龟甲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大秦帝国71文轨车书
TUhjnbcbe - 2021/8/19 7:01:00
大家好,上回咱们说到,千古一帝,始皇帝更定制度,中央集权,秦帝国上下一体。秦王嬴*继位仅仅二十六年,就完成了统一大业,分裂的华夏终于被永远连接在了一起,并将矗立万世而不倒。扫平六国后,嬴*想到的第一件事,是“正名”。他给丞相、御史下了一道谕令说:“天下大定,今名号不定,无以称成功、传后世,其议帝号。”丞相王绾、御史大夫冯劫和廷尉李斯受命,与七十位博士商量了几天,提出一个方案:叫“泰皇”最好。他们认为,上古有三皇,即天皇、地皇、泰皇,这“泰皇”,就是人皇。而嬴*对这个方案不甚满意,他认为自己功过三皇、德过五帝,只叫一个泰皇哪成?于是他亲自拍板,就在三皇、五帝中各取一个字,皇帝!皇帝传世又怎么传呢?嬴*觉得周朝的谥法,子议父、臣议君,实不可取。于是他想了一个最简单的办法,今后掰着指头数数儿就行了:“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既然“皇帝”是前所未有、天下独一的,那么皇帝的自称当然也得蝎子拉个屎——从今往后皇帝要自称为“朕”。皇帝下达命令,叫做“制”或“诏”,臣子上书,叫做“奏”。秦始皇还重新修正了意识形态,开始崇尚阴阳家邹衍创立的“五德终始说”。“五德”指土、木、金、火、水五种德性或性能。“五德终始”指这五种性能从始到终、终而复始的循环运动,邹衍以此作为历史变迁、王朝更替的根据。根据“五德终始说”,周朝是火德,水克火,所以秦朝当是水德。为此秦始皇下令把*河改名叫“德水”,*河不干,水运就长久。再加上老秦人的祖宗是颛顼高阳氏,这位神人也叫北方之帝或黑帝,北方属水属阴,这就与秦的运势相合了。因此,大秦帝国的衣服、仪仗、旗帜都尚黑。同时,按照古人的方位观念,上下东南西北为六大方位。大秦帝国既然是无所不包,那就要崇尚数字“六”——帽子高六寸、车子长六尺、拉车的马要六匹等等。至于具体的统治,秦始皇建立了完备的中央机构和官僚体系,自丞相以下,各司其职。最高权力出自中央,官员队伍服务于国家,大大加强了管理效率。秦朝的地方*权,就是著名的“郡县制”,包括郡、县、乡三级机构,至于乡的下面,叫做“里”,相当于居委会。城里和交通要道上,还有“亭”,相当于治安队。秦始皇就靠着这一套体系一竿子插到底,管理全国的老百姓。秦朝的*治、*事、财*,大事小情最后都要汇总到始皇帝那儿去决断,大臣们只管执行。这权力固然大得可怕,但是工作量也大得可怕。秦始皇给自己规定了每天要处理的公文的重量(文件都是竹简),百官日夜往上呈递,他看完一件就处理一件,不处理完就不休息。这么辛苦,当然不是白辛苦的,秦始皇很做了一些于国于民族有意义的事情的。特别是在文化上,秦始皇做了几件影响深远的事,堪称利在千秋。这几件事,归纳起来,就是“五统一”。首先是统一文字。中国古代,有文字证明的历史是从商朝时起,可见文字是在商朝以后普及的。到春秋战国时,文字已经从甲骨文进化到“金文”,也就是钟鼎文,刻在青铜器上。这种金文,形制华美,各诸侯国在使用时,笔画也比较一致。可是其他刻(写)在兵器、陶器、竹简和丝帛上的文字,就大不同了,有的字形差异很大。一个齐国人读不懂赵国的字,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这就是《说文解字》上说的,“语言异声,文字异形”。秦一统天下后,这事就显得比较麻烦,说方言我管不了。可是皇帝的诏书发到南边的桂林郡,当地官员全不认识,那还怎么工作?秦始皇觉得这是个大问题,就命令李斯他们来做统一文字的工作。李斯等人以老秦人习惯用的“大篆”为基础,吸收了齐鲁一带流行的蝌蚪文,创造了“小篆”,其优点就是笔画简略。为了普及这种新的字体,李斯用小篆写了《仓颉篇》、赵高写了《爰历篇》、胡毋敬写了《博学篇》,作为儿童识字课本,发到全国去。在文字上更进一步的改革,是出现了更简单的字体“隶书”。这种新字体的创始人,是一位叫程邈的衙门小吏,程邈因性情耿直,得罪了秦始皇,被关进监狱里待了十年。程邈以前身为狱吏,深知小篆难以适应公务,正巧这十年里,他在牢里无事可做。于是他潜心研究,把大小篆的圆转改变为方折,同时删繁就简,去粗取精,终于创造出书写便利、又易于辨认的三千个隶字来。这就是“方块字”的起源,从此,华夏主体文字就变得横平竖直、方方正正,与世界上绝大多数曲里拐弯的文字分道扬镳了。由于程邈的官职很小,属于“隶”,所以人们就把他编纂整理的文字叫“隶书”。同时,“隶人”也指“胥吏”,即掌管文书的小官吏,所以在古代,“隶书”也被叫做“佐书”。程邈把这一成果呈献给秦始皇,秦始皇看后大喜,特别开恩予以释放,还把他提拔做了御史。由于秦朝实行严刑峻法,所以征发民夫、派遣戍役、监狱断案这类事特别多,文书工作繁重。这种新字体,因为易写,深受当时抄写文书的官吏欢迎,一下就流行开来,到汉朝,隶书已上升为主流字体。秦始皇对文字的改革,有着划时代的意义,只可惜后世并未给这文字冠名为“秦字”,反而用承袭者加以命名,给叫成了“汉字”。文字的统一,有利于建设强势文化,在后世还曾影响到周边国家。华夏族群之所以有如此强大的凝聚力,统一文字的作用,怎么高估也不为过,甚至到今天也可以说“民至于今受其赐也”。秦始皇的第二功,是统一度量衡。度量衡,也就是计量物体的长度、容积和重量的标准的总称。度是计量长度,量是计量容积,衡是计量重量。这东西既跟国家税收有关,也跟老百姓过日子有关。战国时,六国各自为*,老百姓和官府约定俗成,度量衡各自不同,国与国之间的交易要经过复杂的换算,算得人头晕。而秦国从商鞅变法起,就对计量标准进行了统一规定,官府每年都要校准一次。秦国的量制(升斗)也比较科学,是十进位制,不像齐国是四或五进位制。秦始皇的统一意识特别强,在统一的当年,他就下诏统一度量衡,俗称“四十字诏”,把这个诏令加刻到秦国原先的所有量器上。现存于世的“大良造商鞅方升”等文物,就刻着这个诏书。秦始皇的这一整顿,不用说,大大方便了百姓,促进了商贸发展。秦始皇的第三功,是统一货币。春秋战国的货币之乱,也足以让人头晕,可以写整整一部书了。像齐、燕用的是“刀币”,三晋用的是“布币”,楚国用的是“蚁鼻钱”,秦国用的是方孔圆钱,五花八门。这些钱币,当成艺术品看,是绝佳,而如果要互相兑换,一个人的脑袋还真是算不过来。秦始皇统一后,制作了法定货币“秦半两”圆钱,与*金并用。其他商周以来作为古老货币流通的珠宝、龟甲、贝币、银子等,统统退出流通领域。从此,铜制的方孔圆钱作为主流钱币,在我国流行了两千多年,直到清末才退出货币体系。秦始皇的第四功,是统一交通。交通在任何时候,都不光关乎老百姓出行方便,还关系到国家的税收、征战、行*效率等,可以说是国家的大动脉。在没统一之前,各国道路不一样宽,车辆也不一样宽,诸侯为防止外敌侵入,还设了很多关卡。于是,秦始皇在实行“书同文”之外,又下令“车同轨”——车道宽度为六尺,全国一样,并将原六国的所有关塞统统拆毁。统一之后的第二年,他又下令以咸阳为中心,修建古代的高速路——“驰道”。路宽五十步步,路基宽厚,埋有金属标杆,两旁遍植青松,壮丽无比。从统一第三年起,他就在这条高速路上出巡全国。第一次他就去了山东半岛,登上了泰山,然后转到琅琊、彭城,看完了南岳衡山才回去。这条路线,就是咱们今天开汽车跑一趟也不轻松。为了防御匈奴,秦朝还从咸阳往北,修了通往边境的“直道”,用以运兵运粮。秦朝后来又平定了西南,设置了桂林、南海、象郡,涵盖今日的广东、广西和越南北方。为了经略这些岭南之地,秦朝又专门修建了“新道”。这些道路网,就是搁到今天,也是极其伟大的工程,原来“基建狂魔”是有历史传承的。秦始皇的第五功,是“统一法令”,这是诸统一中最根本的一个统一。六国灭后,秦国蜕变为史无前例的大帝国,如何统治,如何管理,没有统一的制度是不可想象的。所以,统一之初秦始皇就废除了六国五花八门的礼仪和法律,实行商鞅之法,“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秦始皇废除分封制,等于断绝了春秋以来混乱分裂的根源。后来的事实也证明,郡县制保障了古代中国长期的稳定统一。可是,自从鸦片战争清*府战败以后,有部分人对古代的超稳定结构颇有非议。其实,稳定显然要比动荡好,起码古代中国人享受到了当时欧洲人连想也不敢想的经济、文化繁荣。可是大部分人也有一个思维定势,那就是凡事不问好不好,只问习惯不习惯。秦帝国统一之初,丞相王绾就曾提出,燕、齐、楚故地离中央太远,应考虑当地人民习惯,保留分封制,设置国王。群臣都认为这个“一国两制”很方便,只有李斯反对置诸侯。秦始皇肯定了李斯的意见,说:“天下之所以苦斗不休,就是因为有王侯分封,现在天下初定,又复立国,不是自己找乱子吗?”不料,秦朝统一了八年后,也就是秦始皇三十四年,郡县制好还是分封制好这个问题,又一次引发了一场大论战。这就又牵出了一个与“秦始皇”这个名字紧紧相连的成语——“焚书坑儒”。那么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感谢大家一直以来的
1
查看完整版本: 大秦帝国71文轨车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