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墟甲骨文不仅仅是书法艺术上的杰作,更是微雕书法篆刻艺术的登峰造极之作。殷人在篆刻时心存崇高宗教信仰,而后世的人也无法回到多年前殷商时代,因此现代人无法创造出超越商代甲骨文篆刻作品。笔者选举早年收藏的15品殷墟甲骨文篆刻作品,以微距镜头拍摄,供大家欣赏。
第一品
“丁未贞”,龟甲篆刻
“丁未”是天干地支,此品是超级大字,属于一期武丁王时代。文字瑰丽大气,气势磅礴,起笔圆收笔尖,篆刻雄伟,刀法顺畅硬朗,字口填墨。
第二品
“出口侑”,龟甲篆刻
武丁王时期的篆刻杰作,无论从字体结构还是从篆刻工艺来说都堪称精品。
此品大字,字体结构优美、典雅。第二字不可识,上面是象形的“弓”,下面是一“口”字,组合在一起是武丁王时代的一名大将的名字,多次出现在一期的卜骨上,属于族徽。
“侑”是商代的一种祭祀方法,称为“侑祭”,专门祭祀先祖杀殉礼仪。此间作品篆刻,单刀侧锋,刀法势如破竹,刀工极端娴熟。赏心悦目,字口深峻,堪称杰作。
第三品
“勿来”
一期武丁王时代作品,大字。刀工硬朗,单刀侧锋。刀法娴熟,不愧是武丁王时代的杰作。
第四品
“辛扶女”,龟板雕刻
一期武丁王时代杰作,小字。“扶”是武丁王时代的一名杰出的篆刻贞人。凡是“扶”贞人的甲骨片,在考古界均被称之为“扶片”。著名的甲骨文专家石璋如先生有著作《扶片的考古学分析》一书。
此片是一期小字,属于微雕。虽是小字,但是刀法秀丽清雅,力度感强烈,尤其是“女”字,刀工刻划极端恭敬,赏心悦目,堪称甲骨艺术典范。
第五品
“唐二告”
第一期武丁王时代作品。特大字,牛肩胛骨,正反两面均有字,一面是大字,一面是小字。
“唐”在甲骨文里面指的是商代开国君主商汤。商汤在甲骨文里面被称为“唐”,“大乙”或者“天乙”,是商王三圣之首。
此品“唐”字为特大字体,超过2厘米,刀法雄伟瑰丽,气势宏伟,力度感极强,刀势流畅。单刀侧锋,字口有残留的结晶朱墨。
“二告”为超小字体,但是刀法非常娴熟,刀工精致细腻。
第六品
“不玄冥”,龟板雕刻
第一期武丁王时代作品。“不玄冥”是一期常见的甲骨文成语,通常为小字。
此件作品刀刻极为严谨深峻,气势逼人,刀工筋道,异常精美,字口填满结晶朱墨。
第七品
“大啬”
第一期武丁王时代作品。“啬”字在甲骨文里面的含义是丰收之意,此品的篆刻也是为典型的一期的恢宏雄壮的特点,刀工硬朗深峻,堪称佳品。
第八品
“壬子”
第二期祖庚至祖甲时代作品。这一时代的甲骨文篆刻已经缺乏一期时代的雄浑大气的气势,而且以小字居多。但是篆刻还算严谨保守,比较认真。此品从右往左刻,刀锋凌厉,力度感极强。字体优雅,虽然纤细,但并不孱弱。
第九品
“巫乎”
第一期或第二期作品,刻于牛肩胛骨之上。
“巫”是商代主要的神职人员,为祭祀、占卜的主要工作者,属于沟通天地*神的人。
此品的刀法既有一期的雄伟气势,也兼有二期的严谨保守的风格。刀法非常的凌厉洒脱。
第十品
“王夕亡”,龟甲雕刻
第二期或第三期作品,为商王占卜之用。
“王”字特征很明显是二三期的写法。小字,字体纤细,但不柔弱。工整刀刻力度感强烈,秀丽优雅。
第十一品
“贞王月”,龟甲雕刻
第三期作品,为商王占卜之用。
这一时期的甲骨文篆刻被称为“颓靡期”,自廪辛至康丁,约十四年。此期可说是殷代文风凋敝之秋,虽然还有不少工整的书体,但篇段的错落参差,已不那么守规律,而有些幼稚、错乱,再加上错字数见不鲜。
此品刻法孱弱,比较随性。从艺术性上来说远不及一二期,但是还是显出刀法的功力。
第十二品
“卜贞夕口”,龟甲雕刻
第四期武乙王时代作品。
这一时期被甲骨学上称之为“劲峭期”,自武乙至文武丁,约十七年。文武丁锐意复古,力图恢复武丁时代之雄伟,书法风格转为劲峭有力,呈现中兴之气象。在较纤细的的笔画中,带有十分刚劲的风格。
此品是小字,但是刻法刚劲,刀势锋利。一改第三期孱弱的风格,刀法刚猛异常,干净利落,字口残留结晶朱墨。
最后一字非常显示刀刻功力,而且此字非常罕见,没有破译。
第十三品
“卜贞报丁尤”,龟甲微雕
第五期帝乙——帝辛(纣王)时期作品,小字。
这一时期是甲骨文的最后时代,被称为“严整期”。自帝乙至帝辛,约八十九年。书法风格趋于严谨,与第二期略近。篇幅加长,谨严过之,无颓废之病,亦乏雄劲之姿。
“报丁”是商王先祖,此品刻法严谨,诡异,刻画力度感强烈。
第十四品
“卜贞祖乙劦”,龟甲雕刻
第五期作品,小字。
“祖乙”是商王三圣之一。“劦”是一种祭祀礼仪,表示用劦礼来祭祀祖乙王。
此品的刀刻力度感非常有力,字体雕刻古拙,刀刻刚劲有力。
第十五品
“癸贞”,龟甲雕刻
第五期作品,微小字。
此品是我收藏的甲骨文中字体最小的一块,只能通过放大镜才能看清楚,但是其刀刻力度极强,刀法非常娴熟,字体是最典型的五期笔迹,实乃微雕杰作。
该片的写法十分诡异,有种严谨且带有强烈的阴森之感,起刀和收刀直落直起,显得瘦劲坚实,挺拔爽利,并富有立体感,字口填满结晶状朱墨。
权声明:以上图文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侵权联系删除
一起学篆书
篆友喜欢本文可以分享和在下方点个在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