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先秦文字---
先秦时期是指从上古时代、夏商周、春秋战国、一直到秦始皇焚书坑儒这一段很长的时期。这一段时期的显著特点是史料书籍比较少,特别是夏朝及更早时期的书籍更少。
幸运的是,我们有伟大的象形文字。象形文字的研究非常重要,象形文字里包含的当时时期的文化和文明状态,可以作为史料的重要补充和佐证。这一点,在史料匮乏的时候,显得格外重要。
涉及到文字考证的地方,还是尽量以偏于象形的甲骨文和金文对照来看比较稳妥。因为甲骨文的字形样式形态普遍比较多,金文则相对比较官方正式统一,两者结合考虑更为合理。
提到文字,就不得不说许慎的《说文解字》。这是一部伟大的著作,应该将它作为重要的参考。只是在许慎的时期,大概率是没有象形文字的资料的,他主要是参考秦时的小篆、籀文来研究,所以许慎的研究结论并不一定都是正确的。实际研究的时候,需要将甲骨文和金文这两种偏于象形的文字和《说文解字》相互对照,同时也可以参考一下其它文字。
作为中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出现于商朝中期,多见于龟甲、兽骨。目前已发现的殷商甲骨文不到五千字,真正被解释出来的不到两千字。而即使是已经破译的甲骨文,也有不少存在多种可能的解释。
甲骨文
金文,出现于商朝中期,多见于青铜器,譬如常见的乐器“钟”和礼器“鼎”,所以金文又称钟鼎文或铭文。
金文
大篆,又称籀文,籀音咒。籀文起于西周晚期,传说由周宣王时的太史籀发明创造。籀文比金文更加规范,但是少了象形的意味。广义的大篆包括甲骨文、金文、籀文、蝌蚪文、鸟虫书等小篆之前的所有文字。
籀文
秦国有一种文字叫做石鼓文,也常被指为籀文,它是介于西周金文和秦代小篆之间的一种文字,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刻石文字。在发现甲骨文之前,石鼓文一度被认为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字。
石鼓文
蝌蚪文,是说古人用竹签点漆,在竹筒上写字,写出的字头粗尾细,像蝌蚪之形。这种竹简漆书的,都可以称为蝌蚪文。
蝌蚪文
鸟虫书,是春秋战国时期盛行于中国南方的一种文字,特点是字型类似鸟虫鱼的形状。它属于篆书类别。
鸟虫书
隶书,在战国时期就有隶书雏形出现,到了秦始皇时期由程邈整理并规范,后被列入秦书八体之一。
隶书
关于秦书八体,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自尔秦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殳书;八曰隶书。”殳音书,是古代的一种竹木兵器。
秦始皇时期,统一了法度,车同轨,书同文。文字上统一了各国流行的大篆、金文各版本,形成了小篆,所以小篆也被称为秦篆。小篆和隶书并行于世。普遍认为是秦朝丞相李斯发明了小篆。
小篆
李斯这个人,毁誉参半,虽然有倡议统一文字和货币的贡献,却并非善类。他曾经害死了同是荀子门下的韩非子,教唆秦始皇焚书,伙同赵高密谋扶立秦二世胡亥。他最终被赵高腰斩而死,并诛灭三族。
李斯
---2象形之美---
从对殷墟的考古挖掘来看,商朝时期的*牛是常用的祭祀和占卜用品。*牛的使用范围很广,除了食用、驾车、耕作之外,其肩胛骨也被广泛用于刻字,牛角、牛腿骨也经常被用于制造器物,等等。
那时候牛羊马、猪狗鸡都已经被圈养驯化。也许是因为熟悉和常见的原因,殷墟里出土的青铜器、玉器、陶等,很少出现这些当时驯化动物的雕像,而大多是神话动物和非驯化动物。与*牛不同,水牛大概率尚未被驯化,会被作为一种圣物存在。
除了主要的祭祀物牛之外,先秦时期的主要祭品还包括羊和猪等。夏商时期还有用人作为祭品的情况。人祭现象在商朝时期尤为常见,到了周朝之后,才逐渐消失。
祭祀就要用到牺牲。牺牲这个词在古时本意是指是以祭祀为目的而宰杀成为祭品的牲畜。牺牲分开来讲,牺是纯色的意思,牲是牲畜的意思,色纯为“牺”,体全为“牲”。这两个字最早都是形容牛的,后来也形容其它动物。到了近现代,牺牲也引申为“为了他利、正义或公益,舍弃自己的私利甚至生命”的意思。
六畜是指马、牛、羊、鸡、犬、猪这六种动物。《三字经》里面说“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豕是猪的古称。
先秦时期的祭祀规格一般仅限于三牲之内,三牲一般是指牛、羊、豕。后来也有五牲的说法,五牲一般是指牛、羊、豕、犬、鸡。
对于牛、羊、豕这三种先秦时期的主要祭品,看一下其象形文字。注意牛只是抽取了角部的主要特征,其它则淡化。羊区分于牛是角部形状不同,呈笔直向前之状。豕则是长嘴大耳之形。这就是象形造字的“抽取特征,重点突出”的原则。
再看一下同期的其它被驯化的动物,犬、鸡、马。注意留心犬字的摇头摆尾形状;鸡振翅而立、引亢高歌的形状;马长而直立的鬃毛、修长有力的尾巴、朝向地面呼气的样子。这就是象形造字的“模拟神态,生动灵活”原则。
如果仔细一点,您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特点,牛羊猪犬的笔画都比较简单,而鸡、马的笔画比较复杂。这印证了一种观点,在造字的时期,越是常见的事物,其象形的字就越简单。这就是就简象形,从简不从繁。虽然都在六畜之列,但牛羊猪犬更为经常地被用于祭祀,所以更为人们熟知,简化造字即可。注意,这里的犬还不是宠物,也是会经常被用于祭祀的。
关于“大”字,《说文解字》里说:“天大、地大、人亦大。故大象人形。”这个“大”字就是个正面的人形。这个形状极具对称之美。但是,为何这个“大”字反而依人形而造?难道不应该是“人”字更象人形吗?
这其实也不难解释。古人造字的时候,总该会优先考虑位尊德高之人。在打算为人造字的时候,就考虑到了把位尊德高之人和普通人区分开来。
“大”字就是指位尊德高的人。“人”字就是指普通的族民。这体现了造字是有顺序的:由重要之事物到次要之事物。
关于“人”字,《说文解字》里说:“象臂胫之形。”就是说“人”字象手臂和腿胫的样子。这个“人”字就是个侧面的人形。因为正面之形已经被用来造了“大”字,所以用侧面之形。这个人形画成了弯曲形状,是为了线条刻画简单而优美的考虑,并没有太多别的意味。
有人说这是在鞠躬作揖或者行拱手之礼,这个说法比较牵强,作揖应该是自周朝才有,拱手最早应该是在商朝。也有人说这是在劳作的样子。这更不对了,难道人就该这么劳累吗?
“大人”这个词是古代对德高者的称呼。“大人”最早出现在《易经》,里面有一句话叫“大人与天地合其德”,后来这个词就在《论语》和《诗经》等古书中频繁出现。“大人”在先秦时期主要有两个含义,一是指负责占梦的官员,二是指身居高位并且品德高尚之人。
看看下面的“小”字,就是取了类似雨点、水滴这种小而多的事物来比喻。小、细、多是同时表现的,形容面积、体积等细小之物。这种造字方法已经有“语义联想”的意味了。
关于“天”字,天的甲骨文就是“大”上边加一个圆圈或者一横,大就是人,圆圈和横都是指天空,加起来就是一个人站在天空的下面。古人是先造了“大”字,再造了“天”字。因为大和天都是极具尊严的,所以和“大”关联起来造字而不是和“人”关联起来造字。
有人说,上面这个口是指脑袋。如果这样解释,那这个字岂不就是一个人形了吗?那不就是“大”字了吗?
也有人说,上面这个口是古人穴居的洞口。这个说法就很有点过分了。且不说那时的穴居是人造洞穴吗?是洞口朝上吗?造字的人是站在洞穴里举头望天然后造出这个“天”字的吗?这个字,不住在山洞里的人能理解吗?如此附会,实在是有点过分了。
理解象形字一定要往简单里想,最好是一下子就能想到的意思。当然考虑到时代久远,事物变化很大,对于那些可能变化了的事物,花点时间才能想出来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象六畜、大、小、人、天这种几千年不变的事物,我们有冥思苦想的理由吗?
---3甲骨悲歌---
甲骨文最早是在年被晚清翰林王懿荣发现的。王懿荣,老家山东烟台,精通金石学,同治和光绪的师傅翁同和曾经夸赞他博学。
有一次他从北京的一个药店买回一副叫做“龙骨”的药材,回家无意中发现龙骨上有一些规律的符号,似乎是比篆文还老的文字。此后一年,他不惜重金,广泛收集甲骨。
王懿荣
王懿荣非常有气节,在八国联*入侵时候他率*抵抗,不敌而兵败。《清史稿·卷四百六十八》列传二百五十五记载:“乃归语家人曰:‘吾义不可苟生。’家人环跽泣劝,厉斥之,仰药未即死,题绝密词壁上曰:‘主忧臣辱,主辱臣死。于止知其所止,此为近之。’掷笔赴井死。”
跽音既,是跪的意思。这句的意思是说,他兵败不肯投降,回家服下*药,奋笔疾书,在墙上写下了慷慨之句,然后投井自尽。
史书同时也记载,随后他的妻子和守寡的儿媳也投井自尽。这里面除了亲人已死,了无生趣之外,自然也是避免受外国人的欺辱。家里的其它人员,没有一同赴死,是因为担负着传承王懿荣的收藏和研究心血以及传续王家香火的使命。
需要一提的是,早些日子,王懿荣安排人疏通水井的时候,曾经笑着说道:“这口井就是将来我死的地方。”没想到,一语成谶、戏言成真。
王懿荣殉国后,友人刘鹗从他的儿子手中购得他的收藏,继续多方收集,最终积累五千多片甲骨。刘鹗着手研究这些文字,写了《铁云藏龟》一书,从此开启了中国对甲骨文的研究。
刘鄂
刘鹗是清代著名作家,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老残游记》的作者。他在《老残游记》中以“刚弼”角色影射了当时的酷吏刚毅。这件事情得罪了刚毅,也为后来的一系列不幸遭遇埋下了伏笔。几年后,刘鹗被袁世凯等人设计构陷流放新疆而病逝。
后来,人们发现这些甲骨文都是来自河南安阳小屯村。年,在蔡元培的领导下,开始了考古挖掘。这就是著名的殷墟遗址。可想而知,在这之前,有许许多多的甲骨都被人们无意毁弃了。
回想当年司马迁遭受酷刑,深陷狱中,给友人回信,即《报任安书》,说道:“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司马迁
再者,当年,文天祥也曾留下绝笔:“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文天祥
孟子说:“虽千万人,吾往矣。”自孟子之下,司马迁、文天祥、王懿荣,同样的才华横溢的文人,同样的富于气节的壮士,同样的悲愤之情,同样的伤心之意。悲莫痛于伤心,那种既知无力仍奋作有力的悲怆之意,比起激昂之情来说,更加令人唏嘘不已、泪湿满襟。
孟子
读圣贤书,所学何事?看看现在的公知,实在是令人汗颜。公知,公共知识分子,知识分子本来是多么自豪的词语。然而看看现在,文人地位低下,在民间称谁是文人就感觉是侮辱和耻笑谁的意思。
我不知道,我们的文化宣传、文明教育、社会教化、舆论导向,都去哪里了。我也不知道,我们的优秀文明传承去哪里了。
什么才是真正的文明?我们现代人对文明的解读是不是偏离了方向?我们对文明水准的要求是不是越来越低了?
我想,这种文人气节应该是文明之人的立身之本,这种国家民族大义应该是文明社会的基石所在。
透过坚硬的龟甲和兽骨,透过神秘美丽的甲骨文,古老的华夏文明,每时每刻,都在吟唱着文明之歌。这歌声,或悲,或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