龟甲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曾经满腹经纶的我,怎么如今只会说
TUhjnbcbe - 2021/12/18 14:56:00
北京皮肤科哪里医院好 http://m.39.net/pf/a_6172005.html
自从微博被“反智”和“民粹”围剿,评论区整日充斥着剑拔弩张的火药味,很多忠实的用户几年前就开始逐渐剥离微博,逃回朋友圈,在微博上受到各种来自匿名者的中伤,完全可以在朋友圈重拾信心,因为那里更像私人的会客厅,清一色全是自己的熟人、半熟人、扮熟人,顾及一下颜面。俗话说得好,人捧人出伟人,人抬人出高人。“夸”是互联网上成本最低的社交手段,夸得露骨叫太耿直,夸得过头叫有文采。要说最常见、最安全、最有效的夸法,当属网络流行语,既不失幽默,又一语中的。无论对方晒的是美食还是美照,总之面对得瑟,发一句“”、“好腻害”、“拉仇恨”、“高大上”、“打call”、“OMG”之类的奉承话,至少说明你已经回“礼”了。久而久之,朋友圈才会只剩下“没完没了的炫耀”和“漫不经心的敷衍”。不可否认,现代人的语言越来越贫瘠,当感到语塞时,“”、“好腻害”、“OMG”等等这些网络热词,无疑是概括情绪最准确的词汇。-1-语言趋同化预示着中坚力量在洗牌这些词从哪里来,从网络中来。从互联网诞生开始,即打破了自印刷术被发明以来的媒介传播脉络,原先自上而下,变为离散型的、没有中心,再自下而上产生效应。不过网络实现了人的终极梦想,那就是平权,无论你的种族、国籍、背景、学历,都可以在互联网上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和总统之间的距离只剩下推特上他回不回你。以前媒介的话语权牢牢攥在精英、贵族、知识分子的手心里,互联网令社会结构大洗牌,每个人都被赋予了表达的权利,可被误解又是表达者的宿命,因而如何获得更多的理解和认同,成了网民上网最大的追求。

▲这个场子曾经一票难求,现在人们又改口讽刺:听罗振宇讲“时间的朋友”?朋友你们的时间真多!

随着资本开始推崇流量为王,温和的声音在公共舆论空间上显得非常虚弱,只有极具煽动性、号召性口号式,或诱导式才能集结众人形成“势”。这个集结的过程,人首先产生的是共鸣;其次意识到这个公共舆论空间里“高亢的声音”要远比我概括得更好,旋即放弃了思考。有多少人是这样的,既然被人言中,就收起自己的语言,迫不及待拥抱难兄难弟。口口相传,推波助澜,流行语就这样流行起来了,亲手抹杀个性与思考力,且是不可逆的。其实人生来不同,感受当然也千差万别,即便相似的心境,也程度有别。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在她看来“风住尘香花已尽”,所以“欲语泪先流”;同样是伤感,范仲淹的羁旅乡思之情,低回宛转的愁思,“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清代画家袁江创作的绢本设色画《梁园飞雪图》,现今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在经历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人世变迁之后,赏雪寻梅,对月饮醉,文人骚客吟诗咏颂,后人从流传千古的绝句里却从未见过雷同。千人千面,众生有别,要用一句话、一个词概述所有人的共同感受,无疑是笼统和抽象的,而把笼统和抽象奉为圭臬,反映出当下流行文化对感知力的阉割。葛优或许没想到,他23年前在情景剧《我爱我家》扮演的一个小人物“季春生”会突然被旧事重提。▲葛优二十三年前的一躺,成就当代人的坐姿示范一副面*肌瘦的葛优,懒散又颓废地躺在老式沙发上,穿着老头汗衫和工装裤,生无可恋的样子。现在的年轻人爱用这张“葛优躺”来形容对生活放弃抵抗的自己。二十年前,葛优扮演的“季春生”是一个懒惰颓废的反面角色,为什么到了今天它反倒被大肆追捧?勤劳很难致富,命运改变不易,敏感的年轻人感知到这一点又难以表诉,唯有用“葛优躺”聊以抵抗生活艰难,是一种自嘲,也出于无奈。“没有公开的抵抗行动,但他们无时不刻不在通过偷懒、开小差、装疯和造谣等隐蔽的形式默默地抗议着管理者,同时表现出一副顺从的表情,从不当面不满或不高兴。”耶鲁大学*治学和人类学斯特林教授詹姆斯·C·斯科特(JamesScott)把他在马来西亚观察到被剥削农民的行为,命名为“日常的抗争形式”,是弱者的一件武器。斯科特的研究帮助我们理解了类似“葛优躺”等戏谑的网络流行语盛行的原因,可是即便这三个字正中你的“日常抗争形式”,你是真的认同缴械投降的价值观吗?▲在《我爱我家》里,葛优饰演的季春生就是一个典型的“二混子”季春生在剧中刚出场时,好吃懒做,即使找工作时,也提出了各种“无理”要求:工作轻松、不被晒、可以赚钱。不同时期的人,通过不同的方式来表达对压力和空虚的不满,我却不认为每个人,都到了要通过劳动和坐姿上的“颓废”来疏解的程度。当“葛优躺”三个字及表情包流行起来,它就在粗暴地为一代人的“日常抗争形式”代言。文学评论家李陀认为,这些网络热词可能是作为崛起的新阶层们建构身份认同的一种努力,是他们无休止发明创作的原动力。这一观点也被伯明翰学派奠基人之一的理查德·霍加特所赞同,他在《识字的用途》一书里记录了早期英国工人阶级文化中看似粗鄙,实则对阶级文化与意识形成起到了积极作用。互联网亦如此,一代人正形成一个新的人群,他们发明粗犷、戏谑的新词,是为了缓解对新身份不确定而产生的焦虑,同时又起到笼络人心的作用,无不指向社会中坚力量主体面貌的改变。

▲同一个表情,被不同网友添加不同的文字,即有迥然不同的内涵。文字类表情包当道,到底算文字语言,还是图像语言?

包括“ICU”、“光想青年”、“XX自由”到“真香”,这些网络热词都发挥过同样的功能。如果追根溯源,对比早些年流行的“屌丝”、“白富美”、“高富帅”等词,可以发现网络流行语在年之后呈现井喷式涌现,那时的微博正逐渐形成公共的讨论空间,当时的主体人群由上一代人手中接过了表达民意的接力棒,而现在我们依然很容易从惯用统一的热词辨别出新的阶层。-2-为得以流通语言曾做出多次妥协哲人卡西尔说:“人是符号的动物。即用符号去创造文化的动物,动物只对符号做出条件反应,而人把信号变成有意义的符号。”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符号活动的构建过程,人生活在符号世界中,并且对不同符号做出不同反应。▲游客在河南安阳殷墟博物馆观看展出的卜甲,是中国古代占卜时用的龟甲,商周时期的甲骨上还契刻有占卜的文字,即甲骨文老祖宗画下符号,并赋予它意义,由图画文字到象形文字,一直演变至今。文字充当了一种载体,当文字发展到一个较为完备的状态的时候,语言就顺其自然产生了。春秋末年,随着著作的增多和传播需要,古语开始出现了割裂,一方面是便于书写,言简意赅的书面体,一方面是便于交流沟通,接近俗言的口头语。前者被称为文言文,后者被称为白话文。文言文和白话文的争议问题历史上较为明确的出现过两次,第一次发生在唐代初,以韩愈为代表反对魏晋时期的骈文,认为其过于注重形式,而偏离语言的实用性,提倡接近口语表达的散文体。第二次发生在近代,以胡适为代表反对自先秦至晚清的书面体,提倡利于大众交流的新文体。可以说,白话文撼动文言文的主流地位,是文化传播这一客观发展所决定的,注定达官贵人不再是知识的垄断者,精英文化是这样一点一点被大众文化所稀释的。明清的章回小说,例如《红楼梦》、《水浒传》等作品,是用当时的白话书写,使白话在民间得到广泛传播,但是,当时的正统的文学依然是文言文。

▲留美幼童摄于年,50多个幼童均是中国最早的官派留学生,被送到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美国著名学府。在当时也是破天荒的事,是清*府东学西渐的一次重大尝试

白话文和文言文并存的局面直至19世纪初,当时处于强势地位的西方文明开始进入东亚,整个汉字文化圈的各个国家纷纷掀起了学习西方的思潮。有人坚持汉字的传统,亦有人鼓吹废黜汉字,但汉字难写难读在当时被公认为是中国识字率低的一个主要原因。民间与*府始终致力于修正完善汉字简体的方案,多次发布又多次收回,方案终在年被群众接受,距离钱玄同在《新青年》上发表《减省汉字笔画的提议》一文整整过去了61年。汉字简化后,笔画减少,结构清晰,便于识字教学,为新中国成立时期扫除文盲起到了很大的积极作用。繁体字就这样为汉字文化的普及让位,这一中华文化的瑰宝,如今已退居教学、研究、文化、书法艺术等个别领域。▲《多宝塔碑》拓印版,唐天宝十一年(年)由当时的文人、书法家碑刻家刻石而成,原件现今保存于西安碑林第二室早在清廷年就规定北平官话为“国语”,这是普通话的前身。普通话实际上也是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为语法规范的,加上文言文随繁体字均被视为老旧的象征,故留下白话文一家独大。时间来到21世纪,受媒介变革的影响,白话文遭遇盛行一千多年来最凶猛的冲击,如同当年汉字简化运动的呼声一样高涨。如今所说的“白话文”,不是指中国从唐宋时期开始用白话文,而是以现代汉语口语为基础,经过加工的书面语。原本它常见于报章杂志、刊印书籍,而善用这种语言的人被冠以知识分子相称,可惜知识分子处于这个时代成为了边缘人,在急促的社会转型期无所适从。知识分子不再是社会主流文化的倡导者,取而代之的是古时地位地下的商人巨贾,知识分子无法通过劳动介入社会变革,他们要么迎合潮流,成为商业和权力的附庸,要么主动边缘化,成为一个无关紧要的人。连同他们所推崇的精神追求,也被大众文化解构为迂腐与过时,取而代之的是以直白、浅薄的口语化一统天下。口语化写作的时代,如何让人马上懂是传播的关键,所有人都秒懂、共鸣就会流传甚广,也正因为这种对快的追求,挤压了想象力生存的缝隙。▲蒋方舟无疑是少年老成的,因为成名较早,她赶上了靠文字吃饭的末班车“我们与高级生活的距离感消失了。”少年成名的作家蒋方舟对此深感无奈。她说她小时候爱看文学小说的一个主要原因,是看别人怎么高级地活着,那时通过阅读只能脑补和想象,关上书又回到了自己的生活里。如今大不同,人不需要通过想象,透过屏幕就直面各种各样的欲望,并且点击就能即刻拥有它们。身为作家蒋方舟这样向自己解释,为什么爱看文学的读者越来越少。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很清楚,无论是阅读力的退化、想象力的缺乏、耐心的减少,抑或是思考力的丧失,这些都和互联网撇不清关系。互联网介入现代人的生活不过二十多年,它挑起巨大的贫富差距,也拉平了信息的不对称。传播面临极大的挑战,传统的甲骨文、文言文、白话文、地方化口语,都做不到人群全覆盖,必须要更普通、更寻俗。因此,一种原生于网络大众的流行语言应运而生,从此叩开儒家思想把关千年的文化大门,通俗文化借势互联网,如潮水般浸透现代生活,把人脑洗刷得干干净净。-3-流行语、表情包的泛滥是我们无话可说的未来《奇葩说》自称是一档“好好说话”的网综,这在以明星真人秀大行其道的综艺界实属罕见,所以也饱受争议。

曾有一期“救猫还是救画”的辩题,节目里唇枪舌战,火药味一直蔓延到网络里,很少有谈自己的想法,多集中在点评节目里两方的表现,以及力挺的站队。

▲“救猫还是救画”不完全是脑洞题,近在眼前的巴黎圣母院大火,就将一切付之一炬

美术馆里一场大火突如其然,如果还可以救一样,你会选择救一只猫还是一幅画?这个辩题反应的其实是精英和百姓之间素来的矛盾。

自古艺术哲学这些上层建筑,能读出价值的人非富即贵,而普通老百姓忙于生计,眼里无非柴米油盐酱醋茶,对弱势群体和小人物的命运抱有更多同理心。

虽然节目中“救猫”的一方辩论输了,但就网络反响热烈,尤其提倡“救猫”的李诞所提出的“自私却不伤害别人的方式活着”,在网民心中大获全胜,其实本质上他们是看到了自己。

除了看到自己,他们还看到自尊心成功弹劾了来自精英人群的羞辱——节目中胜出的*执中、罗振宇所表现出的“高高在上的姿态”、“精英的口吻”、“境界高的人才听得到的‘远方的哭声’”,在网络中遭到民意讨伐。

▲只看到*执中“高高在上”的人,真可谓是“智慧不够,自尊心来凑“

可见,如果说最后决定救画的人,是权衡过舍弃生命还是艺术的两难,那么决定救猫的人,只有对于其他不救猫者的深恶痛绝,对此他们只能用一个“人间不值得”的表情包化解心头的愤慨。

▲“人间不值得”完全是网友对李诞的错误解读吗?

李诞说自己曾多次澄清,原话是“开心点朋友,人间不值得”,但是在大众文化口口相传里,前面半句硬是被阉割了,皆因这更符合大众的心理预期。

细细回想,李诞在这期节目里阐述的“救猫”理由,每一句他都是在用“人间不值得”的观点拆解,与其说他赢得满堂彩,不如说他是行走的表情包,而下面振臂高呼的人,完成了一场成功的“造神运动”。

▲节目现场对李诞直露的表白不绝于耳

所以,他与千年儒家思想唱反调才会被人奉为金句,与成功学、鸡汤文背道而驰的黑话听来振奋人心,这是当代人听得懂又只想听的话——语言是传播的媒介,媒介输送思想,想要别人乖乖听话,首先得让别人听懂你的话。

▲央视主持人开始改用网络语、段子点评时事,群众拍手叫绝

大数据按喜好喂饱网民的网络时代,人被惯得闭目塞听,就连央视的主播也需要开始学习用网络流行语、段子播报新闻,从而消除和民众之间的代际。岁的故宫都知道站出来笼络年轻人的钱包,高高在上播了41年才接地气,新闻联播的觉悟姗姗来迟。

讨伐对或错之外的声音全都被禁言,一个渺小的网虫,就像受限于辩论节目的观众,规则是只可按键,不可发言。

▲在《奇葩说》节目里,观众只有评判的权利,逐渐退化发表主张的能力

无论满腹经纶还是大字不识,在认同的公知身后,你们终会并肩站到一起,而令彼此都有感触的,无非就是“人间不值得”、“双击”。

参考资料

[1]国学新思潮,《汉语简史:从文言文到白话文》,年6月1日

[2]戎丹妍,《简体字并不是当代社会的“特产”》,《现代快报》,年9月10日

[3]罗东,《“葛优躺”,我们抵抗时代的稻草?》,新京报书评周刊,年7月27日

[4]沈河西,《“然并卵”落选年度流行语,因无形式无内容,只有使用者的任性?》,新京报书评周刊,年12月17日

[5]刘君君,《表情包的泛滥是我们无话可说的未来》,新京报书评周刊,年8月30日

往期回顾

点击阅读原文,

1
查看完整版本: 曾经满腹经纶的我,怎么如今只会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