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白癜风医院 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680131115213695112&wfr=spider&for=pc古典文献学文献常识1.文献载体1、甲骨——现存最早的文献载体别称:甲骨文又称龟甲文、契文、殷墟书契、贞卜文字、甲骨卜辞、殷墟卜辞等。发现:甲骨文于年王懿荣偶然发现,他被称为“甲骨文之父”。后为刘鹗(字铁云)所得,拓印出版名《铁云藏龟》,为著录甲骨文之第一部著作,后罗振玉、王国维等陆续搜求整理,董作宾、郭沫若等贡献亦多。罗、王、董、郭合称“甲骨四大家”,亦称“甲骨四堂”(罗号雪堂,王号观堂,董字彦堂,郭笔名鼎堂)。“堂堂堂堂,郭董罗王”。书写方法:1)用刀契刻2)用毛笔书写书写内容1)占卜之辞2)记事刻辞2、金石金文是指铸刻在殷周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叫钟鼎文。商周是青铜器的时代,青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钟鼎”是青铜器的代名词。作用:记录重要事件于既贵重又可长久保存的青铜器上,永垂后世。“司母戊”大方鼎就是商代晚期的青铜鼎,是现存最大的商代青铜器。刻石作为我国古代文献载体之一,影响十分深远。代表性的刻石主要有泰山石刻、绎山石刻、熹平石经、开成石经等。石经和石刻书籍,使得许多古籍版本得以流传,对保存和传承古代典籍,具有极高的价值。石刻代表作——石鼓文石鼓文,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石刻文字,世称“石刻之祖”。石鼓文(西周中期)开成石经(唐)侯马盟书(玉石,春秋晚期)鄂君启节(青铜镀金,战国)刻于金、石上的文字合称金石文字,大体上是指铸在金属器物或是雕刻在石、砖上的文字,这些文字与流传至今的文献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研究历史弥足珍贵的史料,但它又不同于纯粹的历史文献。3.竹木(简牍)在纸发明以前,简牍是我国书籍流传的最主要载体,对后世书籍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代表性的简牍文献:孔壁古文、汲冢竹书、流沙坠简、居延汉简、银雀山汉简、曾侯乙墓竹简、睡虎地秦墓竹简、包山楚简、郭店楚简等。汗青(杀青)韦编三绝尺牍方.业(肄业、毕业)检封刀笔吏4、缣帛帛:古时对丝织品的总称。年代:在我国有记载的历史上,竹帛是同时并用的。优点:薄、软、平整易于舒卷,长短便于剪裁。缺点:易腐烂、价格昂贵。帛书除用于书写文字外,还适于绘图,出土帛画不少。缣帛又叫“纸”,这是纸的本义。5、纸历史记载东汉蔡伦发明造纸术(公元年)现在考古发现早在西汉初年就有了纸。东晋时纸才基本取代简牍。6、电子特色:1、无形2、存储量大光盘:新型存储介质,存储量大,携带方便,使用方便,易于保管,成本低廉。缺点:需借助设备才可阅读。2.文献、类书、丛书文献一词,最早见于《论语·八佾》。原指典籍与贤者。后专指具有历史价值的文物资料。今《辞海》将文献定义为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的统称,即用文字、图像、符号、声频、视频等手段记录人类知识的各种载体(如纸张、胶片、磁带、光盘等)文献一词,最早见于《论语·八佾》:“文献不足故也”,朱熹《论语集注》:文,典籍也;献,贤也。文指文章、典籍;献指贤、贤才,谓博学多闻、娴熟掌故之人。经不断发展,“文献”逐渐变为专指书籍资料,可认为是古今一切社会史料的总称,是我们认识历史、验证历史的依据,它可以是书,也可以是人。今天“文献”一词偏重于“文”。类书是分类汇编各种材料以供检索用的工具书。有两个特点:内容广博,以杂见称;采择经史子集中的词语、诗文、典故、人物、事件等各种资料。形式上,分门别类加以编排。丛书由单本流行的书籍汇编而成,又称丛刻、丛刊、丛编、汇刻等。丛书收书不等,多者数千种,少者仅有两种。“丛书”名最早见于唐陆龟蒙《笠泽丛书》,此书并非后来意义之丛书,只是陆龟蒙个人诗文集。现一般认为南宋俞鼎孙编辑的《儒学警悟》为最早之丛书。南宋左圭编纂《百川学海》则为大规模综合丛书之先声。3.十三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左传》、《公羊传》、《穀梁传》、《周礼》、《仪礼》、《论语》、《孝经》、《尔雅》、《孟子》。4.义疏起源于南北朝,当时完整流传者只有皇侃《论语义疏》。其体例与集解大致相同,只是更为详尽。疏与正义同义,都不仅训释正文,而且还给前人注释作注。5.古典文献类型1.总集:汇合两人以上作品的合集,它可以为一个朝代或多个朝代作品,可以是一种文体或多种文体,可以为作家全部作品或部分作品。一般以诗、文或诗文合集为多。《诗经》、《文选》、《全唐诗》、《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全宋诗》、《全宋文》分为:全集全集的重要特征是“全”,对所编对象,不遗余力,网罗无漏。选集《四库提要》把其功用概括为:“删汰繁芜,使莠稗咸除,菁华毕出。”《文选》萧统我国现存最早的诗文选集《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①行人采诗说②孔子删诗说③献诗说2、别集:别集为搜集一个作家全部或部分作品之著作。始自西汉刘向整理群书。东汉以后,别集渐多,其名称亦繁多。别集编纂体例主要有分类、分体、编年三种。别集数量多,价值大。其收录一个作家全部或部分作品,为研究作家生平、背景、思想等的主要依据。别集之序、跋以及相关资料为研究作家作品提供很多便利。别集也是总集、丛书编纂的基础。3、单行文献:指单独印行的一个或几个作家的一种作品或著作,又称单行本。单行本与别集区别:别集作者只能是一位,作品可为全部,也可为部分;单行本作者可为一位,也可为多位,但只能是一种作品或著作。《文心雕龙》、《世说新语》、《离骚》4、丛书:即搜集两种以上的文献,按照一定理念与体例编校,冠以总名,以统一的版式和装帧印行的文献类型。现一般认为南宋俞鼎孙、俞经编辑的《儒学警悟》为最早之丛书。《四库全书》、《四部丛刊》、《四部备要》、《丛书集成初编》丛书可以分为专科性和综合性两种5、工具书:搜集一种或多种资料,按照一定编排体例和检索方法编写的、主要供人查阅的知识型文献。工具书与普通文献的界限是相对的,“查阅”的含义也是相对的。书目、索引;字典、词典;类书、*书;历法、纪年;地理、方志。目录学1.古代目录的分类沿革1、“六分法”与“七分法”“六分法”为我国最早的图书分类法,创始于刘歆《七略》,包括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数术略、方技略。辑略为综述学术源流的绪论,实际为“六略”(即“六分法”)。六略将各类典籍分门别类,创古代图书分类之先河。《七略》基本为《汉志》继承。《汉志》“六略”类目如下:(1)六艺略(九种):易、书、诗、礼、乐、春秋、论语、孝经、小学(2)诸子略(十种):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3)诗赋略(五种):屈原赋之属、陆贾赋之属、孙卿赋之属、杂赋、歌诗(4)兵书略(四种):兵权谋、兵形势、阴阳、兵技巧(5)数术略(六种):天文、历谱、五行、蓍龟、杂占、形法(6)方技略(四种):医经、经方、房中、神仙魏晋南北朝之时,又有王俭《七志》、阮孝绪《七录》等七分法。刘宋王俭为秘书监丞,依《七略》别撰《七志》,据《隋书·经籍志·序》,其分类名目如下:(1)经典志(2)诸子志(3)文翰志(4)*书志(5)阴阳志(6)术艺志(7)图谱志。附道经、佛经二类。实为九类。图谱及道经、佛经为其新增。萧梁阮孝绪撰《七录》,分内外二篇。内篇五录:经典录,记传录,子兵录,文集录,术技录;外篇二录:佛法录,仙道录。2、“四分法”四部分类起源于魏晋之际。曹魏时郑默制成国家藏书目录《中经》(失传)。稍后西晋荀勖因《中经》而著《中经新簿》,分群籍为甲乙丙丁四部。据《隋书·经籍志·序》,其分类如下:一曰甲部,纪六艺及小学等书;二曰乙部,有古诸子家、近世子家、兵书、兵家、术数;三曰丙部,有史记、旧事、皇览簿、杂事;四曰丁部,有诗赋、图赞、汲冢书。东晋李充编制《晋元帝四部书目》,调整荀勖四部为“五经、史记、诸子、诗赋”。唐初修《隋书·经籍志》,继承发展荀勖、李充四部分类法,正式确立经、史、子、集名称。《隋志》分经部10类,史部13类,子部14类,集部3类,附加道、佛15类,构成55类图书分类。从此,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正式成为我国古典目录分类法的主流。2.宋代三大目录晁公武《郡斋读书志》、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尤袤《遂初堂书目》3.叙录或称书录解题、提要等。列于书名之后,用以揭示图书的内容得失,介绍作者生平事迹以及该书的版本流传情况等。叙录源于刘向所作《别录》,今存《战国策叙录》等数篇。4.经、史、子、集唐初修《隋书·经籍志》,继承发展荀勖、李充四部分类法,正式确立经、史、子、集名称。版本学1.纸质文献装式卷轴装又称卷子装,早期的图书装帧形式。与装裱好的书画相似。旋风装在一素纸长卷上面依次粘贴书页,每页正反两面书写文字,展开长卷可翻页阅读。经折装又叫折子装。将图书长卷按一定宽度一反一正折叠起来,加上书衣,使之成为可以随时展读的册子。蝴蝶装将印好的书页,以版心中缝线为准,字对字折叠,按版口理齐,逐页用浆糊粘连,再用厚纸包裹作书面,展开阅读时,书页犹如蝴蝶两翼,故称为蝴蝶装。包背装将印好的书页版心向外对折,书口向外,然后用纸捻装订成册,再装上书衣,由于全书包上厚纸作皮,不见线眼,故称包背装。线装线装书是传世古籍最常用的装订方式。它与包背装的区别是,不用整幅书页包背,而是前后各用一页书衣,打孔穿线,装订成册。2.雕版板式版面、栏线、行款、版心3.善本精注精校,不缺不讹,传世珍本;善本三性: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艺术代表性。善本的另一涵义是传世旧本、古本,因为它旧,时代靠前,所以更有可能接近古籍成书时的文字原貌。“珍本”是我们用在这一意义上比较确切的提法。校勘学1.文献错误类型误字例:将“刑天舞干戚”误为“形夭无千岁”;《吕氏春秋·察传》:“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脱文:也称夺文,即漏掉文字。包括脱字、脱句、脱行、脱页等。衍文:多余的字,后人误入。《文选·非有先生论》:“举贤才,布德惠,施仁义,赏有功,躬亲节俭。”倒文:文字颠倒。中华书局点校本《新唐书·虞世南传》:“与史世基同受学于吴顾野王余十年。”2.校勘资料、方法陈垣《校法四例》的四种校勘方法:对校法、本校法、他校法、理校法。(1)对校:以同书之祖本或别本对读,遇不同之处,则注于其旁。对校法前提是全面了解、广泛搜集同书的各种版本。意义:发现古书中的问题;为改正错误提供有力的证据。局限:通常情况下,不能独立完成校勘任务。(2)本校:是指以同本书前后互证,用本书的语言、文字、知识等资料校勘本书。此法于未得祖本或别本以前,最宜用之。(3)他校:用其它书籍的有关资料校勘本书。条件:从其他书中找到本书的有关资料。作用:1.在无其他版本时,他书引文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提供异文的作用。2.有其他版本时,可以增加供比较的材料。(4)理校:没有证据无所适从时通过分析推理来确定文字正误。此法须通识为之,否则卤莽灭裂,以不误为误,而纠纷愈甚矣。故最高妙者此法,最危险者亦此法。3.清代辑佚四大家乾嘉、道光年间有五大辑佚家:章宗源、王谟、严可均、马国翰、*奭。章宗源辑稿传世者不多;王谟有《汉魏遗书钞》、《汉唐地理书钞》;严可均主要为《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马国翰以《玉函山房辑佚书》闻名于世;*奭《*氏佚书考》收书达种。4.七阁四库“丛书之冠”:《四库全书》清乾隆敕编,乾隆内务府抄本。先抄成四套,此即所谓“北四阁”分藏于:①北京故宫文渊阁(现藏台湾故宫博物馆)②北京圆明园文源阁(年英法联*毁)③沈阳故宫文溯阁(现藏甘肃)④承德避暑山庄文津阁(现藏北京图书馆)另有所謂“南三阁”,即:①文宗阁本,在镇江金山寺,太平*毁②文汇阁本,在扬州大观堂,太平*毁③文澜阁本,在杭州西湖圣因寺(现藏浙江图书馆)现通行者为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本。上海古籍出版社又据商务本缩印。搜索文档或关键词古典文献学(完美复习打印版)-05-页用App查看wersa84的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