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日里的猜想》今天可以算是人类最伟大的节日,因为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是以文字的诞生作为起始的标志,有了文字后人类才从解决了温饱的需求后,进入到了一个更高的精神需要——读书。
读书是否人类最基本的需求中的刚需,我不敢说,但对读书于人类的进步的论述,可以说是汗牛充栋了。这当然也是个仁者见仁的话题,想来没有那一个勇者武断地一棒子打死——每个人吃饱后都要读书。
这一点可能要从读书是否人类必须的刚需说起,吃饱饭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人们只有在吃饱后的满足中,产生饱腹感的愉悦,才能去寻思着其它社会性的活动,如聊天、谈情说爱等。对于这一点的因果关系,你不用怀疑,你不妨可以尝试一下饿两晌肚子的时候,找一个心仪的女孩聊一场风花雪月的故事,多半是多巴胺都不屑一顾的蔑视你。
咱们的先人在很早以前有了文字以后,就明白这是传承智慧,交流心得的好工具,把流年里发生的重大事件刻在龟甲上以示纪念。在那样相对蛮荒的时代,把文字刻在坚硬的龟甲上,除了能保存更久的时间外,我想先人一定把文字刻在龟甲上赋予了更多的寓意,或者有上升到信仰层面的内涵。
再后来,历代王朝的科举制更是开启了*权治理中选贤任能的先河,从而铸就了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甚至有社会学者说,科举制的肇始是中华文明传承五千年,并护佑着江山一统的基因密码。这一说,并不为过。
稍有世界历史常识的都知道那啥啥文明古国,现代埃及已经不是那远古的埃及,族群,文字都已经换了“新颜”;梦幻般的巴比伦空中花园在漫天*沙的掩映下,早已经成为人们旧梦中的传说。
我还是要回到关于读书的正道上。好像把文字、读书、文明进步强链接到了一条绳上。那不读书,或者回到就没有书的远古茹毛吮血的时代,那社会发展就停滞了,生活在那个时代的先人就是生不如死的生存体验。这是值得我们现代人思考的大问题。
每每生活中心情焦躁的时候,耳边就泛起了陶渊明的田园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也稍稍舒缓几份的情绪来。按说,科举下择优入仕的陶渊明不满腔热情地为朝廷出将入相,却跑到了南山这偏僻一隅发呆晒太阳,多少都会令人陷入无解的唏嘘——反正我是不会这么干。
何况老陶还表现出逍遥闲适的满足感,一杯薄酒两簇菊花,在“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的世外桃园里吟诗弄赋。这是怎样心胸的一种活法。
老陶无法预料的是,就在他一千多年后,因袭着他基因传承的后辈小生,面对他那“草屋八九间”的世外桃园,也只是驻足休憩的打卡地,没有人会真的收拾起行囊,贩依为他的门生。
想想都令人发笑。珠光宝气,夜夜笙歌的当下人,像是着了魔一样——咀嚼着珍馐佳肴,品鉴着琼瑶美浆,微醺中却感叹着生活的酸楚,诅咒着世态炎凉,喟叹着命运的不公……这是多不搭的两种情境。
我们姑且就把这种病叫:吃撑了;处方药:多看会书!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