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宝藏》殷墟专场播出引市民热议
记者张璐
1月24日晚,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大型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第三季殷墟专场在央视综艺频道播出,国宝守护人吴樾、贾乃亮、张信哲带领观众走进了殷墟博物馆,解读亚长牛尊、陶三通、YH甲骨窖穴三件文物的前世今生,让观众领略中华文化的魅力,感受殷商文化的博大精深。
据了解,亚长牛尊是现今为止,殷墟发现的唯一一件牛型青铜器。这件亚长牛尊不仅是祭礼的酒器,还是殷商时期人神沟通的媒介,担负着沟通天地的神圣职责。陶三通是三件文物中最朴实无华、最接近现代生活一件,无论外形还是功用,它都跟现代排水的三通管有异曲同工之妙。YH甲骨窖穴被誉为中国古代最早的“档案库”。从这个宝藏窖穴中共清理出土刻字龟甲片,占殷墟发掘出土甲骨总量的一半以上。
节目中,国宝守护人吴樾、贾乃亮、张信哲分别饰演商朝“战神”亚长、手艺精湛的陶工垚、中国考古学泰斗石璋如,他们通过精湛的演技,娓娓道出了亚长牛尊、陶三通、YH甲骨窖穴三件文物前世的故事,由专业考古人担任的今生讲述人,从专业角度解答文物的历史、发掘的意义等问题。
节目的播出在我市引起市民热议,大家纷纷表示,节目的播出提升了殷墟的知名度,希望更多的人了解殷商文化。
1月25日,记者见到了家住德隆街东段的10岁小学生李振宇,他高兴地说:“我们班上好多同学都观看了《国家宝藏》殷墟专场的节目,这个节目让我开阔了眼界,了解到了我们安阳出土的文物,观看节目的同时一种自豪感油然而生。作为一名安阳人,我感到很骄傲,同时我也在想,等我长大了要当一名考古专家,为我们安阳的考古事业作出贡献。”
市民李小虎也通过网络收看了《国家宝藏》第三季殷墟专场,他告诉记者,第一次通过这种形式认识殷商文化,很感动也很惊喜。“以往在我们的印象中,殷商文化离我们很远,去参观殷墟尽管有讲解员的讲解,但是我们接受起来还是很难懂。《国家宝藏》第三季殷墟专场以一种独特的形式展示殷商文化,让人耳目一新,记忆深刻。希望咱安阳也可以借鉴这种方式,将殷商文化发扬光大。”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大型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第三季在央视综艺频道播出了我们殷墟博物馆专场,作为殷墟博物馆的一员,我感到非常骄傲。殷墟,见证了中华文明的发源,也是中国现代考古的正式开端。通过央视《国家宝藏》这种新颖的形式更好的宣传殷墟,让更多观众了解殷墟背后的故事。年是甲骨文发现周年,习近平总书记发来贺信,希冀甲骨文更好传承发展。年11月,殷墟遗址博物馆奠基,未来建成后的殷墟遗址博物馆将向世人集中展示殷墟文明重要价值和殷墟考古发现重要成果,全方位展示辉煌灿烂的殷商文明。”殷墟博物馆副馆长韩晓红说。
市文物局副局长孔德铭表示,《国家宝藏》殷墟专场的播出对于宣传弘扬殷商文化,提升安阳知名度和美誉度具有重要意义,国宝守护人通过讲述亚长牛尊、陶三通、YH甲骨窖穴三件文物,让观众见证了多年前商王朝都邑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感受到了古老的殷商文化,对于今后殷商文化的利用和发展提供了新的探索。
亚长牛尊
自年科学发掘以来,殷墟出土了大量以青铜器为代表的文化遗存。其中,亚长牛尊是现今为止,殷墟发现的唯一一件牛型青铜器。牛体态健壮,牛头前伸,口部微张,其眼、耳、鼻、角、腹、尾以及其他体貌特征均生动逼真。牛身满饰龙、鸟、虎、象等各种动物形纹饰。造型奇特瑰丽,纹饰繁缛精美。牛面部铸铭文“亚长”。亚长是商王朝南部“长”国的部落首领,是商王朝地位仅次于妇好的*事将领。
亚长牛尊通长40cm,带盖高22.5cm,腰围52.5cm,注口长12.9cm、宽9.1cm,重7.1kg。年殷墟花园庄东地M54出土,现藏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这件青铜尊仿水牛制成,栩栩如生的造型体现出工匠对水牛特征把握的精准性,也是当时殷墟气候的直接反映。更为重要的是,通体遍饰神性动物纹样的牛尊,不仅仅是一件祭礼的酒器,更是殷商时期人神沟通的媒介,担负着着沟通天地的神圣职责。
陶三通
陶三通年出土于安阳殷墟白家坟,水管每节长42厘米,管外径21.3厘米。出土时三通水管呈“T”形,南北一条水管保存17节,全长7.9米;东西向的一条保存水管11节,全长4.62米。两者交接处有一个三通水管连接,表明当时铺设地下排水管时已形成网络分支。
陶三通貌似显得平平无奇。因为无论外形还是功用,它都跟现代排水的三通管有异曲同工之妙。然而,就是这个最普通、最接地气、最朴实无华、最接近现代生活的陶三通,却携带着解读殷商时期城市规划理念、王朝都城面貌、城市文明的“密码”。
YH甲骨窖穴
YH甲骨窖穴发现于年(Y与H分别是“殷墟”和“灰坑”的汉语拼音的首个字母,两个字母组合在一起就代表“殷墟灰坑”,数字则是这个灰坑的编号),位于殷墟宫殿宗庙区中部偏西,共出土刻辞甲骨余片。这些甲骨的内容极为丰富,包括祭祀、田猎、农业、天文、*事等,涉及商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YH甲骨窖穴里的龟甲有片、牛骨8片,共计片,加上其他坑所出甲骨,共计片。该坑甲骨不但数量巨大,且有许多特点,在甲骨学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如甲多骨少、契刻卜兆、朱书墨书、涂朱涂墨、改制背甲、特大龟甲等现象,这些都增进了学者对殷墟甲骨和商代历史文化的认识。这是殷墟历次科学发掘以来出土甲骨最多的一次,被誉为“中国最早的文字档案库”、“殷人保存典册的府库”,戏称“中国最早的图书馆”。
一般认为,殷墟早期15次科学发掘的最高成就和最大业绩就是YH的发现。
安阳日报社新媒体中心
统筹/李中华审核/郭敏责编/张琳
编辑/朱琨实习生/王妍
新闻-63
投稿邮箱:ayr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