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中记载了两个故事,一个是“我自卿卿”的故事,另一个是“卿卿我我”的故事。
先看第一个:王太尉不与庾子嵩交,庾卿之不置。王曰:君不得为尔。庾曰:卿自君我,我自卿卿。看懂什么意思了吗?说啊,君是辈分矮或地位低的人称呼辈分高或地位高的人,而卿则反之。这个庾子嵩与王太尉交情并不深而且地位还比王太尉还低,但是其称呼王太尉不用“君”而用“卿”,这个王太尉就很不自在,于是王太尉就对庾子嵩说:君(您)不能这么称呼我。结果庾子嵩说:你用“君”来称呼我,我就用“卿”来称呼你。君我是称呼我为君,君是名词动用;我自卿卿,第一个卿也是用卿来称呼的意思,也是名词动用。而另一个“卿卿我我”的故事则干脆就像绕口令了。
王安丰妇,常卿安丰。安丰曰:妇人卿婿,于礼为不敬,后勿复尔。妇曰:亲卿爱卿,是以卿卿;我不卿卿,谁当卿卿!
所以在古代,可能日常口语中是有“的地得”的,但是在文言文中是甭想了,能用个“之”来充当结构助词就不错了。
而到了宋代,就开始在文言文中有“的地得”的区别,并尝试进行区分了。比如杨万里的诗《正月晦日自英州舍舟出陆北风大作》(好长的题目!)有两句:北风吹得山石裂,北风冻得人骨折,开始正确的使用“得”做补语了。
而到了明清之际,随着白话小说的产生,口语中的“的地得”开始出现,不过那时候的作家还没来得及学习现代汉语语法,所以基本也是混用的,比如施耐庵《水浒传》中“打的那店小二口中吐血”,“的”用错了,还有一代文豪曹雪芹语法也没学好“怎么几日不见瘦的成这样了”,“的”也用错了。
而到了民国时期,白话文运动的先驱们更是率性而为,动不动就是“底”啊“底”的,比如鲁迅的名篇《*治底斗争》“连小孩子也都恶狠狠底看着我”,感觉“底”抹煞了“的地得”的区别,又感觉像现在网络用语“好滴~~”“额滴神~~”一样撒娇卖萌。
真正提出明确区分“的地得”,那得说是到了新中国成立之后了,吕叔湘先生明确提出:有必要区分“的地得”的用法。所以,分不清楚“的地得”的同学,心里可以批评吕叔湘先生增加了一个知识难点,否则的话一“的”到底该多爽。严老师也就不用在这里话痨了。
II“的地得”怎么用
话说回来,“的地得”到底怎么用呢?一个原则:“的”,定语的标识;“地”状语的标识;“得”,补语的标识。还是分不清,好,我们分别来看。
先来看“的”,为了省事,借鉴百度百科(在这里说声谢谢哦~)。的,第一种是用在定语的后面,比如“铁的纪律”、“我的祖国”等,第二种是用来构成没有中心词的“的”结构,比如“这是我的,那是你的”、“我是送快递的~”;第三种是用于陈述句的末尾,“这事我是知道的~”等,其他不常用的用法略。
再来看“地”,咱们就看“di”的用法了,只看“de”的用法。“地”表示其前面的词或词组是状语,一般用在动词或形容词的前面,比如“合理地利用知识”、“天渐渐地热了起来”等;
再来看“得”,“得”也有多音多义多用途,我们也就不看其dé和děi的读音的用法了,只看de的读音作为结构助词的用法。最常用的用法是用在动词或形容词的后面,表示程度或结果的补语,比如“笑得前仰后合、哭得梨花带雨”;也可以用在动词和补语的中间,表示可能性,比如“我吃得下”、“用得着”;也可以用在动词后面,表示能够或可以,比如“老虎的屁股摸不得”。
严老师连敲带打地写下了这么多的字,讲得可清楚?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