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墟甲骨文五种外记事刻辞研究》
作者:方稚松著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年月:年4月
定价:98元
页数:页
装帧:16开,精装
ISBN:-7---9
1
內容简介
作为《殷墟甲骨文五种记事刻辞研究》的续篇,本书是作者对甲骨文五种记事刻辞外的祭祀类、铭功旌纪类记事刻辞及干支表刻辞等相关研究成果的系统总结。书中重点对祭祀类记事刻辞中的“宜于義京”类、“?升岁”类以及“子某”类等词义和文字进行了探讨;将铭功旌紀类记事刻辞分为小臣墙骨版刻辞、人头骨刻辞、兽头骨刻辞及骨柶类骨器刻辞几个部分,讨论了其中的疑难字词如“比”“蒿”等的含义及用法;全面梳理了干支表刻辞,指出这类刻辞的性质是刻写练习之用,可看作是习刻中的一种类型。
2
作者简介
方稚松,1年生,安徽寿县人,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师从*天树教授,文学博士,现任职于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研究方向主要为甲骨学、古文字学,出版有专著《殷墟甲骨文五种记事刻辞研究》,在《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文史》《文献》《古文字研究》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主持有省部级以上项目2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项。
目录
序
前言
第一章祭祀类记事刻辞研究
第一节“宜于義京”类记事刻辞研究
一、宜與的释读
二、宜与卯之关系
三、義京的性质
四、左、中、右的含义
第二节“?升岁”类记事刻辞研究
一、“升”之释读及其含义
二、“?升岁”之语义关系
三、其他同类记事刻辞
第三节“子某”类记事刻辞研究
一、字含义
二、及甲骨文中之用法含义
第四节本章余论
第二章铭功旌纪类记事刻辞研究
第一节小臣墙刻辞研究
一、相关文字释读
二、残缺文字拟补
第二节人头骨刻辞研究
一、收藏情況
二、內容及时代
第三节兽头骨刻辞研究
一、兕头骨刻辞
二、鹿头骨刻辞
第四节骨柶类骨器刻辞研究
一、骨柶刻辞
二、牛距骨刻辞研究
三、其他骨角器刻辞
第三章干支表刻辞研究
第一节*组外干支表刻辞整理与研究
一、子组干支表刻辞
二、师组干支表刻辞
三、宾组及出组干支表刻辞
四、何组干支表刻辞
五、历组干支表刻辞
六、无名组干支表刻辞
第二节*组干支表刻辞整理与研究
第三节干支表刻辞性质讨论
结语
附表一:非*组干支表汇总
附表二:*组干支表汇总
后记
序
年(光绪25年),金石学家王懿荣鉴定出甲骨上的文字是一种殷人的刀笔文字,甲骨文从此为世人所知。这是中国也是世界学术史上值得大书特书的一件大事。年,罗振玉在《殷商贞卜文字考》中以“贞卜文字”命其书名,提出了“卜辞”这一名称。甲骨文大多数是占卜记录,所以称为“卜辞”。但是,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并非全是卜辞。“卜辞”之外还存在记事刻辞。所谓记事刻辞,其特点是辞句中绝无“贞”“卜”字样,刻辞旁边没有与其相应的卜兆,通常都刻写在龟甲兽骨的边缘部位上。
方稚松博士是我指导的研究生。年到年从我攻读博士学位,博士学位论文是《殷墟甲骨文五种记事刻辞研究》。年他获得博士学位后,到北京外国语东西执教。年,同名博士论文在线装书局出版。该书占有资料全面,研究方法科学,其研究成果大多令人信服,在甲骨学界产生很好的影响。该书曾从內容角度将记事刻辞分为四大类:一是龟骨纳藏类记事刻辞,二是祭祀类记事刻辞,三是铭功旌纪类记事刻辞,四是表谱刻辞。他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限于时间和精力,当时仅对有关龟骨纳藏类的甲尾、甲桥、背甲、骨臼、骨面五种记事刻辞做了专门研究,其他类型的记事刻辞资料虽然已经大体搜集完毕,但未展开全面的研究。最近,方稚松博士寄来新的书稿《殷墟甲骨文五种外记事刻辞研究》,准备在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他希望我为这本新书写一篇序。披阅一过,知道此书多有新见,因此,很乐意写序,介绍他的人品、学问以及此书的一些情況。这本新书是他早年博士学位论文《殷墟甲骨文五种记事刻辞研究》的賡续篇,重点研究的是甲骨文五种记事刻辞外的祭祀类和铭功旌纪类记事刻辭。我认为,这是一部高质量的学术著作,在研究甲骨文记事刻辞的同类学术著作里,此书显然属于上乘,颇有参考价值。
方稚松博士在北京外国语大学任职的十多年里,教学之余,潜心研究古文字学,尤重甲骨学的研究,笔耕不辍,陆续发表甲骨学方面论文数十篇,其研究成果被学术界广泛引用或转载,在古文字学界产生很好的影响。甲骨文字词考释,是甲骨学研究的基础工作。因为甲骨文的字词如果读不懂的话,就谈不上利用甲骨文来研究商代的历史和语言。大家知道,甲骨文疑难字词考释往往众说纷纭,方稚松博士能站在学术研究前沿,对各家考释,能进行深入独立思考,做到择善而从,而且提出不少自己的新见解。下面选取几个例证,以见一斑。
首先,谈谈铭功旌纪类记事刻辞。小臣墙刻辞骨版內容是记载战功的。人名“小臣墙”下一字,李学勤先生释“从”,认为是“小臣墙”跟从商王出征;方稚松博士释“比”,认为是“小臣墙”配合“某侯”出征。大家知道,“从”字是从二“人”;“比”字是从二“匕”。细审拓本,方稚松博士释“比”显然是正确的,参看《合集》“余其比”之“比”自明。他又认为,小臣墙刻辞中“”紧接于“馘”之后,根据金文及文献中常见的“折首执讯”的表达顺序,“”应属于“执讯”类。“”字,上部是“陶”,下部是“”,根据甲骨文偏旁“女”和“卩”可以通用,所以此处“”可以根据下部是“”而读为“”。这一新的释读,放到辞例中,文从字顺。他又认为,小臣墙刻辞中“廿人四”是“数+名+数”的格式,甲骨文常见这类句式,如“七十人五”(《合集》正)、“十月一”(《合集》)、“十月二”(《合集》)、“三十牛三”(《合集》),因此,“廿人四”即“廿四人”。这一释读,非常正确。
其次,谈谈祭祀类记事刻辞。虽然祭祀类记事刻辞內容比较单一,语句比较程式化,但要讲清楚其中的一些字词的含义也并非易事。例如“?升岁”之“升”的释读。通过比对“新鬯”(《合集》)与“登新鬯”(《合集》),方稚松博士认为过去学者將“”释为“升”,不论在词义还是字形方面仍是目前最为合理的意见。这样释读虽然还很难说是定论,但是比其他释读显然更有道理。
最后,谈谈记事刻辞的文例。殷墟甲骨文主要是占卜的遗物。其卜辞都是守兆的,因此,卜辞文例十分复杂,读者有兴趣去读一下刘影博士的《殷墟胛骨文例》(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年)和何会博士的《殷墟王卜辞龟腹甲文例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年)就知道了。而记事刻辞不是卜辞,刻辞不用守兆,那么,文例是否十分简单,一律都是“下行而左”呢?其实也不尽然。
大家知道,牛的肩胛骨有正反两面。我们把没有骨脊的一面称为正面;有骨脊的一面为反面。殷墟胛骨一般是以臼部朝上、正面对着人来放置的。甲骨学者对于区分龟背甲和龟腹甲的左右观点一致,都主张“左右横枝內向”。但是,对于肩胛骨的左右之分,意见不一。我们赞同胡厚宣先生的观点,他说:“牛胛骨,左骨其卜兆向右……;右骨其卜兆向左。”胡先生区分卜骨和卜甲左右的原则是统一的。
铭功旌纪类记事刻辞的文例通常是“下行而左”,与简牍的文例是一致的。而祭祀类记事刻辞的文例是与甲骨形态有关的。左胛骨的文例是“下行而左”,右胛骨的文例是“下行而右”,参看《合集》。《合集》是一版完整的右胛骨。它的正面左下角有祭祀类记事刻辞“癸卯宜于義京羌三人卯十牛右”,其文例是“下行而右”。李学勤先生《论宾组胛骨的几种记事刻辞》(《英国所藏甲骨集》下编上册第页)有详细的解释,可以参看。肩胛骨的左右问题与记事刻辞文例是有密切联系的。
*天树
年2月17日
于清华大学寓所
后记
本书为笔者年申请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甲骨文记事刻辞研究”(项目号:13YJC)的部分结项成果(年12月结项)。最初曾设想将本书內容与笔者之前出版的博士论文《殷墟甲骨文五种记事刻辞研究》(线装书局,年)整合在一起以《殷墟甲骨文记事刻辞整理与研究》为题出版。这一方面是考虑到研究主题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另一方面也考虑到博士论文自出版以来已有十多年,该书当初出版时定价较高且发行量少,目前市场上已基本没有存货;而线装书局因某种原因现已改制,拙作几无再版之可能,故也想借此机会将相关内容稍做补充修订,以更加完善的方式呈现给读者。但因本次出版书稿的一个主要目的是职称评审所需,为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麻烦,故只好放弃之前的出版计划,而将本书內容单列出版,为便于称呼,故将其命名为“殷墟甲骨文五种外记事刻辞研究”。
严格来说,本书研究內容的确定由来已久,笔者攻读博士期间在与*天树师商定论文选题时,即已决定做甲骨文记事刻辞研究,那时已经开始搜集相关材料。但因读博时间精力有限,最后只完成了记事刻辞中体量最大的五种记事刻辞部分。年至北外工作的前几年中因教学工作量较大,加之生性疏懒,专业研究投入时间有限,基本无暇开拓新的研究方向,故在申报教育部课题时继续选择了记事刻辞这一研究主题。其实,虽说个人研究对象仅围绕甲骨,但研究旨趣并无固定专题,读懂甲骨是自己的治学追求,平时在阅读甲骨材料过程中只要是不懂的地方都有兴趣去了解去学习。说心里话,自己一开始对五种外记事刻辞內容的研究兴趣并不是很大,主要是因为这部分材料较少,內容单一,且前人相关研究已较为完备,很难取得新突破。故对这部分的研究一直拖拖拉拉,缺乏很强的研究动力。虽然从时间上看,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