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古开天辟,女娲补天,神农尝百草,仓颉造字......中国的传统故事我们从小听到大。几乎就是我们对传统文化的最初认知。
在这之中,仓颉造字常常被认为是中国汉字的起源。汉字是书法的母体,书法是汉字的艺术表现形式。汉字起源于原始社会晚期,现存最早的汉字体系是商代的甲骨文,经过历史的变迁,書法在不断地演变,从甲骨文到金鼎文、石鼓文,篆、隶、楷、行、草的出現,形成了一清晰可見的运行轨迹。
汉字起源
从汉字的起源来说,有这样几种说法:仓颉造字、结绳记事、起一成文,陶器刻符等。
结绳记事
我们可以认为是仓颉这样的人对文字进行了一定的整理规范,也可以认为上古结绳记事是在没有文字统一之前帮助人们辅助记忆的。
起一成文说则是根据老子的道家思想“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来解释的。
书法中的各种一
但是这几个说法总是不那么确切。随着考古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到在新时期时代的文化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陶器刻画符号。在甲骨与商代金文以及族徽文字中可以看到保留了大量刻画符号与原始图画相互结合的痕迹。
族徽
这样的痕迹发展到商代甲骨金文时,就已经形成了一套以象形图画为主导的文字符号系统。
《尚书》中记载“为殷先人,有册有典”明确地告诉我们,殷商先人开始有了利用文字文字的意识,书法史也将从这里开始。
商周时期
年的一天,一名叫王懿荣的大臣在药店抓药时,买到一味叫龙骨的药材,喝药的他发现药材上面刻有图案,凭着他对文物研究的直觉,殷墟甲骨文从重要“龙骨”变成了珍贵的文物资料,避免了继续成为“药材”的命运。
甲骨
甲骨文又称卜辞,是商、西周时期在龟甲、兽骨上刻画用于记录占卜内容的文字。
墙盘
同期还出现了金文,它是铸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又称“钟鼎文”,主要记载帝王分封、赏赐、征战、契约、祭祀等内容,字体与甲骨文相近。
秦汉时期
秦朝书法主要是“书同文”(即全国统一书写文字),确定小篆为标准字体。公元前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了方便治理国家,采纳了丞相李斯提出的全国统一使用文字的主张,让李斯以籀文为基础,删繁就简,改难为易,创立秦篆即小篆在全国推广使用,为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和文字改革作出了重大贡献。
秦李斯小篆《会稽刻石》
其次是秦国创立了秦隶。将篆书的圆笔曲线改为隶书的方笔直线,加快了书写速度,是文字改革的又一重大功绩。
张芝章草秋凉平善帖
这时候和隶书一起同步发展的还有草书,这时候的草书风格被后人称为“章草”。在东汉也出现了擅长草书的书家。
曹全碑
汉字发展到东汉,正、草两体并行。这时候的隶书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出现了许多著名的隶书作品。如《曹全碑》《乙瑛碑》等。
魏晋南北朝时期
在动乱分裂的南北朝,出现了极度活跃的思想文化形态,书法史上最知名的人物王羲之也出现在这个时期。
三国钟繇小楷《宣示表》
三国时期,魏国钟繇将隶书演变为楷书,成为楷书创始人。
西晋时期最著名的书法家索靖和卫瓘,多擅长草书,王导善行草,王廙善章草,王羲之的书法受他们的影响较深。
东晋时期是我国书法最兴旺发达时期,极高的书法艺术成为我国的最高标志,许多作品已成为后人难以超越的经典。“书圣”王羲之,“小圣”王献之,世称“二王”,变古法,创新风,成为这个时期的代表人物。
王羲之行书兰亭序
书法史上还流传着关于王羲之的小故事。其中有一个便是说王羲之爱鹅。山中有道士十分喜爱王羲之的书法,因为知道王羲之极其爱鹅,便准备了一群大白鹅。
王羲之在山中看到了想买下鹅,多方打听知道鹅是道士的。谁知道士却不要钱,只要王羲之抄一部《*庭经》来换,王羲之欣然答应,高兴的带着鹅回家了,道士也得到了《*庭经》。
晋王羲之《快雪時晴帖》
晋王献之《中秋帖》
南北朝時期,南朝传承“二王”书风,北朝民间刻石书法繁荣,尤其是北魏的碑刻、摩崖、墓志、造像题记众多,书刻风格纷呈,多以奇肆雄强、古拙质朴的风格为主调。
北魏《张猛龙碑》
魏《張黑女碑》
书法历经商周金文大篆,秦朝小篆隶书,汉代草书,魏晋篆书和行书的发展过程,至魏晋所有书体均已出现完备。
隋唐时期
隋朝统一全国后,书法承上启下,融汇魏晋南北朝之书风。代表隋朝书法成就的主要是刻石。著名书家有智永。
唐欧阳询《九成宮醴泉銘碑》
唐,一个中国历史的鼎盛时期,贞观之治、永辉之治、开元盛世的接连出现,使得唐朝的各方面都发展到了顶峰。
唐代是继魏晋之后我国书法史上又一个高峰。唐太宗李世民酷爱书法,独尊王羲之书法,大力收集摹拓王羲之书迹,朝野上下学王书之风日盛,出现了许多书法大家,尤其是楷书和草书成就最高。
唐顏真??《多宝塔》
唐张旭草书《古诗四首》
唐代楷书的法度逐渐完备,进入了完全成熟期,如“初唐四家”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颜筋柳骨”颜真卿、柳公权等。
唐怀素草书《自叙帖》
草书在唐代也出现了创新,张旭、怀素,以颠狂醉态将草书表现形式推向极致,两人被称为“颠张狂素”。
宋元时期
宋代的书法在历经五代之后,有重振之势。董其昌说:“晋人书取韵,唐人取法,宋人取意。”宋代的书法,在继承晋唐的基础之上,着重书家个人情感的抒发,形成了以苏轼、*庭经、米芾、蔡襄为代表的尚意书风。
宋苏轼《黃州寒食帖》
《*州寒食诗帖》有“天下第三大行书”之称。体现出了苏轼的自我风格。但是这样的书法作品在他一生中绝无仅有,他对此也颇为自豪。
*庭坚作为苏轼的学生,其书法在苏轼之后,寻找自我的突破,努力与苏轼拉开距离。他的书法中宫收紧,外部呈放射状,也被形象的称为“树梢挂蛇”。
宋米芾《蜀素帖》
米芾被称为“米颠”,他的书法用笔爽劲,随意而适,结字灵活。其书法在宋代影响极大,后来吴琚、赵孟坚等南宋书家受其影响颇大。
元朝历史较短,书法以继承为主,出现书法大家赵孟頫。他提出遵循古法,崇尚“二王”的思想,扭转了宋末怒张燥露,师法不古的书风,成为复古运动的领*人物。
元赵孟頫《般若波羅蜜多心经》
在元朝书坛也享有盛名的还有鲜于枢、邓文原,虽然成就不及赵孟頫,然在书法风格上也有自己独到之处。他们主张书画同法,注重结字的体态。
明清时期
明初,“台阁体”盛行,形成了一种工整呆板,一字万同,千人一面的书风。明中期,在苏州地区形成了“吴门书派”,崇尚晋唐风韵,反对“台阁体”,反对只重个性,不重传统的书风,纠正了“台阁体”带来的流弊。祝允明、文征明成了吴门书派名家。
祝允明草书秋兴诗卷(局部)故宫博物院藏
明晚期,画家陈淳、徐渭的书风独具一格,个人风格突出。最出名的是董其昌,董其昌主张学习古人,但提倡师其意而不师其迹,建立了清雅疏秀的书风,对明末清初影响极大。
董其昌《答客难卷》
到了清代,书法大体可分为两大流派:学帖的和学碑的。
帖学承接晋唐以来的书法传统,追摹钟王、颜体、赵体,还有董其昌的帖子。比如康熙就推崇董书,乾隆酷爱赵体。
邓石如《白氏草堂记》
清吳昌硕篆书
清代书法的复古可以说是一个猛回头,由于金石出土日多,士大夫热衷于金石考据,碑学便是借鉴钟鼎、秦篆、汉隶和六朝石刻的书风。著名的书家如金农、邓石如、吴昌硕、康有为等。
点亮再看,把日子过成诗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