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爱生命大讲堂荐读
舌诊,是一个可以窥探身体秘密的技术。血虚、气虚、痰湿、还是血瘀?都可以在你伸出舌头的刹那,看出个大概。最让人羡慕嫉妒恨的是“桃花舌”一般来说,平和体质的人,最纯美的舌象是桃花一样的淡红色,上面有一层薄白苔,这种让人羡慕嫉妒恨的舌象被称为“桃花舌”。
舌诊,又称为望舌,是通过观察舌象的变化,了解机体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用来诊察、了解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
舌诊时按照舌尖-舌中-舌根-舌侧的顺序进行观察。先看舌体再看舌苔,30秒左右。如果一次望舌判断不清,可令病人休息3~5分钟后,重新观察一次。
下面是临床常见的舌苔超清彩色图谱,有了这些高清舌诊图谱,看舌头知健康,人手一份!
舌形和舌面1舌有红点——热盛内结
舌上有红点或芒刺,则内热过盛。
舌尖、舌中、舌两边有红点、芒刺,分别代表心火亢盛、胃肠热盛、肝胆火旺。
2裂纹舌——精血亏虚
裂痕中一般无舌苔覆盖,是精血亏虚的表现。裂痕中一般无舌苔覆盖,是精血亏虚的表现。舌苔白而又裂纹者,为精血亏虚;舌绛红而干,有裂纹者,为热盛伤津。
3舌有齿痕——阳气虚
舌体偏白,舌苔偏白,说明脾肾阳虚、身体内有水湿痰饮
此舌象的舌质非常柔软,说明身体阳气虚,体能有所衰退。
4淡白舌——体内虚汗
淡白舌而属于机体虚证、寒证之舌象。
5红舌——有热邪
舌尖红有芒刺表示心火上炎;舌色较红,舌苔*且干燥表示内有实热;舌体红且舌苔少或无苔,则阴虚内热。
主热证,可能是身体积热过多,同时观察舌面上是不是有红点。
6绛舌——热邪较盛
舌色红绛而舌体干燥,有芒刺或裂纹,为内热炽盛;舌色红绛而无舌苔且光滑,为胃、肾阴虚枯竭。
此舌象是热邪深入营血的表现,通常已经耗损津液了,色越深表示热邪越盛,病症越重。
7紫舌——血液循环不畅
舌色青紫,是血液循环不畅引起的。舌色紫偏红,可能体内积累了太多的热。
寒证、热证,或者瘀血证都可能会出现这种舌象,主要由血液运行不畅引起的。
舌头的大小
1胖大舌——内有虚寒
注意观察舌头的颜色,舌苔以及舌面是否有红点等。
舌苔偏*者,多属于心脾热盛;舌体肿胀而舌色紫暗者,多属于瘀血阻络。
2胖淡舌——阳气虚弱
由于阳气虚弱,温煦、推动的功能受到影响,水液的输布功能减弱,于是出现舌体胖大且颜色淡白的现象。
胖淡舌是阳气虚弱、水湿潴留的表现。
3瘦红舌——缺乏营养
舌色偏红代表体内有热,或有炎症发生,热久伤津,体内营养被消耗。
舌头偏瘦是身体缺乏营养和水分的证明。
4瘦淡舌——气血两虚
瘦淡舌上如有明显的苔垢,大多伴有轻度感冒或者是消化大良,提醒患者体质虚弱。
主要反映气血两虚,机体营养不良的病理状态。
5老舌——正邪对峙
舌苔颜色*白、灰黑,病多主实证、热证。
老舌常见于正邪双方相持阶段,即病邪的气势很凶,但是机体本身的抵抗能力也很强。
6嫩舌——代谢功能低下
多主虚证、寒证、湿证。
内脏功能衰弱、营养代谢功能低下、机体抵抗能力或者体质虚弱的亚健康人群经常出现这种舌象。
舌苔的厚度
1薄苔——病情较浅
舌苔薄白,舌质淡红是正常的舌象;薄*舌苔主要反映热证初起时的病理特征。
为正常舌苔或疾病初起,或显示病情清浅。
2厚苔——肠胃积滞
如果舌质红,舌苔*、厚而干,为气分热盛伤阴;如果是淡红舌,舌苔厚、白腻,为痰饮、湿浊、食滞等。
主病情由轻转重,或有肠胃积滞的现象。
3燥苔——吐泻伤津
如果舌苔只是干燥偏白,表示身体中水液循环不佳;若舌苔干燥而色*,为胃热炽盛,损伤津液;舌苔干燥而色黑,为热极阴伤。
一般主高热、吐泻伤津。还要注意检查舌头本身的颜色。
4糙苔——津液亏损
如果体内干燥状况变严重,就要担心长期性的慢性病,如高脂血症、糖尿病症,有气喘的人会感到呼吸困难。
糙苔微津液亏损之重症。
5滑苔——精神不济
如果身体又容易疲劳、精神不济、有气无力等现象,表示身体处于各种功能下降、免疫力降低的状态。
主虚证、寒证。还要注意舌头的大小和舌边缘的齿痕。
6腻苔——湿浊蕴结
舌苔颜色发白,粘附在舌头表面,表示体内虚寒且充满湿气;如果舌苔颜色发*,表示体内湿邪或痰浊蕴结化热。
表示湿浊蕴结、阳气被遏制,主痰湿、食积。
7腐苔——内热过旺
要注意因为暴饮暴食引起的身体不适及感染症。
腐苔多属热证,主食积、痰湿。
舌苔的颜色
1白苔——湿浊痰饮
舌苔薄白为正常舌苔或表证初起。苔薄白而润滑,为里寒症、寒湿症;苔薄白而腻,为湿浊、痰饮。
根据舌苔的湿润度、薄厚,可以分为薄白苔、白滑苔、白干苔、白积粉苔等。
2*苔——由寒化热
薄*苔主热轻;*苔主热重;焦*苔主热极;*腻苔主湿热证。
*苔主病,主脾胃病,里证、热证。
3灰苔——湿浊困阻
舌苔一旦转变为灰色,代表疾病已经在身体内扎根,病情变得严重。
舌苔灰白表示身体寒湿或湿浊困阻;舌苔灰*而干燥,表示身体有内热,耗伤津液。
4黑苔——邪热加重
黑干苔表示受到慢性病、发炎的影响;黑腻苔表示体内长期积累过多的热邪与湿气。
黑苔显示病情较重,或是病情有慢性化的趋势。
一、气虚体质典型舌象
1舌淡胖,有瘀点
舌质:暗淡胖大
舌苔:薄
舌面:舌前半部有明显瘀点
此舌象患者多见乏力、易疲劳、怕冷、运化无力导致的腹胀、不思饮食等症状。
2暗淡舌,薄腻苔
舌色:暗红色
舌苔:薄腻苔
舌面:湿润
这种舌象多为正气亏虚,中焦运化不利。患者伴有全身乏力,记忆力减退,胃口变差,大便异常等症状。
2胖嫩舌,如镜面
舌色:偏红
舌质:嫩
舌体:胖大
这种舌象是典型的气阴两虚,这类患者会出现乏力、气短、精神萎靡、消化较差等症状。
3淡暗舌,有瘀点
舌质:暗淡
舌苔:少且薄白
舌体:舌尖红,有轻微瘀点
此类舌象称为暗淡舌,临床上这种舌象大多是由于病情复杂,长期气血双亏所导致的。
4舌淡胖,且苔白
舌体:偏淡,较大
舌质:娇嫩
舌苔:发白
这种舌象多由气虚引起的,肺脾气亏,宗其不足,故表现出舌质胖嫩,苔白等。
5淡胖舌,有齿痕
舌质:偏淡
舌苔:白
舌体:胖大,边有齿痕
此类舌象多见于亚健康人群。此舌象患者或有消化不良、四肢乏力、大便不成形等症状。
6淡红舌,有瘀点
舌质:淡红
舌体:稍胖大
舌尖:有分散的瘀点
这类舌象多见于慢性消耗性疾病,是由长期正气亏虚,气虚血瘀所致。
7舌淡红,苔薄白
舌质:偏淡
舌苔:薄且白
舌体:瘦薄
此种舌象多为脾气虚弱之象,加之中气虚弱,脾不统血。此舌象患者容易神疲乏力。
8舌淡白,舌质嫩
舌色:淡白
舌质:质嫩
舌苔:薄
此类舌象常见于工作劳累,精神压力比较大或者平时脾胃功能差的人群。
9舌淡薄,且苔白
舌体:稍薄
舌质:淡
舌苔:白
这种舌象多由肺肾气虚,肃降失常所致。长期肺气虚弱,久病伤肾。肾为气之根,肾不纳气则咳嗽。
10淡红舌,苔薄白
舌质:淡红
舌苔:薄且白
舌面:较为湿润
此种舌象多由素体气虚,风寒外袭,肺气失宣,上窍不利所致。
11舌暗红,苔*腻
舌质:暗红
舌苔:*腻
舌体:舌边有齿痕
*腻苔且边有齿痕则表示痰湿重且有化热的趋势,齿痕位于舌根后部,说明病位偏于下焦。
12瘦小舌,薄腻苔
舌质:瘦小
舌苔:薄腻
舌面:津液较多
此舌象患者同时还可能伴有面色萎*,肩背、腰腿酸痛,食欲缺乏,头昏脑涨,骨质疏松等症状。
13暗红舌,胖大舌
舌质:暗红
舌苔:薄白、微干
舌体:两边有齿痕
此舌象患者或有精神疲劳、手足心热、胃脘痞满、食欲缺乏、面色苍白、心烦不舒等症状。
14暗淡舌,*腻苔
舌苔:*腻
舌质:暗淡
舌体:两边有齿痕
此舌象患者或同时有面色少华、手足不温、怠倦食少、便溏、咳嗽、短气、痰多等症状。
15淡红舌,苔薄白腻
舌质:淡红
舌体:胖大
舌面:有细碎裂纹
此舌象患者或有神疲乏力、口干少饮、食欲缺乏、心慌气短、面色苍白、心烦意乱等现象。
16胖大舌,薄白苔
舌体:胖大
舌面:两边有明显的齿痕
舌苔:薄白
此舌象患者或有怕冷、大便溏泄、小便清长、四肢发冷、容易疲劳困倦、免疫力低下等症状。
二、阳虚体质典型舌象
1胖嫩舌,质淡白
舌质:淡白
舌体:胖嫩
舌苔:白色
这种舌象大多是由于脾胃虚寒、气血不足形成的。
2淡胖舌,有齿痕
舌色:淡
舌苔:白
舌体:胖大且边缘有齿痕
此类舌象大多见于慢性病患者,如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等慢性消耗性疾病。
3舌色谈,苔白腻
舌色:较淡
舌苔:白腻
舌体:胖大
此种舌象多由于寒湿内停,痹阻经络所致。寒湿之邪侵袭腰部,气血运行不畅,故腰部冷痛重着。
4胖淡舌,淡白苔
舌色:较淡
舌体:娇嫩
舌质:胖淡
该舌象患者或有形寒肢冷、腰痛脚软、头昏、眼花、气短、四肢无力、身体疲乏、便溏、溲清等症状。
5胖嫩舌,薄白苔
舌质:较嫩
舌体:柔软
舌面:光洁滋润
这种舌象多主虚证、寒证、湿证。
三、阴虚体质典型舌象
1碎裂舌,面干苔
舌质:碎裂
舌色:较红
舌苔:苔*,略厚且干
这种舌象主要见于风痰上扰,损伤阴津。
2瘦红舌,苔薄白
舌质:暗红
舌苔:薄白、微干
舌体:两边有齿痕
瘦红舌大多是由于肝肾阴虚、瘀*内蕴形成的。此舌象患者或伴有头晕目眩、目干、容易疲劳等。
3舌质红,舌少苔
舌苔:少
舌质:较红
舌体:舌乳头明显
此舌象提示患者肝肾不足,渐以化热、目失所养。此舌象患者或伴有咽干舌燥、失眠多梦等症状。
4裂纹舌,舌少苔
舌质:较嫩,色浅
舌体:胖大
舌面:有裂纹
一般有此舌象的患者提示气血不足,肝肾阴虚。若舌苔薄白,滑腻,说明身体中有水液积聚。
5舌暗红,苔薄*腻
舌质:暗红
舌体:胖大
舌苔:*薄腻
此舌象患者或有两颧红赤、形体消瘦、潮热盗汗、五心烦热、睡眠不稳、头晕、大便干燥等现象。
6舌鲜红,舌少苔
舌质:鲜红
舌苔:少
舌体:偏瘦
此舌象的人大多肾阴不足,不能上济于心,导致阴虚心火偏旺,所以出现舌质偏红,舌尖上遍布瘀点。
7裂纹舌,红绛舌
舌质:红绛
舌面:有裂纹
舌苔:较少
这类裂纹红绛舌多是由于阴虚火旺,热盛伤阴日久,津液亏损,不能濡养舌头,导致舌面出现裂纹。
8舌淡红,镜面舌
舌质:暗红
舌苔:薄白、微干
舌体:两边有齿痕
此舌象常见于慢性消耗性疾病,临床常表现为口渴、精神萎靡、疲倦乏力、气少懒言、语气低微等。
9裂纹舌,白腻苔
舌苔:白腻、厚
舌质:暗红
舌体:中有裂纹,两边有齿痕
此舌象患者或有燥热、情绪烦躁抑郁、失眠多梦、腹胀、消化不良、口干舌燥等症状。
10地图舌,舌质红
舌苔:剥落呈地图样
舌体:瘦薄
舌面:有紫色瘀斑
这种舌象的人大多阴虚内热,胃阴亏虚。此舌象患者或伴有五心烦热、胸闷气短、身体疲乏等症状。
11舌质红,薄*苔
舌苔:薄且*
舌质:红
舌色:两边、中部较深
此舌象患者或有头晕耳鸣、耳目干涩、视力减退、面部烘热或颧红、口燥咽干、五心烦热等症状。
12舌质红,镜面舌
舌面:偏干,有裂纹
舌质:红
舌面:光滑少苔
此舌象多是由于素体阴虚或平时偏食辛辣食品,耗伤阴津;或是热证灼伤胃阴。
13瘦红舌,*腻苔
舌体:瘦小
舌质:暗红
舌苔:*腻,且干
此舌象提示肝火偏旺、胃热偏盛。常见手足心热、潮热盗汗、烦躁抑郁、失眠、双目视物不清等症状。
14裂纹舌,*腻苔
舌苔:少苔或无苔
舌质:较红
舌面:有细小裂纹
此舌象提示身体肝肾阴虚、气血瘀滞。常见于手足心热、容易口燥咽干、喜食寒凉、大便干燥等症状。
15淡红舌,薄白苔
舌体:有裂纹
舌质:淡红
舌苔:中后部略厚白腻
此舌象提示肝肾亏虚。常见健忘、眩晕、耳鸣、胁痛、腰膝酸软、口燥咽干、失眠多梦等现象。
16舌质红,有糙苔
舌苔:干燥厚腻且发白
舌质:红
舌面:有一条深裂纹,两边有齿痕
此舌象提示患者阴虚内热、脾肾阴虚。常见神疲乏力、口燥咽干、心烦失眠、头晕耳鸣等症状。
17深红舌,苔偏薄
舌质:略干
舌苔:偏薄
舌色:深红
此舌象提示痰阻血瘀、肺肾阴虚、内火偏旺。常见口苦口干、大便干燥、小便短赤、夜间多梦等症状。
一、气虚体质典型舌象
1舌淡胖,有瘀点
治法:益气化瘀通络
用药:由于气虚是主要原因,可用*芪来益气,祛瘀时可使用丹参、川芎、当归等养血活血的药物来祛除血中的瘀滞。
使用桂枝既可以温经通络,又可以通达阳气;如果病程很长,也可以加用地龙、全蝎等搜风通络的药物帮助祛除络脉中的风邪和瘀滞。
2暗淡舌,薄腻苔
治法:健脾养血,扶正强体
方药:中药以*芪、当归、白扁豆、太子参等健脾胃养气血为主,配合使用泽泻、茯苓等化湿利水之品。
穴位疗法:可艾灸足三里、中脘穴。
3胖嫩舌,如镜面
治法:健脾
方药:常用中药主要有枸杞子、知母、*檗、生地*,以及太子参、*芪、淮山药、白扁豆等。
还可以使用成药知柏地*丸和参苓白术丸,两者需要同时服用效果才明显。
4淡暗舌,有瘀点
治法:补气养血,祛瘀解*
方药:药物以炙*芪、太子参、猪苓、茯苓、赤芍、干地*、当归、鸡血藤、丹参、阿胶、炒白术等组方,扶正为主兼顾活血化瘀解*,成药可以使用八珍丸和健脾益气颗粒。
穴位疗法:可以选择三阴交、昆仑、足三里等,可采用艾灸、针刺等方法,二者结合效果更好。
5舌淡胖,且苔白
治法:健脾补气
方药:适宜使用人参、*芪、白术、炙甘草、当归、陈皮、升麻、柴胡、火麻仁等组方。成药可以采用补中益气丸。
穴位疗法:常用百会、气海、大肠俞、关元、足三里等,针用补法,加艾灸。
6淡胖舌,有齿痕
治法:健脾益气,化湿止泻
方药:主要采用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山药、桔梗、白扁豆、莲子肉、砂仁、薏米、陈皮、红枣、干姜等组方,成药可以选用参苓白术丸、健脾丸等。
穴位疗法:主要选取脾俞、胃俞、中脘、天枢、关元等穴位,针用补法,适宜艾灸足三里、三阴交等。
7淡红舌,有瘀点
治法:补气血,化瘀消肿
方药:药物以*芪、*参、白术、茯苓、当归、远志、酸枣仁、仙鹤草、车前草、丹参等组方。成药可服用归脾汤配合健脾益肾颗粒。
穴位疗法:宜采用乳根、肺俞、肩井、三阴交、血海、足三里、期门、膻中、关元、气海等,宜采用平补平泻的手法。
8舌淡红,苔薄白
治法:补脾益气,固冲调经
方药:主要采用白术、当归、茯苓、*芪、远志、桂圆肉、酸枣仁、人参、木香、山药、薏米、炙甘草等组方。成药可用人参、归脾丸等。
穴位疗法:主要可采取气海、足三里、地机、脾俞等,宜采用补法,脾俞穴可以加用艾灸。
9舌淡白,舌质嫩
治法:补益心脾,养心安神
方药:中药多用人参、白术、*芪补新宜脾。用远志、酸枣仁、桂圆肉、合欢皮、夜交藤等补心益脾,安神定志。用当归滋阴养血,用木香行气疏脾。
穴位疗法:主要选取脾俞、心俞、神门、三阴交等,采用补法,适宜加艾灸。
10舌淡薄,且苔白
治法:补肾纳气,止咳润肺
方药:多用熟地*、山茱萸、山药、茯苓、泽泻、牡丹皮、制附子、人参、蛤蚧、白术、五味子等组方。成药可以服用六味地*丸和参蛤丸。
穴位疗法:多采用肾俞、太溪、肺俞、太渊、膏肓、足三里,膻中、丰隆等,常用补法或灸法。
11淡红舌,苔薄白
治法:辛温解表,宣肺散寒
方药:多用杏仁、紫苏叶、防风、荆芥、羌活、独活、柴胡、前胡、枳壳、茯苓等中药组方。成药可以服用感冒清热冲剂治疗。
穴位疗法:主要穴位可采用列缺、迎香、中脘、风池、合谷等。
12舌暗红,苔*腻
治法:健脾除湿,行气化瘀
方药:口服药物以*参、白术、茯苓、柴胡、当归等为主药。可以采用*檗、苦参、虎杖等药物煎汤外洗患处。成药有参苓白术丸、加味逍遥丸、四妙丸等。
穴位治疗:常取气海、关元、子宫、足三里、期门、太冲等。
13瘦小舌,薄腻苔
治法:调补气血,补益肝肾,祛除湿邪
方药:药物可以用白术、*芪、茯苓、桂枝、牛膝、枸杞子等为主。成药可选用归脾汤配合健脾益肾颗粒。
穴位疗法:常取穴位有大椎、肩井、足三里、合谷、太冲、肝俞、脾俞、外关、丰隆、肾俞等。
15暗红舌,胖大舌
治法:健脾益气,行气化瘀
方药:中药可选用桃红四物汤和四君子汤加西洋参、荆芥、防风、苏叶、银花、牛膝、荷叶、白花蛇舌草、益母草、*芩等配合使用。
穴位疗法:选用脾俞、胃俞、膈俞、足三里、气海、血海、大椎、三阴交、阴陵泉、期门、太冲等。
15暗淡舌,*腻苔
治法:扶正为主,去邪为次
方药:多使用*芪、甘草、钟乳、人参、桂心、茯苓、白术、五味子、麦冬、干姜、石英、紫菀、款冬花等组方。成药可以选择参苓白术、补肺丸等。
穴位治疗:选择印堂穴、迎香穴、尺泽穴、列缺穴、风门穴、脾俞穴、肺俞穴、百会穴、合谷穴等。
16淡红舌,苔薄白腻
治法:健脾益气,清胃降逆
方药:中药可选用菊花、西洋参、川牛膝、远志、酸枣仁、桃仁、红花、苦参、防风、莲子、益母草等组方。成药可选用八珍汤加葛根汤等。
穴位疗法:穴位选用期门穴、肝俞穴、脾俞穴、内关穴、上脘穴、中脘穴、关元穴、膻中穴、三阴交穴、足三里穴、风池穴、大椎穴、气海穴等。
17胖大舌,薄白苔
治法:健脾补气,祛湿化痰
方药:可采用成药玉屏风散或者将*芪、白术、防风以2:1:1的比例研磨成粉,每次用开水冲5克左右,每天两三次。若饮食不好,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参苓白术丸。
穴位疗法:可选择足三里穴、气海穴、百会穴、大椎穴等,若有痰湿咳嗽,加丰隆穴、风门穴。
二、阳虚体质典型舌象
1胖嫩舌,质淡白
治法:健脾补肾,解*抗癌。
方药:以宜炒白术、*芪、半夏、*参、旋覆花、代赭石、茯苓、焦三仙、白花蛇舌草等为主,成药可以选用健脾益肾颗粒。
穴位疗法:胃癌针灸取穴主要为脾俞穴、胃俞穴、膈俞穴、足三里穴、条口穴、丰隆穴、关元穴等,可滋阴、健脾、化痰。
2淡胖舌,有齿痕
治法:温阳、滋肾、固涩
方药:多用熟地*、山茱萸、山药、茯苓、泽泻、牡丹皮、附子等。成药可用金匮肾气丸治疗。
3舌色谈,苔白腻
治法:散寒化湿,温经通络
方药:主要用干姜、甘草、茯苓、白术、熟地*、独活、牛膝、桑寄生等组方。成药可用舒筋活络丸、独活寄生丸等。
4胖淡舌,淡白苔
治法:健脾益气,温补肾阳
方药:多使用牛膝、车前子、杜仲、续断、天麻、附子、白芍、白术、干姜、茯苓、桂枝、*参、炙甘草等组方。成药可以选择附子理中丸、舟车丸等。
穴位疗法:选择关元穴、气海穴、中极穴、脾俞穴、肾俞穴、足三里穴、丰隆穴等。
5胖嫩舌,薄白苔
治法:补益肝肾,健脑通络
方药:应选择健脑补肾的中药,可以选用人参、鹿茸、肉桂、当归、远志、红景天、川牛膝、金樱子、砂仁、豆蔻等组方。成药可以选用健脑补肾丸等。
穴位疗法:针灸头部的运动区。加百会穴、风池穴,点刺大椎穴
、肩髎穴、肩髃穴、臂臑穴、外关穴、曲池穴、合谷穴、四缝穴、肝俞穴、脾俞穴、肾俞穴、伏兔穴、足三里穴等穴位。
三、阴虚体质典型舌象
1碎裂舌,面干苔
治法:平肝熄风,化痰生津
方药:药物以钩藤、菊花、羚羊角等为主药,兼用瓜蒌、麦冬等。
穴位疗法:主要取风池穴、肝俞穴、肺俞穴、肾俞穴等,可在以上穴位按摩、艾灸。
2瘦红舌,苔薄白
治法:清热养阴,解*化瘀
方药:中药以知母、*檗、生地*、熟地*、山茱萸、牡丹皮、山药、泽泻、土茯苓、赤芍、白芍、半枝莲、龟甲、*芩、杜仲等组方。
穴位疗法:取穴主要有肾俞穴、关元穴、中极穴、三阴交穴等,并根据患者具体体质状况选择补法和泻法或补泻兼施。
3舌质红,舌少苔
治法:滋补肝肾,清热明目
方药:中药多使用枸杞子、女贞子、肉苁蓉、锁阳、桑葚、红参、菊花、兔丝子、熟地*、茯神等组方。成药可以选择杞菊地*丸、六味地*丸、明目地*丸等。
穴位疗法:选择印堂穴、阳白穴、四白穴、太阳穴、外关穴、养老穴、气海穴、关元穴、太冲穴、足三里穴等。
4裂纹舌,舌少苔
治法:健脾补肾,养肝补血。
方药:中药可以选用人参、茯苓、鹿茸、三七、丹参、熟地*、山药、山茱萸、枸杞子、五味子、兔丝子、女贞子、肉苁蓉、何首乌等组方。成药可以选用杞菊地*丸、金匮肾气丸、左归丸、大补阴丸等。
穴位疗法:选择脾俞穴、膈俞穴、肾俞穴、气海俞穴、太溪穴、照海穴、外关穴等,并在白斑处围刺等。
5舌暗红,苔薄*腻
治法:清热滋阴,利咽润喉
方药:中药可选用紫苏、桔梗、西洋参、款冬花、蒲公英、鱼腥草等组方。成药可选用消风散等。
穴位疗法:选择天突穴、廉泉穴、水突穴、风池穴、合谷穴、列缺穴、尺泽穴、丰隆穴、足三里穴、膻中穴等。
6舌鲜红,舌少苔
治法:清热降火,滋阴安神
方药:中药采用人参、玄参、丹参、茯苓、茯神、远志、桔梗、五味子、当归、天冬、麦冬、柏子仁、酸枣仁、生地*等。成药可服用天王补心丹、交泰丸等。
穴位疗法:取穴可以选用内关穴、阴郄穴、心俞穴、通里穴、太溪穴等。多用补法,可以使用艾灸、按摩等方法。
7裂纹舌,红绛舌
治法:滋补阴精,益气生津
方药:中药主要以西洋参、麦冬、半夏、*参、延胡索、半枝莲等益气养阴生津之品为主。
穴位疗法:主要取脾俞穴、胃俞穴、膈俞穴、足三里穴、三阴交穴等。
8舌淡红,镜面舌
治法:培补元气,养阴生津
方药:治疗常选用沙参、麦冬、五味子、*芪等,同时辅以白花蛇舌草、半枝莲、马鞭草、山豆根、贝母、胆南星等清热解*,化痰散结。成药常以生脉饮加百合固金丸。
穴位疗法:可以取肺俞穴、脾俞穴、太渊穴、尺泽穴、足三里穴等,可采用按摩或艾灸等方法。
9裂纹舌,白腻苔
治法:疏肝健脾
方药:如果是脾虚为主的,选择用四君子汤;夹有湿邪的选择用参苓白术汤加减;湿邪较重的用平胃散加二陈汤;如果脾阳虚用附子理中汤;肝郁较重使用加味逍遥汤加减。
穴位治疗:穴位选择脾俞穴、中脘穴、下脘穴、胃俞穴、内关穴、期门穴、三阴交穴、足三里穴等。
10地图舌,舌质红
治法:滋阴清热,活血化瘀
方药:药物可用菊花、枸杞子、熟地*、山茱萸、山药、牡丹皮、泽泻、红花、麦冬、五味子、知母、百合等组方。
穴位疗法:穴位可选天井穴、间使穴、关元穴、合谷穴、足三里穴、三阴交穴等,可采用平补平泻法按摩、艾灸或者拔罐。
11舌质红,薄*苔
治法:疏肝理气,清热去火
方药:可采用栀子、柴胡、当归、白芍、白术、茯苓、甘草、牡丹皮、薄荷、*连、*翘、*芩、菊花等组方。成药可选用加味逍遥丸与*连上清丸配合使用。
穴位疗法:可以采用内关穴、通里穴、太溪穴、大椎穴、太冲穴、胃俞穴、肝俞穴、足三里穴等。
12舌质红,镜面舌
治法:养胃滋阴
方药:中药多取沙参、麦冬、生地*、玉竹、石斛等组方。成药可用阴虚胃痛冲剂治疗。
穴位疗法:穴位主要取三阴交穴、太溪穴、中脘穴、足三里穴、内关穴等,宜采用补法。
13瘦红舌,*腻苔
治法:疏肝理气
方药:中药可选用龙胆、柴胡、*芩、栀子、泽泻、木通、车前子、当归、蒲公英、菊花等组方。成药可以选择龙胆泻肝丸。
穴位疗法:平时可以在中脘穴、下脘穴、合谷穴、曲池穴、内庭穴、行间穴等采用按摩或者艾灸。
14裂纹舌,*腻苔
治法:滋阴补肾,柔筋通络
方药:中药可以选用沙苑子、当归、赤芍、白芍、桃仁、红花、鸡血藤、葛根、川芎、天麻、路路通、柴胡、甘草等组方。
穴位疗法:穴位选择风府穴、大椎穴、风池穴、天柱穴、合谷穴、后溪穴、内关穴、肩井穴等。
15淡红舌,薄白苔
治法:益阴补阳,和血通络
方药:中药可选用生地*、续断、狗脊、兔丝子、桑寄生、杜仲、补骨脂、龟板胶、淫羊藿、首乌、阿胶、山茱萸、鹿角胶、僵蚕、全蝎等组方。成药可选用六味地*丸等。
穴位疗法:选择大椎穴、悬钟穴、太溪穴、脾俞穴、肝俞穴、肾俞穴、阳陵泉穴、血海穴等。
16舌质红,有糙苔
治法:清热化湿,健脾补肾
方药:中药可选用火麻仁、淮山药、玉竹、生地*、沙参、麦冬、甘草、红枣、牡丹皮、泽泻、茯苓、山竹、山茱萸等组方。成药可选用六味地*丸、左归丸等。
穴位疗法:选择肾俞穴、脾俞穴、肝俞穴、足三里穴、气海俞穴、三阴交穴、阳陵泉穴等。
17深红舌,苔偏薄
治法:扶正为主,去邪为次
方药:可选用柑橘汤加半夏厚朴汤、二陈汤、罗汉果、鱼腥草、蒲公英、南沙参、杏仁、西洋参等配合使用。成药可以选择清咽利喉颗粒和清咽片。
穴位疗法:选择风池穴、廉泉穴、天突穴、水突穴、膻中穴、曲池穴、合谷穴、列缺穴、足三里穴、丰隆穴、三阴交穴、太冲穴、中脘穴等。
四、痰湿体质典型舌象
1暗红舌,*腻苔
治法:活血通络,化痰祛瘀
方药:常用中药有桃仁、红花等活血化瘀之品及半夏、陈皮等化痰药。常用的两种成药是血府逐瘀口服液(胶囊)和二陈丸。脾虚而化生痰湿的还可服用人参健脾丸。
穴位疗法:常用穴位主要有中脘穴、足三里穴、丰隆穴、阴陵泉穴、血海穴、膈俞穴、合谷穴、三阴交穴等。
2暗红舌,苔薄腻
治法:健脾祛湿
方药:成药选择二陈汤、半夏白术天麻汤、独活寄生汤等配合使用。
穴位疗法:选择脾俞穴、肾俞穴、大肠俞穴、委中穴、承山穴、三焦俞穴、次髎穴、环跳穴、飞扬穴等。
3暗红舌,苔*厚腻
治法:清热祛痰,化瘀通络
方药:中药可选用人参、白术、白茯苓、桔梗、莲米、薏米、淮山药、白扁豆、甘草、半夏、橘红、瓜蒌等组方。成药可选用二陈汤加参苓白术汤合四妙汤加瓜蒌等。
穴位疗法:选择脾俞穴、胃脘下俞穴、胃俞穴、三焦俞穴、足三里穴、三阴交穴、丰隆穴、阴陵泉穴等。
4裂纹舌,苔薄*腻
治法:健脾益气,清胃降逆
方药:可选用姜竹茹、金钱草、蒲公英、片姜*、干姜、*连、西洋参等组方。成药可选用加味逍遥丸等。
穴位疗法:选择肝俞穴、脾俞穴、胃俞穴、大肠俞穴、三焦俞穴、三阴交穴、足三里穴等。
5暗红舌,*厚腻苔
治法:化痰祛瘀,清热解*,养阴生津
方药:适宜采用夏枯草、茯苓、麦冬、白花蛇舌草、土茯苓、*芩、川贝母、胆南星等调治。
穴位疗法:主要是取列缺穴、合谷穴、迎香穴、印堂穴等,可以采用拔罐、刮痧等方法,多采用泻法。
6齿痕舌,*厚腻苔
治法:清热利湿,化痰散结,行气化瘀
方药:宜采用杏仁、白蔻仁、薏米、通草、淡竹叶、丹参、赤芍等,同时还宜适量加一些补气扶正的*芪、*参等,改善肿瘤患者正气偏虚的状况。
穴位疗法:取穴多取下脘穴、关元穴、手三里穴、三阴交穴、丰隆穴、足三里穴等。
7舌色红,薄白苔
治法:健脾除湿,化痰祛痰。
方药:中药可选用土茯苓、萆薢、威灵仙、桃仁、红花、泽兰、泽泻、薏米、车前子、苍术、山慈菇、胆南星等组方。成药可用半夏厚朴汤与加味逍遥丸等。
穴位疗法:选择丰隆穴、阴陵泉穴、三阴交穴、商丘穴等,上述穴位可用指揉法每穴3分钟,可用温和灸的方式。
8胖嫩舌,厚腻苔
治法:健脾和胃,清热利水
方药:中药常选*参、苍竹、白术、茯苓等。成药多选用参苓白术丸、理中丸等。
穴位疗法:常以足三里穴、丰隆穴、阴陵泉穴、三阴交穴等穴位为主。
9胖淡舌,*腻苔
治法:补气健脾,祛除痰湿
方药:可以选用防风、荆芥穗、薄荷、麻*、大*、芒硝、栀子、滑石、桔梗、石膏、川芎、当归、白术、白芍、*芩、连翘、甘草、白术的组方。成药可以选用防风通圣丸。
穴位疗法:选择膻中穴、上脘穴、中脘穴、下脘穴、不容穴、丰隆穴、足三里穴、三阴交穴等。
10舌胖大,苔白腻
治法:健脾养胃,软坚化痰,祛湿利水,扶正祛邪
方药:常选择茯苓、枳壳、三棱、莪术、陈皮、法半夏、苍术、生姜、丹参、赤芍、*芪等组方。
穴位疗法:主要选择大椎穴、足三里穴、血海穴、关元穴、阴陵泉穴、三阴交穴等,适宜采用补泻结合的手法。
11裂纹舌,*腻苔
治法:健脾化痰,养肝补肾
方药:可以选择人参、茯苓、白术、山药、甘草、桔梗、莲子、人参、砂仁、薏米等组成。成药选择参苓白术丸。
穴位疗法:选择上脘穴、中脘穴、天枢穴、关元穴、气海穴、足三里穴、阴陵泉穴、脾俞穴、胃俞穴、大肠俞穴等穴位。
12舌色红,苔*腻
治法:宣畅气机,清热化湿
方药:多用杏仁、白蔻仁、薏米、半夏、厚朴、通草、淡竹叶、滑石、白芷、佩兰、苍竹、郁金、陈皮等组方。成药可以服用藿香正气水或胶囊治疗。
穴位疗法:穴位宜取合谷穴、大椎穴、丰隆穴、内关穴、公孙穴、足三里穴、三阴交穴等,用泻法。
13舌淡胖,苔白腻
治法:健脾除湿,化痰降逆
方药:主要用半夏、白术、天麻、陈皮、茯苓、甘草、红枣、生姜、竹茹的组方。
穴位疗法:主要取中脘穴、丰隆穴、百会穴、印堂穴、风池穴、头维穴等,宜用泻法。
14舌紫红,有瘀斑
治法:疏肝理气,活血化瘀
方药:中药以柴胡、郁金、菖蒲、桃仁、红花等为主药,并可酌情配合白僵蚕、炙全蝎等虫类药物疏通经络。成药有血府逐瘀胶囊、加味逍遥丸等。
穴位治疗:针灸可酌情取局部腧穴,如攒竹穴、鱼腰穴、阳白穴、四白穴、颧髎穴、地仓穴、颊车穴等,并加用期门穴、合谷穴、足三里穴、太冲穴等远端穴位。
15暗红舌,薄*腻苔
治法:活血化瘀,祛痰除湿
方药:中药可以选用*芪、桑枝、伸筋草、三七、桂枝、泽泻、白芍、防风等组方。成药可以选用舒筋健腰丸。
穴位疗法:穴位选择肝俞穴、肾俞穴、三焦俞穴、次髎穴、丰隆穴等。
16舌质淡,苔*厚腻
治法:健脾养胃,化湿祛痰
方药:中药可用法半夏、陈皮、茯苓、苍术、白术、胆南星、香附、枳壳、当归、川芎等组方。成药可选用参苓白术丸和二陈汤加佩兰、泽兰、藿香、益母草、白花蛇舌草、干荷叶等。
穴位疗法:选择期门穴、中脘穴、足三里穴、关元穴、气海穴、中极穴、天枢穴、丰隆穴、三阴交穴等。
17暗紫颤舌,*厚腻苔
治法:祛风化痰,祛瘀通络
方药:中药可选用半夏厚朴汤、天麻汤、牵正汤、血府逐瘀汤、三七粉、杭白菊、僵蚕、全蝎等配合使用。
穴位疗法:选择风池穴、风府穴、大椎穴、百会穴、地仓穴、翳风穴、听宫穴、丰隆穴、膈俞穴、肝俞穴等。
五、湿热体质典型舌象
1暗红苔,白腻苔微厚
治法:通络清热,化痰散瘀
方药:可以用半夏、茯苓、橘红、竹茹、红花、桃仁、川芎等化痰祛瘀。
穴位疗法:取血海穴、丰隆穴、三阴交穴、曲池穴等,这类患者尤其适合使用放血或刮痧疗法。
2暗红胖大舌,*厚腻苔
治法:清热化湿,疏肝理气
方药:中药可选用当归、羌活、姜*、白芍、炙*芪、防风、炙甘草、桂枝等组方。成药可选用蠲痹汤。
穴位疗法:选择肩髎穴、肩髃穴、肝俞穴、脾俞穴、肾俞穴、丰隆穴、足三里穴、三阴交穴等。
3舌紫色,*腻苔
治法:疏肝理气,清泻郁热
方药:应当以*连、竹茹、半夏、橘红等化痰湿、去痰热的药物为主,适当加用牡丹皮、栀子、柴胡、薄荷等疏肝理气、清泻郁热的药物。
穴位疗法:重用丰隆穴、阴陵泉穴、公孙穴等健脾、化痰、祛湿的穴位,并同时选用膻中穴、期门穴等行气开郁的腧穴。
4舌淡红微暗,薄白腻苔
治法:清热润肠
方药:多使用败酱草、肉苁蓉、牛膝、麻子仁、车前子、蒲公英、白头翁、*檗、*连、秦皮、藿香等组方。成药可以选择麻子仁丸。
穴位疗法:穴位选膈俞穴、脾俞穴、肝俞穴、大肠俞穴、三焦俞穴、气海俞穴、白环俞穴、委中穴、委阳穴、足三里穴、三阴交穴、阴陵泉穴。
5舌质淡白,薄*腻苔
治法:清热祛湿,活血化瘀
方药:内脏湿热较重者选择平胃汤;痰湿者选二陈汤;下焦湿热者,选用四妙汤;湿热并重选用甘露消*丹;肝肾亏虚者选用独活寄生汤。
穴位疗法:选择风门穴、膈俞穴、肝俞穴、脾俞穴、肾俞穴、气海俞穴、三焦俞穴、三阴交穴、委中穴、阳陵泉穴、风市穴等。
6有裂纹,齿痕舌
治法:化痰清热,疏肝理气
方药:可采用天麻、栀子、柴胡、香附、川芎、当归、葛根、*连、*芩、白术、茯苓、川楝子等组方。成药可以选择柴胡疏肝汤合葛根芩连汤为主。
穴位疗法:选择血海穴、足三里穴、三阴交穴、丰隆穴、太冲穴、蠡沟穴等,并可以在伤口周围围刺。
7暗淡舌,灰*腻苔
治法:化痰消积
方药:主要以焦山楂、神曲、麦芽、莱菔子、陈皮、半夏等消食化痰的药为主,同时可以适当加用炒白术、茯苓、泽泻、藿香等健脾祛湿的药物。
穴位疗法:主要选择中脘穴、下脘穴、天枢穴、足三里穴、上巨虚穴、丰隆穴、里内庭穴等穴位,同时还可以加用阴陵泉穴等健脾祛湿的穴位。
8暗红舌,苔*微腻
治法:清热祛湿,化瘀健脾
方药:选择用平胃汤加桃红四物汤为主,药物以苍术、白术、陈皮、厚朴、紫苏叶、茯苓、*芩、泽泻、车前子等配合使用。
穴位疗法:选择大椎穴、曲池穴、中脘穴、脾俞穴、足三里穴、上巨虚穴、阴陵泉穴、三阴交穴等。
9舌色红,薄腻苔
治法:化湿清热
方药:可以选用茯苓、桂枝、白术、生姜、泽泻、滑石等偏温的药物,水湿严重的还可以适当加用干姜、附子等偏热性的药物。
穴位疗法:可取曲池穴、血海穴、百虫窝穴、阴陵泉穴等,可在脾俞穴、肾俞穴或者肺俞穴适当用艾灸。
10暗红舌,有齿痕
治法:健脾和胃
方药:主要用人参、*芪、白术、陈皮等健脾益气和胃,用苍术、神曲、香附、川芎、栀子等调和阴阳气血。成药可以用补中益气丸和越鞠丸。
穴位疗法:主要选择中脘穴、足三里穴、阴陵泉穴、内关穴、脾俞穴、胃俞穴,从阴阳两方面同时调节脾胃来进行治疗。
11暗红舌,*厚苔
治法:舒肝健脾,清热去湿
方药:一般来说,治疗口苦症状,多使用清热、去湿、制酸的中药,如川*连、吴茱萸、浙贝母、乌贼骨等。腰椎病成药可以选择健步虎潜丸。
穴位疗法:选择阳陵泉穴、太冲穴、中脘穴、期门穴、脾俞穴、足三里穴等。颈椎、腰椎病症取穴选臂臑穴、风池穴、天柱穴、大椎穴、肾俞穴、大肠俞穴、气海俞穴等。
12暗红舌,黑燥苔
治法:解*化瘀
方药:以龙胆泻肝汤为主,药物以赤芍、龙胆草、*芩、栀子、半夏、当归、夏枯草、半枝莲、仙鹤草、白花蛇舌草为主。
穴位疗法:对于肿瘤引起的呕吐、头痛等可用针灸,取穴中脘穴、内关穴、足三里穴、风池穴、百会穴等。
13舌暗红,苔薄*
治法:平肝潜阳,疏肝解郁
方药:主要用天麻钩藤汤,药物取天麻、钩藤、石决明、川牛膝、桑寄生、山栀、*芩、茯神、夜交藤、菊花、龙胆草等组方。。
穴位疗法:取合谷穴、太冲穴、三阴交穴、悬钟穴、攒竹穴、风池穴、百会穴等,宜补泻兼施。
14舌质淡,*腻苔
治法:清热利湿,疏肝理气
方药:主要用茵陈、栀子、大*、郁金、川楝子、橘皮、竹茹、升麻、柴胡、火麻仁、炙龟板、炙鳖甲等组方。
穴位疗法:取大椎穴、至阳穴、腕骨穴、阳陵泉穴、太冲穴、血海穴等。
15灰黑*腻苔
治法:扶正祛邪,活血化瘀
方药:以茵陈、栀子、大*、柴胡、郁金、川楝子、当归、车前子、*芪、*参、白花蛇舌草、半枝莲等组方。成药可服用大*蛰虫丸、健脾益肾颗粒、扶正消症胶囊。
穴位疗法:主要选大椎穴、至阳穴、阳陵泉穴、太冲穴等,适宜采用泻法。
16舌暗红,舌中*苔
治法:倾泄肺胃,解*散结
方药:解*散结药物以石膏、知母、金银花、赤芍、生地*、白鲜皮、白花蛇舌草、蒲公英、紫花地丁、桃仁、*芪等为主。
穴位疗法:取大椎穴、曲池穴、膈俞穴、委中穴、列缺穴、照海穴、足三里穴、太冲穴、行间穴等,适当选择局部痤疮点刺、拔罐、放血。
17舌色红,苔*腻
治法:清热利湿,通淋排石
方药:主要用石韦、冬葵子、瞿麦、滑石、车前子、金钱草、海金沙、*芩、大*、小蓟、白茅根、延胡索等组方。
穴位疗法:取肾俞穴、膀胱俞穴、关元穴、委中学、然谷穴、石门穴等。
18舌色红,苔厚腻
治法:辨证施治。
方药:中药以清热、化痰、熄风药为主:法半夏、天麻、天南星、制厚朴、浙贝母、橘红等配合使用。成药可以选用全天麻胶囊等。
穴位疗法:取穴宜选用手足阳明经穴、督脉穴、背腧穴为主,隔日1次并辅以穴位注射疗法。
19齿痕舌,苔薄*腻
治法:健脾化痰,养肝补肾
方药:可以选用鹿衔草、益母草、栀子、柴胡、当归、藿香、泽兰等组方。成药可以选用四妙丸配合使用参苓白术丸。
穴位疗法:选择合谷穴、外关穴、期门穴、中脘穴、天枢穴、脾俞穴、足三里穴等。
20舌中裂纹,薄白苔
治法:健脾益气,行气化瘀
方药:应选用清肝利胆的中药,可以选择车前子、*芩、泽泻、龙胆等组方。成药可以用龙胆泻肝丸等。
穴位疗法:选择耳门穴、听宫穴、翳风穴、风池穴、外关穴、殷门穴、丰隆穴等。
21裂纹红舌,薄白苔
治法:清热泻火,祛痰除湿
方药:可采用络石藤、豨莶草、鸡血藤、僵蚕、全蝎、桃仁、红花、赤芍、川芎、枳壳、柴胡、桔梗、当归、地*、牛膝等组方。成药可用血府逐瘀丸、桃红四物汤、四妙汤。
穴位疗法:选择风池穴、天柱穴、附分穴、风门穴、膈俞穴、脾俞穴、气海俞穴、肝俞穴等。
22胖大舌,深*腻苔
治法:清热祛痰,化瘀通络
方药:可选用等量*檗、蒲公英、苦参组方磨成粉外敷。内服选用龙胆草、栀子、甘草、生地*、当归、大青叶、连翘、元胡、车前子、泽泻等组方。成药可选用龙胆泻肝汤丸等。
穴位疗法:选择足三里穴、阴陵泉穴、三阴交穴、丰隆穴、风市穴、委中穴、膀胱俞穴、大肠俞穴、肾俞穴等。
23瘦红舌,*厚腻苔
治法:祛风化痰祛瘀通络
方药:可选用四妙汤、独活寄生汤,适当选伸筋草、木瓜、僵蚕、
全蝎配合使用。
穴位疗法:选择肾俞穴、气海俞穴、大肠俞穴、次髎穴、委中穴、三阴交穴等。
六、瘀血体质典型舌象
1暗红舌,有瘀斑
治法:痰浊阻滞,化痰去湿
方药:主要以半夏、橘红、胆南星、竹茹、枳实等化痰药为主,适当配合红花、桃仁等活血养血药。
穴位疗法:主要通过放血疗法。
2舌紫暗,苔苍白
治法:活血解*,化瘀消肿
方药:以丹参、当归、赤芍、延胡索、香附、五灵脂、三棱、莪术、薏米、夏枯草、半枝莲、茵陈等组方。
穴位疗法:取足三里穴、中脘穴、胃俞穴、脾俞穴、胆俞穴、阳陵泉穴等。
3齿痕舌,白腻苔
治法:益气健脾,养血活血
方药:可选用炙*芪、白术、*参、茯苓、*精、白芍、熟地*、灵芝、莲子、山药、丹参、桃仁、鸡内金、神曲、炙甘草等组方。成药可选用血府逐瘀丸、加味逍遥丸等。
穴位疗法:选择太冲穴、行间穴、内关穴、曲池穴、合谷穴、百会穴、血海穴、脾俞穴、足三里穴、三阴交穴等。
4舌青紫,有瘀斑
治法:疏肝理气,活血化瘀
方药:药物以半枝莲、仙鹤草、三七、白芍为主要组方。成药以血府逐瘀丸、加味西*丸、鳖甲煎丸等。
穴位疗法:可选肝俞穴、内关穴、外关穴、足三里穴,亦可穴位注射。
5舌紫暗,有瘀点
治法: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方药:主要用生地*、赤芍、枳壳、牛膝、柴胡、当归、川芎、桃仁、桔梗、红花、甘草等组方。成药用丹参片治疗。
穴位疗法:取膻中穴、膈俞穴、巨阙穴、阴郄穴、心俞穴、内关穴等,用泻法。
6舌紫暗,有瘀斑
治法:破血化瘀,滋阴养血
方药:药物以桃仁、红花、当归、生地*、熟地*、焦槟榔、升麻、乳香、没药、丹参、赤芍、三七粉、三棱、莪术、海藻、昆布、全瓜蒌、浙贝母、玄参、沙参、麦冬、白芍等组方。
穴位疗法:取穴多为巨阙穴、上脘穴、中脘穴、足三里穴、内关穴、风门穴等,用泻法。
7淡红舌,舌中有小裂纹
治法:滋肝补肾,强壮筋骨,祛风通络,养心益气
方药:可以选用枸杞子、菊花、熟地*、酒萸肉、牡丹皮、山药、茯苓、泽泻等组方。
穴位疗法:选择肩髃穴、肩髎穴、肩贞穴、天宗穴、曲池穴、外关穴、合谷穴、环跳穴、阳陵泉穴、太白穴、足三里穴、三阴交穴、太冲穴、太溪穴等。
8舌紫暗,苔白
治法:健脾燥湿,化痰散结
方药:以苍术、厚朴、陈皮、茯苓、白术、半夏、薏米、砂仁、白花蛇舌草、木香、香附、延胡索等组方。成药可配合外用止痛膏药缓解皮下肿瘤疼痛。
穴位疗法:多为脾俞穴、胃俞穴、膈俞穴、足三里穴、中脘穴等,扶正固本。
9紫暗舌,舌边有瘀
治法:活血化瘀
方药:主要用五灵脂、当归、川芎、桃仁、牡丹皮、赤芍、延胡索、甘草、香附、红花、枳壳、三棱、莪术、夏枯草组方。
取穴疗法:宜取肝俞穴、血海穴、中极穴、气冲穴、地机穴等,用泻法。
10暗红舌,薄白苔
治法:健脾化湿,化瘀补气
方药:可选用*柏、苦参、蛇床子、明矾等组方外洗。取当归、生姜、茯苓、红花、牛膝、川芎等组方内服。
穴位疗法:选阴陵泉穴、足三里穴、三阴交穴、太阴穴、太冲穴、合谷穴、商丘穴等。
11暗红舌,薄*腻苔
治法:疏肝理气,清热化瘀
方药:可选用血府逐瘀汤、三七粉、僵蚕、全蝎、栀子、柴胡、牛膝、益母草、人参、生龙骨、泽泻等配合使用。外用可选用*檗、苦参、*芩、防风等煎水泡洗去除手上水疱。
穴位疗法:选择期门穴、行间穴、安眠穴、太冲穴、神门穴、肝俞穴、关元穴、气海穴、子宫穴等。
七、气郁体质典型舌象
1暗红舌,*腻苔
治法:疏肝理气,健脾利湿
方药:常用柴胡、木香、砂仁、薏米、白扁豆、泽泻、茯苓等。在使用时,适当用养血柔肝的药物,如白芍等。
穴位疗法:可以针刺膻中穴、期门穴等,也可以加健脾利湿的阳陵泉穴、太白穴等。
2胖大舌,白腻苔
治法:平肝熄风
方药:中药可采用天麻、钩藤、石决明、桑寄生、夜交藤、栀子、杜仲、龙骨、牡蛎、龟板、玄参、川楝子等组方。
穴位疗法:选择百会穴、前顶穴、后顶穴、太冲穴、风池穴、大椎穴、外关穴、合谷穴等。
3暗淡舌,消腻苔
治法:行气化痰、祛湿通络
方药:以半夏、橘皮、胆南星等化痰之品,柴胡、川芎等行气之品,白术、茯苓等健脾渗湿之品为主。
穴位疗法:以头针为主,同时配合中脘穴、足三里穴、丰隆穴、阴陵泉穴、期门穴、膻中穴等行气化痰祛湿穴位。
4暗红舌,舌尖较红
治法:疏肝解郁,补肾健脾
方药:多使用柴胡、陈皮、川芎、香附、枳壳、白芍、茯苓、甘草等组方。
穴位疗法:选择心俞穴、肝俞穴、神门穴、太冲穴、肾俞穴、三阴交穴、太溪穴等。
5暗红舌,有腻苔
治法:行气、化痰、祛瘀
方药:以半夏、厚朴、紫苏、桃仁、红花、赤芍、当归等为主,同时可以配合白芷。
穴位疗法:以合谷穴、四白穴、地仓穴、颊车穴、足三里穴、丰隆穴等为主,加用血海穴、膈俞穴、三阴交穴等即可。
6暗红舌,黏腻苔
治法:熄风化痰,疏肝理气
方药:以半夏、白术、天麻、胆南星等化痰熄风之品,配合柴胡、薄荷、牡丹皮、栀子等疏肝理气之品使用;挟瘀者加桃仁、红花。
穴位疗法:应以头部的安神穴为主,配合膻中穴、期门穴以及丰隆穴、阴陵泉穴等行气化痰的穴位;挟瘀者,加膈俞穴。
7舌淡红,厚白腻苔
治法:平肝熄风,燥湿化痰
方药:以半夏、白术、天麻、橘红、茯苓、全蝎、蜈蚣等为主。
穴位疗法:呕吐者取中脘穴、内关穴、足三里穴为主;痰饮加膻中穴、丰隆穴;头痛属肝风,上扰者加风池穴、百会穴、行间穴等。
8舌暗红,舌边有瘀点
治法:疏肝解郁,和血调经
方药:主要用柴胡、当归、白芍、炒白术、茯苓、薄荷、生姜、菊花、石决明、延胡索等组方。成药可选用逍遥丸。
穴位疗法:取中脘穴、支沟穴、太冲穴、三阴交穴等,宜用平补平泻法。
9薄白苔,瘦小舌
治法:健脾化湿,疏肝解郁
方药:可以用柴胡、当归、白芍、白术、茯苓、栀子、甘草、三七、牛膝等组方。成药可选用加味逍遥丸配合应用参苓白术丸。
穴位疗法:主要取脾俞穴、胃俞穴、膈俞穴、肝俞穴、肾俞穴、大肠俞穴、三阴交穴、足三里穴、气海穴、阴陵泉穴等。
10胖大舌,苔白腻,有瘀点
治法:疏肝理气,化痰祛瘀
方药:可选用*芪、当归、赤芍、地龙、红花、桃仁、生地*、牛膝、川芎、桔梗、枳壳、甘草、柴胡等组方。成药可选用血府逐瘀丸、补阳还五汤、丹参片、丹参滴丸等。
穴位疗法:选择太冲穴、行间穴、内关穴、曲池穴、合谷穴、百会穴、血海穴等。
11暗红舌,薄白苔,有瘀点
治法:疏肝理气,清热化瘀
方药:中药可以选用加味逍遥汤、血府逐瘀汤、夜交藤、合欢皮等配合使用。
穴位疗法:选择期门穴、行间穴、安眠穴、太冲穴、神门穴、肝俞穴。
八、特禀体质舌象
1齿痕舌,白厚腻苔
治法:疏风清热,祛湿消疮
方药:多使用防风、荆芥、连翘、麻*、薄荷、川芎、当归、炒白芍、白术、山栀子、酒大*、芒硝、石膏、*芩、桔梗、甘草等组方。成药可选择防风通圣丸、消风散、血*清胶囊。
穴位疗法:选择风池穴、曲池穴、膻中穴、天枢穴、合谷穴等。
2舌色红,舌苔少
治法:扶正为主,祛邪为次
方药:中药多用生地*、白芍、当归、何首乌、木瓜、女贞子、旱莲草、牡丹皮、枸杞子、菊花、钩藤等组方。成药可选择加味二至丸、四物汤等。
穴位疗法:选择太溪穴、照海穴、膈俞穴、肝俞穴、脾俞穴、肾俞穴、血海穴、足三里穴、丰隆穴、气海穴、膻中穴等。
注:以上内容供参考,具体应用需视情况而定。
李小琳,美国麻省理工学院EMBA访问学者,高级工程师。第十一届、第十二届两届全国*协委员,全国妇联两届执委会委员,享受国家*府津贴。曾任中国电力国际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电力国际发展有限公司和中国电力新能源发展有限公司两家上市公司董事局主席和CEO、丝路规划研究中心执行主席、《百年巨匠》总策划、陶行知国际教育基金主席。现任中国生命关怀协会代理事长、行知丝路研究院校长。
中国生命关怀协会简介:
中国生命关怀协会成立于年,英文译名为:ChineseAssociationforLifeCare.(缩写:CALC)全国性非营利性社会公益组织。协会接受中华人民共和国卫健委和民*部的双重监督与管理。
中国生命关怀协会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彭珮云同志和顾秀莲同志倡导和关怀下成立并亲力亲为发展起来。李小琳同志担任新一届理事长,并全面主持协会工作。目前,聚集着全国各省市包括医学、法学、管理学方面的顶级专家、企业家、社会工作者等爱心人士。协会全力推进“爱心人才素质教育工程、特殊人群爱心救助工程、失独老人爱心帮扶工程、公益慈善爱心捐赠工程、生命关怀综合服务工程”等五大工程。
张大生,医学博士,国家级心理督导,教授。心理危机干预专家组组长。中国生命关怀协会黑龙江省工作总站主任,日本黑龙江同乡总会高级顾问,黑龙江省旗袍文化交流协会会长,黑龙江省婚庆礼仪协会副会长,黑龙江大学国际礼仪与跨文化沟通研究所所长,北京大学黑龙江校友会副会长,(日)京都大学、岩手大学访问学者,
中国生命关怀协会黑龙江省工作总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