蟠虺
刘醒龙
上海文艺出版社
本期荐书人
深圳市宝安区上寮学校汪同和
指导老师
宝安中学(集团)第二外国语林昭敏
01
作者介绍刘醒龙,年生于湖北*州,著名作家。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长篇小说《威风凛凛》《生命是劳动与仁慈》《痛失》《弥天》《圣天门口》《天行者》,以及长篇散文《一滴水有多深》,出版有多卷本小说集《刘醒龙文集》等。年,长篇小说《天行者》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
02
作品介绍
一尊精美绝伦的青铜重器,引无数为名为利为野心者,真可做假,白可变黑,无可生有,翻手为云覆手为雨。
这本书围绕“曾侯乙尊盘”的故事展开,悬疑缭绕着思辨,雄浑演绎出清越,犹疑盘旋出坚毅。阅读这本书,我们领略楚文化,它是如此神秘而庄严,在出土文物的真伪之辨中,沉默的国之重器,盛着不绝的天问。我们承受现代自审,古时形成的内在人格价值端正地摆在当今人面前,权谋、名利和大义、大节相互较量,正视处境,正视内心,天道和人心终归不可切分。
03
推荐理由
蟠虺,是一种复杂的纹路。而本书的蟠虺指的是国之重器曾侯乙尊盘上的纹路,同时也暗指本书错综复杂的内容。
从曾侯乙尊盘这件青铜大器出土之日起,人性中所有的欲望都被激发到极点,原本庄严恢弘的远古礼器成为欲望逐猎的蝇聚之地,而要擦拭尽这美丽文物上沾染的肮脏血污,要付出的岂止是生命和鲜血的代价?
我是个爱好古代文化的人,并且一直靠自己和周围人们的帮助,让传统文化在我们这一代以及我们的上一代中传开,并让大家接受它,了解它。所以我喜欢这本书的原因不仅是因为书中语言和文字的华丽,更是因为这本书的内涵深深打动了我。
别如隔山,聚亦隔山,前世五百次回眸,哪堪对面凝望?翻开《蟠虺》,触摸那千年的锈迹,感受青铜重器上历史的沧桑。
04
作品赏析
第三章(节选)
马跃之说:“正是这样。我也是听你无意提及曾小安有这种毛病。所以,那天晚上柳琴回来,说樱花如何美丽时,我实在忍无可忍,就冲着她说了那句狠话。她才终于漏了一点口风,说是陪曾小安去汉阳看一个朋友。”
曾本之心理一阵颤动,却咬紧牙关不做任何表示。
马跃之等了一会儿,见曾本之一直没有追问的意思,反而替他着急:“我对此事是有严重疑问的,你自己可不能太麻痹大意!汉阳只有两样东西著名,一是动物园,二是江北监狱。汉阳的女人都往汉口和武昌泡,她俩像坐公交车坐反了方向,反而往汉阳跑,可是每次出门柳琴总是坐着曾小安开的那辆香槟色越野车,岂不是奇了怪了!”
又等了一会儿,见曾本之始终是一副免开金口的样子,马跃之只好说:“你们家的事,你肯定比我清楚,我就不管了,我只管柳琴。她答应往后自觉接受我的监督,外出时会将当天买零食什么的小票拿回来给我看,小票上面都有店名和地址,一看就明白她去了哪儿。”
曾本之终于回应了一句:“你这样管夫人,要不了多久,自己就会变成伪娘!”
马跃之笑起来:“伪娘这词是我教给你的,才一会儿工夫,你就用得比我熟练许多。这也是我佩服本之兄的地方,别人都说与你相比,世道对我太不公平了,我心里是真的觉得比你差远了。就说这甲骨文吧,从入楚学这一行开始,就没有见过有人将它当回事。大家都认为,讲楚简弄通弄懂就足够了。就只有你笨的可以,硬是从《说文》开始,往后倒着学习,学了春秋战国的秦简和楚简,然后学金文,最后才学甲骨文。那是我们都笑称你是曾笨之。一九九三年十月,在荆州纪南城旁边的郭店一号墓里,挖出七百二十六枚有文字的楚简,一共有一万三千多个楚字,都说这是轰动全世界的考古大发现,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最早的原装书。对我们来说,最轰动的是之前笨的出奇的本之兄。那些楚简,别人能认出大概就相当不错,一遇到有争议的地方,就只有听你的了。几乎每个字,往后你能说出它在《说文》中变化成什么样,往前你也知道他在金文和甲骨文时是什么样。[A1]就是那一次,我在心里彻底向你投降了。说实话,你这个大师的地位,就是那时候打下基础的。我也是在那之后才对你的破铜烂铁看着顺眼了。”
旁批
A1
借用马跃之之口,介绍曾本之的学术成就,从对话中突出曾本之的过人之处,让读者对曾本之有了一定的了解,既表现了马跃之对曾本之的敬佩,也为下文的一系列稀奇的事情做铺垫。
曾本之说:“看顺眼了也没用,青铜还是青铜,不像跃之兄你,一边研究丝绸,一边用丝绸将自己打扮成超龄美男子!”[A2]
旁批
A2
马跃之研究丝绸,平日里也身着丝绸。第二章里曾本之曾嘲讽他的声音“如丝绸一般”,可见,马跃之也是一个对自己专业领域研究十分入迷的人。
马跃之大笑着站起来,走到一尊经过修复的楚鼎面前,摸一摸,又退后两步端详一番。从窗户照进来的阳光,正好投射在楚鼎上,那层古铜绿闪烁着裴翠光泽。而阳光照不到的部位,青铜楚鼎以它千年修得的庄重与威严,散发着一股无可阻挡的正气。
“楚地青铜器只能与君子相伴!”
这话是曾本之多年前说过的。
即便是在处处显得老旧的办公室里,楚鼎的浩然之气依然令人感慨。毫无疑问这种气质出自唯楚鼎独有的那种束腰样式。相同时期的楚鼎霸气十足,更多的是一种得势不饶人的蛮横,是一种虎视眈眈欲将天下万物尽归自己所奴役的气焰。与大腹便便的秦鼎不同,楚鼎用一道优雅的束腰将自己与同等物什区别开来,正如世间脊梁坚挺腰撑傲骨之人,自当思哲高尚雄美万方,以诗情气节岁月境界为人生最重,其他权力、地位、财富以及荣誉,都是很轻的东西。沿袭殷商的秦鼎象征*治强权,所以当年秦地有大规模杀伐发生,必然要毁其他祠寺庙,夺其青铜重器,以实现江山更迭。山水孕育的楚鼎浓缩人格魅力,因而楚地最为悲叹的只是贵贱不明,等列不辩的礼崩乐坏。
相比那尊青铜楚鼎,马跃之在正面墙上那幅曾侯乙尊盘彩色照面前停留的时间更长。
曾本之有些好奇,就问他:“跃之兄最近是对曾侯乙尊盘有兴趣,还是对青铜重器摄影有兴趣?上个星期在我家书房,你也是那幅曾侯乙尊盘照片面前站着不动,像是看美女一样。如果是看美女,你赶紧去武汉展览馆,报纸上说那里的车模如何如何,好多五十多岁的老汉在那里围着看。你这是七十多岁的老汉去看看怕什么!”
马跃之一边继续看,一边回答:“我有些觉得,这张照片与你家的那张照片有哪里不对!”
曾本之说:“都是博物馆提供的,可能是彩色与黑白的区别吧!”
马跃之安静了一阵,再坐下来,二人相对,各饮了一杯清茶。
突然间,马跃之说:“本之兄有吉兆啊!”
曾本之忍不住笑起来:“你这是想羞煞我呀!”
马跃之说:“是真的,我闻到本之兄身上有股异香!”
曾本之说:“你不要以为我也是伪娘吧?”
马跃之说:“我不是开玩笑,隔着茶几,都能闻到有香气袭人!”
话说到此,曾本之忽然明白过来,他将那封信取出来,递了过去:“请跃之兄看看这封信。”
马跃之接过信后,放在自己的鼻尖上深深地嗅了一下,有些自鸣得意地对曾本之说:“我说的没错吧,这信笺上确实有股异香。”
曾本之没有接话,只是示意让他看了信再说。
马跃之将写在信笺正中间的四个甲骨文文字平放着看了看,又对着窗口的阳光看了看。他不太有把握地问:“这不是金文吧?”从曾本之那里得到明确的答案之后,马跃之依然有些犹豫地说:“前面一个字好认,一个人掉进坑里,有人伸手拉他起来,是为了拯救的拯字。第二个字肯定是‘之’。第三个字好像是‘承’,最后面这个字,‘拯之承’这句话的思路来猜,应当是‘启’——对吗?”曾本之再次带点头确认之后,马跃之才放心地表示,“这像是有人在发布预告,有什么事情将要发生了!不会是像一九四二年延安搞‘抢救运动’,或是像一九八三年要清除知识界的精神污染吧!”[A3]
旁批
A3
马跃之的推断,渲染了一种神秘的气氛,引人入胜。
曾本之又将信封递过去。
马跃之将上面的文字匆匆扫了一遍便叫起来:“看起来这个人比我还要了解你。相识这么多年,我都不知道你还有周一下午四点半到东湖边临水赏花的雅兴。”
曾本之说:“哪里有雅兴,只是图个清静。”
马跃之心里一愣,表面上还显地若无其事,再开口时,已将话题转移回那封信上:“本之兄是要我帮忙判断写信的人是谁?写这封信的目的?”
曾本之说:“是的,我想听听你的想法。”
跃之说:“到底是大师,搞研究时甲骨文和青铜重器一起来。现在又想人与事同时弄清楚。”
曾本之说:“跃之兄莫开玩笑,除了我,你是第一个看到这封信的,连安然那里我都瞒着没有作声。”
马跃之说:“你真的没有与郑雄说?”
本之不高兴了:“若是与郑雄说了,我就不会与你说。”
马跃之会意地点点头后,一下子变得认真起来。
他先从字开始分析,现在一般人写字都用电脑,用圆珠笔和钢笔的都越来越少,能用毛笔写字的人就更少了。全世界研究甲骨文的人只有五百多人,它们当中能用毛笔写甲骨文,而且还活着的大概不超过十个。正因为人数极少,这些人便显得格外执着,为人做事也格外古典,只有特殊情况下,才会使用如此不合常理的招数。除此之外,在那些练习书法的人当中,也还有一些人专攻甲骨文风格。书法家写甲骨文,其技法无外乎是对原始甲骨文的模仿,普遍看不到几千年前的祖先为条件所限,只能用刀锋利在龟甲或者牛肩胛骨上刻写的痕迹,其文字风格表象的暴戾、狂猛、犀利是那个时代文明的无奈,而非真的就是无奈的文明。夏商周时代的甲骨文,主要用于祭祀,用于朝拜天地和对不明事物的求知。这种时候,连五体投地、以身代牲的举动都心甘情愿,又怎么能够带着失敬的心态,用一些不雅的举止来表达景仰呢?
曾本之收到的信中,虽然只有四个字,却没有书法家在对原始甲骨文可以模仿时,误将粗暴、鄙俗、衰微当成风格的痕迹。相反,这种自然天成的峻傲瑰丽与深邃雄伟,恰恰体现了甲骨文总共只发现两千多个字,其中还有相当部分至今无法辨读。信中“拯之承启”四个字,正好是甲骨文所能够书写的。换做一般书法家,可能从金文、秦简或者楚简中找些字来代替,再不然就用拆字拼字的方法,写出甲骨文中本来没有的字,不用过于典雅的“拯之承启”,而换成直截了当的四个字:开始救人!据此判断,只有成天与甲骨文打交道,对甲骨文背后的历史与文化有比较深研究的人,才能写出这种能够体现夏商周时代人文气节的甲骨文。[A4]
旁批
A4
看来,写这封信的人也是对甲骨文有深入研究是,甚至是他们所熟悉的,究竟是谁?谜云重重!
马跃之的这些判断,曾本之深表认同。
他自己也发现写信的人与平常人的习惯不同。
曾本之在撕开信封的那一刻,虽然人在野外,风清水阔,也能闻到一股特殊的墨香。
现在的人用毛笔写字,即便是书法家与水墨画家,早就习惯用现成的墨汁写字作画。这种墨汁是越新鲜越好,存放的时间稍一长,墨汁里的成分就会产生不良反应,且不说书写时的感觉会变差,普通人能察觉到的气味与色泽也会发生变化。现在的水墨作品,拿到手里是闻不到墨香的。
曾本之收到的这封怪信却不同。
仅从邮戳上的日期来看,已在邮路上走了三天。
尾批
B1
这是节选自本书第三章的内容,这封奇怪的信开启了整本书,这一章对这封信做了详细的分析。从分析中,我们既看到了马跃之和曾本之的过人学识,也看得了这封信的神秘之处。究竟写信人是谁?不如你亲自来看看。
05
读书感悟
一阕荡气回肠的《青铜三百字》,结束了这本稳重华贵的书,那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呢?让我们从这本书的题目开始分析。蟠虺,即蟠虺纹,汉族传统寓意纹样,青铜器纹饰之一。又称“蛇纹”。以蟠屈的小蛇的形象,构成几何图形。有的作二方连续排列,有的构成四方连续纹样。虺五百年化为蛟,蛟千年化为龙。总而言之,是一种复杂的纹路。而本书的蟠虺指的是国之重器曾侯乙尊盘。
从这件青铜大器出土之日起,原本庄严恢弘的远古礼器成为欲望逐猎的蝇聚之地,引无数为名为利为野心者,神圣的国之重器,被染上了人性中最为肮脏的鲜血。
施战*先生说,《蟠虺》写了知识分子所面临的学术、人格的困惑,深藏现代世风间的撕扯。还触及从传统文化过来的中国人在面对现代世界,如何才能守住内心底线的思考。写得非常饱满和有力量,他的转型,在文化与生活交接的层面上的思考非常值得我们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