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器与甲骨文》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夏、商、周青铜制造业的基本史实和特点;
2.知道青铜器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
3.了解甲骨文发现的基本史实、甲骨文的特点以及甲骨文发现的影响。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青铜器的高超工艺、甲骨文的影响
2.教学难点:青铜文明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司母戊鼎图片导入
同学们,刚才我们所看到的图片是商代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戊所制的司母戊鼎,也称为后母戊鼎。它是商周时期青铜文化的代表作,是迄今世界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铜礼器,并享有“镇国之宝”的美誉。那么如此重大的青铜礼器,它是怎么制作出来的呢?又具有什么样的特点?今天我们就一起去学习新课《青铜器与甲骨文》。
(二)新课教学
目标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教师:请同学们阅读课本23页内容,根据以下提示找出相关信息填入表格中,并在书上做好笔记。
学生阅读后填写,教师出示答案:
1.出现时间:距今多年
2.用途:主要用于饮食、祭祀以及*事等
3.特点:种类丰富、数量众多
4.功能:由食器等发展到礼器
5.主要代表作品:司母戊鼎、四羊方尊
教师讲述:在原始社会后期,我国有部分地区出现了铜器,比如距今多年的甘肃齐家文化遗址出土了铜镜。商朝以后,青铜器的数量越来越多,种类也更为丰富,主要是用于饮食、祭祀以及*事等方面,功能也从食器发展到礼器。代表作品有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
教师展示七三课堂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模型视频:
▲司母戊鼎
▲四羊方尊
教师讲述:青铜器发展到礼器,也成为了王公贵族象征身份地位乃至国家权力的代表性器物,礼器的类型和数量反映了权力的大小和严格的等级界限。那么如此重大的青铜器是怎么制作的呢?
学生回答:采用泥范铸造法。
教师讲述:商周时期的工匠已经掌握了铜、锡、铅的比例,用来制造不同用途的器具。而在技术上采用的是“泥范铸造法”,经过制模、雕刻纹饰、翻制泥范、高温烘焙、烧注液态金属、加工修整等工艺制成。下面我们一起通过七三课堂的模型视频了解一下“泥范铸造法”。
教师展示“泥范铸造法”视频:
▲泥范铸造法
教师讲述:商朝后期,青铜制造业不仅仅规模宏大,组织也严密了,分工细致,能够铸造出大型器物。司母戊鼎重达.84千克,铸造工艺十分复杂,需要很多人相互协作才能完成。
目标二:甲骨文记事
教师提问:同学们知道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吗?
学生回答:从商朝开始。
教师讲述:没错,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那么是什么样的字呢?
学生回答:甲骨文。
教师出示甲骨文图片:
教师讲述:甲骨文是中国商周时期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年,清朝人王懿荣首次发现甲骨文,甲骨文的发现至今已超过16万片,其中商代有字的甲骨10余万片,单字约个,已经识别的有多字。
教师提问:甲骨文是用来做什么的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讲述:
甲骨文记载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祭祀、战争、农牧业、官制、刑法、医药、天文历法等。而甲骨文是我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目标三: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教师出示甲骨文字形举例图片:
教师提问:请同学阅读课本25页,找出甲骨文有哪些造字方法?
学生回答后,教师讲述:
甲骨文使用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等多种造字方法。象形是最原始的造字方法,用图形、线条把物体的外形特征勾画出来。指事是用一种指示性符号表示某一事物或概念。会意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结合起来表示新的意义。形声是用声符来注音,用一个字表示类别,组成新字,造出大量文字,现代汉字很多都是形声字。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很多汉字至今仍在使用,是汉字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
甲骨文发现的意义是什么?
(三)随堂练习
1.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A.商朝B.西周C.春秋时期D.战国时期
2.商朝是我国青铜器文化的灿烂时期,有很多精美奇特的器物,其中最大的青铜器是()
A.青铜面具B.四羊方尊C.司母戊鼎D.毛公鼎
3.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被称为()
A.甲骨文B.金文C.小篆D.楷书
4.具有“殷、青铜冶炼、甲骨文”这些典型特征的朝代是()
A.商朝B.夏朝C.西周D.东汉
答案:ACAA
教学反思
本文用司母戊鼎图片进行导入,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带着问题去进行学习。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上七三课堂的模型视频教学,让学生更为直观的感受青铜器的基本情况,了解青铜器的代表作品和制造方法。通过学习,知道甲骨文是我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而甲骨文的发现对于中国文字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极大的影响。
课题老师:韦海燕
教材变三维,学习变简单
长按/扫描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