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书是中国最原始的书
1.在中国,最早的书是把文字刻在龟甲兽骨上,用以记载简单的事物。
----《中国少年儿童百科全书》(文化·艺术),浙江教育出版社,年第二版页。
2.图书的起源,是伴随着文字的出现而产生的。……殷代甲骨文是我国历史上最原始的图书雏形……
----《中国人知识库》吉林人民出版社,年第一版页。
3.甲骨的“书”,是指商周时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通常叫做“甲骨文”,又叫“契文”(“契”,刻的意思)。因为这些甲骨最初是在殷墟出土的,所以也叫“殷墟甲骨文”。又因为甲骨文字大多是占卜的记录,所以也叫“卜辞”、“殷墟卜辞”。
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字已具备了汉字的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四种形式,脱离了我国原始社会图像文字的原始形式,因此,甲骨文字是我国最早最古老的正式文字。
龟甲兽骨是甲骨文字的载体,因此,我国最早最原始形式的“书”是甲骨的“书”。
----《书的基本知识题》人民体育出版社,年第一版1页。
4.从商周时代到春秋末年(约公元前16世纪—前年),这是我国书籍的发生阶段,其书籍载体为甲骨、青铜器、石头。
甲骨的“书”。商周时代把文字刻在龟甲兽骨上,叫做“甲骨文”。甲骨文已脱离了原始社会图像文字的原始形式,是我国最早的文字,甲骨的书是我国最原始的文字载体形式。
----《图书发行业务知识读本》开明出版社,年第一版页。
5.前面已经谈到没有文字的产生,就不可能有图书。经专家学者考证,我国最早的正式文字是甲骨文,就是殷商时期刻在龟甲兽骨上的那种文字。因此,可以说这些刻有甲骨文字的龟甲兽骨,就是我国最原始的书,叫做甲骨的书。
----《图书发行业务知识手册》中国社会出版社,年第一版5页。
6.早在0多年前,我国就有了文字。这些文字是刻在乌龟壳和扁平的兽骨上的,所以叫做甲骨文。这些文字,直到年才发现。
……在这些一片片的甲骨上,记载了殷代的祭祀、战争、农业、牧业、手工业、气象、*权组织,以及文化生活等方面的概况。后来人们把这种文字叫做甲骨文,这可以说是书籍的雏形。
----九年制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语文》第三册,人民教育出版社,年第一版(年河南第一次印刷)—页。
7.河南安阳甲骨书:世界三大文字之一。年,一大批刻在甲骨上的殷商时期的文字被发现。
……甲骨文,是殷、周时代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记载占卜、祭祀等活动的文字,又称为龟甲文、卜辞、贞卜文字、契文、殷契等,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西北小屯村一带,此地被专家称为殷墟,是殷代首都的遗址。
……年7月13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0届世界遗产大会,将中国殷墟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的第33处世界遗产。
……《尚书·多士》说:“惟殷先人有册有典。”这可从甲骨文册、典二字证实,它是我国最早的古书。
----王幅明《河南安阳甲骨书:世界三大文字之一》,引自年7月8日《河南日报》。
8.由国家图书馆原馆长任继愈先生主编并为之作序的《中国藏书楼》认为,中国藏书事业的历史可追溯到文字和图书已有相当发展的殷周时代,专藏甲骨的龟室是我国最早的国家图书档案馆,史官贞人是早期的文献管理者。这就是说,把书籍的最早源头追溯到了这种以甲骨为载体的古老文字形式。
在学术界颇有影响、并被认为是综合研究中国古代典籍流变之作的钱存训著《书于竹帛》,也是将殷周时期的甲骨文当作中国最早的书籍来看待,认为“这些甲骨刻辞都是商代后期和周初的文字记录,也是三千年前王室档案的一部分”。
这是两部关于中国古代图书发展史的颇具代表性而且影响较大的著作。翻检众多关于图书发展史的著作和论文,也多讲到中国最早的文献形态,是公元前14至前11世纪,商代后期的甲骨文献和金文文献。
正是由于这些权威学者的观点,影响着世人对甲骨文和古代图书之间关系的看法。比如在一些中学课本中,同样也持这样的观点。
如初中语文课本中的“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课,以中国古代书籍的演变过程为顺序,依次介绍了古代书籍从“龙骨”“竹简”到缩微型书籍的演变历史,开头第一自然段说到了甲骨文的发现经过和它的内容,把刻写甲骨文字的“龙骨”当作古代书籍的雏形来讲。
在江苏的新课标语文教学参考书中的“走进图书馆”,说到中国古代图书发展史时,也是把甲骨文当作了书籍的源头:“殷代和西周早期(公元前13世纪至前10世纪),人们将占卜卜辞、重要历史事件等用文字记录下来,形成了甲骨刻辞。青铜铭文,石鼓文字等。这些属于档案性质的文献资料。我们称之为初期书籍。”
----侯咏梅《甲骨文不是书籍的雏形》,引自《历史教学:高校版》年第三期93-96页。
关于“甲骨书是中国最原始的书”的说法也有不同意见:
从以上所分析的殷墟甲骨卜辞的内容和形式,可约略知道甲骨文的性质。虽然甲骨卜辞的内容涉及面很广,但主要是记录王室或王公贵族占卜情况(卜辞之外还有所谓记事刻辞和表谱刻辞等,但与卜辞相比数量极少)。甲骨卜辞只是殷商晚期社会一个极其独特方面的部分展示与再现,并且只是对可能要发生事项的占卜与吉凶判断,而不一定是事物发展的真实情况。对于当时文字的使用情况,我们认为甲骨文只是文字的众多使用方式的一种,而不是主要使用方式。当时文字的使用,除了甲骨文字之外,还有简牍文字、玉石文字、钟鼎铭文、陶器文字等等,其中简牍文字应该是最主要的文字使用方式。所以,甲骨文只是占卜文字,不能以甲骨文来直接判断当时社会实际。
本人认为,把甲骨文作为“书籍的雏形”来看是没有道理的。在当时,甲骨文不是作为书籍而制作的,因此它也不具备书籍的性质和功能。它不是供人们阅读信息、增益知识、交流思想的载体,只是占卜者为了日后验证占卜结果是否应验而刻写的备忘文字。在甲骨文的埋藏中,虽然也有一些是以类而聚、同时同处的有意埋藏,如殷墟考古发掘中多次发现的甲骨窖藏坑:坑、大连坑、小屯南地甲骨坑、91花东甲骨坑等,但仍有大量的甲骨是被作为废物遗弃的,分散在遗址的地层中。这也是与书籍的搜集和档案的庋藏不一致的地方。与此相关的是,在档案学界有关甲骨文是否属于档案的争论。20世纪50年代,著名甲骨学家陈梦家先生在谈到甲骨卜辞的性质时说:“这些卜辞可以视作*治的决定记录……属于王室的文书记录,是殷代的王家档案。”于是长期以来,档案工作者多将甲骨文看做是最早的档案雏形,几乎所有的档案学教科书和研究论文都认定甲骨文是我国目前所能见到的最古老的历史档案,而无异议。
实际上,甲骨文虽然是商代人们在占卜活动中的过程记录,是第一手原始记录材料,但它并不符合历史档案所应有的条件和性质。首先,商王朝后期没有特定的存放所谓“甲骨档案”的场所。甲骨文出土地点十分分散,在小屯村东北、村南、村西南、村西、村中以及花园庄东地、南地甚至洹河对岸的侯家庄一带皆有大量甲骨文出土。其次,商代后期并未有意要把甲骨文当作档案长期保存下去。发现的甲骨文,皆出土于室外灰坑或所谓的“窖穴”之中,不仅不能遮风避雨,而且这些坑没有经过特殊的防潮、防渗水加工处理,著名的H、花东H3等甲骨坑,都是作为垃圾坑的灰坑,其中破碎陶片和生活垃圾与甲骨伴出共存,且不久即遭到别的灰坑的破坏。再者,甲骨文不具备查考利用价值,其存放状况无法查考;当时人没有对甲骨文内容进行系统的捡选整理,原始文件没有转化成档案;而且大部分甲骨坑甲骨排列混乱,看不到用绳捆成束或用装具盛装的现象,更没有确凿无疑的编目现象;而那些掩埋于土坑内且上面经过土层夯实的甲骨文,也无法供后人查考利用。
甲骨文不是商代的档案,更不是商代的书籍。说甲骨文不是书籍的雏形,更重要的原因是,在商代前期或者先商文化时期(即商汤未建立统治*权的商族先公时代),已经有了书籍——“典册”了。《尚书·多士》中曾说:“惟尔知,惟殷先人有典有册,殷革夏命。”这里是说,只有殷商民族的先人有“典册”。大概文字的发明和利用,最早是在殷商民族中发生,因此殷商先人最早拥有了文字记录的历史档案“典册”。
中国古代在发明纸张以前,主要的书写材料是竹子或木头制成的“简牍”,长方的木板叫“牍”,长条形的竹条叫“简”。“简牍”用丝绳或牛皮条(古书称“苇”,孔子读易经“韦编三绝”即是此义)编缀起来就是“册”。“典”就是大册,重要的简册。
甲骨文中有“典”“册”二字。“册”字,(《甲骨文合集》),正像众多竹木简条以丝绳或牛皮条横编连缀起来的形状。“典”字与“册”字相关形似而作(《甲骨文合集》),像以手捧“简册”或将“简册”捧放到案几上供起来之形。甲骨、辞中多次出现与“册”有关的辞例,如“作册”“称册”“册用”“册祝”“册入”等。“典”字用法与“册”相同,二字字形有时也可互作相通。根据甲骨文字形,结合古代文献记载,并参照近世考古发现的战国秦汉简牍来推测,商代或商代以前已经出现了将刻写字迹的竹木简牍编缀而成的“典册”了。所以,甲骨文不是书籍的雏形,最早的书籍不是甲骨文,而是早在甲骨文之前的先商时代即已产生,并在甲骨文时代仍然存在的“典册”。只是竹木“简牍”不易保存,在今天的考古工作中尚未发现商代的“典册简牍”实物。
----侯咏梅《甲骨文不是书籍的雏形》,引自《历史教学:高校版》年第三期93-96页。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