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认为,“暑为阳邪,其性炎热”,盛夏时节,最重要的就是做好防暑工作。在传统中医里,就有许多消暑的高招。
苏叶汤:淋雨后喝能驱寒
在清代,夏天选择中草药避暑是朝野上下的共识。《京都风俗志》中记载,在热天,有人喝冰水,有人敖煮苏叶藿叶、甘草等汤,称之为暑汤,并在街上出售。这里的“苏叶”,即紫苏叶,中医学认为紫苏性温、味辛、发表散寒、理气宽中、化痰止咳。老年人和儿童夏日饮苏叶汤,有健脾补中的功效。
平时可做点紫苏薄荷鱼头汤,准备大鱼头1个,鲜紫苏叶30克,鲜薄荷叶10克,葱段适量,生姜30-50克,胡椒粉、食盐、花生油适量。先将大鱼头对半切开,煎至两面金*后,加入开水,煮至鱼汤乳白色。加入鲜紫苏叶、鲜薄荷叶、葱段和胡椒粉,调味即可。
如果淋了雨或冻着了感冒,浑身发冷,煮一碗驱寒的紫苏叶水喝下去也会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所以夏日里不妨在中药房买50克紫苏,在单位和家里分别放些,以备不时之需。紫苏茶做法简单,取5克紫苏叶(大约用三个手指捏一小撮的量),再放入毫升开水中,煮沸2-3分钟,时间不宜过久,否则不起作用。如果不方便煮,也可用开水焖3-5分钟趁热喝下,对缓解症状有帮助。
绿豆汤:预防水痘留疤
炎炎夏日里,绿豆汤可能是大家最喜欢的消暑饮品了,不仅甘凉可口,而且可起到防暑消热的作用。过敏体质和湿热体质的男性多吃,可以起到预防阴囊湿疹的作用。
孩子出现水痘,家长用绿豆50克,煎成绿豆汁,加入冰糖,代茶饮用,辅助西医治疗,1周左右也能缓解,而且皮肤不留瘢痕。中医认为,水痘和风疹的病理机制是一样的,都是机体外感邪*而发病,湿邪外透肌肤所致。二者不同的是,热邪多侵肺为疹,水痘多是热*侵袭于肝。绿豆可解热*,肝中的热*被绿豆的寒性中和,下行随尿液排出,热*消解。而且绿豆解*却药性温和,最适合儿童使用。
淡盐水:有防中暑的功效
中医称“白开水是百药之王”。从营养学观点来看,任何含糖饮料都不如白开水的价值大,因为纯净的白开水进入人体后能很快被胃吸收,进入血液循环发挥新陈代谢的功能,同时调节体温、凊洁人体内环境。但夏季高温,出汗过多,体内盐分减少,体内的渗透压就会失去平稳,从而出现中暑,喝白开水时加点盐,可以补充体内失掉的盐分,从而达到防暑的功效。
如果正在服用六味地*丸、四神丸、大补阴丸、左归丸等治疗肾虚类的中成药,服用的最好方式也是用温的淡盐水送服。原因是某些中成药服用时讲究与药引子搭配,其中食盐味咸性寒,有清火、解*的作用。因其味咸,可当成药引子引药入肾,帮助六味地*丸等直达病变处,更好地发挥补肾的作用。
龟苓膏:缓解咽喉痛
龟苓膏,大家都不会陌生。其性温和,不凉不燥,能够对付因天气炎热造成的心烦口燥、咽喉痛、小便短涩等另外,它还是年轻人的“战痘神器”。
龟苓膏的名字来源于它的主要原料,传统配方的龟苓膏以乌龟(龟甲)和土茯苓为主要原料,配以黑凉粉、甘草、金银花、蒲公英、罗汉果、槐花、栀子、白芷等中药材,釆用提取、滤浆、勾兑、炖煮、冷却等传统技艺精制而成。作为防治湿热等疾病的固定配方和独特的制作方式,传承至今已有年的历史。现在市面上有龟苓膏粉出售,既简单又方便,可以满足大家自己动手制作龟苓膏的愿望。
酸梅汤:缓解口腔溃疡
酸梅汤是老北京的一种传统消暑饮料,在《红楼梦》里就出现了好多次。有一次贾宝玉挨打后,就请求贾母,说觉得干渴,要喝酸梅汤。其实,酸梅汤不仅清热解暑的效果特别妤,还有很好的降心火、缓解口舌糜烂的功效。
酸梅汤的做法也不麻烦,将乌梅克、山楂克、甘草18克加水煮40分钟,煮好后熄火,加冰糖克使其慢慢融化,滤渣取汁,最后再加桂花酱30克调匀,每天当饮料喝就行了。每次不要做得太多,如果做好的酸梅汤一次喝不完,可以用瓶子密封在冰箱里存放几天。在常温下,酸梅汤是很容易变质的,如果看到表面有细细的泡沫浮起,就说明已经变质,不能喝了。
在这个方子里,乌梅酸涩而温,生津止渴,清热去火,买的时候最好买大乌梅。山楂酸甘,开胃消食、化滞消积,可改善由心火上炎导致的食欲不振。胃口好了之后吸收变好,营养足了,也就不那么容易上火了。而我们的“老好人”甘草专泻心火,解百*,自然不必多说。在这个配方里,还加入了桂花,其性味温苦,能疏散郁结之气,由心火过旺而产生的各种症状自然也会好得更快。
*瓜汁:可清肠养颜
*瓜颜色碧绿,咬一口清脆爽口,也是夏季消暑不可多得的佳品。从中医角度看,*瓜的营养优势也主要是由*瓜皮“味甘、性平”的本质所决定的,所以能够清热解*、生津止渴,尤其能排*、清肠、养颜。因此,生吃*瓜最好连皮一起吃。当然,带皮吃时一定要用盐水洗净。
火气旺,脸上冒痘痘,除了少吃辛辣食物、多喝水、按时作息之外,还可以喝一杯芦荟*瓜汁。买点新鲜的芦荟,洗净后切成小片,将*瓜洗净去皮,一起放在榨汁机里榨成汁,再加一点蜂蜜调味。芦荟*瓜汁清凉可口,有祛火的作用,可以每天早晚各喝一小杯。还可以把新鲜的*瓜简单用糖腌一下,或者直接加冷开水,在榨汁机榨一下取汁直接饮用,如果口感苦涩,可加蜂蜜调味。
来源:大众卫生报
作者/来源:九派观天下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