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发祥于中国,在千年王朝兴衰中,成为从古至今长盛不衰的饮茶传统。茶文化在中国古代逐渐形成系统的植育茶树、制茶方法及茶事礼仪,传承至今,亦通过古代丝绸之路走进世界各国。与此同时,中国古代的陶瓷制造技艺日渐兴盛。茶文化促进了陶瓷中茶具的别致风格,陶瓷中的茶具亦赋予茶文化新的灵*。
茶文化始兴于唐朝。受“南青北白”陶瓷制造格局和西域金银器、玻璃器的影响,唐朝丰富独特的茶具与吃茶风习相得益彰,珠联璧合,形成大唐盛世与众不同的茶文化,影响深远。
茶兴于唐
唐朝的茶文化空前繁荣,与佛教的兴盛休戚相关。佛教至东汉三国时期传入中原,经过魏晋南北朝的发展,于唐朝一度兴盛。唐朝佛教活动之势日渐蓬勃,建造大量佛寺及石窟造像,僧侣人数俱增。茶因其提神醒脑、生津止渴的功效,为僧侣所喜,并在佛寺周边种植茶临,设佛堂,制茶礼,倡导茶事。
吃茶之习渐兴,整个大唐,上至宫廷贵族,下至平民百姓,皆热衷于饮茶。宫廷贵族以及文人雅士更是经常举行茶集、茶会、茶宴。亭台楼阁,山水如画,管弦伴饮,才子赋诗,妙趣无穷。吃茶更是唐代普通民众的生活必需,如同柴米油盐酱醋,皆是“开门七件事”。
唐朝的吃茶之习甚是异于现今人们所饮的清茶。他们常在烹煮后的茶汤中放入盐、椒等调料,烹茶流程亦十分讲究。唐代人吃茶,先烘焙茶团,碾茶成末,将经细罗筛过的茶粉置于屉中,茶粉烹煮后加入调料,调成糊状,便可“吃茶”。
陆羽在《茶经》中列吃茶的煎饮法为赏茶、鉴水、列具、烹煮、品饮几个环节。“列具”便是指烘焙器、碾罗器、贮茶器、贮盐器、烹煮器、饮茶器一系列茶具。而唐朝国力强盛,经济文化繁荣,陶瓷制造业亦得到长足发展,形成“南青北白”的格局。
在唐代饮茶的社会风习影响下,越窑青瓷、邢窑白瓷等精美瓷器中,形成大量造型别致、韵味悠然的茶具。此外,唐朝时期,诸多朝贡藩国与中原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中,带来了风格特异的金银和玻璃茶具。
宫廷金银茶具
唐朝开创了中国古代空前的繁荣盛世。大唐盛世之下,万国来朝,四海奇珍尽汇长安。从西域诸国传入的金银器和玻璃器,凭借其甚是符合盛世风采的富丽繁致的风格及新颖别致的造型,得到宫廷贵族的青睐,走入茶文化的世界,酿造出一批彰显盛唐宫廷审美的金银茶具和玻璃茶具。千年之后,随着法门寺地宫一套完整的唐代茶具的出土,其巧夺天工的精湛,向世人再现颇具大唐风采的宫廷御用金银茶具。
这套质地精良的皇家御用茶具,与唐代碾茶、筛茶粉、煮茶、饮茶等整个吃茶流程完全配套,与一同出土的《物帐碑》的记载内容一致。
其中,烘焙器不同于一般的竹制,而是用金银丝编制成的金银丝织条笼子和鎏金球路纹银笼子。银笼子外,饰有鎏金及两两相对的鸿雁,亦有做球路纹的镂空装饰,底足为花瓣造型。
金鸿雁纹银茶碾子如同现在的药碾子,整体为长方形,捉手两侧各饰一只以云纹为衬的鸿雁。另一金仙人驾鹤纹壶门座银茶罗子,整体为长方体,有盖、罗、屉、罗架、器座,饰有鎏金仙人驾鹤图案,内外两层中夹罗网,以便筛出茶粉。
贮茶器为鎏金银龟盒,龟的形状及龟甲纹饰栩栩如生。贮盐器为鎏金纽蕾摩揭纹三足架银盐台,盖为卷荷形,三足外曲,以银丝制成。
烹煮时用以量取茶粉的鎏金鸿雁纹银则,即银匙,造型流畅,饰有鉴花鎏金、云纹飞雁,联珠纹,十字花,弦纹和菱形纹。
茶盏和茶托则为琉璃器。此时的琉璃器即玻璃器。多是西方邦国进贡的,虽不如现在玻璃器的晶莹剔透,却是那个时代难得的艺术精品。
纹饰繁缛,材质精美,多饰鎏金的金银茶具,既有异域风情,又独具大唐风采。在唐朝统治者看来,如此绚烂的金银茶具才能符合自己作为盛世之主的身份,才能与富丽堂皇的大明宫相称。
珍贵稀有和风格富丽的金银茶具,亦颇受宫廷贵族的喜爱。而民间则多用陶瓷茶具。这是金银器的珍贵和宫廷贵族的财富地位的影响结果。
瓷质茶具入百家
唐朝的茶文化空前繁荣,并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两大主流,其一是以皇室和贵族为主的宫廷茶文化,其二是以僧侣和文人为主的民间茶文化。不同的茶文化主体,带来对茶具各有特色的审美情趣。
整体上看,宫廷贵族偏重金银茶具以及极其出色的陶瓷精品,诸如秘色瓷。而民间则普遍使用陶瓷茶具,多为青瓷和白瓷,尤其“夺得千峰翠色来”的越窑青瓷,更独得众爱。唐朝“南青北白”的制瓷格局中,兼具实用与审美的茶具应运而生。
实用的功能设计瓷质茶具是制瓷业中最具特色的一部分。茶具的烧制要与碾茶、烹煮、饮茶等吃茶程序相适应。贮藏茶饼和盐、椒等调料的器物,多做敞口带盖的设计,方便取用,亦防潮湿。量取茶粉的匙造型精巧,使用方便。碾茶器多设有流口,方便倒取茶末。茶盏皆有圈足,并配合茶托使用。茶托的存在,避免“手执”茶盏时烫手,起到隔热的作用。
晚唐兴起“点茶”后,茶盏内的底部刻有规律且密集的突出纹路,可进一步使得盏中的茶末在沸水冲泡后,茶汤更加细腻润滑,且在碗口设有短流,倾倒茶汤的时候,方便流畅。烹煮用的茶壶的流口设计更为讲究,流口不宜过长过短且倾斜适度,才能便于倒取。
流畅丰满的造型唐朝茶具的造型颇为流畅丰满。茶具的线条有曲有直,以曲线造型为主,特别是器物腹部多是大弧度的曲线,张弛有度,具有大唐奔放肆意、丰满流畅的独特风格。茶盏的口沿多为侈口,模拟莲瓣的五瓣菱口设计,美观大方,秀美雅致。
线条的流畅,亦提高瓷质茶具的艺术审美价值,吃茶不再只是为简单的吃茶,极佳的视觉享受,增添了舒适的精神享受和独特的饮茶韵味。
莹润雅致的瓷色唐朝的瓷器有唐三彩的绚烂,亦有南青北白的雅致。而茶具中最多的是青瓷和白瓷,最受喜爱的是青瓷。陆羽在《茶经》中,以追求茶色的自然“绿”来评各窑的茶具,认为除越州窑和岳州窑大的青瓷“益茶”,其余邢州、寿州、洪州会影响茶汤的自然色而“悉不益茶”。
莹润雅致的青瓷和白瓷最受唐朝僧侣和文人的喜爱。在他们看来,这类茶具最适合与茶配饮,纯净的瓷色增添了“雅”的情趣意味。这也使得,饮茶之习与文人的赋诗常常相随,山野泉间亦少不了他们的身影。
茶具极品:秘色瓷
唐朝吃茶之习的兴盛,亦带动人们对茶具的制作水平提出更高要求,尤其是上层阶级的宫廷贵族。在金银茶具之外,秘色瓷的茶具,亦是唐代茶具中的奇珍,可以说是茶具中的极品。
秘色瓷是越窑的青釉瓷中的极品,是我国最高水平的青瓷作品。“秘色”为当时稀有的一种釉料,逐渐演变为越窑专有釉色的代名词。“秘”来源于秘色瓷的制造方法和釉料配方的对外保密。有着神秘面纱的秘色瓷,壁薄光滑,温润如玉,纯净典雅,多为青色或青灰色,广受世人青睐,更是好茶之人的心中挚爱。
茶具与诗
唐朝的诗文化的昌盛,在中国历史上独领风骚。茶文化的兴盛,亦为唐诗的一个重要吟咏对象,特别是盛唐时期的诸多茶集、茶会常与赋诗作伴,李白、孟浩然、王昌龄等皆有不少茶事诗作。而晚唐时期,茶具在诗句中,仿佛有同诗人一样,感于盛唐的辉煌不再,多了几分孤独冥思的意味。
盛唐时期,吟茶咏瓷有“越碗新盛蜀茗新,薄烟轻处搅来匀”的盎然欣喜,有李白的“曝成仙人掌,似拍洪崖间”的恣意爽朗;晚唐时期,则是“萧疏桂影移茶具,狼藉蘋花上钓筒”的宁静清寂,亦是杜甫“落日平台上,春风啜茗时”的幽然平淡。
唐朝茶文化的兴盛与茶具的精美相辅相成。盛唐万国来朝的辉煌,将金银茶具带入宫廷贵族。华贵雍容的金银茶具,代表了大唐的盛世风采;莹润典雅的秘色茶具,则是大唐的雅致含蓄的独特韵致。
伴随吃茶之习进入唐代各个阶层的瓷质茶具,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饮茶的最佳搭档——青瓷茶具,备受喜爱。宫廷贵族、文人雅士、市民商贾皆以越州青瓷为茶具上品,尤其是青瓷中的极品——秘色瓷。在茶文化兴盛和制瓷水平高的相互作用下,吟茶咏瓷的诗作,亦成为唐诗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参考资料:《从法门寺地宫出土茶具反窥唐朝茶文化》《中国茶具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