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载春秋,一纸素笺,撰写风雪朦胧。
清风点染,执笔落墨,绘尽山河万千。
千古长街,擎一伞星痕漫天,远望亭亭古道。
回首历史长廊,观千年,梦往昔,文字浮现眼前。
翻阅中华古文化的渊源,跟随邹老师的脚步,我们来了解古文字——甲骨文。首先,邹老师让我们明确了甲骨文的定义。中国汉字七体是由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草书、行书和楷书组成的,而甲骨文是汉字启程的开始,最开始源于商代。在邹老师的领导下,我们接触到了“走”、“耳”、“月”、“鼎”、“射”十二生肖等甲骨文。
甲骨文又称“契文”、“甲骨长辞”、“殷墟”和“龟甲兽骨文”。甲骨文怎么写?甲骨文的用途是什么呢?老师为我们分析到:甲骨文刻写、刻画在龟甲兽骨上,多用于卜算记录。从这一点出发,我们就可以了解到商代的历史风貌。商朝是一个迷信的朝代,王室的大小事情都需要占卜。
甲骨文这种历史悠久的文字,笔画瘦削,多位方笔,刀笔味浓,写法不一,置向不定,字形不同。这些文字,每一笔都凝聚着先辈的智慧。
王懿荣是甲骨文之父,是他发现了甲骨文。后来,人们建立了一门属于甲骨文的学派。罗振玉(雪堂),王国维(观堂),董作宾(彦堂)和郭沫若(鼎堂)号称“甲骨四堂”。
讲座最后,是本节课最激动人心的时刻——关于甲骨文的现代应用。它的应用十分广泛,有绘画、书法、明信片、体育图标、表情包等。邹老师和我们一起猜诗、画,分享有趣的表情包,也带着我们从这些贴近我们生活的事,分析出商朝的文化礼节等。可以说甲骨文在现代不只是一种图形符号的应用,更是一种中华文化的传承。
“因为刻骨,所以铭心”,老师的这次讲座令人回味,久久沉浸在其中……
END
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