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看这部纪录片以前,半岛君对八十年代中国的认知,还停留在苦难和贫穷的阶段:「凤凰牌」自行车、解放鞋、素净的棉衣,就是人们的生活。
但看完一部纪录片以后,我开始改观:原来,八十年代的中国,物产开始富饶,食物水准极高,人们很喜欢笑,生活充满着美好和积极。
这部纪录片是《中国之食文化》,由日本日本龟甲万株式会社策划,岩波映画制作。八十年代初,中国开始改革,陆续开发了旅游签证给外国人,日本人便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顺利完成取材拍摄。
这里还有一个冷知识要分享:策划方-龟甲万是日本一家有年历史的酱油厂,它和丰田、索尼一样是日本著名企业的代名词。在中国,又叫「万字酱油」,很多美食家很喜欢它的鲜醇味道。
《中国之食文化》系列一共五集,分别介绍了北京、广州、江南(江浙沪)、四川的饮食文化和烹饪技艺。在龟甲万看来,中华料理博大精深,既有平民的日常之味,又有宫廷国宴的刁钻菜式。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的菜市场卖的食材,街边小食店的流行食物,寻常人家的一日三餐以及现在消失的奇葩美食。不得不说,它的确是近期半岛君看过的纪录片中,最惊艳的一部。目前,《中国之食文化》还没有被豆瓣收藏和评价哦~
接下来,半岛君会和大家分享,纪录片里面各种有趣、新奇的事物和美食,带你去认识一个不一样的八十年代,enjoy~
中国之食文化·奇葩篇
80年代的广州清平菜市场,售卖各类鲜活的食材、干货和果蔬,那时候还没流行塑料袋,人们用秸秆来绑好各种肉菜。
除此之外,菜市场还有各种野味出售,像娃娃鱼、猫头鹰、猴子、果子狸......就像一个动物园。作为广东人的半岛君,看了也很难想象,这些动物在当时居然是被食用的。直到八十年代末,国家大力出台禁止食用野生动物的*策实施保护。
在北京的皇家宴所,颐和园内的听鹂馆饭庄,一道「活吃昆明湖大鲤鱼」赢得外宾们纷纷称赞。据说,这道菜的烹制过程约4分钟,当鱼端上餐桌,鲤鱼的嘴巴能张合81下,鱼鳃煽动,这就是「活吃」。
而本以为只会出现在金庸小说的「红烧熊掌」,也一度是珍美的国宴菜式。因为熊已被列为禁猎动物,各大酒店在八十年代末也停止烹制这道菜式。
中国之食文化·日常篇
和今天一样,80年代的广州人就很喜欢喝早茶,泮溪酒家从庭院到包房的桌子,都是坐满了人。从小孩到老人,悠闲地品尝着各式点心、小菜,喝很多的茶。
嫣红梅花饼,一种莲子馅甜点,蒸好了像一朵朵盛开的梅花。
绿茵白兔饺,是捏成小白兔形状的虾饺,用香菜垫底摆盘,像一群小白兔在草地嬉戏而故名,现在还能在泮溪酒家吃到。
还有椰皇苹叶角、奶油百篇糕......当年的点心清新高雅,因为工艺和口味等原因,也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只能在影片中回味。
而北京的福隆寺小吃店,一家三口拿着饭票吃早餐。像甜甜圈的酥脆焦圈儿、浇上辣椒油的咸豆腐脑,热乎乎的豆浆和豆汁......都是大众最爱的小吃。
在寒冷的冬天,想吃点热乎乎的菜,北京人免不了会想到「中华第一涮」之称的东来顺,那里的羊肉能切得像纸一样薄,吃起来可嫩了!
此时,上海的南翔馒头店也一样热火朝天。挤进店的人,慢慢品尝着一个个皮薄透明、汤汁丰盈的小笼包,而店外还一直排着想尝口鲜的人群。
中国之食文化·制造篇
影片在介绍料理烹饪之余,还挖掘不少工艺作业,例如:采茶、制盐、做豆腐、绍兴酒、醋等。
四川自贡,有着世界挖掘史上第一口千米深的盐井;都江堰完成巨大的水利工程,孕育了「天府之国」。
浙江绍兴,经过七年熟成的老酒,辛辣又醇厚;长江和江南稻米酿造出优质陈醋,搭配鱼肉螃蟹小龙虾......这些都是前辈们的智慧结晶。
旁白生动有趣,引经据典也很地道,整个系列看完真的直呼过瘾,不失为一部集美食、地理、历史的优秀纪录片,推荐给大家。
同时,也感谢何執記字幕组的翻译,让这个纪录片能够让大众所知。文章的分析只是很小的冰山一角,这部纪录片还有很多彩蛋和惊喜等着你们发现。
我是半岛君
一个城市漫游者
也是一个喜欢文字的人
有人说城市里的生活无聊乏味
那么希望透过这些形形色色的故事
给到你半岛便利店般的温暖
半岛君B站搜索《中国之食文化》可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