以不同的颜色来区别牲口和食物,以绳子打结的多少来区别数量。
刚开始时,随着粮食数量的增多,打结的方法还比较方便,可是当数量减少的时候,就显得特别的麻烦。于是仓颉又想到个办法,他在绳子上打上圈,然后用挂贝壳的方法来记录牲口与粮食的增减变化。如有增加就添一个贝壳在上面,如有减少就去掉一个贝壳。由于这个方法还比较管用,所以用了好几年。
仓颉的聪明才智得到了*帝的认可。*帝便把部落人口的增减、每年祭祀的次数以及狩猎的分配等任务都交给仓颉来管理。繁重的各项事物使得原先的记录方式已经不在适应。为了更好地管理好*帝交给他的任务。仓颉日思夜想,到处观察,在一次巡狩中受到启发。
原来他在不经意中发现了一只大龟,龟的背上有许多花纹。经过仔细观察和研究,他发现花纹不仅可以用来表达意义,也可以用来传达意义,记载事物。于是仓颉走遍各地,看尽天上星宿的分布情况、地上山川脉络的样子、鸟兽虫鱼的痕迹、草木器具的形状。
通过他的描摹绘写,造出了各种不同的符号,并制定了每个符号所代表的意义。他按自己的意思用符号拼凑成几段,拿给人们看,再经过他的一番解说,人们也慢慢的懂得了这些符号的含义。于是仓颉便把这种符号叫作字。
字的发明,其意义非凡。但学者们普遍认为,仓颉造字只是传说。其实他只是汉字的一名整理者,只不过他起到的作用比较大而已。而汉字出现的意义标志着中国历史走进了由文字记载的时代,在历史的长河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和非凡的影响。
古代汉字的发展
最初的汉字是以象形的图纹来用于记事的,这种象形的图纹是汉字体系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在几千年的历史演变过程中,逐步形成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等文字。而如今普遍使用楷书,也没有完全地定型。
1、商周时期的甲骨文、金文
甲骨文作为中国古老的一种文字,其书写的方式是利用龟甲或兽骨契刻而成。从公元年的晚清至今,经过百余年对甲骨文的考古挖掘,出土的甲骨已超过十万块。主要用于殷商晚期王室的占卜记事。它是中国以及东亚已知的最早成体系的一种文字载体,是中华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道统的文之一。它的文字结构多以长方形的为主,具备了稳定和对称的格局。说明甲骨文在当时已经发展为一个比较严密的文字体系了,但其中的原始图画痕迹还是很明显的。同时也展现出中国文字的独特魅力。
随着殷商的灭亡和周朝的建立,甲骨文也渐渐的消逝,取而代之的便是金文。这种文字作为周朝书体的主流,因铸刻在钟鼎上,又被称为钟鼎文。钟鼎是商周时的青铜物件,代表着这一时期铜的制造技术已经十分发达。周朝把这种铜也称为金,所以这种刻在铜器上的文字就叫做金文。它的使用时间上至商代晚年,下至秦灭六国。
2、大篆与小篆
《史籀》十五篇,周宣王太史籀作大篆。——《汉书·艺文志》
大篆从广义上包括秦国文字和六国文字。进入西周晚期,汉字逐渐发展为大篆,因着录于字书《史籀篇》而得名,所以也被叫做籀文。春秋战国时期行于秦国,字体与秦篆相近。其字体特点相对更早期的文字变得更加的柔和,结构更加的整齐和规范,逐渐离开了原始的图画形象。为后来方块字奠定了基础。
小篆也叫做秦篆,是从大篆籀文的基础上简化而来的文字,与大篆合称为篆书。春秋战国时期,天下诸侯并立,各国的汉字皆有一字多形等简繁不一的情况。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的*策。以秦国的小篆作为标准,统一全国文字。其书写的笔画形式相比原先弯弯曲曲的线条更加匀整优美。秦朝对小篆的制定和统一的规范使用,不仅统一了全国文字,而且还使古文字有了很大的改变。
3、隶书与楷书
隶书的出现是中国文字的又一次重大改革。它使中国的文字艺术进入到一个新的境界,同时它作为汉字历史演变的一个转折点,为楷书奠定了基础。隶书主要是从篆书演化来的,主要将篆书的方圆笔画改为方折。相比在木简上用漆写字,隶书的书写方式更快。这种文字在东汉时期的使用达到鼎盛。它上承篆书传统,下开魏晋南北朝,对后世书法有着深远的影响,在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美称。
楷书也叫正楷、正书、真书,由隶书演变而成。因其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的特点而得名,最早始于东汉,一直沿用到现代,长盛不衰。同时楷书也是南北魏到晋唐最为流行的一种书体。特别是唐朝的楷书更是达到了最鼎盛。如唐初的虞世南、中唐的颜真卿、晚唐的柳公权,其楷书作品均为后世所重。
除了以上所描述的汉字字体,还有草书、行书等,都是由最初的文字演变而来。从古至今,汉字也是上古时期各大文字体系中唯一传至今日的主要官方文字。同时在古代还充当着亚洲各国的国际交流文字。对东亚的各个国家的文字都有着很大的影响。
古代人写字的排列方式
从文字发明以来,书写的方式在历史的各个时期有所不同。在纸张还没有发明出来之前,早期的文字都是刻在甲骨和钟鼎之上的。由于其材料有限,所以传播的范围不是特别的广泛。因此,早期的文字往往掌握在极少的上层贵族手里。直到竹简的出现,这种不利于传播文化思想的情况才得以改善。
1、古代人用竹简写字和记事
竹简不仅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早的书籍形式,也是使用时间最长的书籍形式。由若干的竹片编联而成,所以被称之为简牍。而用木片制成的简牍便叫做木牍。根据历史的考证,简牍起源于商朝时期,如《尚书·多士》中写到:“惟殷先人,有册有典”。到了春秋战国时代,竹简得到了广泛的使用,直到纸的出现。
竹简的出现对古代的文化传播有着及其重要的作用。它不仅第一次把文字从古代上层贵族的圈子里解放出来,它也是古代文化传播的一次重要改革。它的出现促使了百家争鸣的文化盛况得以形成。同时也使得孔子等名家名流的文化思想得以流传至今。因此,当竹简出现后,古代的人们就开始在竹片上写字。由于竹简都是由窄长的竹子片编联而成的,所以书写的方式也就自然而然的从上而下竖着书写,当文字写好之后再把竹简装订好。
2、古代汉字的特点和书写习惯
古代有着严格的尊卑等级制度。古代人在书写文章的时候通常是从上往下,从右至左的书写方式来进行文字的编辑。由于古代人写字的工具用的是毛笔,他们在书写的时候,为了不让袖口把字上未干的墨汁模糊。在写字的时候就会提腕或者用左手托着右手的袖口。从汉字的特点和人们写字的习惯来看,从左至右来书写也是很方便的。但是为了结字的美观,竖着书写的方式就更便于笔画的连贯。
3、古代竖着书写文章的方式便于读者阅读
前面的内容提到了春秋战国时特别流行的竹简。竹简做成的书籍形式对古代人看书的习惯也是有些影响的。古代的读书之人在没有桌子等情况下摊开竹简阅读文章时不是特别的方便。于是就把竹简卷到阅读的位置拿在手中阅读。那么从上而下的书写方式就使得读者阅读起来特别的方便。久而久之形成了看书时用手把书握成卷的习惯。当纸发明出来以后,逐渐替代了竹简。但书写的方式没变,这样一来,把书握成卷拿在手里阅读就更显得方便了。
结语
汉字的发明体现了古人超凡的智慧。是汉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瑰宝。其独特性在世界的文字中也是独一无二的。它的出现推动了社会文明发展进程。影响范围遍布东亚各国。至今,在日本等亚洲国家还能看到汉字的影子。汉字的出现,也使得书写的工具也在改变。从甲骨文到简牍、从简牍到纸张,都体现出社会文明的进步。而古代书籍中竖着排列字体的形式,也是这样逐渐的演变而来,从而形成这种古代成熟的写作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