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羊史记.看新鲜的历史撰文:琴剑霜月编辑:吃硬盘吧插画:发达蚊大清同治十三年的腊月初五,年仅十九岁的爱新觉罗·载淳于紫禁城养心殿薨逝。他是清帝国诸位皇帝中最短命的一个,甚至还不如自己孱弱的父亲——三十一岁的咸丰活得长久。由于同治帝生前喜欢带着亲随出宫到市井间游玩,便有传言说他曾在烟花柳巷流连忘返,染上梅*。只不过皇家为了保存颜面,才对外说是得了天花去世。染上性病而死,对满清皇室的确是大大的丑闻。那么这种说法究竟是真是假,传言的背后又饱含了同治一生的多少悲欢离合呢?#01:幼年登基,顽劣成性大家对辛酉*变的前因后果想必都不陌生,*变后八大臣被扳倒,年号由“祺祥”改为“同治”,既是载淳一生帝业的开端,也是两宫太后垂帘听*之始。此时的同治年方六岁,*务悉数交由两位母后处理,他主要的任务则是读书识字。为了让小皇帝受到良好的教育,慈禧、慈安两位太后在选择师傅上面可谓煞费苦心。同治帝的几位老师中,有祁寯藻这样曾担任道光、咸丰两朝讲官的三朝帝师;有李鸿藻这样书画功底深厚的清流派领袖;也有倭仁这样儒学造诣极高的学者。这些先生无论在品德还是才学上,都是大清朝数一数二的人物。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同治有这么多德才兼备的老师,可惜自己却天生不是学习的料。满清对皇子的教育历来十分严格:阿哥们每天凌晨四五点钟就要到上书房“打卡”,除了刻苦读书,还要熟习弓马;今天的孩子们上学起码有周末和寒暑假,但皇子们只能在元旦、端午和中秋三大节,以及皇阿玛和自己生日这几天才可以放假,其余时间须得勤加用功,不容间断。这样的课业压力,对于同治来说简直是炼狱般的煎熬。晚清幕僚赵烈文在《能静居日记》中记载了同治皇帝上课的趣事:有一回倭仁讲授儒家经典,讲到“君子不器”一句,小皇帝故意用手盖住“器”字下面两个“口”字,问倭仁此句何解?倭仁一看,“君子不器”变成了“君子不哭”。还有一回读《尚书》,同治故意将“曰若稽古帝尧”“曰若稽古帝舜”中的“帝”读作“屁”字。每每遇到这种情形,倭仁在哭笑不得的同时,都以“禀告太后”相威胁,小皇帝听见“太后”两个字,顿时不敢再使性,委屈地央告师傅下次不敢了。可到了下一回,便又把之前立的flag忘到脑后了。虽是学生,但毕竟是皇帝,君君臣臣,这几位老师又怎敢真的责罚同治呢?一来二去,同治到了十六岁,看奏章时竟然还不能读出完整的句子,其文化水平之糟糕可想而知了。#02:玩心不减,婚姻不幸同治读书不上心,在玩乐上却兴味盎然。他的父亲咸丰是个大戏迷,不但爱看戏,还爱亲自演戏,甚至自己改编剧本,让宫廷剧团和民间戏班子来表演。据说英法联*逼近北京时,咸丰还在每日看戏来打发时间、排解苦闷。有其父必有其子,从小耳濡目染的同治也爱看戏,但他没有先皇那样的艺术水平,顶多在节日的戏场里凑凑趣儿。比如在《打灶》一出中,他就只能扮演台词寥寥的灶王爷,摇头晃脑以求自我娱乐。爱看戏倒也罢了,随着渐渐长大,同治越发厌烦起深宫中的生活。身边的那些伴读和小太监们每每说起外面的新鲜事儿,引起了少年同治对市井民间的无限向往。他开始借各种由头溜出宫去,到紫禁城外探索新的天地。圆明园毁于一旦后,慈禧想重修园子,授意同治。一方面是母亲的心愿,另一方面正中自己下怀,同治便不顾百官反对,下旨修园。工程开始后,他便常借着去园子监工审查的名义,出宫游玩。这事儿不久便捅到了两宫太后那里,慈禧恼恨于儿子不成器之余,也只得停止了圆明园的重建。但同治的玩心已经收不回来了,有个花花世界勾着他,他更加无心读书和*务了。我们今天说起慈禧太后,都觉得她冷酷刻薄,但对同治这个亲生的儿子,慈禧还是宠溺多于严格。正是幼时的疏于管教,才养成了同治青少年时任性顽劣的性格。眼看儿子渐渐成人,却还像孩童那般嬉闹,慈禧和慈安一合计,决定为皇帝立后——有了媳妇儿,男人的心就稳下来了。哪知,这却是另一桩悲剧的开始。原来,在皇后的人选上,慈安和慈禧产生了分歧:慈安看上的阿鲁特氏,其父亲崇绮乃是清代唯一一位旗人状元,书香门第的女儿,自然是文雅端庄;而慈禧相中的却是员外郎凤秀的女儿富察氏。与阿鲁特氏不同,富察氏少了几分稳重,却是姿色俏丽,善解人意。两宫太后无法达成一致,干脆让同治自己选择。结果,同治选择了阿鲁特氏为后,这可令慈禧内心十分不爽——敢情自己亲生骨肉,不和自己一条心,却更乐意听慈安的意见?在慈禧的干预之下,富察氏虽然没当上皇后,但也被封为慧妃。可自此以后,慈禧看阿鲁特氏便处处不顺眼,加上阿鲁特氏为人柔和内向,不善言辞,更加不讨慈禧的喜欢。同治与皇后感情深笃,但又被母亲和妻子夹在中间,心中苦闷可想而知——这紫禁城就像一座牢房,他是一天都不想待了。#03:梅*天花,扑朔迷离了解了同治帝在紫禁城的生活状态,我们似乎容易得出这样的结论:少年天子喜好游乐,加之婚姻不顺,便屡屡出宫,到那花街柳巷寻求感官上的刺激。一来二去,染上了花柳病,还没活到二十便呜呼哀哉了。那么这样的结论究竟有无确凿的证据呢?据记载,同治十三年十月,皇帝驾幸西苑时受凉,病情恶化很快,出现了四肢无力、发热头眩的症状,御医们于是轮班值守,以备不时之需。然而,御医们的精心救治未能挽回同治的生命,传闻他弥留之际,下身溃烂,臭不可闻,似乎是梅*之状。同治经常出宫是真,逛过窑子也恐怕确有其事,但根据野史秘闻便说他死于梅*,还是有些想当然了。梅*的潜伏期长达五年之久,这意味着同治早在十四岁甚至更小的时候便染上性病,显然不太可能。因此,我还是相信官方的说法——同治实际上是死于天花。关于同治去世前的情形,还有另一段传闻。儿子得了病,做娘的自然心急。慈禧命将痘神娘娘迎到养心殿,整日叩拜祈福,期盼娘娘早点将撒下的天花收回。心诚则灵,还别说,同治的病情竟真的有所好转。不出几日,他脸上的痘便已结痂,危险期似乎过去了。宫里也吹吹打打,喜气洋洋地将痘神娘娘送出宫去。数日后的一天,皇后阿鲁特氏因为一些小事,又被慈禧骂了一顿。委屈的阿鲁特氏忍不住到同治面前诉苦,病中的同治只得虚弱无力地劝皇后暂且忍耐,以后总有出头之日。哪知皇帝身边到处都是慈禧的耳目,这话很快传到了她的耳中。慈禧怒不可遏,直接冲进同治的寝宫,薅住皇后的头发,就是一顿*打。同治看在眼里,又急又气,无法阻止,病情复又恶化,很快便呜呼哀哉了。无论是天花还是梅*,同治年在那个寒冷冬日*归西天终是事实。儿子的死,成了慈禧人生的转折点。在接下来三十余年听*的日子里,她一改对同治的宽纵放任,对新登基的光绪动辄责备喝骂,处置*敌更是毫不留情。事实上,作为一个母亲、一个长辈,缺乏耐心的慈禧并未仔细思考同治和光绪两个孩子各自适合什么样的教育模式。一贯自信的她只是简单粗暴地将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小皇帝们的身上,在造成同光二帝人生悲剧的同时,又何尝不是酿成了自己的悲剧呢?推荐阅读:还原真实的慈安太后,比慈禧更厉害的狠角色,一个改变大清历史的女人雍正的帝王之术有多强,看完这一段你就懂了一句话掀起的轩然大波,为道光朝埋下了衰败的伏笔本作品版权归鱼羊史记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欢迎转发朋友圈。鱼羊作者团
对我们最大的支持,点个“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