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
咱们国家的书籍装帧有着悠久的历史,
书籍的装帧形态,
随着书籍的生产工艺和所用材料的发展变化
也在不断地演变。
最近几期,
老范将逐一向大家介绍我国书籍的装帧形态
和它们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
赶紧搬好小板凳前排落座听讲哟~
谈到书籍,咱们就不能不提到文字。
文字是书籍的第一要素。
我国从商代起就已经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文字。
比如兽骨、龟甲上的甲骨文,
还有青铜器上的钟鼎文。
今年,恰逢甲骨文发现周年,
那么本期,
“老范”将与列位看官先来聊一聊汉字的源头——
甲骨文。
惟殷先人有典有册甲骨文,想必大家都不陌生。
它属于商代文字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记多为问卜事宜。
生动的甲骨文,再现了先民们的日常生活。
一个个灵动的文字,仿佛自带情绪,
俨然是商朝人的表情包。
当然,甲骨文也是咱们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
是汉字的源头,
也是世界了解中华文明的“信使”。
令人欣喜的是,
目前已知的甲骨文单字量约为个,
已被“破译”近半。
《尚书·多方》记载:“惟殷先人,有典有册”。“典”和“册”是用于记录文献资料的书籍,而“殷”则有发扬光大的意思。这句话讲的是:要想发扬祖先的光辉事迹,就要靠书籍来记录。/天一阁藏明刻本《尚书》/
典籍和书册是最早的古籍装帧形制,而在甲骨文上,已有“典”、“册”两字,这也能从侧面表明,远在殷商甲骨文的时代,就已经有在竹木片简牍上刻汉字的行为了。说起来啊,这“典”、“册”二字的甲骨文也是十分有意思~“册”的甲骨文就像是用绳子串起了一片片竹简,而“典”的字形则是上“册”下“大”,表示重要的册即为典。怎么样?这样的“象形字”是不是也挺有趣的呢?甲骨文被广泛发掘以前,
还有另一个“响当当”的身份——
专治疟疾的中药“龙骨”。
怎么样,是不是听着就感觉很神奇?
那么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且听老范我慢慢与你讲~古董时期:药材店里的意外收获故事发生在清光绪二十五年()的一个夏天,当时的国子监祭酒王懿荣老先生身患疟疾,大夫开了一副含有“龙骨”的药方,在准备研碎之际,他发现这些坚硬的东西上有许多划痕。好奇心驱使他拿起“龙骨”仔细观察。/王懿荣/
这一看可不得了,他吃惊地发现这些划痕不像是随手刮削的痕迹,很可能是一种从未被人们发现的古老文字。病愈后,他就将这家药店的“龙骨”全部买下,经过毕生研究和考证,最终断定这种非篆非籀的字形是商代的一种占卜文字。这一时期,也被称为甲骨文发现的古董时期。/殷墟出土的甲骨/金石时期:古董收藏走向学术研究时间到了年,小说家刘鹗收集了王懿荣老先生所购的甲骨,
加上自己原有一批,加以整理,
出版了我国第一部甲骨资料书籍——《铁云藏龟》。
至此,
甲骨文才正式从几个文人的古董收藏走向学术研究。
/天一阁藏民国石印本铁云藏龟/
到了次年,
清末大儒孙怡让写作了《契文举例》,
由此开启了甲骨学的大门。
那么,这些像表情包一样的甲骨文是如何被人识别的?专家学者们在这些古老的甲骨中又有哪些传奇的发现呢?且听老范下回分解~/甲骨文“服”/
参考资料王宇信《甲骨学通论》中国国家博物馆《证古泽今——甲骨文文化展》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