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安全联合实验室
知乎问答专栏——
提问来源知乎:
有没有一个永久储存数据的地方?
从古至今,人类一直在尝试用各种方法来存储数据,并传递给后人。目前保证能够永久存储数据的物质和方法并不存在,但无论数据存储于何种物质之上,只有找到能保障数据安全的载体才是长时间安全存储数据的最好方式。现在被当作文物保护起来的敦煌壁画和刻有甲骨文的兽骨,就是前人为了向我们传递数据所使用的、当时的最佳方式。敦煌壁画和刻有甲骨文的龟甲
为什么强调是当时的最佳方式?
因为,对于当时的人们来说,能够使用的载体有限,“安全”所代表的含义更多倾向于如何更加长久的在载体上完整、清晰的保留数据。
商朝时期,尽管人们已经掌握了陶器的烧制技巧,但相较于易碎的陶器,结实坚硬的龟甲和兽骨能够更好的留存当时人们想要存储的信息和数据。在经过特殊处理后,这些刻有甲骨文的兽骨和龟甲被深埋于地下,经历了三千多年时间的考验后最终被后人小心翼翼的从地下发掘出来,最终完成了其传承的使命。但是因为这种载体存储效率低下且只能存储于无菌少氧的环境中,现代人肯定不会选择兽骨作为信息的存储载体。
从晋代开始中国就已经能造出洁白平滑且方正的纸,作为记载信息数据的主要载体,北魏时期纸张的加工技术也有了。那么抛开这些彩绘的整体面积不谈,当时的人为什么还会选择莫高窟的石壁为载体,来保存从北朝至元代等数十个朝代、千百年间的大量彩绘艺术呢?主要原因还是纸张容易氧化变脆,受潮和虫蛀也是纸张久存的大敌;相比之下,我国甘肃敦煌地区干燥的气候能够保障壁画不会轻易受潮变质,利于壁画长久保存于此。
即便是坚硬的石壁也无法抵抗岁月的冲击存储载体逐步升级安全仍是第一要素
到了现代,随着科技技术的不断发展,需要存储的数据量和类别越来越多,人类也逐渐开发出了如磁带、3.5寸软盘、光盘、硬盘等更加新颖的存储载体来承载这些数据,然而用过这些存储载体的人都有同一种体会,就是这些载体太容易损坏了!磁带易受潮、光盘怕刮花、硬盘有坏道,特别是3.5寸软盘,经常莫名其妙的就坏了。同时,随着科技的进步,这些存储载体也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现在的电脑上别说软盘驱动器,连CD光驱基本上也已经绝迹了;而本地硬盘也开始被更为方便、安全的云盘所替代。
看懂这张图的人都暴露年龄了近年来,随着云计算技术的逐步成熟,能够随时随地访问,并上传/下载数据的云端成为个人乃至广大企业存储数据的最佳选择。看到这里相信有人肯定会提出疑问:云的便捷性值得肯定,但是能够保证存储在云上的数据就一定安全吗?
诚然,随着云上存储数据的逐渐增多,黑灰产业也开始将攻击的重心向云端偏斜:据年年底腾讯安全云鼎实验室联合GeekPwn发布的《云安全威胁报告》中显示,过去的一年里,在国内所有攻击源中,把云资源作为攻击源的比例已经达到了45.55%。同时,自然灾害、误操作、断电等意外也时刻威胁着数据的安全。如何保护云上数据的安全,已经成为了各大云服务商的主要课题。
腾讯云曾在年的愚人节发布了将要在南极开设数据中心的信息,首要原因就是南极温度可低至零下89度左右,帮助有效杀灭入侵病*和冻坏木马,充分保护数据库安全。
十年磨一剑,数据南极见虽然这只是一个愚人节玩笑,但近年来腾讯在保护云上数据安全方面积累了大量的技术、产品和最佳实践经验:T-Sec主机安全、T-Sec安全运营中心(SOC)、T-Sec应用级智能网关等各类安全产品,能够从主机安全、数据安全、身份认证和访问管理等方面为用户提供全方位数据安全的保障;除了完善的数据灾备措施外,随时待命的专家团队也能应对任何突发的安全事件,年初“删库跑路”的闹剧也在专家团队七天七夜的努力之下恢复如初。
尽管数据永久存储的方法和载体尚未出现,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进步,数据的存储方式和载体将不断地进行更新换代。但无论使用何种方式和载体,数据安全永远是数据存储的先决条件。毕竟千百年后的人类找到现代留存的数据时,如果看到的是一堆被勒索病*加密的文件,那就太可笑了不是吗?
Tip:如何将我们设为星标
腾讯安全联合实验室
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