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流行于商代和两周初期,是古汉字一种书体的名称,也是现存中国最古的文字。当时,奴隶主贵族崇信*神,遇到大事往往要先求助于祖先和神灵,他们在龟甲和兽骨上钻出圆孔,用火烧烤,视其裂纹以占卜吉凶,并把占卜的卜辞和事件刻在甲骨上。学者称这种记录为卜辞,这种文字为甲骨文。甲骨文发现于河南省安阳小屯村带,是商王盘庚迁殷以后到纣王亡国时的遗物(公元前14世纪中期一公元前1世纪中期),距今已有多年。甲骨文开始是自然暴露于地表的,但无人注意。年王懿荣辨认它为商代文字,并开始收集。年安阳殷墟考古发掘工作得以展开,年夏在第号坑得甲骨文约1.7万片,是最大的一次收获。综合先后所得,考古学家们对其加以拼缀挑选,编印为《殷墟文字·甲编》和《殷墟文字·乙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将年以来80年间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共片汇集起来,由郭沫若主编,经胡厚宣总编具体指导,编印为《甲骨文合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20世纪70年代在殷墟发掘所得甲骨片,由钟少林等5人编著《小屯南地甲骨》。甲骨文大约有个单字,可以辨别出来的约有1/3,它的基本词汇、基本语法、基本字形结构跟后代汉语言文字是一致的。从甲骨文某些常用字的变化可以领会许多中国文字发展的知识,所以说早晚分明的甲骨文可以断代。例如:简化,形体复杂的字日趋简单,笔画减少;形声化,象形字增加声符,假借字增加形符,变成形声字。最初甲骨文专指安阳殷墟所出,在中国文字史上可以看作个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地又发现了周人有文字的甲骨,其中以岐山、扶风所出比较重要。这些资料字形与殷墟的不尽相同。
绝大多数的甲骨文是用刀刻的,有的刻好后填朱,也有少数以朱墨所写而未刻。甲骨文一般是直接刻字,也有的是先写后刻。甲骨文的线条所体现的刀法所包含的笔意,是不容忽视的。由于受工具材料的限制,其线条瘦劲犀利,有直线也有曲线,有单刀刻的也有用双刀的。甲骨文中间的线条往往较粗而两头尖,点画起止仍有一些方圆之法;有的直画微带曲意,线条点画显得丰富而有变化。字的结构一般呈扁长方,方圆曲线、直线组合得很有意味。甲骨文均以竖行排列,由上到下,由左到右或由右到左依次排开。此时甲骨文已具备“六书”(象形、会意、指事、假借、转注、形声)的汉字构造法则。同时也包含着书法艺术的诸多因素,从其点画、结字、行气、章法来看,即浑然一体又富于变化,体现了商代人的艺术技巧和艺术素养。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大大加快了传统中国文字学的改造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