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大众听到“甲骨文”这个词的时候,常见的直觉反应是,那是很久远以前的东西,非常深奥难懂,和我们的生活没有什么关系,其实这是错误的观念。
甲骨文和我们的文化关系密切,
我们现在使用的文字,
就是从甲骨文一路慢慢演变而来的。
甲骨的发现
清光绪二十五年(公元年),在古董商向清朝官员王懿荣兜售文物时,他发现骨版上有文字。因为王懿荣除了喜欢收藏文物外,也是研究金石学的学者,所以意识到那些可能是古代的文字,非常有价值,就以高价收购。从此,挖掘甲骨来卖钱就成为很多村民的工作。甲骨原先是不轻易让人看的宝物,王懿荣殉国后,刘鹗购得这批甲骨,加以墨拓,并在年以《铁云藏龟》的名称出版,尔后甲骨上的文字就成为众所周知的商代文字了。
在甲骨文公之于世之后,陆陆续续有很多人介绍、谈论与出版甲骨的相关论著。一开始并没有统一的称呼,所以出现了各式各样的名称,例如契文、殷契、书契、贞卜文字、贞卜文、卜辞、殷墟文字、龟版文、骨刻文、龟甲兽骨文字等,后来就统一使用“甲骨”和“甲骨文”来称呼这种文物与文字。
甲骨的性质
晚商时期(约公元前14世纪至前11世纪),当商王对于国家大事或自己家族的家务事有所疑虑、难以决定如何行动的时候,就会以占卜的形式,请求*神给予正确行事的指示,并且把占卜的内容及相关记事契刻在所使用的龟甲或牛肩胛骨上,作为事后验证的纪录文字。这些契刻在甲骨上的文字就是我们一般所知道的甲骨文。使用甲骨来占卜,不但材料珍贵、制作费工,而且是只有少数人(巫师)才能够操作的事情。一般人没有能力或是需要在甲骨上刻写卜问内容的文字,所以甲骨几乎是王室,亦即是都城才会见到的东西。
在目前大量出土的古文字中,甲骨上的商代文字一般被认为是发展比较成熟的文字系统,是汉字发展的关键形态,但其字形仍看得出当初文字创造时的原貌,所以是探讨中国文字创意最好的材料。再加上,甲骨文多为与商王治理国家*务相关的记事,也是探讨商代历史最直接可信的材料,所以是非常重要且珍贵的史料。
商代的书写工具
因为甲骨文是使用刀在骨头上契刻出来的文字,有些人便以为那是商代人做记录的常态。甚至大错特错,认为在竹简上也是使用刀子来契刻。我们有确定的证据可以肯定,至少在晚商的时候,一般人已经是使用毛笔在竹简上书写文字了。
?摄图网
首先,甲骨文的“书”字,作一只手握着一支有毛的笔管上端,在一个装墨汁的容器之上的样子,点明这是使用毛笔书写文字的动作,毛笔在蘸了墨汁以后就可以书写,所以也有“书写”的意思。金文的“书”,其字形变成了“从聿,者声”的形声字。后来觉得字形太过繁杂,简化成现在的书字,又恢复甲骨文的形象了。书的原先意义是书写,后来才延伸到书写下来的“书册”。
又如甲骨文的“画”字,作一只手拿着一支笔的上端,画了一个交叉的花纹的样子,所以有“画图、策画”的意义。金文的“画”字,把所画的图案变复杂了,小篆之后又更进一步变化。
从早期的文字是以使用毛笔为工具来表达书写和绘画等相关的意义,就可以了解商代已经普遍使用毛笔来书写和作画了。
其次,甲骨文的“册”字,字形呈现了使用绳索去编缀多根长短不齐的竹简成一篇简册的样子。竹简可以卷起来成为一卷,容易把握在手里,所以“卷”成为书册数量的品词。
甲骨文的“册”字
甲骨文的“典”字,作两只手捧着一卷已经使用绳子编缀成册的典籍的样子。典字的意义是指称重要的典籍,不是一般的文章。典籍的篇幅比较长,竹简的数量也比较多,所以重量比较重,不便单手拿,要使用双手才有足够的力气捧着阅读。后来“典”字形中双手的部分被改换写成“丌”(jī,底座,用以托物的器具),可能是因为典籍太重,所以被放在矮丌上阅读。
甲骨文的“典”字竹简的质料坚硬,而且纹理笔直,很难使用刀快速地契刻文字。如果是创作艺术作品,当然就可以慢慢地雕刻,但文字书写就有不能太费时的必要。既然代表书写与绘画意义的文字都使用毛笔来表达,书册又以竹简作为载体,所以就有充分的理由可以肯定,创造这些字的时代应该是以毛笔和竹简来做记录。
甲骨文会把身体横宽的动物(本来是四脚着地的)形象九十度转向,使尾巴着地、头朝上,成为窄长的字形结构,这完全是因应竹简的宽度有限所做的应变。譬如甲骨文“马”“豕”“犬”“象”字的形象作:
从字形上看,不必多做解释,就可以理解都是因为躯体太过宽长,才使用偏离动物常态,转变方向做高窄的字形。
另外,从某些字的排列,也可推测是为了配合窄长的竹简。甲骨文有个地名“襄”,对照《说文解字》“襄”字的古文字形,意义是“解衣而耕”,这字形是表现双手扶着耕犁,前有动物曳拉着,并激起灰尘的样子。
正确的位置应该把牛放在耕犁的前面,但为了适应竹简的宽度,只好把牛移到耕犁的下方:
再如有四面看塔的“郭”字,后来省略东与西方向的看塔,也是为了配合狭窄的竹简。
基于以上几点理由我们可以肯定,商代日常,不管是贵族还是平民,都是使用毛笔在竹简上书写文字。在竹简上书写文字还有一些好处,例如可以随时增加文章的长度,如果使用宽大的木牍,想增加文章的长度可就要大伤脑筋了。同时,写错字时,可以用刀子削去字迹再写,所以甲骨文的“删”字,作册与刀的结合,表达“删改、删除”的意义,而在纸张普及以前,文士们一般也会随身携带毛笔、竹简与削刀▼
从右到左的书写行列
在狭窄的竹简表面上书写,作由上而下的纵列书写,远较横式左右的书写要方便得多。因为横着书写,竹片背面的弯曲会妨害手势的运转和稳定。
另外,一般人以右手书写,由上而下书写也易于左手拿着直竖的竹片,写完后以左手由右而左一一排列,所以由上而下、由右而左的排列,就成为中国特有的书写习惯。
最后,大家可能还会有一个问题,既然说商代普遍以毛笔在竹简上书写文字做记录,那为什么迄今没有商代竹简的出土呢?这全然是因为竹简会腐烂,除非是在特殊的环境,否则在地下也保存不久。商代不见竹简出土,道理就是这么简单。
文:许进雄著(《甲骨文有故事》)
图:《甲骨文有故事》插图
推荐阅读
《甲骨文有故事:
了解甲骨文不能不学的13堂必修课》
ISBN:8
作者:许进雄著
分类:社科/学术文化
~近期好书好物推荐~
▼▼▼
▼点击阅读原文,走进路遥的文学世界。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