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卜筮?卜,即占卜,商代人以龟甲在火上烤,此为“占”;崩裂而发出“卜”的声音,此为“卜”,并根据其裂纹判断吉凶。此即商之《归藏易》。
筮,周代人以蓍草通过“大衍筮法”得到六爻卦象,来判断吉凶。此即《周易》。后人将通过易学预测统称为占卜或卜筮。
商朝盛行占卜,重*神而轻人,此时,占卜的确是拘于*神的迷信行为。但周人的占卜,对于*神的崇信少了许多,演变成对*神的一种尊重。这个变化,可能正是从武王伐纣中总结出来的。
周武王伐纣,卜筮之,逆,占曰:“大凶。”太公推蓍蹈龟而曰:“枯骨死草,何知而凶?”
——《论衡·卜筮》
周武王伐纣前,进行卜筮,得到的卦象是大凶。姜太公将蓍草推乱,将龟甲用脚跺碎,说:“这些枯骨死草,怎么会知道吉凶?”
姜太公已经看到天下大势所趋,所以不拘泥于卜筮的卦象。果断的劝谏周武王发动伐纣之战,从而改变了天下。所谓“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诗经·大雅·文王》)”,正是姜太公所预见的大势。
周代,人们对占卜依然很重视,《史记·田仲敬完世家》记载,春秋时,陈厉公的儿子陈完出生,刚好周太史路过陈国,就请太史给陈完卜了一卦,得到“宾于王”的预测。后来,陈完因陈国内乱而逃亡齐国,被齐桓公封为大夫。两百年后,陈氏后人代替姜太公后人,成为齐国的君主。可见卜筮确实有其准确性,有其价值。但本文要讨论的,是与礼仪相关的占卜。
有人认为卜筮是问于*神,有人认为是数理的运算。但不论怎样理解,极少有人将礼仪与占卜联想在一起。但一些完备的传统礼仪,卜筮是不可或缺的内容。
并不是所有礼仪都要占卜,比如日常礼仪及相见礼、宴饮之礼、射礼等,这些人与人间、交接的礼仪,时间不受季节和时令的限制,随宜而定,就不需要占卜。但中国的礼仪,不仅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方式,还包括人与天地、神*的交往。
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无天地,恶生?无先祖,恶出?无君师,恶治?三者偏亡焉,无安人。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
——《荀子·礼论》
礼之三本中,天地属于神,故去的先祖属于*。当人与人交接时,可以征求对方的意见,以示尊重,以成礼义。而人与*神交接,客观讲,无法实时得到*神的反馈。这时,若擅自作主,又有自专不敬之嫌。此时,就需要进行占卜。
昔者圣人建阴阳天地之情,立以为《易》,易抱龟南面,天子卷冕北面,虽有明知之心,必进断其志焉,示不敢专,以尊天也。善则称人,过则称己,教不伐以尊贤也。
——《礼记正义》
古人讲究“揖让而天下治(《礼记·乐记》)”,君主希望天下人有德,自己就要率先示范。所以,“天子有善,让德于天(《礼记·祭义》)”,才会有“诸侯有善,让德于天子;大夫有善,让德于诸侯……”而“天子”的上面,就是“天”,所以,一些事情,要通过占卜的方式,来显示“天意”,以表明天子对天的尊敬。
那么,哪些事情要通过占卜来问于*神呢?
一类是当*者争议较大,无法达成一致,或者民众无法充分理解的事情。
卜筮者,先圣王之所以使民信时日,敬*神,畏法令也。所以使民决嫌疑,定犹与也。故曰:疑而筮之,则弗非也。日而行事,则必践之。
——《礼记·曲礼》
卜筮,是古代圣王用来使百姓相信择定的吉日吉时、崇敬祭祀的*神,畏服法令,而神道设教的办法。同时,也是使解决百姓犹豫,及时做出决断的办法。因为犹豫不决才进行卜筮,既已卜筮,就不可对卜筮的结果产生怀疑,已定在那一天举行祭祀,就必须在那一天举行。
可能有些怀着“现代”思想的人认为这是在“愚弄”百姓。也许确实如此。但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用道理说服。也不是所有人都十分明理。所以孔子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论语·雍也第六》)”
举个例子:古代民众大多认为遇到尼姑是很晦气的事,《阿Q正传》中,阿Q对小尼姑很不客气,就是这个原因。那么,古代民众的这种认识是怎么来的?
其实是因为出家的尼姑,衣食住行全要自己解决,比如种地、打水等。做这些事,很容易在外面遇到一些农夫、樵夫之类。这些人若欺负尼姑,她们是无力反抗的。而这类人又难以通过道德说教来劝导。毕竟,他们就是“不耻不仁,不畏不义,不见利不劝,不威不惩(《周易·系辞下传》)”,“言无常信,行无常贞,唯利所在,无所不倾(《荀子·礼论》)”的小人。但鉴于古代的社会环境,尼姑受欺负后也不会宣扬,逞凶者也很难得到惩罚、警戒。所以,就有人编出遇到尼姑不吉利的说法。如此,小人趋利避害的本性,使他们会主动远离这尼姑们。
这是一个非常必要的善意谎言。直至今天,这类谎言对于某些人,依然有重要的警戒作用。所以,“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周易·观卦》)”。对于一些道理无法说服的人,让其信奉*神确实可以起到约束言行的作用。对于决策者无法通过理论来辩证、说服的意见,通过占卜也可以迅速使意见统一,从而步调一致。
但人若过度的求于*神,则会失去在现实中奋斗的动力。若是君王,就成为“不问苍生问*神”的昏君,若是平民,就会成为只知祈祷、礼拜,不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干卦》)”的愚民。所以,孔子讲:“敬*神而远之,可谓智矣。(《论语·雍也第六》)”
上面讲的情况,并不是常常遇到。而另一类事情,就每次都需占卜。这就是丧、祭之礼。
时祭用仲月前旬卜日。孟春下旬之首,择仲月三旬各一日,或丁或亥。……置卓子于主人之前,设香炉、香合、纡珓(占卜器具)及盘于其上。主人搢笏,焚香,熏珓,而命以上旬之日,曰:“某将以来月某日诹此岁事,适其祖考,尚餐。”即以珓掷于盘,以一俯一仰为吉。不吉更卜中旬之日,又不吉则不复卜而直用下旬之日。
——《朱子家礼》
纡珓
这个占卜很简单,在选择祭祖日期时,选择农暦二月的丁日或亥日,一般一个月会有三个丁日、亥日。用杯珓进行占卜。方法是将纡珓熏过香后,仍到盘中,若是一俯一仰,就是“吉”,其它情况就是“不吉”。若是第一次占卜得到“吉”,那就选择第一个丁、亥日,否则,再进行占卜,若是“吉”,就选择第二个丁、亥日。若是仍“不吉”,就不再进行占卜,直接选择第三个丁、亥日祭祖。之所以这么做,就是“示不敢专也”。因为祭祖是与*神交接之事,所以作为子孙不敢擅自做主。通过占卜的方式来“请示”*神。但若迷信*神,接连占卜三次都是“不吉”,难道祭祀就不做了吗?如此,就是严重失礼了。在古代,不祭祖会被认为德行有问题。因为葛伯不祭祖,商汤发兵讨伐,还得到民众们的舆论支持。
古人讲究“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中庸》)”,事奉已故的先祖,就像先祖仍然在世一样。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论语·为*第二》)”所以,祭祖是与孝道相通的。通过祭祖,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人道亲亲也。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收族故宗庙严,宗庙严故重社稷,重社稷故爱百姓,爱百姓故刑罚中,刑罚中故庶民安,庶民安故财用足,财用足故百志成,百志成故礼俗刑,礼俗刑然后乐。
——《礼记·大传》
君主若尊祖,就会勤*爱民,*治清明。平民尊祖,则会家族和睦,团结互助。而祭祖的礼仪,就是通过肃穆的礼仪仪式,传递尊祖的理念。
夫祭者,非物自外至者也。自中出,生于心也。心述而奉之以礼,是故唯贤者能尽祭之义。
——《礼记·祭统》
所以,祭祖是非常重要的礼仪。而祭祀礼仪要表达对*神的尊敬,不擅自作主,就要在选定日期时,征求*神的意见,这就是占卜。这类占卜,并无过度的迷信色彩。
还有一种重要的占卜,是丧礼中,对墓地的选择。
世人多徇俗师阴阳之说,既择年月日时,又择山水形势以为子孙贫戝、富贵、寿夭、贤愚尽系于此,至有终身不葬,或累世不葬,弃捐不葬者,悖礼伤义,无过于此。
——《明集礼·庶人丧仪》
民间迷信阴阳风水之说,认为得一块风水宝地安葬先人,可以庇佑子孙。于是,有些人在找不到风水宝地的情况下。迟迟不将棺材下葬,从礼义方面讲,这是严重的悖礼伤义了。我们这里不讨论风水之说的价值。仅从礼义来讲,若子孙仅仅是为了自己和后代的福祉而迟迟不让先辈入土为安,究其心态,是极度的自私。这类人,亲人在世时,一般也不会真正的孝顺。
而对于先的人墓地,应该如何选择?
三月而葬,前期择地之可葬者,盖地有美恶,地之美者,则其神灵必安。其子孙必盛,地之恶者,则反是,所谓美者,土色之光润,草木之茂盛,他夺不为耕犁所及,即所谓美地也。古人所谓卜其宅兆者正此意,而非若后世阴阳家祸福之说也。
——《明集礼·品官丧仪》
择地之可葬者,土色光润,草木茂盛之处,即为美地,又须慎五患,使他日不为道路,不为城郭,不为沟池,不为贵势所夺,不为耕犁所及乃可。
——《明集礼·庶人丧仪》
说白了,选择墓地时的占卜,就是找一块草木茂盛,在可预见的将来,不会有人打扰到,再进行与选择日期一样的纡珓占卜,问一下吉凶即可。原则上也应相似,占卜两次后,第三次就不再占了,找到合适的地即可。因为《周易》讲:“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周易·蒙卦》)”。若再三的占卜,都得不到满意的结果,依然继续占卜,那实际是对神明、卦象的亵渎了。
当代人可能还有个疑问:到底有没有*神?若没有*神,是否祭祀就毫无意义?就是迷信行为?
这里,引用近代辜鸿铭先生的一则故事:
辜鸿铭先生学贯中西。有次,当着外国朋友的面做中式祭祖礼。外国朋友说:“我要看看你的祖先什么时候吃供桌上的饭菜?”辜鸿铭先生回答:“就在你们的先人闻到墓地旁摆的鲜花的香味时。”
人莫不爱其亲,这种亲情不因亲人的离去而淡化。所以,无论是有神论者还是无神论者,人们对故人都有缅怀之情。西方人缅怀的方式是送上鲜花,中国人缅怀的方式是祭祀之礼。
或者,有人又会问,那为何还要祭祀从未先过面的远祖?
因为:
君子反古复始,不忘其所由生也。是以致其敬,发其情。
——《礼记·祭义》
我们的民族有灿烂的文化,辉煌的历史。这一切,都依赖于数千年来文明的薪火相传。而维系这种薪火相传的纽带,就是孝道,就是祭祖之礼所维系的对祖先发自内心的崇敬,从而重视一代代祖先传承的文化、历史。我们因此绵延数千年,并成为世界上唯一的“伪装成国家的文明(米国:亨廷顿)”。
更多請關注“漢文堂”公眾平台。
徐彦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