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卜是我国古代最早出现的一种术数形式,根据殷墟甲骨有关资料记载,占卜活动起源于蒙昧时代的原始社会,到殷商时代形成了较为完备的体系。古代占卜主要是指龟卜,即用火灼龟甲取兆,又根据裂出的兆象,推测人事的吉凶,也是当时决定国家大事的一种十分重要的活动。原始占卜的前生和发展对我们现代研究者来说十分复杂、十分深奥,其具体形式,反映出各自的时代特征和氏族部落的局限性。
如夏朝占卜用的《连山》,象征着山山出云,连绵不绝,是由八卦之中的艮卦开始的。殷代占卜使用的是《归藏》,以八卦之中的坤卦为首。《归藏》的含义是“谓万物莫归于地中也”,是农牧业时代的产物。周代使用的是《周易》,据说是周文王被囚在羌里期间,用伏羲八卦演绎而成,象征着天地之间,天人之际,再由乾、坤两卦演绎出六十四卦。那么,占卜之风究竟起于何时?到目前尚无定论。笔者认为人类早期的原始社会是以渔猎和游牧为主的时代,由于原始部落的居民需要一种天的意识来决定人的意识,这样就产生了巫术,巫术的广泛流传扩及到整个社会,起到了预测未来的作用。殷代的占卜不是源,而是流。
司马迁在《史记.龟策列传》上说:“自古圣王将国受命,兴动事业,何尝不室卜巫以助善,唐虞以上,不可记已。自三代之兴,各据祯祥。涂山之兆从而复启世,飞燕之卜顺故殷兴,百谷之巫去故周王”。占卜的起源产生在三皇五帝时期,到了夏商周开始流行于世。现在,我们把占卜的源流放在一边,先探讨一下占卜与卦象之间的关系。
占卜是氏族部落早期崇拜神的一种方式,也就是说民间发生的大小事情都由上天神来决定。由于人的思维观念受到社会环境的限制,不可能决断或者预测未来,所以有的时候可能会出现决策上的失误。尤其在自然现象和*事抗争的问题上,往往靠人来决断会出现错误。这样古人宁可相信神的力量(占卜)可以征服一切,带来好的征兆也不会相信人的思维判断。占卜、祭祀和巫术的活动,在那个时代是分开进行的。占卜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有国事、*事、王者出游、自然灾害、祭天祭地等。
占卜广泛地应用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在当时已经有了占卜的各类书籍和专门的管理机构,人们可以根据书上的画出的卦象,判断事物的吉凶、祸福。当时流行的龟卜和蓍卜两种形式,一种可能是官方的占卜,另一种可能是民间的占卜,也可能是龟蓍并用。《史记.龟策列传》说:“云龟千岁及游蓬叶之上,蓍百茎共一根。”古人把龟和蓍草当作最灵验的东西来崇拜,因为龟可以活万年以上,蓍草也可以生长上千年以上。
现在我们来探讨一下占卜与巫的关系,两种方法都是祈祷神灵保佑。但是我们如果细心地研究,就会发现巫产生在占卜之前,因为在原始氏族部落中,巫术的流行十分普遍,而占卜从内容和形式比巫术要高级,文化的底蕴丰厚,决断的事情准确。在远古时就有少数民族用巫术来表演,用巫术来进行祭祀,祈祷健康、丰收和吉祥。现在的青藏高原还流行一种“儸戏”,就是当时人们用巫术来表演的一种剧目,相传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占卜与星象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远古时代由于农业生产和航海的需要,人们对天象的认识趋于客观。他们不仅认为有天神的存在,而且也相信天象可以决定人的命运和国家的兴亡。所以占卜的好与坏、吉与凶,取决于天象。《左传.昭公十年》载:“春王正月,有星出于婺女,郑裨灶言于子产曰,七月戊子晋君将死”。《史记.秦始皇本纪》载:“三十六年,荧惑守心,有坠星下东郡,至地为石,黔首刻其石曰,始皇帝死而地分”。天上的星星与人有着密切的联系,每个星座都代表一个人,每个星座代表着一个氏族部落。天上的每个星座都在运转,它们互相制约,互相吸纳,人们可以根据星象来取兆象来判断世间的事物,天象可以决定自然的风雨、社会、人生,以及国家的兴旺和灭亡。
自然界中有生灵的动物上万种,为什么古人要取龟甲来占卜呢?这个问题我们一时很难说清楚。司马迁在《史记.龟策列传》中说,有八种名龟可以占卜用,“一曰北斗龟、二曰南辰龟、三曰五星龟、四曰八风龟、五曰二十八宿龟、六曰日月龟、七曰九州龟、八曰王龟,龟图各有纹在腹下。”司马迁说的八种名龟都和天象有关,占卜时所选的龟一定要精挑细选,龟大可用,而龟小不可用。颜色*白明润为佳,黑色昏暗为次。龟的上者,有王、相、将、判四种,龟版下近头处有两条纹抱首而斜出,若二纹直出,名叫“冲天”,这种龟叫“王龟”,是上等龟。另外有一种龟,龟版左右墙中各有一眼,叫“将”,是次一等的龟,左有眼而右无眼的龟叫“判”,右有眼而左无眼的龟叫“相”。这四种龟多是尊贵者可以在宫廷中用,占卜时要因龟、因人、因事来选不同的龟。
占卜的方法有多种,首先选好龟,然后进行清洗小心地剥开,不能搞乱了钻眼。再由卜官放在特制的一种柴禾上进行灼烤,听到炸裂声后取下,看龟的裂兆,画出兆象,对照卦辞来判断是否吉凶。解剖的龟叫作“攻龟”,“攻龟”的做法是先剥去甲,选龟版上有正中线的,从下而上十分直的龟版“功龟”。这种龟板也叫“千里路”,龟版上有横纹五条,上面的第一条斜出抱首,叫作“冲天”,为王者纹。下面一条纹斜出而抱尾,其中两边各一方格,可以钻刻。龟版正中上下中线直穿而过,分为两个方形,叫“腰金”。“腰金”以上的部分叫“冲天”,根据占事的多少来刻,“腰金”是在龟板横的中轴线上,以此来分界,甲乙丙丁,上下左右,具体的操作十分复杂、繁琐。
龟的灼契十分严格,用碳霄一两,用铅粉拌匀,然后用枣泥和成圆柱形,叫“三一丸”。再把“三一丸”放在刻划方形透明的地方,然后用火来灼烤。卜龟的用具有刀、钻、碗、水、木尺、线,把线放在碗中,用两个木尺放在碗上,这叫作“五行具备”。灼烧后,龟版有炸声,叫做“龟語”。然后把龟版翻过来看裂象,用碗中的水,滴在要刻的地方,必有裂兆,然后仔细观察龟版直横裂兆的图纹,判断卦辞的吉凶。占卜有二十二种兆象,每一种都不同,要根据龟图来定。殷商时期已经设立了专门的占卜机构,整个占卜过程由占卜官来操纵,他们通过占卜获得兆象,然后决定国家重要的大事是否可行。
关于占卜的起源问题,各家说法不一,但大多数学者都倾向于殷商的占卜是流,而不是源,笔者认为这个论断是正确的。占卜起源的时间应该更早,在*帝时代就已经存在,然后流传到氏族部落,再由氏族部落向其他部落传播。占卜的方法很多,绝不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几种,有些已经失传,也有一些可能在传播过程中遗失。总之,占卜是原始的一种预测社会、人生和自然事物的一种比较灵验的“工具”。
学者们认为占卜和巫术是两种截然不同地预测事物的方法,巫术是农业及游牧民族原始的占卜方法,巫法早于卜法,两者方法随着民族文化交流,互相影响、互相渗透、取长补短,在某些方面有相同之处。陈来先生在《古代宗教与伦理》一书中说:“我认为无论什么时代产生的占卜,归根到底都是神灵和自然崇拜的一种信念。”笔者认为巫术最早存在各氏族部落中间,他们的巫术是不相同的。而卜法却不一样,这种方法的流传有其民族性、地域性、时代性,不可能所有的民族都有。殷商之前已有了卜法,但是用龟甲和牛骨来占卜的在各个时代有所不同。占卜到了殷商时期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体系,它已经成为社会*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同宗教信仰以及自然神的崇拜密不可分。
殷墟出土的卜辞表明,殷商占卜的范围是极广的,它包括祭祀、战争、饮食、宴会、气象、农业、田猎、渔业、行辕、灾祸、逃亡等等。这些范围大都是社会生活中的一部分,占卜时主要靠对裂兆取向的判断来确定事物的吉凶。罗振玉先生在《殷墟书契考释》中,把卜辞中的事项分成九类,王襄先生的《殷契微文》里把占卜分为十二类,《安阳发掘报考》综合两书归结为十二类:
1.卜祭2.卜告3.卜*4.卜行止5.卜田渔6.卜征伐
7.卜年8.卜雨9.卜霁10.卜廖11.卜旬12.杂卜
甲骨契辞除了记载命辞之外,还记载贞卜的日期和贞卜者的名字,旁边还刻写上兆辞和比较完整的验辞,就是把事后应验的情况刻上去。郭沫若先生在《卜辞中的古代社会》一书中,归纳卜辞的种类,他认为大致有五类:
第一类是渔猎方面的卜辞条,从内容分析来看,有条是田猎,有11条是捕鱼,说明当时以田猎为主的游牧部落已经发展到以农业园林为主的时代。
第二类是畜牧业方面的卜辞。在卜辞中这方面的条目很少,只有几条刻辞,残缺不全,这不是说当时没有进入到畜牧时代,恰恰相反证明畜牧时代已经十分繁荣。
第三类是农业方面的。由于畜牧业的发展,促进了农业的突飞猛进,殷商时代农业十分发达,游牧部落几经迁移,最后选择适合生存的地方定居下来,开始有了一定规模的农业生产。郭老说殷商时农业尚不发达,原因是当时还是使用石具。笔者认为这种说法有些欠妥,农业发展同工业冶炼技术的发展不能成正比,殷商时还没有铁器的出现,但是已经有了铜器和青铜器的大规模制造。原始农业中有现代农业的成分,现代农业中保留原始农业的技术,这一点我们不可否认。农业发展主要看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程度和生产方式的转变,殷商时人们已经普遍地使用牛马来耕种,还出现了酿酒业和粮食加工作坊,应该说农业和手工业都得到了空前地发展。
第四类是工艺方面。工艺是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标志,郭老列举了四类青铜器,说明当时的手工业已经十分发达,一部分农业转入了手工业,青铜器铸造业打破了原有产业的格局,取而代之的是手工业制造技术的应用和发展。
第五类是商业贸易。商品交换在原始社会已经产生,那时只不过是以物易物而已,到了奴隶社会由于出现了货币,商品生产和交换出现根本性质的转变。卜辞中的“贝”、“朋”就是一种货币,由于货币的出现,加快了商品流通的发展,从而促进了各行业的进步。我们暂且不谈卜辞的内容,回过头来看一下,殷王室在占卜之后,为什么要把卜辞刻在裂兆的旁边。笔者认为有三个方面原因:
第一、王室占卜是重大的决策,是向天神祈求帮助,如果不把占卜的辞刻在裂兆旁,很容易被忘记,也很难在事后拿出来应验占卜的事情是否准确。
第二、大部分的卜辞都是用来记事的。有的记录天干地支,有的记录宫廷发生的大事,有的记录战争和自然灾害等大的事件。如果占卜时没有裂兆兆辞,只有卜辞对照,就势必会出现兆辞同卜辞分开的现象,给后来记录事件和书写历史带来了麻烦。笔者认为当时应该还有一种记录兆辞的东西存在,只是目前我们没有发现而已。那么,为什么在出土的卜辞中我们没有发现兆辞呢?有可能是因为兆辞太多、太繁琐,龟板太小,没有办法把大量的兆辞刻上去。另外也可能兆辞是现成的典籍,是占卜的一种“语言“和“文字”,由于各个地方所用的兆辞不同,每次占卜后的兆辞有不一样,因此很难保存下来,导致“兆书”和“兆語”失传。
第三、占卜的形式是约定俗成的。和现在的法律条文一样,每一条都有具体的规定,张目非常清楚,不能漏掉。占卜开始时要祭天地、祭日月、祭风雨、祭山川、祭江河湖海。还要举行隆重的仪式,上至王公贵族,下至黎民百姓都要参加,庆典结束时还要对当天的活动进行详细的记录,以备后来查询。
自然界的风雨雷电、日月山川都是原始社会人们崇拜的对象,因为这些自然现
象被古人看成是一种神灵的昭示,卜辞中就有对日神崇拜的记载。
乙巳卜,王宾日。口弗宾日。(《佚存》)
庚子卜贞,王宾日王尤。(《金璋》44)
辛未卜,又于出日。兹不用。(《失存》86)
丁巳卜,又出日。丁巳卜,又入日。(《轶存》)
丙子卜,即贞,王宾日。(《明续》)
出日入日,不是指日出日落,是商代祭祀的一种仪式,有可能是祭祀的时间安排。郭老认为出日入日是殷商时人们对日神的一种迎送仪式。而陈梦家先生则认为是对祖先祭祀的一种方法。其实这种迎送日神的仪式,并非是殷商人创造的,而是延续了几千年的民间祭日的习俗。在古代许多地方保留着一些和上帝能沟通的神人,比如到了腊月二十三过小年,灶王爷要上天上向玉皇大帝汇报人间的情况,汇报人间一年来的所作所为,老百姓为了让灶王爷在天帝面前说好话,在自家的灶台旁供奉灶王爷,摆上水果、点心、敬上香、点上蜡烛,然后再写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条幅。保佑全家老小平平安安、幸福吉祥。这就是一种民间的百姓与天神的沟通形式,也是人们的一种宗教信仰。
在《尚书.尧典》中就有古代先民迎送日神的记载,说明当时远古时侯迎送日神在民间已经流行,并不是到了殷商时期才有的。我们知道夏商周的历法是不同的,大约相差一、二个月,所以他们对太阳、月亮的运行周期在认识上也有差距。在观测太阳、月亮出入时就会出现种种误差,在祭祀的仪式上就会出现千差万别情况。夏朝的人祭祀日神时间可能是晚上,在商朝时祭祀时间可能是在中午,而在周朝有可能就是早晨。西周以后对日神的崇拜日趋下降,主要是西周时已经把天帝作为至高无上的神来崇拜,虽然崇奉日神的习俗还保留,但是远不及殷商时期那样隆重。周朝的人祭日神的活动主要按照节气来进行,一般按一年春夏秋冬来祭日。《礼记.月令》记载:
立春之日,天子亲帅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以迎春于东郊。
立夏之日,天子亲帅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以迎夏于南郊。
立秋之日,天子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以迎秋于西郊。
立冬之日,天子亲帅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以迎冬于北郊。
我们知道地球绕太阳旋转形成上四季,所以要想风调雨顺,农业丰收,百姓安居乐业,祭祀日神,祭祀四季,祭祀东西南北四方之神是必不可少的。到了战国时期,齐国祭八神,日神也包括在内。楚国祭太阳神,起名叫“东君”、“东皇太一”,在屈原的《楚辞》里有专门的篇章描写日神。另外,卜辞中还有“东母”、“西母”之说:“巳酉卜,燎于东母,九牛”。(《合集》)“壬申卜,贞,侑于东母、西母,若。”(《合集》)陈梦家先生考证“东母”、“西母”是指太阳和月亮,有些学者认为是先祖神而非自然神,但是这些都缺乏可靠的依据,很难令人信服。
西周以后历代祭祀日神以祭天来代替,每年皇帝率王公贵族到京郊祭天,举行隆重的仪式,设立天坛(便于人和神接近)。还要写好祭祀的文章,摆上各种香案,插上高香奏乐,然后行跪拜礼,宣读祭文,最后再进行盛大的歌舞演出。据说当时天子要乘龙载大旗出,象征着日月升华,拜日在东门之外。祭完了天,还要祭地,场面也十分宏大,这些祭天地的活动每年都要举行一次,以表示对天帝的虔诚和信仰。
殷商时人们除了祭日月神之外,还祭祀雨神,因为雨是大自然赐给万物生长的神灵,特别是对农作物的生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常说的风调雨顺年景好,就是农业丰收,没有大的自然灾害。人们对天上降雨有一种依赖性,祈望能够顺应老天爷的意识,下雨下得及时,如人所愿,旱逢甘霖,逢涝雨止,老百姓祭祀雨神,就是希望它能起到这种作用。卜辞中有许多祭祀雨神的记载,如:
其雨,乙巳卜,(《粹编》)
丁酉卜,乙亥雨,丁酉卜,戊戍雨,允雨。丁酉卜,辛丑至,癸卯雨,允雨。(《粹编》)
丁丑贞…雨于方。(《粹编》)
今三月帝令多雨。(《前》3.18.5)
帝佳(唯)癸其雨。(《前》3.21.3)
帝令其雨,帝不令其雨。(《乙》)
帝令多雨,帝不其令多雨。(《乙》)
庚午卜,贞,未出及雨,三月。(《前》3.29.3)
这些卜辞得内容有的希望多降雨,有的祈求少降雨,也有的以天帝的命令降雨。总之,在殷商时祈雨的方法很多,有跳舞奏乐的、有放炮击鼓的、有敲锣打鼓的,各种祁雨的方式应有尽有,目的是为了农业丰收,不出现自然灾害。殷商时农业经济已经完全靠上天来保佑,百姓对天帝的祈望和对雨神的崇拜,超出了对其他神的崇拜。除此之外,在卜辞中还有对风神崇拜,人们对自然界中形成的各种不同的风作了记载,并冠以风神的名字:“东方曰析;南方曰夹;西方曰夷,北方曰夗。这四面来的风,各有一个风神的名称,东西南北各有风神居住。四种风神都代表着不同的方位,在古籍中我们曾经见过八种风的名称,它们分别是:
條风立春,庶风春分,清明风立夏,景风夏至,
凉风立秋,闾阖风秋分,不周风立冬,广漠风冬至。
后来又有八风、八*之说,把自然的风和社会*治、民情联系起来。如條风来时,赦免有罪的小人,庶风来时修整农田,划分疆界,清明风来时,给诸侯恩赐,景风来时,封有功之臣,凉风来时,礼四乡臣民,闾阖风来时,拿下挂在墙上的琴瑟演奏,不周风来时,开始建造宫殿,广漠风来时,诛杀有罪之人。虽然这些风的名称和卜辞中记载的有所不同,但风的行进方向和种类十分相似,这说明古代先民对风神的崇拜由来已久,很早就开始祭祀风神了。大自然风的威力古人早就有所认识,只是因为当时的科学尚不发达,不可能了解风形成的具体原因,所以只能立命求安,用顺从的态度来对待风神,祈求顺风、息风、清风、惠风经常出现,祈求不受自然灾害的困扰。
在古代的先民中还有把凤鸟与自然现象结合在一起的说法。孔子说:“凤鸟不至,河不出图”,意思说风鸟不飞来,神龟不会驮着洛书从河里出来,说明风鸟是一种神鸟。在古代关于凤凰的传说很多,其实凤凰是根本不存在,只是人们想象出来的一种吉祥之鸟,传说凤鸟有六像九苞:
六像:头像天,目像日,背像月,翼像风,足像地,尾像纬。
九苞:口苞命,心合度,耳听达,舌绌伸,彩色光,冠矩州,距锐钩,音激扬,腹文户。
凤凰全身是金色,在梧桐树上栖息,所有的鸟都随它飞翔,凤凰鸣叫声如同美妙的音乐,所以有“箫韶九成,凤凰来仪”的传说。凤凰是古代吉祥的象征,同时也是天下安宁的象征。晋朝的傅咸仪写了一首《凤赋》,歌颂凤凰的英姿与神态:
仰天文以弥观兮,览神象乎太清。伊仪凤之诞青兮,稟朱行之淳精,故能体该众妙,德备五灵。秽微尘之纷浊兮,患俗纲之易婴。心渺渺其悠远兮,意飘飘以遐征。翔寥廓以轻举兮,凌清宵而绝形。若乃飞龙九五,时惟大明綺*隆。正道既和且平。感圣化而来仪兮,禶箫韶九成。随时宜仪行藏兮,谅出处之有经。岂以美而贾害兮,故以德而见荣。旷千载而莫?兮,忽翻尔来庭。应龙至兮,庶有感于斯诚。而君子之是忽兮,赋微物以申情。虽崎靡之可玩兮,悲志大之所营,敢砥钝于末蹤兮,则瓦砾于瑶琼。
风神是天神的下属神,要接受天帝的命令,何时起风,何时息风,还要发挥它迅捷飞跑的特点,充当天帝的信使。战国时的楚国人信仰风神,他们把风神取名叫“飞廉”,一直流传到汉代。其后风神的名称逐渐地扩大,在不少的文学作品中有风神的身影出现,可见当时崇拜风神之盛。其实风神作为天帝之下属神,它有地域和民族的特点,它不是吉祥的代表而是属于凶神恶煞之类神的一种。但是风神有着育万物而生,动万物而灵的功能,所以长期被人们尊崇。
殷商时人们除了崇拜风神之外还信奉雷神,屈服它的威力。雷神在人们的眼中是正义的化身,是击退邪恶的“武器’。古文中的“雷”字,像一幅画,由四个车轮组成,如同一个巨大的战车在天空中行驶,发出轰鸣的声音。就像我们听到的雷声一样。《山海经.海内东经》记载:“雷泽中有雷神,龙身而人头,鼓其腹,在吴西”。雷神是人首龙身,正义威然它可以惩治邪恶,对他们实行刑罚。从古到今被雷电劈死的人,都被说成是上天的惩罚。人们把雷神发出的声音同龙行于空中联系起来,认为是龙的腹部发出的声音。卜辞中有关雷神的记载很多,大部分是写雷神执行天帝的命令。例如:
帝其令雷。
贞,其及今二月令雷。
帝其于之一月令雷。
殷商时人们的认识范围有限,他们认为雷神是天帝的下属神,它是执行天帝的命令来行事的,没有独立的神的地位。汉代的哲学家王充曾经写过一篇著名的《雷虚篇》,对当时流传在民间的雷神进行描述,为我们今天研究雷神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原文如下:
盛夏之时,雷电迅速,击折树木,坏败室屋,时犯杀人。世俗以为击折树木,败坏室屋者,天取龙,其犯杀人也,谓之有阴过。饮食人以不洁净,天怒击而杀之。隆隆之声,天怒之音,若人之呴吁矣。世无愚智,莫谓不然。图画之工,图雷之状,累累如连鼓之形,又图一人,若力士之容,谓之雷公,使之左手引连鼓,右手推推,若击之状。其意以为雷声隆隆者,连鼓相扣击之音也。其魄然若敝裂者,椎所击之声也。被雷击者,有如灸处,状似文字,人见之谓天记,书其过,以示百姓。
从上述对雷神的描写中可以看到,雷神有摧枯拉朽之势,它有巨大的破坏力。汉代人们把这种巨大的破坏力归结为龙在天空中发威所致,当时由于受到科学的局限,当暴风雨来临时,伴有雷鸣闪电,天空中会出现如同龙一样的闪电图形,人们就把这种现象描绘*在升天,雷公在发怒。我们小的时候经常听老人讲,天降大暴雨时是龙飞天的时候,可以看到天上有如同龙一样的乌云在空中穿行,雨越下越大,龙飞天的速度就越来越快。龙还能从海中吸水,据说龙吸水后可以让另外的一个地方降大暴雨,所以老百姓把“龙吸水”当成是一种不祥之兆。
虽然是一种迷信的说法,但是我们可以想象龙行于天,雷神行于世的巨大威力。在民间雷神的形象是一个大力神,左手拿着连鼓,右手拿着鼓槌,传说它是日神的侍卫。《楚辞》中有“左雨师使经侍兮,右雷公以卫”。卜辞有“雷妇”之说:“癸酉,余卜贞,雷妇又子”。(《后下》42.7)雷妇有可能是雷神之妇。除此之外,雷神还充当伸张正义和行刑神的任务。人做了坏事就要遭到雷击,这是上天对他的惩罚。当打雷时一定要正襟危坐,衣冠整齐,这样才可以避免发生不测。这些民间的传说反映了人们对雷神辨别善恶的能力,同时也赋予了雷神无处不在的巨大威力。殷商时期人们除了信仰雷神之外,还有很多地方祭祀云神,甲骨文中就有记载:
尞于云(《遗珠》)。
尞于帝云(《续》2.4.11)。
尞于二云(《林》1.14.18)。
尞,豕,四云(《库》)。
尞于六云,五豕,卯五羊(《后》22.3)。
殷人祭祀云神用的“尞”是一种祭祀天上诸神的仪式,同时也用羊、猪、牛等大牲畜祭祀。“尞”祭的场面之大是无法想象的,有些学者认为卜辞中云前用数字是指云的颜色,也有的人认为只是数字而已。笔者认为应该是指云的颜色更为贴切,因为在*帝时就已经有用云的颜色来记事的记载,殷商时期只不过是沿用祖先的习俗而已。《周礼》记载,一年四季每个节气都有不同的云出现,冬至时出现阳云,立春时出现青阳云,春分时出现正阳云,谷雨时出现太阳云,立夏时出现阴云,夏至时出现少阴云,寒露时出现正阴云,霜降时出现太阴云。二十节气中出现的云彩颜色各不相同,每个节气出现的云彩代表的事物也各不一样。屈原的《九歌》中有一篇描写云神的诗篇叫《云中君》,其辞曰:
浴兰汤兮沐方,华采衣兮若英。灵连蜷兮既留,烂昭昭兮未央。蹇将軋憺兮寿宫,与日月兮齐光。龙驾兮帝服,聊翱游兮周章。
灵皇皇兮既降,猋远举兮云中。览冀州兮有馀,横四海兮焉穷。思夫君兮太息,极老心兮爞爞。
云神婀娜多姿,她的灵气降到人间,她在空中舒展婉丽的形象,象征着君王的气节。云神也被崇拜为女神,在卜辞中就有“面母”之说,“面母”指的就是女神。对云神的崇拜和祭祀自古有之,古代时的氏族以云记事,并开始逐渐地祭祀云神。人们把云分为祥云、舒云、青云、卿云,让它们代表自然界中各种各样的事物,有的代表吉祥,有的代表灾难,这是原始社会人们自然崇拜的心理需求和精神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