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大河健康报
经济发展,酒风日盛,当刹。然而终不能像禁烟那样禁酒,故而提倡“健康饮酒,饮健康酒”。
中国酿酒,历史悠久。传说仪狄造果酒,杜康造粮食酒。河南舞阳贾湖遗址出土了年前的果酒遗迹。
酒原为医用。医的繁体字,从“酉”,酉为“坛中酒”。《说文解字》说“酒所以治病也”。《*帝内经》说“汤液醪(粮食酒)醴(果酒),邪气时至,服之万全”。马王堆汉墓出土医书《五十二病方》中内服外用酒者达40方。《汉书·食货志》说“酒为百药之长”,“长”即药效之先导。孙思邈《千金要方》说“酒……主行药势,杀百邪恶气”。酒泡药,为药酒。王安石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屠苏即药酒。李时珍《本草纲目》载药酒69种。现代医学也确认“适量饮酒,有益健康”,每天饮酒25克至50克为适量,可降低冠心病、脑卒中死亡率。然而,过量饮酒则有害健康。西周即有《酒诰》,戒酗戒醉。西汉《礼记》辩证评价:“酒者,所以养老也,所以养病也。”“养老”是赞誉,“养病”是告诫,今人应记取。酒之害,错不在酒,而在饮酒之人。
古代的白酒,都是粮食酒。现在的白酒,90%是酒精加香精勾兑的酒,名酒也基本上是酒精加香精勾兑的。这在业内是公开的秘密,但是广大喝酒的人却都不知道这个秘密。
从健康角度讲,不能说酒精加香精不健康,但是肯定不如传统工艺纯粮酿造的酒健康。
喝酒喝了几十年,
现在终于弄明白——
对水浑浊,才是纯粮酿造
取一只透明玻璃杯,倒入半杯茅台镇“国藏酱酒”或“国御坊”,再倒入半杯纯净水。你会看到,酒液呈现明显的浑浊(如图),这就是传统工艺纯粮发酵的白酒。原理是:在发酵过程中,粮食所含的淀粉最终转化为酒精;粮食所含的脂肪最终转化为高级脂肪酸乙酯等大分子,它们不溶于水,但溶于酒精,而溶解度与酒精度成正相关;加水,酒精度降低,高级脂肪酸乙酯等大分子的溶解度也降低,其中一部分析出,但又不溶于水,于是酒液呈现明显的浑浊。
再取1只透明玻璃杯,倒入半杯市售的任何一种白酒,若对水以后酒液也呈现明显的浑浊,那也是传统工艺纯粮发酵的白酒。若对水以后不变色,这是食用酒精勾兑的白酒,而食用酒精不含高级脂肪酸乙酯等大分子,所以加水以后不变色。市售的白酒十有八九是食用酒精勾兑的白酒,不含高级脂肪酸乙酯等大分子,加水以后不变色。
若对水以后酒液只是轻微浑浊,这是少量的纯粮发酵的白酒,加了大量的食用酒精勾兑的白酒。
酒精勾兑白酒,始于
中国白酒,以年为分界线。之前是传统工艺,之后就有了新工艺。新工艺源于国家*策。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国家制定了《-科技发展远景规划纲要》,纲要规划了多项科技发展目标,其中包括“酿酒新工艺”,所谓新工艺,就是不用粮食的酿酒工艺。为什么不用粮食?因为粮食短缺,于是利用木薯、红薯渣、甘蔗渣等含有淀粉的植物及其下脚料,这种酿酒新工艺年试验成功,其实酿出的是食用酒精,风味很差。这是因为:酒的风味是粮食所含的脂肪、蛋白质转化而成的几百种有机分子所构成,而酿酒原料几乎不含脂肪、蛋白质,所以风味很差。于是用香精、糖精调味,然后再加水,俗称“三精一水”,即酒精、香精、糖精加水。香精、糖精使口味有所改善,但与传统白酒有天壤之别。
年,大饥荒就开始了,搁在古代是要禁酒的。古代禁酒实际上是禁止消耗粮食,而年的新工艺白酒不用粮食,所以值得提倡,不必禁酒。
年以后,新工艺白酒有所改善,方法是:以食用酒精为基础,加传统工艺白酒的酒头、酒尾,勾兑香精、糖精,再加水。这实际上是传统工艺白酒+新工艺白酒。
年以后的新工艺白酒,不再加传统工艺白酒,而是加串香酒。所谓串香酒,就是把传统工艺白酒的酒糟,或者单独蒸,或者加入酒曲短暂发酵后再蒸。目的是让酒糟里残存的香味“串入”食用酒精。
年以后,不再用含有淀粉的植物及其下脚料生产食用酒精,而是直接用酒精厂生产的食用酒精,这样,成本更低。这个时候,又应用了色谱分析法。色谱分析法的原理是:溶液里的任何分子,都有特定的色谱,通过仪器,即可测其色谱,测出色谱即测出分子。传统工艺白酒,除了酒精,还含有很多有机分子,具体是什么分子,以前不知道,这个时候利用色谱分析法,测出了几百种有机分子,并测出了哪些是香味分子。那么,以前在酒精里加香精,只能凭感觉,这个时候加香精就可以凭科学缺什么加什么了。
市场上的白酒,
90%是酒精勾兑的
中国有许多这样的酒厂:不见拉粮食进去,不见拉酒糟出来;只见拉着酒精进去,拉着酒出来。
目前市场的白酒可以分为5类:
1.食用酒精+食用香精+水+其他添加剂。这个量最大。
2.串香白酒+食用酒精+食用香精+水+其他添加剂。这个量次之。
3.串香白酒+食用香精+水+其他添加剂。这个量再次之。
4.纯粮发酵白酒+食用酒精+食用香精+水+其他添加剂。这个量更次之。
5.纯粮发酵的白酒。这个量最少。
业界专家说,在年以前,包括名酒在内的中国白酒,70%是食用酒精加香精勾兑的。如今,又有业界专家说,包括名酒在内的中国白酒,90%以上都是食用酒精勾兑的。
白酒勾兑香精的安全风险
在传统酿酒工艺中,勾兑是很正常的工艺技术。不同窖池的酒、不同批次的酒、不同窖藏时间的酒,香味口感是不尽一致的,为了保证同一个品牌的香味口感的一致性,就需要相互勾兑,这是以酒勾酒。而新工艺白酒,则是食用酒精与食用香精的勾兑,却不愿让消费者知道,于是就成了偷偷摸摸的勾当。
食用酒精勾兑香精,有没有安全风险?食用酒精是没有安全风险的,因为它和传统工艺酿出的酒精是一模一样的。香精则另当别论。
进入人体的任何分子,它的量,有个临界值,如果在人体的适应范围,那么它就是无害的。如果它的量超出了临界值,人体就可能不适应,那么就存在安全风险。
传统工艺的纯粮酿造的白酒,所含的几百种分子及其含量,现在通过色谱分析技术都测出来了,其实几千年来一直是这样存在着的,人类喝了几千年,身体早已适应了。但是拿酒精和香精勾兑,做不到和传统白酒一模一样。这就存在如下安全风险:
1.传统工艺纯粮酿出的白酒,测出含有几百种分子,其中含量最大的是四大酸、四大酯(即乙酸、乳酸、丁酸、己酸,乙酸乙酯、乳酸乙酯、丁酸乙酯、己酸乙酯)。酒精勾兑的香精,也主要是这四大酸、四大酯。但是传统工艺纯粮白酒里的四大酸、四大酯是自然生成的,而新工艺白酒勾兑的四大酸、四大酯是人工合成的,合成的纯度可能不那么纯,可能含有杂质,这就可能存在安全风险。
2.行业标准允许新工艺白酒添加香精,但是并没有规定添加什么、添加多少,那么必然各行其是,有可能滥添加,这也存在安全风险。
3.行业标准不允许添加复合香精,可是添加复合香精却很普遍。所谓复合香精,就是香精公司或者酒企用多种香精配制的混合香精,配方保密不公开,因而监督部门和消费者不知道都是啥。不知道具体成分,也就无法检测,这就可能存在安全风险。
4.行业标准不允许添加甜味剂,可是添加甜味剂却很普遍。甜味剂有多种,有些酒企怕单一甜味剂添加得过多被检测出来,就每一种甜味剂都添加一点。甜味剂抵消了酒精的酒精味,以及杂质的苦辣味,口感好了,但增加了安全风险。
5.酒企不诚信,是最大的安全风险。绝大多数酒企都在用食用酒精、加水、加各种香精生产新工艺白酒,然而包装上几乎都不标示“食用酒精”、“食用香精”字样,却千篇一律地鼓吹“原浆”、“窖藏”。饮者以为是好酒,高兴之中就喝多了,如果某种香精添加得超量,那么安全风险就最大。
安全风险是“可能”,并非“必然”,但是有时就表现为“必然”,比如当天就上头、反胃,第二天厌食、不舒服。
网络时代,什么秘密都有人把它公开,网上就有食用酒精勾兑食用香精的配方。与其酒企给你勾兑,不如自己勾兑,既便宜,又放心。
市场上,传统工艺纯粮酿造的白酒竟成稀缺,杜康有知,当痛心疾首。
喝酒的人,要知道什么是
固态发酵与液态发酵
固态发酵就是酿酒的原料呈固态。原料分主料和辅料,主料就是粮食,辅料是稻糠、谷糠、麸皮、高粱壳、粉碎的玉米芯。主料、辅料掺和、洒水,再掺入酒曲,或压实,或疏松,或密封,或敞晾,以调节温度、湿度和空气,进而调节微生物的繁殖、微生物分泌的酶的活性和一系列生物化学的反应。这个过程就是发酵。通过发酵,粮食中的淀粉先分解为糖再转化为酒精,粮食中的脂肪先分解为各种脂肪酸再转化为脂肪酸酯和有机酸,粮食中的蛋白质先分解为各种氨基酸再转化为醇类、醛类、酮类和含氮化合物。这些成分共同组成酒,刨除水,酒精占99%,其他只占1%,但是如果没有这1%,就只是酒精而不是酒。这样酿出的酒,就是传统工艺纯粮固态发酵的白酒。
液态发酵就是酿酒的原料呈液态,水淹住了原料,所以叫液态发酵。液态发酵是新工艺,始于年。液态发酵的温度、湿度、空气、微生物的繁殖、微生物分泌的酶的活性、一系列生物化学的反应,与固态发酵有所不同。液态发酵生成酒精的速度快,但是其他成分很少甚至没有,那么就需要人工添加香精。这样做,时间短,产量高,成本低,当然经济效益也高,所以被普遍采用。既然液态发酵除了酒精,其他成分很少甚至没有,那么就没有必要用富含脂肪、蛋白质的粮食,只用富含淀粉或糖的红薯干、红薯渣、豆腐渣、甘蔗渣就可以了,这样成本就更低了。既然液态发酵的产物是纯酒精,那么干脆买酒精厂的食用酒精吧,1斤才3块钱,这样成本最低。就这样,液态发酵一步步退化为“酒精+香精”。而这样做是符合行业规定的。低档酒都是“酒精+香精”,这已是业界共识。也有专家说:只要香精配得好,“酒精+香精”完全可以冒充名酒;地下作坊冒充,那是假酒;但是厂家冒充,那就是真酒。
酒精+香精,毕竟不好喝,于是就有了“固态发酵+液态发酵”,简称“固液态发酵”,其实就是在“酒精+香精”的酒里,加纯粮固态发酵的酒,按规定,必须加30%,但是,这全凭自觉和诚信。加多加少,根本没法检测,就像植物油的调和油没法检测一样。既然没法检测,就敢于加得很少,却标榜五年窖藏、十年窖藏、分区窖藏。
纯粮固态发酵的酒很宝贵,稍稍有点名气的酒厂,都要生产一批用于评比和装点门面。取过酒的纯粮固态发酵的酒糟也宝贵,都要二次利用。加入酒曲,二次发酵,再蒸,使酒糟里残余的香味串入食用酒精,这就是串香酒。
喝酒的人,
要懂得酿酒的生物化学
年前,杜康把剩饭倒进树洞里,不久就发馊了,发霉了,却散发出一种特殊香味,舀出来一尝,美哉。于是杜康就用发霉的谷物造酒。
年前,周代的典籍记载用酒曲造酒。酒曲就是把谷物蒸熟,让它发霉,然后备用。有了酒曲,就不必让谷物直接发霉了。
古代没有生物化学,现在可以解读:这个“霉”,是霉菌,是“发霉的真菌”,我们肉眼可见的毛毛,是霉菌的菌丝体。霉菌是俗称,是统称,是形态,不是学名。霉菌是个大家族,酿酒的霉菌只是一个分支,又分为根霉菌、毛霉菌、曲霉菌。再分:根霉菌有10种,毛霉菌有40种,曲霉菌有60种。这种霉菌的每一种,继续分为若干“小种”,合起来有几百个小种,共生在窖池里。窖池犹如一片草原,生长着几百种野草。
说了霉,再说酶。这么多种霉菌,每一种至少分泌一种酶,有几百种酶。这些酶,催化、分解谷物的淀粉、脂肪、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生成葡萄糖、各种脂肪酸、各种氨基酸。
说了霉菌,还要说酵母菌。酵母菌也是个大家族,有多种,窖池里的酵母菌少说也有几种、十几种。
霉菌的酶,把淀粉分解为葡萄糖;酵母菌的酶,则把葡萄糖分解为乙醇。乙醇就是酒精,是酿酒的主产品。
一般以为,酿酒就是酿造酒精,这是不对的。实际上,酒液里除了酒精,还有很多种有机分子。酒精占的比重很大,是因为谷物含的淀粉多。可是,谷物还含有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矿物质。蛋白质被酶分解为20种氨基酸;脂肪被酶分解为40多种脂肪酸;维生素有十几种,有的也被酶分解;矿物质也有十几种,但不被酶分解。这些上百种的有机分子、无机分子,溶解在酒精里,会发生极其复杂的化学反应,而且还有几百种酶,其中必有一些酶催化新的化学反应,那么化学反应就更加复杂。都生成什么物质呢?能检测出来的有几百种,归类为醇、酯、酸、酚、酮、醛、萜等。
据对酒液进行的定量分析,排除水分后,乙醇占99%,其他几百种有机分子占1%,但是这1%决定白酒的风味和品质,其中起关键作用的是脂肪酸乙酯。
脂肪酸乙酯有低级、高级之分:低级脂肪酸乙酯,含碳原子少(6个以下),分子小,溶于酒精,也溶于水,如乙酸乙酯、丁酸乙酯、己酸乙酯、乳酸乙酯等;高级脂肪酸乙酯,含碳原子多(10个以上),分子大,溶于酒精,不溶于水,如棕榈酸乙酯、油酸乙酯、亚油酸乙酯、亚麻酸乙酯等。
只有传统工艺纯粮固态发酵的白酒,才含有高级脂肪酸乙酯。食用酒精是纯酒精,不含高级脂肪酸乙酯。香料香精则是低级脂肪酸乙酯。纯粮固态发酵的白酒与“酒精+香精”的白酒,具有天壤之别。
古诗词里,
为什么常用“浊酒”这个词?
古代的酒,都是纯粮酿造,因为没有蒸馏技术,所以酒精度只有十几度、二十几度,这就相当于现在的五十多度的酒对一半或一大半水,所含的高级脂肪酸乙酯等大分子,不能全部溶于酒精,所以是浑浊的,因此叫“浊酒”。“浊酒”一词,古今诗词里屡见不鲜。仅举几例吧。
最近的,有李叔同年的《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这首歌里,浊酒是忧伤。这首歌在民国时期传唱,年作为电影《早春二月》插曲,年又作为电影《城南旧事》主题曲,传唱至今。
年前,有明朝嘉靖翰林学士杨慎的《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尽付笑谈中。”这首词里,浊酒是慨叹。小说《三国演义》以这首词开篇,电视剧《三国演义》以这首词为主题曲。
年前,有北宋范仲淹的《渔家傲》:“……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白发征夫泪。”这首词里,浊酒是思念。词中“燕然未勒”源自成语典故“燕然勒功”。说的是东汉窦宪在燕然山大破匈奴,勒石记功。可是,范仲淹抗西夏,却相持不下。
1年前,有东晋陶渊明诗:“虽无挥金事,浊酒聊可恃。”这首诗里,浊酒是简朴的生活。诗中“挥金事”源自成语典故“挥金陌上”。说的是春秋时期鲁国人新婚五日,别妻离家,去陈国做官,五年后满载金子归乡,路遇采桑女貌美,赠金引诱,遭拒,归家,原来采桑女是结发妻子,妻子羞于丈夫的丑行,投河而死。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归隐,穷困潦倒,何谈陌上挥金,唯有浊酒可醉。
有论文考证,浊酒一词最早出自曹魏时期文学家嵇康的书信:“浊酒一杯,弹琴一曲,志愿毕矣。”嵇康比陶渊明大岁,嵇康的浊酒也是指简朴的生活。
那么浊酒是什么酒呢?一种解释是带酒糟的酒。这不可能。因为在西周就有“苞茅缩酒”的工艺,是用楚国进贡的成捆的茅草把酒糟过滤掉。但是,茅草只能过滤掉酒糟,不能把酒过滤得像水一样清,仍然是浑浊的。
为什么嵇康以前没有浊酒这个词,到了嵇康时代才有浊酒这个词呢?原因可能是这样的:过滤技术又改进了,过滤后的酒更清,但是原始的苞茅过滤仍然采用,于是酒便有了清浊之分。清酒与浊酒相反相成,对立而存在。嵇康以前直到西周,虽然酒是浑浊的,但是因为没有“清酒”一词,也就没有“浊酒”一词。
嵇康以后,清酒一词也在诗词中屡见不鲜。如李白诗:“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值万钱。”可见清酒高档,而浊酒普通。不过那时的清酒其实不清,只是相对的清,按现在的标准仍是浊酒。因为只有蒸馏,酒才像水一样清,而蒸馏技术是元朝才有的。元朝以后,蒸馏技术并没有普及,土法酿造以及家酿的酒仍然浑浊。
现在可以详细解释古代的酒为什么浑浊。酿酒,用粮食发酵。任何粮食,都含淀粉和脂肪。淀粉是由葡萄糖组成的,脂肪是由脂肪酸组成的。脂肪酸有很多种,但主要是棕榈酸、油酸、亚油酸,它们含有十几个碳原子,叫高级脂肪酸,含几个碳原子的脂肪酸则叫低级脂肪酸。在发酵过程中,淀粉转化为葡萄糖再转化为乙醇,乙醇就是酒精。高级脂肪酸则与乙醇反应,生成高级脂肪酸乙酯,它分子大,不溶于水,但溶于酒精,而溶解度与酒精度成正相关。古代的酒,酒精度低,只有十几度(所以武松可以喝十八碗),高级脂肪酸乙酯溶解不完,所以浑浊。“清酒”只是浑浊得轻一些,“浊酒”则浑浊得重一些。
现在的酒,都经过蒸馏,把酒精蒸馏出来的同时,也把高级脂肪酸乙酯蒸馏出来了。蒸馏酒的酒精度高,高级脂肪酸乙酯都溶解在里面,所以不浑浊。
检测是不是传统工艺纯粮固态发酵,就加水,酒精度降低,高级脂肪酸乙酯析出,但不溶于水,便浑浊。加水以后,就和古代的浊酒相似了,或者说,就是古代的浊酒了。
古代的酒,为什么分为酎酒、
厚酒、薄酒、水酒、苦酒
酒,不等于酒精,纯酒精没人敢喝。酒,也不等于稀释的酒精,那个酒精味,顶不住,所以,用食用酒精勾兑的酒要加香料香精。
古代没有香料香精,也没有食用酒精,所有的酒都是纯粮酿造。把水分刨除,剩下的,99%是酒精,1%是其他几百种有机分子。这个1%极其重要,有了这1%才是酒,没有这1%就不是酒,凡是纯粮酿造就一定有这1%。这1%的几百种有机分子之间的比例则决定酒的好赖。古人不懂这些,但照样酿出好酒。
最好的酒,叫酎(zhòu),或叫酎酒。酎酒通常需要发酵三次。第一次发酵而成的酒,掺新料再发酵,再发酵而成的酒再掺新料再发酵。发酵一次,需几个月甚至一年,发酵三次需两三年。如今,酿成的酒需要存放两三年,让酒液里的各种有机分子互相发生化学反应。而古代的酎酒却是连续发酵两三年,让几百个品种的霉菌、酵母菌分泌的几百种酶催化几百种有机分子发生化学反应,可以想见,与现在存放两三年的酒相比,酎酒品质更好,风味更好。这样的酒,百姓不能喝,必须进贡,故有“天子饮酎,百姓饮酒”之说。可是天子一个人撑死、醉死也喝不了多少,于是,王侯将相、皇亲国戚都跟着天子喝酎酒。酎酒难道必须重复发酵三次吗?其实可以灵活掌握,供不应求时发酵两次也行,若不急着喝则发酵四次。酎酒那么好,难怪那么多天子嗜酒成性,那么多王侯将相、皇亲国戚醉生梦死。
在古代,酎酒是定点生产,并不普遍,普遍的是厚酒。厚酒的“厚”是厚重,形容酒的品质和风味。古代因为都用纯粮酿酒,所以几乎都是厚酒。虽然只发酵一次,但也足够“厚”的了。大碗喝酒,大块吃肉,这是江湖,文雅一点,叫“厚酒肥肉”,这个成语相当于“朱门酒肉臭”这句诗。酎酒工艺失传了,但厚酒工艺传到今,只要按传统工艺,用纯粮酿造,现在每个酒厂都能酿出古代的厚酒。可是,出厂的却不是厚酒,因为厚酒的成本太高。几斤粮食出一斤酒,发酵几个月甚至一年,存放一两年、两三年,不仅成本高,而且占用资金。普遍的做法是:购进食用酒精,对水,对香料香精,就成了,但香料香精毕竟不是酒的天然风味,那么就再加一点厚酒,这就是不错的了,但是,总得有点纯粹的厚酒以装点门面。
薄酒,在古代主要是谦称,“略备薄酒”云云,现在仍然这样谦称。但是古代确实有薄酒,是指寡淡的酒,酒精度很低。古代还有水酒,是指“一宿酒”,即只发酵一夜的酒。一般为家酿。要来客人了,发现没酒了,头天晚上,下料下曲,翌日过滤,用来招待客人。这种情况不常有。水酒这个词也像薄酒一样用作谦称。
苦酒,古今皆用于比喻痛苦、心酸。但古代也确实有苦酒,工艺没把握好,酒质低劣,口味苦、辣、暴,甚至酸。古代没有香料香精,没法挽救。现在的酒厂,酿酒技术不怎么样,也不钻研,经常酿出苦酒,但不要紧,加香料香精就是了。你想喝到苦酒,比喝到厚酒还难。
如今纯粮固态发酵的酒
为什么那么少?
杜康造酒,造的是粮食酒,粮食主要是高粱,为什么用高粱?因为高粱是古代的高产农作物。为什么现在的传统工艺纯粮固态发酵的白酒仍然用高粱?因为几千年来的传统工艺、传统菌种已经适应了高粱,不用高粱,就没有那个味。那个味,与高粱所含的单宁有关,而用于酿酒的其他粮食如小麦、大麦、大米、糯米、玉米、豌豆等都几乎不含单宁。
3斤粮食出1斤酒,而粮食主要用高粱。以高粱用量推算白酒产量,可以按2斤高粱出1斤酒来计算。年,中国高粱产量是万吨。头年的高粱,酿第二年的酒,可以酿万吨酒。年,中国白酒产量是万吨,其10%为万吨,接近万吨,这印证了有关专家所持“90%白酒是酒精勾兑”的说法。
为了区别酒精勾兑白酒和纯粮酿造白酒,早在年,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就推行“纯粮固态发酵白酒”标志,这多好啊,让消费者明明白白喝白酒,但遭到中国酿酒工业协会的抵制,理由是:食用酒精勾兑白酒节约粮食,是中国白酒的发展方向,推行“纯粮固态发酵白酒”标志是对酒精勾兑白酒的歧视;即使是纯粮固态发酵白酒,加入少量食用酒精,比如5%,也无法检测出来;获得“纯粮固态发酵白酒”标志以后,不诚信的酒企仍可能以酒精勾兑白酒欺骗消费者。
两个协会、两种声音,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说得都有理。“纯粮固态发酵白酒”标志因此难以推行,其实绝大多数酒厂巴不得它寿终正寝呢!因为绝大多数酒厂都生产“酒精+香精”的酒。
消费者怎么办?业界专家说,不管什么标志,不管什么名牌,消费者完全可以自己鉴别:半杯白酒对半杯纯净水,如果呈现浑浊,就是纯粮固态发酵白酒;如果不浑浊,就是酒精勾兑香精的白酒。
白酒的金杯银杯
全都灌入了“酒精﹢香精”
中国人的名酒崇拜和喝酒的面子情结由来已久,根深蒂固,但是很多人并不知道名酒已经今非昔比。昔日的名酒都是传统工艺纯粮固态发酵;今日的名酒,每一种品牌的传统工艺纯粮固态发酵酒少之又少,多是固液态发酵的酒,即在传统白酒中加酒精、香精,甚至完全就是“酒精+香精”。
名酒都是评比出来的,昔日之名酒评比,可追溯到年。那年在南京举办了“南洋劝业会”。“南洋”之意是南洋大臣,由两江总督兼任(北洋大臣则由直隶总督兼任);“劝业”之意是号召发展工商业;“南洋劝业会”就是两江总督兼南洋大臣主办的商品博览会。会上评出的名优商品就包括名酒。接着,年国货展览会、年国货展览会、年西湖博览会都评出了名酒。这些是国家级的,还有很多次地方性博览会,在年以前共有余个白酒被评为国家名酒或地方名酒。这些获奖白酒都出自家族酒坊,规模不大,独具特色,享誉一方。可惜,新中国建立之初搞公私合营,这些酒坊大多停产了。
新中国建立以后,名酒评比成为专业化。年、年、年、年、年共进行5次,评出17个金奖、55个银奖。可是,随着新工艺白酒兴起,金杯、银杯全都灌入了“酒精+香精”。
名酒“纯真”不保,普通白酒不保“纯真”,倒是一些小酒厂为了市场竞争,坚持传统工艺纯粮固态发酵,虽然不是名酒,却是消费者心目中的好酒,仿佛年以前那些规模不大、独具特色、享誉一方的家族酒坊酿造的获奖名酒之再现。
可是,未读到本系列文章的消费者并不了解白酒的真相,将继续跟着广告糊里糊涂地喝酒。曾记否?秦池、孔府家、孔府宴、白杨老窖以广告扬名,欺骗了无数人。为什么一年喝倒一个牌子?因为消费者喝着喝着就不想喝了,原来是“酒精+香精”。
普通消费者偶尔喝名酒,内心有虚荣,外在有面子,可是口感却不咋的,还以为名酒就是这个味。高端消费者天天喝名酒,已经习惯了那种不咋的的味,坚信名酒就是那个味。
全民喝酒,全民酒盲,酒的知识极其贫乏。有人听了白酒专家讲解白酒知识,慨叹:“听君一席话,胜喝十年酒。”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喝酒的人不必成为白酒专家,只需记住6个字:兑水,浑浊,好酒!如果人人都记住这6个字,中国白酒将重新洗牌。
咱喝酒的人,
也要知道酒文化和酒税
酒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但是酒文化被用于白酒营销以后就走了样,酒企酒商们发现、发掘、收集、编撰、牵强附会的酒故事已经无以复加。关于酒的字,也是酒文化,人们或有新鲜感。
仓颉造字,杜康造酒。应当先造酒,后造字。而仓颉却在杜康之前。仓颉是*帝之臣,距今约4年;杜康即少康,是夏代第六代之王,距今约年。仓颉似乎不能造关于酒的字。可是,河南舞阳贾湖遗址发现年前的酒的遗迹,据此,仓颉也可以造关于酒的字。其实,字或酒,都不可能是一个人造的,是以他为代表的那个漫长的时代的许多人造的。
虽然夏代甚至夏代以前就有了酒,但是关于酒的字到商代才有。商代龟甲兽骨上刻的文字(甲骨文)和青铜器上的铭文(金文)是中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有4多个字,至今只认识1/3;金文有多个字,至今只认识2/3。夏代以及夏代以前,只有刻画的符号,有几百个,除了“一竖”、“两竖”、“三竖”可以猜测为数字,其余都不认识。但是商代的文字肯定是由这些符号演变而来的。
秦始皇统一文字,文字演变到此就基本上固定下来了,但并没有编撰一部字典。直到东汉,许慎著《说文解字》,才对文字进行系统解释。
最早的酒字,不带三点水,是酉,而酉源于西。在远古,道理是这样的:一年始于春,一日始于晨,早晨旭日东升,故而东代表春;太阳偏西,西代表秋;北冷南暖,北代表冬,南代表夏。只说西。西代表秋,秋代表粮食收获,收获则储藏,藏于容器,容器为坛,所以西这个字在甲骨文里像个坛。粮食收获后要酿酒,酒也储于坛,坛里的酒有个水平线,于是西字里面加一横就是酉,酉就是酒。
在商代后期有了天干地支纪年法、计时法。酉是十二地支之一,就不再为酒,于是就给酉加了三点水,称为酒。但是酉是最早的酒,所以与酒相关的字都以酉为部首,有几十个,仅择若干个解释如下:
酋,酉上加了两点,意为酿酒之粮加倍。又引申为酿酒之官。又引申为族群之首,如酋长。
酌,以勺从酒坛里舀酒。斟,从酒坛往酒杯、酒碗里倒酒。舀多少,倒多少,需思量。酌情、斟酌,就是这么来的。
酬,主人向客人敬酒;酢,客人向主人敬酒。酬酢,表示请客与回请。
酣,畅饮。酗,饮酒凶,无节制。醉,饮酒过量。酩,好酒;酊,药酒。喝好酒易过量,喝药酒也像平时那样喝必然过量,所以酩酊大醉。
下面说说酒税。
酒,在古代就征税,为什么?因为酒耗粮,而粮食产量低,所以通过征税加以限制。古代人少地多,按说应该丰衣足食的。但是工具原始,一个人只能种那么多地,而且品种原始,旱涝灾害和病虫害频繁,所以亩产只有几十斤、一二百斤。因此缺粮。而酿酒耗粮,所以限制,限制的方法就是征税。征税叫榷。榷,是河上的吊桥,可以吊起,可以放下。你要过河,先商量好价钱,然后就把吊桥放下。榷,也意味着收费,引申为征税。榷酒,就是征酒税,征酒的生产者的税。还有酤,是指买酒、卖酒。榷酒酤,是征卖酒者的税。今天商榷一词就是这么来的。
征酒税,始于商鞅。商鞅变法,积粟备战,而酿酒耗粮,故而征税十倍,严加限制。
西汉建立,百废待兴,增加粮食是当务之急,于是丞相萧何布告民间,限制酿酒、饮酒,三人以上聚会饮酒则罚款。至文景之治,粮食充裕,民间酿酒盛行,大发市利。汉武帝征匈奴,花光了文景积蓄,继而财*不堪重负,为筹集*费,将民营的盐、铁收归国家垄断经营,接着又开征酒税。
曹操一句“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传诵千古,但曹操的“禁酒令”也以严酷而著名。东汉末年,群雄纷起,将不缺兵而缺粮,有粮才能战,所以曹操禁酒。孔融反对禁酒,招杀身灭族之祸。
两晋南北朝,战乱频仍,无粮之时禁酒,有粮之时开禁,或征酒税或实行*府专卖。
隋朝至唐朝中期,不征商业税,因而也不征酒税。安史之乱以后,藩镇割据,截留税收不缴朝廷,朝廷只好加征盐税、酒税。
北宋经济繁荣,财*收入高于唐朝,但支出更大,常常赤字,所以重视酒业之利。在东京开封、西京洛阳、南京商丘实行酒曲官卖,在其他城市实行官酿官卖,在农村任凭民酿但须纳税。
元朝经济不如宋朝,但是酒税收入高于宋朝。
明朝之初禁酒,后开禁,酒税也像田赋一样逐渐加重。
清朝康雍乾太平盛世,虽然足食,但却禁酒。嘉庆以后,财*不佳,开酒禁,征酒税。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起义、甲午战争,国难步步深重,酒税也随所有税种渐渐加重。
北洋*府的酒税税率高于清朝,为30%。南京国民*府的酒税税率为20%。抗战期间、内战期间国统区酒税税率为80%。
新中国成立后,白酒税率为60%。改革开放后白酒税率为30%。所以有“要当县长,先建酒厂”之说。
因为酒的税率高,所以喝酒的人戏称自己给国家做贡献。酒的利润率也高,所以偷工减料取利最巧。古代,酒坊偷工减料是给酒加水;现在,酒厂偷工减料是用酒精加水再加香精。
基因决定酒量,
适量喝酒有益健康
基因决定酒量,复旦大学的研究者把决定酒量的基因命名为“杜康基因”,生动而有趣,被学界和公众欣然接受。
遗传学有个定律,叫“一个基因一种酶”。具体地说,就是一个基因决定一种酶的生成,一种酶催化一种生化反应。人体内大约有0种酶,分别催化人体内的各种生化反应。其中有两种酶,可以催化酒精的分解。决定这两种酶的两个基因,就叫“杜康基因”。
这两种酶,一个叫乙醇脱氢酶,把乙醇转化为乙醛;另一个叫乙醛脱氢酶,把乙醛转化为乙酸,乙酸就是醋酸,就是醋,无害,最终被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更无害,且排出体外。
酒量大的人,他的两个基因、两种酶的活性一定都很强。
大多数人酒量一般,两个基因、两种酶活性也一般。
喝酒脸红,是因为乙醇脱氢酶活性差,乙醇不能及时转化为乙醛,那么血液里的乙醇就使毛细血管扩张,于是就脸红,但仅仅是脸红而已,并非醉态。醉人的其实不是乙醇,而是乙醛。如果乙醛脱氢酶活性差,乙醛迟迟不能转化为乙酸,乙醛就积累起来,就具有*性,导致呕吐、头昏、伤肝、伤胃、伤脑,这才是醉态。
有的人年复一年酒量见长,那是因为在酒的刺激下,他的两个基因、两个酶的活性慢慢增强。有的人则相反,那可能是刺激过度了。
不管你的两个基因、两种酶的活性如何,都不宜过量饮酒。《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一个成年人,一天的酒精摄入量不要超过25克,这折合1两白酒。但是,这并非身体的需要量,而是说喝1两白酒不会对身体造成伤害。不过,许多医学家通过大样本调查后认为,每天喝1两酒,可以降低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死亡风险。可是,喝酒的人,在家自斟自饮往往超过1两,在外互敬互让则喝得更多。为健康计,需要了解乙醇的旅行和对身体的影响。
乙醇在胃里被吸收20%,在小肠被吸收80%,全部进入血液循环,5%随尿液排出,5%循环到肺部随呼气排出(这是检测酒驾的原理)。
空腹喝酒,吸收快,循环快,醉得快。饱食喝酒,酒与食物混合,吸收得慢,醉得慢。但是,若饱食蛋白、脂肪,则营养过剩,害处不亚于喝酒。在食品短缺年代,缺酒缺肉,所以大碗喝酒,大块吃肉。但现在食品丰富,喝酒时应饱食蔬菜。
乙醇可以刺激胰岛细胞分泌胰岛素,胰岛素刺激所有细胞消耗葡萄糖,所以有些糖尿病人坚持每天喝1两白酒。但是低血糖患者不宜饮酒。
乙醇可以刺激若干种酶增强活性,而这些酶催化甘油三酯的合成,所以经常喝酒的人容易血脂高,容易患脂肪肝。
90%的乙醇在肝脏代谢。乙醇伤肝,乙醛更伤肝,乙醛的*性是乙醇的10倍。为了肝,少喝酒。有肝病,要戒酒。
传统工艺纯粮固态发酵的白酒,一般都是好酒,不容易喝醉,其原理是:发酵过程中除了产生乙醇,还产生各种有机酸。胃黏膜、肠绒毛被这些有机酸抑制,从而延缓、放慢对乙醇的吸收,所以不容易醉。可是市场上大部分白酒甚至名酒都是食用酒精勾兑的,不含各种有机酸,所以容易喝醉。
大庆人有口福了,裕粮康酒业将生产存粮无勾兑无添加白酒,喝了不宿醉,人家老板说了,如果喝了上头话宿醉,全额退款!
小编偷偷告诉您:每天认真阅读,有奖阅读就要开始啦!好多的大奖等你拿哟!还有征文呢,关于你和纯粮酒的故事,千万别说是我说的,邀请您的朋友一起来参加吧!
本栏目由裕粮康酒业独家友情支持裕粮康无勾兑零添加一款产自东北的纯粮食酒酒后不“宿醉”,让身体更健康寻求合作商家(各行业均可)诚邀创业者加盟:44592823恳请您“点亮”右下!感谢支持!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