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象集萃
中国国家博物馆中的旷世奇珍
粉彩梅竹双燕纹瓶
直口,长颈,扁圆形腹,圈足,外壁粉彩绘梅竹喜鹊图,外底青花双圈“大清雍正年制”六字楷书款。
该器造型规整,绘画精细,构图疏朗雅致。以白釉为地描绘翠竹、梅枝及梅花。两只喜鹊悠闲地栖息于花枝间,构成一幅春回大地的风景图卷。喜鹊又称报喜鸟,梅与“眉”谐音,喜鹊登梅有“喜上眉梢”之吉祥喻意。
粉彩是清代康熙晚期所创烧的珍贵彩瓷品种之一,雍正时期达到最高峰。粉彩具有粉润雅丽的艺术特色,所以善于表现所绘物象色泽的质感,特别是花卉、翎毛及虫鸟等的描绘,工细柔丽,所绘图案有阴阳向背的艺术效果。
孝端皇后凤冠
孝端皇后的这件凤冠,是用漆竹扎成帽胎,面料以丝帛制成,前部饰有九条金龙,口衔珠滴,下有八只点翠金凤,后部也有一金凤,共九龙九凤。金凤凤首朝下,口衔珠滴。珠滴可以在走动的时候,象步摇那样随步摇晃。翠凤下有3排以红蓝宝石为中心的珠宝钿,其间点缀着翠兰花叶,冠檐底部有翠口圈,上嵌宝石珠花,后侧下部左右各饰点翠地嵌金龙珠滴三博鬓,博鬓上嵌镂空金龙、珠花璎珞,似金龙奔腾在翠云之上,翠凤展翅翱翔于珠宝花丛之中,金翠交辉,富丽堂皇。此冠共嵌未经加工的天然红宝石百余粒,珍珠余颗,造型庄重,制作精美,采用的工艺有花丝、点翠、镶嵌、穿系等。
花丝即用金做原材料,拔成细丝后,用堆、垒、编、织等方法,将花丝成型,加以烧焊,编结*的形状。点翠是将金、银片按花形制作成一个底托,再用金丝沿着图案花形的边缘焊个槽,在中间部位涂上胶水,再把从翠鸟身上拔取的羽毛镶嵌在座上,形成吉祥精美的图案。图案上镶嵌珍珠、翡翠等珠宝玉石。翠鸟的羽毛光泽感好,色彩艳丽,再配上金边,显得富丽堂皇,且永不褪色。这件凤冠的点翠难度相当大,不仅点翠的面积大(有翠凤、翠云、翠叶、翠花),而且形状复杂。尤其是翠凤,均作展翅飞翔状,凤尾展开,羽毛舒展,富灵动感。镶嵌即用金片裁成条状,作出与宝石形状相似的“托”,托两侧焊两爪抱住宝石,必要时用粘蜡粘住。穿系是将一颗颗珍珠全部穿孔后,按一定的排列顺序或图案将它们穿系起来。
透雕蟠螭纹铜镜
这面铜镜是由银白色镜面和镂空透雕的镜背合体而成,小环钮可穿带,钮外为镂空的蟠螭纹,屈曲联结,靠外缘有一圈镂室的菱形纹,精美异常。楚国青铜铸造业发达,出土铜镜数量多,样式繁复,花纹美观,铸造精工。楚国铜镜分方形与圆形两种,但以圆形镜为多。战国楚式镜一般背面的钮较薄,多作三弦纹钮。
这件青铜镜由银白色镜面和透雕镂空的镜背合体而成,镜面包裹于镜背之中。背中间小环钮,柿蒂纹钮座。镜背纹饰分为内外两区,内区为透雕的四组龙纹,外区为一周透雕的交叉云带纹;内外区交界处饰一周重环纹和三角云纹。整个青铜镜构思巧妙,制作精美。
透雕双层青铜镜,是青铜镜发展过程中一个独特的品种,其镜面和镜背分别铸造,然后嵌合在一起,镜背的镂空花纹繁缛细腻。此类青铜镜流行于战国时期,主要见于东周王城所在的洛阳地区及楚国。其中楚国是战国青铜镜出土最多的地方。这件青铜镜的纹饰更接近于中原地区的常用纹饰,应该是楚国借鉴了洛阳地区的工艺风格铸造的。
仿雕漆描金双龙戏珠纹冠架
仿雕漆描金双龙戏珠纹冠架,通高27.9厘米、足径15.8厘米,大小其实不是很大。冠架由冠伞、柱、底座组成。冠伞为球形,其下有托,柱为葫芦形,底座呈海棠式。仿雕漆制品,辅以金彩装饰:冠伞刻饰云雷地双龙戏珠纹、云蝠纹,外底施矾红釉,上金彩书“大清嘉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外环以四朵小花。冠架即帽托,用以放置冠帽的器具。它在宫延内既是生活用品,又是陈设品。在皇帝、皇后的寝宫內,都置有各种质地的冠架,有瓷、木、竹、漆、玉质等。清代康熙、雍正和乾隆时期,冠架多球状形制。嘉庆时期开始创制帽筒,器呈圆柱形,并成为传统形制,延烧至清末宣统时期。
冠架是很好的生活用品,冠架,即架帽之用具。清代官帽,下为寇,上又分顶戴与花翎,称之顶戴花翎,尤其在清代前期朝冠制度极为严格,而帽架也就成为其人冠帽身份的象征。
“冠”字是我国古人对帽子的称法,但那时的帽子与现代人所戴的帽子不同,现代帽子,各式各样,男女老少各有各的样式,只为装饰和御寒,而古代的帽子则不同,首先,帽子为男性所用,其次不同等级有不同样式和颜色的帽子,用以区分主人的身份地位,象征身份地位的帽子既然如此重要,那么就不能随便摆放,因此官帽架也是当时官宦人家的必备之物。清代官员的帽子,不论冷帽、暖帽,不少带有花翎,使用有一定高度的帽架可以避免花翎折损。官帽架在古时一般是被放置在正厅的香案上的,如果来客见官帽架上有男主人的帽子即可登门拜访,如不见帽子即不方便做客,从一个小小的官帽架也能反映出了当时整个社会的真实现象。
彩绘石雕武士像
王处直墓彩绘浮雕武士石刻是中国国宝级的文物及艺术珍品。它有个别名叫“海归天王”,曾经于年在五代时期义武*节度使王处直的墓甬道处被盗,年3月其中的一块武士浮雕在美国准备拍卖的时候,经中美两国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被成功制止,后被中国依据索回。另一块浮雕武士石刻也被大收藏家安思远先生无偿捐献给中国。长方形曲阳汉白玉石上高浮雕而成。高.5、宽58、厚11.7厘米。身着铠甲,手持宝剑,立于牛形鹿角怪兽之上,头顶凤鸟含珠。应是佛教护法神的天王形象。
武士身材魁梧,四肢粗壮,膀大腰圆,表情十分严肃,瞪着的双眼和倒立的双眉露出一股威严的气势。他戴着头盔,这种头盔在古代有一个专门的名称,叫“兜鍪(doumou)”,头盔两边还有两片翻起来像帽翅一样的东西,这叫“顿项”,它和头盔是一体的,主要起保护脖颈的作用。武士身穿铠甲,在胸前两侧各有一个圆护,俗称护心镜。铠甲外有披膊,好像披肩似的。双手持一把宝剑,剑锋向下,插在一朵莲花上。
整个浮雕雕刻精细,无论武士铠甲、头盔上的纹饰,都雕刻得像真的一样。特别值得一说的是这上面的颜色。古代的汉白玉雕刻一般都不上色,而这件作品根据服饰的需要涂上了各种颜色,最多的是耀眼的红色,甚至连武士的脸和手都是红色的,其他还有黑色、褐色、蓝色等。并在头盔、护心镜和个别部位还涂上金粉,表明这个武士穿的是*金甲。能穿*金甲的武士可不一般了,说明他的主人是有一定身份的人。
龙虎纹盘
圆盘,口沿外折,附耳向外折曲,腹部下收,平底,高圈足。器口沿以铜嵌作菱形纹,耳饰饕餮纹,盘外璧周饰菱形纹与绳纹,圈足饰云纹。盘内底装饰花纹三层,内为三团双龙盘曲,中围绕四龙,首尾相逐,外周饰六虎,两两相望,顾盼有情。器通体装饰题材众多,错落有致。将水注入盘中,霎时水波荡漾,龙腾虎跃,生气盎然。
花鸟人物螺钿青铜镜
螺钿是中国特有的一种工艺形式。“螺”指的是螺壳与海贝,“钿”为装饰之意,两者合起来,指的便是用螺壳与海贝磨制成人物、花鸟、几何图形或文字等薄片,根据画面需要而镶嵌于器物表面的装饰工艺。螺钿的历史非常悠久,相传早在商代,一些青铜器和漆器上就已经可以见到螺钿工艺的雏形。
螺钿工艺类型非常丰富,通常可以分为硬钿、软钿与镌钿三大类。硬螺钿,又称厚螺钿,使用的螺片质地厚实,起源较早,以唐代为高峰;软螺钿,又称薄螺钿,系元代开创的螺钿新工艺,工艺细腻,质感温润;镌螺钿,又称雕螺钿,明清时始创,其螺钿片高出漆器或木器的表面,最突出的特点是有明显的立体感。
这件螺钿纹人物花鸟镜是唐代厚螺钿工艺的代表之作。工匠们在青铜器的背面,将事先打磨成各种形象的贝壳用漆料粘贴上,再将整个青铜镜背面研磨干净、光亮。这件螺钿纹人物花鸟镜向我们展示了一个非常有情趣的场面,两位文人正在花园中的桂花树下煮酒唱和,其中一人手抱乐器,像在演奏,另一个人手握一酒杯,像在凝神倾听。他们周围有许多不知名的花草,头顶上两只长尾的鸟儿正在飞翔,一人身后站立有一童子,整个场面细节丰富、意趣盎然。
莲叶伏龟金盘
高4.2厘米,宽14.8厘米,重克,金光璀璨,色泽纯正,为足金打造,成色当在八成左右。盘作莲花口,浅腹,圈足,呈变形的六曲莲叶式。自盘底圈足边沿盘壁向上放射出来的六条莲叶状脉络纹将盘壁均匀地分成六个等分,盘底中心是一朵珍珠状弧形花边十二等分组成的圆形花卉,体现了异国的情怀,于圆形花卉之上用模冲捶技法作一凸起的乌龟静静地伏于盘底的中心,龟身精心的錾制,栩栩如生,龟颈前伸,四足分开,龟甲上十三纹板清晰可辨,显得安然自得。图案装饰对称统一,静中寓动,生机盈然;工艺制作精巧和谐,美观怡人,又别具新意。盘底与圈足用金属焊接法连接,接缝细密牢固。
唐代的金银器制作部门分“行作”和“官作”两类,以“官作”为主。“行作”即民间金银工匠制作,质量较官营手工业差。“官作”即指少府监中尚署所管辖的金银作坊院。中晚唐时又设文思院,掌造宫廷所需的金银犀玉工巧之物。年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出土的大量金银器皿中就有不少有“文思院”的铭文。上述的莲叶伏龟金盘从其选材、工艺、品相、图案等方面考证和推断,当应属唐代“官作”的器物,但时间上已近晚唐。
佛教以莲喻佛是因为莲的品格和特征与佛教的教义相吻合。佛教是寻求解脱人生苦难的宗教,将人生视作苦海,希望人们能从苦难中摆脱出来。从人生苦海的此岸经过学佛修行的济渡到达极乐净土的彼岸。即从尘世到净界,从诸恶到尽善,从凡俗到成佛。这和莲花生长在污泥浊水而能开出超凡脱俗不为污泥所染的鲜美花朵一样。
龟是长寿之物,汉代有吉祥四物,即青龙、白虎、朱雀、玄武。龟为玄武,是上天主宰北方的帝君。龟不是一种阴物,它抱甲负文,功成而退,这是一个尽忠尽职的臣子须具备的德性。东汉以后,龟的装饰使用范围渐宽,一般朝中的官员,皇亲国戚,甚至庶民妇女都可以运用。如妇女们所称的“金龟婿”,指的便是理想中的夫婿了。
马头鹿角形金步摇
步摇的基座为马头形,马头上分出呈鹿角形的枝杈,每根枝杈梢头卷成小环,环上悬一片金叶。马头和鹿角形枝杈上镶嵌珠饰。
步摇是中国古代妇女的重要头饰之一,它多用金玉等材料制作,呈树枝形状,制作考究的则在树枝上缀有花鸟禽兽等装饰物。当佩戴者行走时,饰物随着步履的颤动而不停地摇曳,因此得名“步摇”。步摇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的文献中,魏晋时期成为常见的头饰。步摇不仅流行于中原地区,北方少数民族也十分喜爱。他们多以草原上常见的羊、马、鹿等动物形象作为主题纹饰,这件马头鹿角金步摇就是北方游牧民族典型的装饰品。
羽人飞凤花鸟纹金银平脱镜
此镜相传为年于河南郑州出土,已破成两半,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直径36.2厘米。镜以青铜制成,呈八瓣葵花形。以镜钮为中心平脱四重八瓣莲花,周匝密布花鸟、飞蝶,靠近镜边缘处为羽人及飞凤纹,毛雕纹理。镂刻精细,纹饰饱满,富丽堂皇,正是鲜明的盛唐之风格。其制作,是在铜镜上先做漆背,再嵌贴镂刻的金、银片。在工艺上它和螺钿有相同之处,所以在《髹饰录》中,他们都被列入“填嵌门”之中。金银平脱漆工艺盛行于唐代,此件漆背铜镜是唐代金工与漆工完美结合的典范,既是一件精美的铜器,同时又是唐代平脱漆工艺的代表之作,价值非凡。
彩绘雁鱼青铜釭灯
汉代青铜灯具形式多样,铸造工艺精巧实用,造型多取祥瑞题材,如雁足灯、朱雀灯、牛灯、羊灯等。这件彩绘铜雁鱼灯采用传统的禽鸟衔鱼的艺术造型。此釭灯整体作鸿雁回首衔鱼伫立状,由雁衔鱼、雁体、灯盘和灯罩四部分分铸组合而成。雁颈修长,回首衔一鱼。雁体肥硕,其身两侧铸出羽翼,短尾上翘,双足并立。灯盘带柄,位于雁背。灯罩为两片弧形板。灯盘、灯罩可转动开合以调整挡风和光照,鱼身、雁颈和雁体中空相通,可纳烟尘,各部分可拆卸以便清洗,构思设计精巧合理,达到了功能与形式的完美统一,是一件难得的艺术珍品。
釭指的是导烟管,釭灯就是带导烟管的灯,是汉代新创制的一种灯具。汉代釭灯通常被做成人形、动物形和器物形,其导烟管有单管和双管两种,都能将烟气导入灯腹内,使室内减少烟炱而保持清洁。构思设计巧妙合理,达到了功能与形式的完美统一。水禽衔鱼图案,在新石器时代的彩陶上就已经出现,水禽衔鱼造型的汉代釭灯在陕西神木、山西襄汾均有出土,说明这种传统形象在当时依旧博得人们的喜爱。
彩绘木雕观音菩萨坐像
菩萨头戴高花冠,面目清秀,神态安详,双目下视,似以无限悲悯的神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