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将至,这个冬天马上要进入一个更加寒冷的时节。冬至是北半球黑夜最长、白昼最短的一天,也是太阳开始“折返”的日子,冬至后北半球白昼开始逐渐变长,但这并不意味着天气转暖。
如何顺应天时做好养生,让身体保持一个好的状态,并借力滋补为新的一年打好基础,本刊采访医院内科副主任医师沈毅、北京民俗学会会长高巍,与大家一起聊聊冬季健康知识和滋补文化。
资料图片来源:网络
冬日养藏,补益亦需辨证论治
《*帝内经》中讲,“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
冬三月,指的是从立冬到立春之间的这段日子,天寒地冻,需要做好保暖,以防寒邪入体伤及阳气。在作息上,应尽量做到早睡晚起,最好等太阳出来了再出门。熬夜是冬季养生的大忌,中医讲“秋冬养阴”,若在本该养阴的时节伤阴精,会对身体造成较大的亏损。
沈毅表示,在冬季,患有高血压、肾病等慢病的患者尤其需要注意身体健康,如高血压患者遇冷血压易波动,肾病患者在冬季易出现水肿,应增多测量指标的次数,观察身体是否出现了变化。
冬季是滋补的好时节,可通过正确的补益方法让身体养精蓄锐。但值得注意的是,对于不同体质的人来说,冬季滋补的方法也有所不同,需遵医嘱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选择适合的补益方法。沈毅分析,体质偏寒的人怕冷、手脚冰凉,吃冷食容易胃痛、腹泻,这一类人群应进行温补,而体质偏热的人在冷天也常手脚心出汗,也就是“虚不受补”的状态,这一类人群则需要清补。建议从食补开始进行补益,若身体亏损较大,阴阳平衡已被打破,再采用药补的方法。
提到冬季滋补,不少人尤其是女性朋友喜欢吃阿胶。阿胶具有滋阴补血的作用,古代医学著作《神农本草经》《伤寒论》中对此都有所提及。按照成分来看,阿胶分为清水胶和药胶,单一成分的驴皮阿胶叫清水胶,其中加入多种中药材的复方阿胶则为药胶。
沈毅介绍,清水胶常作为饮片加入到治疗虚证的中药汤剂中,如出自《伤寒论》的名方*连阿胶汤,有着安神的作用,用于治疗心烦不得卧。药胶本身就是一个复方了,可直接使用,如同仁堂的永盛合阿胶,成分中除了驴皮外还有14味中药,可组合为多个中医名方,其中包括滋阴补血的“四物汤”、补气血的“当归补血汤”、打开补益通路的“二陈汤”等。
胶类是中药里具有滋补作用的一大品类,阿胶、鹿角胶、龟甲胶、鳖甲胶、牛皮胶等都在其中。但需要注意的是,胶类按照药性也有所区分,如鹿角胶药性偏温,适用于温补,而龟甲胶和鳖甲胶药性偏寒,适用于清补,中医名方“龟鹿二仙胶”则是将龟甲胶和鹿角胶合用,有着补气血的作用。
顺应时令,滋补身体寄托情感
冬季滋补不只是一种对人体健康的促进,更是人们对养生文化的一种探寻和表达。高巍谈到,在古代民间,一直有着“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可见人们对二十四节气中冬至的重视。冬至过后白昼开始变长,人们也愈发对来年充满了希望。
在冬至这天,北方有着吃饺子的习俗。相传古代名医张仲景在年老还乡时路遇流离失所的百姓,衣不蔽体,耳朵都被冻烂了,他心有不忍,搭起医棚,用羊肉、辣椒和驱寒药材制作饺子,治好了百姓们的耳朵,后来就有了“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俗语。在民间也有在冬至吃馄饨的习俗,寓意“混沌初开”,表达一种希望。
而在南方广东、福建一带,有着冬至吃汤圆的习俗,代表着团团圆圆。相传古代有一年轻人上京赶考,日久未归,其母外出寻子,年轻人归家发现母亲不在又去寻母,将汤圆贴在树上,希望母亲看到汤圆就能回家。高巍表示,滋补文化不只是人们顺应时令通过进补强健身体,同时还是情感上的慰藉,对亲友团圆的期盼,对敬老、互助等精神的传颂。
冬天对体能的消耗大,食补可为人体补充能量,为来年春季的生发做好准备。北京人习惯在冬天最寒冷的日子里吃涮羊肉、酱牛肉、炖牛肉等,牛羊肉中富含蛋白质和热量,能帮助人们抵御寒冷。药食同源的食补在民间也很常见,如用枸杞、百合、大枣等食材炖鸡汤、做排骨,都是很好的冬季养生食谱。
(北京晚报)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