龟甲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膏方奇效
TUhjnbcbe - 2022/5/14 14:34:00

膏方奇效

中医膏方有外用内服之分,外用膏药起源很早,公元前3世纪末的(五十二病方》已见记载。内服膏药应用较晚,但至迟在唐代业已流传。《外台秘要》就收载了一些内服膏方,其中有以动物脂肪与蜜作基质,如陆抗膏(猪脂、羊脂、牛髓、白蜜、姜汁),也有以动物胶为基质,如鹿角胶煎(鹿角胶、苏子、生地*汁、姜汁、白蜜、*牛酥)。此外,晋唐盛行的煎(含生地*汁、麦门冬汁、乳汁、酥油、蜂蜜等半浓缩饮料型药剂),经进一步浓缩也成为膏,因此可视为膏药的前身。在以上基础上,膏药逐步演变为用汤剂煎出液,浓缩后合胶、蜜、糖(冰糖或普通砂糖)纠味赋形,即今之荤膏。如不含胶质,俗称素膏,系浓度高于糖浆的药剂。不论含胶与否,膏者肥腴之义,故选药总以多脂滋腻的补品为核心,所用基质,如各种动物胶(阿胶、龟甲胶、鳖甲胶、鹿角胶、*明胶、虎骨胶等)及蜂蜜、糖均具补性,所以内服膏药主要用于调补,尤适用于老人怯弱之证,因此膏药亦称为膏滋。然而在《临证指南医案》,丁甘仁医案》等清代和民国时期的名医案例中,屡见用膏方治疗大证痼疾之例。笔者学习前人经验,体会到膏方对于难以速治急效的慢性痼疾,有时有特殊的疗效。

曾治一女性鼻衄患者,病起于幼时,已30余年,双鼻出血,冬轻夏重,遇燥热、受外感,以及情绪激动,过度劳作都能诱发,月经前期也有好发倾向。出血前常出现鼻腔干燥,伴鼻腔深部血管搏动、血液上涌感觉。患者皮肤比较干燥,脉舌无明显异常。经中西医久治不愈,诊断也众说纷纭。出血或缓或急长年不断,曾多次急诊处理据病状及女子以肝为本、以血为贵之说,辨为阴虚内燥火旺气逆、久衄伤气治疗上不离滋阴凉血、泻火止衄、益气摄血诸法。治疗的

第一阶段自年底起三年余,临衄投方,主用汤剂,效果平平如前。第二阶段从年始,改用膏方,于秋季连服2~3料,持续两年,都在药后及第二年,除盛暑偶有1~2次轻微鼻衄外,基本上平安无事。年冬因故未服药,次年即鼻衄频发,于是重复冬季膏方调治达三年之久,获得基本控制。治疗的第三阶段

年后,因久无显著出血和工作调动之故,服药由息至停,出血也由混而萌,于年春夏大作,特别在夏月几乎日日见血,医院检查为右鼻腔血管瘤先后作冷冻与激光术,待创痂脱落,创面修复后,两鼻仍不时出血,以左鼻为主该年底和次年春再度膏方调治,又获满意效果,从此再无鼻衄发作。本例所拟膏方,以增液、六味地*丸、犀角地*、三*泻心、丹溪止衄散(生地*、白芍、*芪赤茯苓、当归、阿胶)等为意,药量是汤剂日用量的10倍,重用养阴和龟甲鳖甲生石决明等类药,尤重用茅根凉血(每料克),配人生地*炭、当归炭、大*

炭、侧柏炭等炭药,有时研入维生素C6-10克,芦丁片12克,旨在固化血管壁。

基质为阿胶克,冰糖(或白砂糖)1千克。制法:除基质与维生素C、芦丁片

外,余药均共煎取3次滤液,将药液浓缩至毫升左右,加人基质,小火边煮边调,防止焦底,待基质化尽,药液收浓至可挂丝的稠汁即成,收于搪瓷、玻质的有盖器具内,每日早晚各服平平一汤匙,开水调服。每料膏药约服一月左右。在冬季气温不够低时,需每10天汽蒸或小火煮沸一次,后者应不时搅动,以免焦

底,这样可以防止霉变。

上例说明治疗某些病证,欲速则不达,而积功徐图则有治本意义,其作用不容轻视。膏方如同汤剂一样,辨证而施,针对性是强的,而且体积小,含糖高,便于保存与适口,药性和缓,服用量不大,故易于为患者接受,有利于长期坚持治疗,况且作用稳健,远期疗效较优,甚合于潜移默化之治。

运用膏方应当讲究时间因素,意义有二:①习惯上膏方作小量久服之用,故多适用于病证的稳定阶段,以便辨证治疗。否则由于病情多变,膏方调制不及或中途缀废,造成浪费,影响疗效。②《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春夏养阳。”凡阳虚气寒患者,在春夏阳升,人气自然张动时投药,易于见效。反之“秋冬养阴”,阴虚内热患者,宜在秋季阳降,人气自然内敛时治疗,较为顺势,如上例用法

即取此义。

然而膏方黏腻,要注意脾胃功能,除配入几味健脾和胃药外,脾弱者少用或不用胶质,即使健脾之人,久服膏滋,也有可能滞胃,需每料更方时仔细辨证,时刻保护后天之本,不然难以坚持。

除上述之外,清代程国彭(程钟龄)称:尝用参附煎膏救治阳微将脱之症,以参麦煎膏救津液将枯之症,或代之以芪术,“随时处治,往往有功”(《医学心悟·论补法》)。这是内服膏方运用于急症的经验。虽然近现代在习惯上,急症抢救少用其法,但考虑到膏剂可预先制备,能够适应不时之需,其药又经浓缩加工,在足够服用量的条件下(如程钟龄一日间投膏数两),药力也可宏专。所以,笔者认为膏方又是急症治疗中应加以重视的一种传统剂型。

来源中医思学践悟录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膏方奇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