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较于中文版,这本书的原版《TheBook》在装帧设计上更为讲究。不过因为是英文原版,对于很多读者来说阅读起来还是有些难度。尽管有些遗憾,但我们依旧可以从平装本中文版的行文结构里读到书籍本身的魅力。
几千年来,人类通过在某种介质上书写,到真正制造纸张,进行印刷和装订,成就了如今复杂精致的现代书籍。
这本书的结构其实非常清晰,从纸张、文字、插图、形式,四个角度来讲书的历史。在中国古代四大发明里,造纸术无疑是极其耀眼的。起于西汉,改进于东汉,将造纸的原料变成了更低廉的树皮,工艺也更严格,需要“浸湿”“切碎”“蒸煮”“打浆”等十多道工序。这样的工艺流程,也与近现代造纸工业一脉相承。
在纸张发明之前,古代中国的书籍可以写在手边任何现有的材料上。文字可以刻在骨头和龟甲上,刻在金属和黏土上,刻在石头、玉器和木头上,写在竹筒和丝绸上。
竹子之于中国,正如同纸莎草之于埃及。纸莎草是什么呢?如果没有特意研究,那这个词可能对我们来说比较陌生。在古埃及,纸莎草可以用来代替木头建造船只,也可以做坚韧的绳索,甚至可以食用。至于怎么拿来做书写用的媒介,因为没有文献考据,专家们猜测是当时的人们把纸莎草的外皮剥去切成薄片,做成莎草纸。不过这种纸质地薄容易碎,能容纳的字数也非常有限。而在莎草纸出现之前,埃及人一直在石器和陶器上刻写象形文字。这和我们在纸张出现之前,用竹帛写字异曲同工。
其实在纸张出现很久以前,书籍的形式就已经确定了,而在纸张出现后,仅仅用了几个世纪,纸张就毫无疑问地取代了羊皮纸,正如羊皮纸曾经取代莎草纸一样。没有纸,就没有我们今天所熟知的书籍。
易碎的莎草纸,血腥出身的羊皮纸,再到中国人发明的纸张,世界的文明通过小小的一张纸开始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插图这部分内容,休斯敦写的非常精彩。中世纪泥金装饰手抄本,它的诞生有点类似现在很多人喜欢做手账的初衷:是让一本空白本通过绘图和装饰变得华丽。
插画师首先在要贴金的地方涂上一层底漆,以形成一个适当的基底。底漆干燥后,抄写员轻轻地朝纸上呵气,润湿底漆上黏着的或不平整的区域,然后再铺上一片极薄的金叶或银叶。他们要用光滑的蓝宝石、石榴石或紫水晶等珍贵宝石为这些金叶或银叶打磨出光亮的表层。
这道工序只是整个装饰环节的第一步,但听起来已经令人瞠目结舌,真的太华丽了。
所以其实书籍也能反映当时的社会状况,它们受到富豪的追捧,成了社会地位的象征,直到雕版印刷终结了泥金装饰手抄本时代。此后,铜版印刷、平版印刷、摄影和现代印刷,形成了一条脉络清晰的印刷演进史。这么说起来,其实象形文字本身就是从图像演变而来的,原始人类还不知道什么是文字的时候,就已经通过画画来表达思想了。
文字本身,就是一副图像。
在书籍的发展历程里,制书匠从来没有停止过对制作工艺、加工方法、制作材料和所用工具进行零碎敲打的改良,但基本的方法一直都没有改变。发生改变的只是书的受众以及书的外观。
究竟是什么在驱动着“书”不断向前发展?在这本书里我们可以读到,是经济利益和人类的求知欲望。活字印刷解决了抄书人力不足、耗时又长的问题,书籍出版随之增长,但纸张产量又跟不上了,这推动着造纸机问世;机械化印刷机提高了印刷效率,排版工的速度又跟不上了,这又推动了自动铸排机的问世。当然最终当时一个不起眼的小角色给书籍印刷投下了最深长的阴影,就是个人电脑。但就是这样一次次的改进和颠覆之下,技术才因此得以进步。
这里作者提到一个小插曲,关于第一台引起大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