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笔,文房四宝之一,古代中国独具特色的书写工具,书写了中国五千年璀璨文明,因此中国人很有必要追根溯源,了解毛笔起源历史。根据史书记载,毛笔为秦朝蒙恬所造,但考古殷墟却发现另有真相。
殷墟甲骨文横空出世,犹如一道惊雷响彻华夏大地,不仅证实了饱受西方学者质疑的商朝存在,而且10多万甲骨文卜辞,诉说了三千年一段又一段往事,让我们慢慢揭开了商朝的神秘面纱。最为直接的一点是,一批特殊的甲骨文出世,告诉我们商朝时期已经出现毛笔了,甲骨文并非全是“刀笔文字”!
毛笔,相传秦国大将蒙恬所造,即以竹管、兔毫制笔。蒙恬在外领兵作战,需要定期向秦始皇汇报战况,当时人们用竹签写字,非常不便。一天,蒙恬见到一只兔子的尾巴在地上拖出了血迹,心中不由来了灵感,于是因此造出了毛笔。
晋朝崔豹《古今注》卷下《问答释义》记载:“蒙恬始造,即秦笔耳(指以兔毛、竹管做笔)。”唐朝李瀚《蒙求》:“蒙恬制笔,蔡伦造纸。”
千百年来,人们对此深信不疑,给悲剧英雄蒙恬又增添了一抹人文色彩。但随着地下文物不断挺身而出,历史真相也渐渐浮出水面,至少在商朝时期,已经形成了毛笔或类似物。而历史上传说的“蒙恬造笔”,或为杜撰,或为蒙恬只是改良了毛笔。
20世纪之后,随着甲骨文研究的开启,人们对商朝的疑问越来越多,其中就有关于商朝的写字用具,以及文字载体的疑问。
1,甲骨文中有“册”字,属于象形文字,意为竹片或木简被一根绳子串在一起。与此同时,甲骨文中也有“典”字,犹如两只手捧着一个“册”字,属于会意文字。
艺术源于生活,文字源于生活。从“册”与“典”字可以看到,商朝文字载体必然已有竹简或木简,但至今未能找到商朝竹简,有说商朝竹简已经腐朽,化为一滩黑泥,中国发现最早竹简是战国的。但这又引申出另一个问题,商朝人如何在竹简上写字?
2,甲骨文的“笔”字,犹如一只手握着一支笔,与写毛笔字的姿势几乎一致;甲骨文中的“书”,即在“笔”下多了一个文字载体,两个文字都非常形象。
甲骨文中的笔,到底是不是毛笔呢?如果从使用竹简来说,应该是毛笔或类似物。但这只是推测,还缺少一锤定音的证据,幸运的是,甲骨文中真有毛笔留下的字迹!
在殷墟甲骨文中,专家发现少数特殊的甲骨文,没有我们常见的刀刻痕迹,而是只有朱砂痕迹,或者说是书而未刻的甲骨文。这些甲骨上留下的文字痕迹,清晰地表明商朝已有毛笔。只是,商朝的毛笔未必成熟,或许只是毛笔的雏形。
根据殷墟出土的文物,学者推测认为,这些特殊的甲骨文是先用毛笔书写文字,然后再用青铜刀或玉石刀刻字。或许官员偷懒,或许由于遗漏,这些甲骨上的文字最后没有再进一步刀刻。截止目前,殷墟甲骨文一共出土14万余片,在没有铁器的年代,使用青铜刀或玉石刀刻字(当时没有铁器),是一项非常庞大的工作,偷懒或遗漏没有刀刻可能性很大。
值得一提的是,甲骨文记载的仅是卜辞内容,不惜一切代价将之刻在龟甲或牛骨之上,说明商人非常重视祭祀*神,但另一方面,作为一个庞大的帝国,商朝还有繁多的法律文件、日常公文、*情谍报等,这些文字用什么书写,又写在什么上面呢?笔者认为,结合时代背景与甲骨文透露的信息,应该是用毛笔记录在竹简或木简上,只是或因岁月而朽,或还埋在地下,所以至今未能发现。
其实,关于中国毛笔的历史,根据考古发现,应该还能再前推余年,即公元前年的*帝时代。
在陕西神木县,考古专家发现迄今为止最大的一座古城,距今余年,即“石峁古城”。据说,石峁古城是*帝都城,但缺少一锤定音的物证,因此学术界争论不休。不过,石峁古城与《山海经》中描述的*帝都城位置非常接近。
石峁古城中,考古专家发现了我国最早的彩绘壁画,且在壁画里残有一些动物毛发。因此,专家认为早在年时,中国已经出现了毛笔或类似物。
在此之后的陶寺遗址,即公元前年至年之间,考古专家又发现了毛笔踪迹。陶寺遗址中,考古专家发现一残破的扁壶,上面有两个字(或三个字,其中一个为“文”,见下图),或是用毛笔蘸朱砂所写。
可见,中国毛笔历史源远流长,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大概在春秋战国时代,演化出了我们熟知的毛笔造型。
毛笔,看似只是一个死板的工具,实质对中华文明影响巨大。我们都知道,任何一次技术革命都会带来社会翻天覆地的变化,比如今天的4G让短视频、共享单车出现,5G或许让无人驾驶成为可能,毛笔的出现就让书写变得更为简单,让书写告别了“刀刻”时代,知识积累与传播可以更上一层楼,因此对推动中华文明进程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