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对多肉植物的大棚感兴趣,对多肉植物的市场也感兴趣,下面这篇文章可以让大家离多肉植物更近一点,原文刊载于中国花卉报,作者:薛倩。
导读:
作为全国最重要的多肉植物产区之一,漳州占据着全国多肉市场近三分之一的份额,但市场上对漳州货的评价并不高,“品种少”、“品质差”、“便宜货”是大家对漳州多肉的普遍印象,漳州多肉缘何“走低端”?
自年下半年以来,多肉价格持续走高,国内掀起多肉热,欧货、韩货、日货引领风潮,山东、江浙、北京周边新入行的多肉生产者比比皆是,也出现了浙江万象花卉有限公司这样的多肉生产“巨无霸”,面对产量骤增的市场,漳州如何依靠普货“突出重围”?
作为最早的多肉产地,漳州历经近10年的沉寂,记者实地走访了漳州邹塘村、百花村、蔡坑、马口等多肉产地,看市场新态“寸肉寸金”,评产业前景“十面埋伏”。
往事:
漳州多肉生产历史较长,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有一批人开始涉足多肉植物。真正大规模生产始于年前后,但由于当时仙人球发展势头更猛,多肉隐匿在仙人掌科植物的光环下未露锋芒。在仙人球供过于求、市场走下坡路后,多肉植物也于年前后出现滞销局面,因此生产者纷纷转投其他品种。
漳州百花村最早生产仙人球和多肉植物,而后邹塘村逐渐形成仙人球和多肉植物的聚集地,现在全村多亩的土地连片种植仙人掌和多肉植物,放眼望去,生产大棚占据了除河道、丘陵以外的所有土地,凭借连绵亩左右的多肉种植面积,邹塘村成为全国多肉生产最聚集的产区。而在邹塘村外,百花村、蔡坑、马口等众多村镇都有多肉生产者分布,特别是自年以来,不少新生产者加入,但生产分散,大多面积不大。
“垃圾都能赚钱!”这是漳州百花村农户朱阿强对年以来多肉市场的评价。朱阿强是当地较早生产多肉的种植者之一,经历了本世纪初多肉市场的大起大落,后来由于16亩仙人掌和多肉受灾损伤殆尽,再加上市场不景气,因此退出了多肉种植,但年多肉市场复苏,他在经营大树和蝴蝶兰之余又做起多肉生意。“市场太好了,以前种6厘米带小崽的‘姬玉露’每个2元至3元,现在我温室边,之前当垃圾扔在一旁的‘康平寿’,年每头20元,年秋季3厘米左右的小株每头也能卖10元。”朱阿强对现在多肉市场的热潮唏嘘不已。
变化:
综观国内,多肉产业在迅猛发展,这股多肉热潮给漳州带来了哪些影响?
变化一:生产面积快速扩张
漳州的多肉与仙人掌生产都集中在邹塘村,但之前仙人掌一直占据绝对优势,专业多肉种植户只有叶建明等少数几家,面积只有几十亩;如今进入邹塘村,全村近一半的农户都在种多肉。“以前都做仙人掌球,近几年才做多肉,漳州年多肉产量要比年翻10倍。”漳州最早的多肉种植者之一朱松棋说。
虽然邹塘村种植总面积大,但单户面积不大,多数农户每家只有3亩左右,规模在7亩以上的就是生产大户。面积较大的基地在繁殖旺季请临时工,小部分人还在其他村租建新基地。
年多肉热潮来临后,原有的多肉种植者大量繁殖,有不少人改投多肉,在一些基地的苗床下或路边可以看到被丢弃的仙人球。“这边人都是种仙人掌和多肉,哪种行情好一些,大家就种得多一些。”周塘村长兴花卉负责人叶青红说。
邹塘村外也有不少近年新建的基地,如蔡坑、马口、百花村等都有分布。“现在行情好,邹塘村有人在外村新建种植基地,漳州现在几乎村村都有多肉,但不像邹塘这样集中。”朱松棋说。
变化二:品种快速丰富
“百闻不如一见,邹塘村确实变化了,看过后发现以前的一些观点都是错的。”山东青岛智勇投资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沈向敏发出这样的感慨。在市场上,“漳州货”代表的不仅是量大,还有品质差、品种单一,但这次实地考察,记者发现漳州多肉已改变很多。
在邹塘村,景天科植物大量繁殖,普通的‘初恋’、‘蓝石莲’、‘玉珠帘’、‘*丽’、‘白牡丹’、‘星美人’等品种家家有,‘红宝石’、‘葡萄’、‘蒂亚’等进口品种开始扩繁,“东云”系列的‘罗密欧’、‘口红’等及‘钱串’、‘银天女’等品种也有人开始试种。“这是去年春天从上海进来的一批‘东云’系列,现在还在试种,度夏效果不好,还得摸索。”种植户叶金在说。
“‘黑王子’、‘蓝石莲’、‘吉娃娃’、‘不夜城’、‘条纹十二卷’、‘玉珠帘’等是漳州的传统品种,但近两年,该地引入很多新品种,如普货的‘*丽’、‘白牡丹’、‘紫乐’等,也有一些进口品种,现在‘红宝石’数量比较大。”朱松祺说。除了普通景天科多肉外,朱松祺在百花村主种寿、玉露、万象等百合科多肉,蔡坑建松精品多肉专门种植龟甲龙、大型仙人掌科、龙舌兰科多肉,今隆园艺、以勒园艺主要种植韩国进口品种子二代等,品种十分丰富。
品种丰富打破了“漳州只能养绿色品种”的说法,去年11月下旬天气转凉,多肉植株开始上色,多彩的植株光鲜亮丽。绿色的‘玉珠帘’、微*的‘*丽’、泛白的‘白牡丹’、红色的‘大和锦’、红色条纹的‘江户紫’等色彩多样。“以前品种少,所以色彩不多;另外,近年漳州天气变好,晴天多,所以多肉上色越来越好。”今隆园艺负责人张今龙说。
变化三:设施快速升级
“漳州变化最大的是设施。”多次到漳州考察多肉市场的韩国多肉植物农场联合公司理事长金相普说。以前漳州多肉采用高苗床矮棚生产,苗床高1米至1.2米、宽1米至1.5米,用砖、水泥、石棉瓦或瓷砖等搭建,上面用竹木做高度约0.5米的小拱棚,覆盖塑料薄膜和遮阴网,设施非常简陋。但近两年,不少多肉种植户在小棚外加盖连栋大棚,一些基地甚至装上了水帘、风机和喷灌系统。
“所有盖新棚的都是这两年赚了钱的。”张今龙一语道破设施升级的原因,“所以邹塘村每个大姐都是笑呵呵的。”“无利不早起”,现在多肉市场正热,生产者纷纷改善设施,以提升品质、减少损耗,一些多肉基地也加装围栏,防止别人偷盗产品和新品种。站在邹塘村的一个丘陵上,放眼望去,不少地方都是钢架连栋大棚,只有小部分地区还是低矮的小棚。“小棚的农户一般种仙人掌,或者今年刚刚转多肉,所以设施还很简陋。”张今龙说。
提升设施的另一个原因是种植新品种对设施要求提高,种植进口货子二代、百合科十二卷等品种的农户设施相对好一些。以勒园艺刚种植韩货子二代一年,虽然基地用钢架单拱大棚种植,但内部加装喷灌系统,也准备再添加风机,以帮助多肉度夏,并在大棚外装有喷水系统,夏季直接在棚上喷水降温。朱松棋的多肉农场加装了水帘风机,使得不耐热的玉露、寿、万象等能顺利度夏,也使用自动喷灌系统,以节省人工。
危机:
漳州多肉产业一方面在快速发展壮大,另一方面,产业存在的隐患也逐渐显现,而在市场前景不明朗的情况下,漳州多肉很可能在市场遭受产能过剩的第一轮危机中首先受创。
漳州多肉发展有其历史基础和生产聚集优势,但众多阻碍发展的“拦路虎”也会在不久的将来逐一显现。“现在多肉市场的前景就是一片浓雾,今年下半年可能见分晓,看看前景到底是繁花似锦还是万丈悬崖。”金东吉认为,今年下半年,多肉市场可能会出现一个大波动。
追求品质和品相是未来多肉市场发展的一个大趋势,现在生产扩张快于市场扩张也是不争的事实,但产销饱和点在哪里谁也无法预期。所以,在市场危机中才能最终验证,生产者这种求快的风潮到底是“傻”还是“猛”!
危机一:“捞一笔赶紧走”的心态
“能赚捞一把,不能赚就转行”、“有人买我就卖,我不卖别人也会卖”、“明年还不知道市场什么样,钱先到手是真的”,记者在漳州走访时,听到不少农户这样说自己的经营之道,在农户眼中,多肉只是短期能赚钱的产品,而从来不是一个可以长期发展的产业。
漳州多肉生产求快、销售求快的状态,既有其历史原因,又有其地域特殊性。多肉在本世纪初的热潮来去匆匆,不少农户担心这次热潮也会快速退去,所以在市场前景不明朗的状况下,纷纷想抢占先机,快产快销。“一般先做的都赚钱,特别是去年和今年不少新基地过来收母本,量大、价格高,等到后期都种起来不知道什么状况,所以早点卖完好。”叶青红说。抱着这种心态做产销的农户不在少数,所以在市场尚未显现疲态时,种植者阵营内的价格战已经打响,销售价格混乱。“年秋天,不少品种价格都出现下滑现象,比如春天出货价还在5元的‘白牡丹’秋天就变成2元至3元了,反正你不卖总有人卖,价格就会走低。”邹塘村南阳仙人球场负责人朱明华说。
漳州多肉求快的状态与当地气候相关。按照之前的产销经验,春季是多肉销售旺季,秋季走量不大,而漳州地区夏季漫长,有时多肉大棚内气温超过40℃,多肉度夏困难,所以种植者一般希望在夏季前卖空产品以减少损耗,秋季也尽量多卖,腾空场地重新繁殖,为下一年春季备货,所以种植者抱着“能卖多少算多少,只要卖出去都是钱”的心态一味求快。
由于采用营养钵种植,漳州多肉单位面积种植量高于山东等地,一亩地放置6厘米小营养钵近8万盆左右,一年两茬,每盆按纯利2元计算,除去损耗,完全销售后每年每亩地的收入就有约30万元,所以追求高额利润是农户求快最直接、最根本的动力。
危机二:重量轻质、杂而不专
求快求量的生产心态必然影响产品品质,所以漳州多肉品相不及山东、上海地区的产品。一些农户为了求快,加重遮阴,这样多肉徒长,就能迅速砍头、掰叶子进行繁殖,但遮阴重必然影响株型、颜色,大水大肥生产的产品货架期短、容易化水和患灰霉病、黑腐病。
漳州本身气温高、雨水多,大部分时间昼夜温差不大,自然条件并不是特别有利于多肉生长,所以一些品种本身在株型、颜色上就会受到影响,产品品质特别容易走下坡路。“以前暗红色6厘米冠幅的‘大和锦’卖10元,现在粉红色的3厘米的小株也能卖10元,肯定要快种快卖。”叶金在说。为了控制株型和品相,生产者会使用矮壮素,在基地看起来品相良好的产品,但在市场里非常容易徒长,消费者购买后也会快速变形走样,影响后续购买,成为典型的“一锤子买卖”。
漳州作为普货生产聚集地,虽然一改‘黑王子’、‘玉珠帘’等十几个品种一统天下的局面,但品种增加让生产面临杂而不专的问题,“一户一品”或计划性规模化量产远不能达到。记者在邹塘村走访时发现,3亩左右的多肉种植者每家都有几十个甚至上百个品种,所以产品种类多但单个品种没有量,各品种混杂在一个苗床上。“漳州货虽然总量大,但实际上想收购某一个品种一家都没多少,更谈不上计划供应了。”以勒园艺负责人金东吉说。
除了普货外,不少人开始试种进口产品子二代,以增加产品利润空间、减少竞争压力,但大多处于少量试种阶段,并且很多品种不适应漳州气候,比如“东云”系列不耐热,‘罗密欧’、‘口红’等品种度夏困难,‘钱串’夏季也容易受损。
浙江万象花卉有限公司董事长周建桥认为,漳州多肉发展有其区域和历史特点,这种“漳州模式”不能评价其好或不好,只能说在产业定位中处于底层,可延续,但没有更大的发展潜力。
危机三:重生产轻销售
邹塘村是全国最聚集的多肉生产地,但邻近的百花村市场却难见多肉销售摊位。“百花村专门销售多肉的档口很少,都是直接下到农户家里买货,没有在市场买货的习惯,所以销售渠道有限。”朱松棋说。作为百花村唯一主营多肉和小盆栽产品的档口,朱松棋主要销售自己种植的产品,春季会从农户调货销售景天科多肉。
“我们都是在家等着,就有人过来买货了。”叶青红说。在市场供不应求的状态下,经销商会主动找生产者,一旦供过于求,“坐等”的农户只怕会身陷滞销危机。“现在行情好不愁卖,有东西就能出,所以他们在家待着就能收钱,但市场量大后就不好说了。”收漳州货在北京设点销售的经销商谢先生说。
目前有一个好现象,漳州地区出现了很多网上销售多肉的群体,多是青年学生、办公室白领等,他们开设网店,接单后到基地选货快递发货。叶青红介绍说,现在她有时一天要接待上百个这样的散户。
重产轻销还表现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当地在种植多肉时充分利用土地,由于使用小棚,基地边边角角都被利用起来,但基地外却没有一条可以开车通过的大马路,农户需要用摩托车将产品送到主路上,才能装车销售。另外,当地的路比较狭窄,基地间的道路一般只够两个人并肩走,大车进不来,只能耗费人工和时间外运,市场好时小路也有人挤,市场差时只怕会门庭冷落。
漳州货给人“低档”、“便宜”的感觉还源于其生产模式,营养钵、煤渣土的生产方式一方面有利于节约成本;另一方面,这表明生产者并不重视产品包装。营养钵单位面积摆放量大,而且成本也比种植盆低,发货时装的量更多,想裸根发货,脱盆也容易,然而这种“省钱”方式有损漳州货的形象,不利于增加产品的附加值。“使用煤渣土一方面是节约成本,还有一方面是当地气温高、水汽重,在北方适用的基质土在这里反而容易引发化水、黑腐病等,煤渣排水性好,比较适合当地气候,所以基质方面不存在可比性,但感官上确实差一些。”张今龙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